三年级上册数学学案-8.5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能通过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8章“能通过吗”。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学会判断图形是否能通过某个通道。

具体内容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它们是否能通过直线、曲线等不同的通道。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如何判断它们是否能通过某个通道。

2.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判断它们是否能通过某个通道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PPT、图形卡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什么东西,四个角,四条边,不是房子也不是船?”(答案:长方形)。

2. 讲解: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角的特点、边的特点等。

3. 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用剪刀剪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直线、曲线等通道进行尝试,判断是否能通过。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特征:四个角,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

2. 正方形特征:四个角,四条边,四条边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

3. 判断方法:观察图形的大小和通道的形状,判断是否能通过。

七、作业设计a) 一个长方形b) 一个正方形c) 一个圆形d) 一个三角形2. 答案:a) 能通过,因为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可以通过直线通道。

b) 能通过,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可以通过曲线通道。

c) 不能通过,因为圆形的形状不固定,无法通过直线通道。

d) 不能通过,因为三角形的形状不固定,无法通过直线通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操作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判断它们是否能通过某个通道的方法。

第八单元《能通过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八单元《能通过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八单元《能通过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2. 长度的比较:教授学生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能够通过另一个物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和长度比较的概念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教学PPT。

2. 学具:直尺、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引起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活动,测量教室内的各种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活动二:让学生进行长度比较活动,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并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能够通过另一个物体。

6.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长度测量和比较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长度测量和比较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板书设计1. 长度的测量2. 长度的比较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4. 单位换算5. 长度测量的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 让学生在家中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并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能够通过另一个物体。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长度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5能通过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8.5能通过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页至第89页,主要涉及“分数的认识”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以及能够进行分数的简单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数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能够进行分数的简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

2. 讲解与演示: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制一个蛋糕图,然后用分数卡片表示蛋糕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给出的分数卡片,进行分数的写法和比较练习。

4. 分数的大小比较: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分数,让学生判断这些分数的大小关系。

5. 分数的简单运算: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讲解和演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运算技巧。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分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表示方法:分子/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比较:分子相同,分母越大,数值越小;分母相同,分子越大,数值越大。

分数的简单运算加法:同分母相加,分子相加;异分母相加,先通分,再分子相加。

减法:同分母相减,分子相减;异分母相减,先通分,再分子相减。

七、作业设计1/4, 2/8, 3/12答案:1/4 < 2/8 = 3/121/3 + 2/3答案:1/3 + 2/3 = 15/8 2/8答案:5/8 2/8 = 3/8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方面仍需加强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能通过吗”的概念,能够通过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2.掌握行比例中的概念和算法。

3.练习举一反三,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行比例中的概念和算法。

2.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第五节课。

2.教具:课件、黑板、粉笔、书本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根据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口算和竖式计算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口算题和竖式填空题。

2. 学习行比例1.投影展示行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比例中的概念和运用。

2.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找出其中的比例,并计算比例的值。

3.在黑板上画出两行物品,分别设为A行和B行,让学生思考两行物品的比例,完成行比例填空题。

4.让学生结合练习册上的例子,自己完成行比例计算题。

3. 解决实际问题1.投影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比例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计算问题答案。

3.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 归纳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比例?2.如何通过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评。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及时向教师请教问题。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开展下一步教学。

2. 学生自评通过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的答案比对,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教授行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通过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投影展示、黑板讲解、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实践和师生互动中掌握新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3)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五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能通过吗(3)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能通过吗(3)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能通过吗(3)的概念,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能通过吗(3)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三角板、圆规等测量工具。

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和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家的门宽2米,他的自行车车轮直径是0.5米,请问小明的自行车能通过这扇门吗?”2. 讲解:讲解能通过吗(3)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 演示:教师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展示如何测量和比较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直尺和白纸进行测量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能通过吗(3)2. 板书内容:能通过吗(3)的概念和应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实际问题解决步骤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你的课桌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记录下来。

请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你的房间的一角,并计算出该角的度数。

2. 答案:课桌的长度:120厘米,宽度:60厘米,高度:75厘米。

房间的角度:90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测量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例如直尺的刻度原理、三角板的构造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能通过吗教学目标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景,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退位、进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的过程。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从其他单位里面小数的计算来感受小数的存在,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小数,和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教学难点1、真正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中的小数点为什么一定要对齐?2、带领学生从其他单位里面感受小数的存在和计算。

教学关键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训练导入:1、出示练习题。

1元+2角3吨+1克1米+1千克1米+18分米3千克+500克3厘米—8毫米这些题在计算过程中,能否直接相减?为什么?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元、角、分单位之间的小数相加,那其他单位之前,相加是不是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小数相加规律呢?老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题:货车载重后的高度为3.25米,而路过路口的限制高度为3.5米,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判断一下,货车能通过吗?学生:能。

老师:为什么呢?学生:货车的高度为3.25m,3.25m=325cm,此处限高为3.50m,3.50=350cm,350-325=25cm大于0,所以能过去。

老师:恩,很好,解决的非常好,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学生:那就是用小数的原理来做。

老师:对,今天就是学习用其他单位来进行小数的运算!老师:用小数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3.50-3.25=0.25(米)大于0 ,所以可以通过。

这样计算是不是简单了一些?学生:是的呢!二、探究新知。

出示问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通过读题,你明白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3.2元=()元()角11.5元=()元()角共有()元()角,或者等于()元。

解决问题、汇报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14.7元方法二:3元2角+11元5角14元7角方法三:元角3.2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5能通过吗8.5能通过吗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5能通过吗8.5能通过吗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5能通过吗8.5能通过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关于“能通过吗”的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程内容1. 知识点梳理通过复习数学知识点梳理,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后面问题的解决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巧。

(1)数的认识通过数的认识,让学生对数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到数的意义和作用。

(2)简单的加减法通过运用加减法,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数字的大小比较通过对数字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比较数字大小的方法和技巧。

2. 问题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5能通过吗?通过对“5能通过吗?”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8.5能通过吗?通过对“8.5能通过吗?”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数顺序的概念,掌握运用数学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1. 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整理知识点,辅助记忆,提高理解能力。

2. 学生互动解题通过学生互动解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四、课程评价1. 学生作业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2. 学生成绩评估通过考试和平时成绩的评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能通过吗”这样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课老师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8.5能通过吗——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67页至第69页,主要讲述小数及小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涉及到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

2. 重点: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创设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商品价格,发现小数的存在,引出小数的相关知识。

2. 知识讲解:讲解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数位: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 小数的数位从左到右依次为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

()(2)计算题:a. 2.3 + 1.5b. 4.6 2.1c. 3.8 + 0.5d. 5.2 1.82. 作业答案:(1)判断题:① ×② √(2)计算题:③ a. 2.3 + 1.5 = 3.8b. 4.6 2.1 = 2.5c. 3.8 + 0.5 = 4.3d. 5.2 1.8 = 3.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场景的创设,让学生接触小数,引出小数的相关知识。

《能通过吗》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能通过吗》教案-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培养学生的量感,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理解,提高对物体尺寸的敏感度;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收集、整理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物体能否通过某一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几何图形特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度单位换算和几何图形的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度单位换算和几何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米尺和厘米尺测量教具,亲身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其次,几何图形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发现在讲授过程中,学生们对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概念容易混淆。针对这个问题,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几何图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小组中不够活跃。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201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2014秋)

《能通过吗》教学设计南城县新丰街镇中心小学仰云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能通过吗”的具体情境,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学生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教学难点: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知美。

(一)1.出示课件。

师: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冬天了,淘气和笑笑决定去冬游。

他们商量好了要带一些食品去。

瞧,他们都带了些什么呢?2.出示课件,师:老师听说你们对小数的知识已经掌握的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谁能读一读这些食品的价格?3.指名学生回答,师:谁知道3.50元具体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指名学生回答,3元5角0分依次说一说,3.25元,0.5元,1.07元4.淘气和笑笑把准备好的食品装进旅行包,他们背上包,他们搭上一辆汽车出发了。

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司机叔叔把车停住了。

发生什么事了?原来前方有一个限高门,司机叔叔不能判断汽车是不是能通过?(板书课题;能通过吗?)二、探究新知,发现美。

1、师:你们能帮司机叔叔判断一下吗?生:能,师:那你从图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呢?生:门3.5米汽车3.25米师:那你是怎样判断汽车能不能通过呢?我们要做出正确的判断,那我们要比较什么呢?生:比较限高门和汽车的高矮师:限高门有多高?生:3.50米师:那你们能说说3.50米具体表示几米几分几厘米呢?生:3米5分米0厘米师板书(3.50米=3米5分米0厘米)师:汽车的高度呢?师板书(3.25米=3米2分米0厘米)师:那要比较3.50米和3.25米的大小,我们应该怎样比较呢?预测学生:从米开始比较,3米=3米,再比较5分米>2分米,也就是说3.50米>3.25米(板书:3.50米>3.25米)师:汽车能通过吗?汽车叔叔非常感谢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章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过桥的游戏为背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小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过桥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过桥游戏道具、小卡片、黑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过桥游戏道具和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过桥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小数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过桥游戏,让学生观察游戏中小数的大小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总结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通过操作过桥游戏,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在实践活动中的发现和经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8.5《能通过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通过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对小数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小数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2.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小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小数卡片2.实物教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称重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有什么数学信息?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称重时计算等,让学生尝试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存在,并解释小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称重等,检验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数除了在购物,称重等方面有应用,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小数的含义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小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重点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数学中约分、通分的概念;2.学会通过列式解决有关分数运算问题;3.能够掌握分母相等与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约分、通分的概念;2.列式解决分数运算问题;3.分母相等与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2.熟练掌握列式解决分数运算问题。

四、教学内容1. 约分、通分的概念1.引入概念:分数的约分与通分;2.解释约分:当分数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时候,就是分数的约分;3.解释通分:将分数化为相同分母,就是分数的通分;4.练习约分、通分的基本操作。

2. 分数列式的运算1.引入概念:分数列式、分数列式运算;2.解释分数列式的运算规则:同分母分数列式和异分母分数列式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列式和异分母分数列式的乘除法;3.练习运用列式解决分数运算问题。

3. 分母相等与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引入概念:分母相等与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关系;2.解释分母相等的情况:若两个分数分母相等,比较分子大小即可;3.解释分母不等的情况:将两个分数通分,比较分子大小即可;4.练习分母相等、分母不等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模拟练习,让学生理解概念;2.课堂互动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在让学生主动参与中掌握知识;3.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分数概念及运算规则。

六、教学过程1. 分数的约分与通分1.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拆分数的练习;2.定义分数的约分与通分;3.通过有趣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约分与通分的概念;4.练习约分和通分。

2. 分数列式的运算1.同分母分数列式的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列式的加减法;3.分数列式的乘除法;4.练习运用列式解决分数运算问题。

3. 分母相等与分母不等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介绍分母相等的情况比较大小的方法;2.介绍分母不等的情况比较大小的方法;3.练习分母相等、分母不等两个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8.5节的内容。

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通过吗”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例题的讲解和随堂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并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图片和例子,让学生理解“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通过吗”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能通过吗”的问题含义2. “能通过吗”的问题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问题1:一张纸的长度是30厘米,宽度是20厘米,请问这张纸能通过一个宽15厘米的门吗?问题2:一条路的长度是200米,宽度是10米,请问一辆车能通过这条路吗?答案:问题1:能通过,因为30厘米 > 15厘米。

问题2:能通过,因为200米 > 1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能通过吗”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还是会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设计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我选择了图片和实际例子来展示“能通过吗”的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个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5 能通过吗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5 能通过吗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了解图形的轴对称性质,并能够通过手工制作图形进行体验和感受。

2.能够初步关注到轴对称性质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道路标志等。

3.能够通过轴对称性质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并通过解题过程中思维操作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1. 图形的轴对称性质通过PPT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用途。

并设计相关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制作对称图形通过实践操作,进行纸片的手工制作,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轴对称性质的过程和实现。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制作演示,并邀请学生进行跟随操作。

设计制作教学参考如下: 1. 准备好纸片,规定大小和形状。

2. 将纸片按照对称轴线进行折叠,并进行对称操作。

3. 展开纸片,观察对称轴线和图形的对应关系。

4. 老师指导学生对比不同的对称图形,找出异同点。

3. 知识运用老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轴对称性质的运用来熟悉相关的解题方法,同时加深掌握。

练习题设计方式如下:1.给出对称轴线,让学生补全图形。

(如:对称轴线为纵轴,补全一个对称图形)2.直接给出对称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对称轴线。

(如:给出一个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线)3.给出一组对称图形,让学生选择公共的对称轴线。

(如:从给定的对称图形中,选择公共的对称轴线)教学方法本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实现理论和实践等不同教学要素的结合。

如下:1.课堂讲解:PPT进行课堂讲解。

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轴对称性质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2.案例解析:设计相关例子,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应用。

3.实践操作:通过手工制作纸片,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4.练习题设计: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并对错题进行针对性解析讲解。

教学评估为确保教学效果,本次教学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参与度和问题解答能力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8.5能通过吗(教案)- 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8.5能通过吗(教案)- 2021-2022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数课题能通过吗? 课时 第1课时|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温度的.位。

教学目标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一位小数的计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淘气和笑笑他们班的学生也要到户外活动(课件教学重点单位,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课件(课件展示商品)〈教师说商品名称,学生读出商品价格,并说说这些小数表示什么?〉3.25元3. 50元4. 3元9. 08元。

、新课探究能通过吗?买完了吃的,现在咱们上路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汽车图)突然,汽车停下了,我们赶紧看看发生什么事情To (多媒体课件展示汽车限高图)这里有一个限高门, 司机不确定汽车是否能顺利通过,同学们,快帮帮他吧,汽车能过去吗?〈学生任意发表意见〉女想判断汽车能否过去,实际上就是比较3. 25米与3.50米谁高。

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谁知道3.50米、3.25米表示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利用元、角、分的小数引导学 生感知3. 50米.3.25米表示什么)限高门高3.50米, 这个数中的3、5、0分别表示什么呢?谁知道汽车高3.25米,这个数中的3、2、5分别表示什么呢? 3米5 分米与3米2分米5厘米哪个高一些呢?说说你是这样比较的?(课件闪烁两个3米,引导学生从大的单位,再闪烁5分米与2分米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知咱们一起分享吧(课件展示小数的图片)瘦肉馅7.9 % 道3. 5米高) 淘气、笑笑发现汽车能通过限高门,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对比也能做出准确判断。

(多 媒体课件展示第二幅汽车限高图)又来了两辆汽车开到 限高门前,同学们,快帮帮他们,汽车能顺利通过吗?放 手让学生自主比较,说说比较的想法3. 5001.49 3.5003. 59 2、分享生活中的小数 咱们在哪里还见到过这样 的小数,同学们4人小组找找,一起分享吧!(将学 生说到的小数记录在黑板上) 老师也搜集到一些小数,通过测们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跑50米大约用时9.8秒,我们国家的刘翔跑110米栏,用时12. 88秒我的身高1.41 米表示什么?(生答:1米4分米1厘米)同学们,谁能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如生答:128厘米,教师要弓I导128厘米二()米()分米()厘米,再引导到小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8.5能通过吗北师大版

第5课时能通过吗
环节学案
自主
学习
一、复习旧知
你会填吗?
(1) 2.34元是()元()角()分。

(2)2元5分是()元。

(3) 0.34元是()元()角()分。

(4)2元6角是()元
二、探究新知
每一个代表1分米。

这里有()1分米,是()个()米,是()米。

2.红红跳远的成绩是1.88米,佳佳跳远的成绩是2.01米。

谁跳得远?
质疑
探究
知识点:小数的应用
1.填空。

(1)34个1角是()个()元,是()元。

(2)23个1分米是()个()米,是()米。

2.小明身高1.34米,小东身高1.43米。

他们俩谁高?为什么?
实践
应用
一、随堂练习
1.比一比。

2. 200个0.1厘米是多少分米?多少米?
3. 班级举行跳高比赛,小明跳了1.24米,小伟跳了1.32米,小华跳了1.35米。

(1)1.24米是多高呢?1.32米呢?1.35米呢?
(2)小华能得第一名吗?为什么,
二、拓展练习
填一填。

自我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通过吗
教学目标:
1.结合“能通过吗”的具体情境,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2.知道“几点几米”的长度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知道1角=0.1元,1分米=0.1米。

3.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角=()元 1分米=()米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任务检测卡1分米长小棒10根/组
学生准备米尺10枚1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情趣
我们玩抓纸币游戏,谁想来抓一次呢?你抓了多少元钱?(生回答), 谁还想来抓一次呢?你抓了多少元钱?(生回
答)
师:我们知道了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初步认识中的――能通过吗?(设计意图回顾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汽车停在了限高门前,司机叔叔想请同学们帮助判断汽车是否能通过限高门。

要想知道汽车能不能顺利通过,就要知道什么?
生:限高门和汽车的高矮。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中的信息,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限高门高3.50米。

师:你能根据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类推出3.50米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吗?
生:3.50米是3米5分米0厘米,你说的真好,3.50米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右边的整数表示米,小数点左边第一位表示分米,第二位表示厘米,3.50米表示3米5分米0里米。

齐读一边。

师:你还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生:汽车的高是3.25米。

师:是几米几分米几厘米呢?
生:3.25米是3米2分米5厘米。

师:你认为汽车能通过吗?利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生汇报并引导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汽车通过了限高门,来到了小河边,这发生了什么事呢?(出示课件)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河宽4.3米。

生2:我知道……
师: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它们能通过吗?
师:谁能你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外出游玩一定要注意安全。

二:学习生活中的小数。

师:汽车通过了小河,来到了小数家园门前,他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师收集到的和小数相关的图片)
生:读一读资料,并从中找出小数。

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教师读课外阅读,学生找一找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小数,了解到小数在生活
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进一步明白数学知识离不开我们)。

三.摆一摆;说一说
汽车进入了小数家园,开始今天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

(1)摆硬币。

师:请同学们在桌面上摆出一枚1角硬币。

谁能说一说1角如果以“元”为单位是多少元?
生:1角以“元”为单位是0.1元。

(师随机板书:1角=0.1元)
师:请同学们在这枚硬币的旁边再摆1枚硬币。

谁能说说现在有几个1角,是几个0.1元,也就是几元?
(学生自由摆放,思考后汇报:现在有2个1角,是2个0.1元,也就是0.2元)
师:那3个一角4个一角5个一角呢是多少元?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硬币摆一摆完成任务卡一的内容,活动开始。

(边摆边交流)
生:汇报,师演示操作。

(2)活动二
师:这是一根1分米的小棒,谁能说一说1分用小数表示多少米。

生:1分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2分米呢?谁能说一说是几个1分米,几个0.1米,是几米?3分米呢?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小组合作摆一摆,
完成任务卡二的内容。

(小组合作边交流)
生汇报
(组织学生按照刚才摆硬币的步骤一直摆完10根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小数,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元与角、米与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

在一边操作、一边说一说的过程中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巩固练习
智慧树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能通过吗
(1)3.25米 3米2分米5厘米
3.50米 3米5分米
(2)1角=0.1元1分米=0.1米
教学反思:
《能通过吗》是长春版第五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的呈现上,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生活为场景,通过人民币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小数的具体含义,在摆一摆中理解1角=0.1元,1分米=0.1米的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做
到以下几点: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使同学们在具体实践中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

在小数具体表达含义的教学过程中,从身边的事例到,同学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小数,学生都很善于观察,说了很多生活中的小数,联系了生活,学生都很快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认知,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和相关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二、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孩子的合作交流。

在摆一摆,说一说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中,自主地建构起角与元,分米与米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几个零点一就是零点几含义。

学生通过读、想、摆、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这节课中,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这节课中我虽然努力放手,让学生多自主学习,但有时当学生说不出来,还会急于讲述,“放”得还不够。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
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生活很丰富,他们很善于观察生活,教师应把学生的生活当宝贵资源,充分利用,通过已有认知引导新知。

课堂上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

师生、生生间的共同探讨交流、讨论、才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