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核算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合集下载

经济学原理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

经济学原理第二版课件第八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决定理论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 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 变动关系的曲线,如图8—8所示。
i
IS
O
Y
图8—8 IS曲线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同方向 变动关系的曲线,如图8—9所示。
转移支出=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公司和 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转移收入=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养老金、失业 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 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消费者所付利息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 总值(GNP)
公式中,S代表实际储蓄,Y代表实际收 入,-a是自发储蓄。(1-b)是边际储蓄 倾向。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储蓄(S )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 =-a+(1-b)Y 的图形如图8—5所示。
S S =-a+(1-b)Y
45°
O
F
Y
-a
图8—5 线性的储蓄曲线
如果储蓄函数S = f(Y)呈非线性状态 ,则其图形如图8-6所示。
NNP=GNP-折旧
(三)国民收入(NI)
这里的国民收入(NI)是狭义上的国民 收入。它是指一国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 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包括工资、利 息、利润、地租和政府补助金的总和,但不 包括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可 表示如下:
NI=NN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津贴=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 贴
如果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察收入水 平与消费支出之间依存关系,就可以得到一 般意义上的消费函数。如果用C表示消费,Y 表示收入,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宏观经济学习题

宏观经济学习题

求:1)根据定义计算GDP;2)用生产法计 根据定义计算GDP; GDP GDP; 用支出法计算GDP GDP; 算GDP;3)用支出法计算GDP;4)用收入 法计算GDP GDP。 法计算GDP。
1)GDP=1.9+4+0.5+2.1+0.8=9.3(百万元) GDP=1.9+4+0.5+2.1+0.8=9.3(百万元) GDP=(1.9-1.8) 4+1.8-1.5) 2) GDP=(1.9-1.8)+(4+1.8-1.5)+ (0.5+1.5-1.2)+(2.1+1.2-1)+(1+0.8-0) 0.5+1.5-1.2) 2.1+1.21+0.8=9.3(百万元) =9.3(百万元) 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 存货投资=4+0.5+2.1+0.8=7.4 3)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 GDP=C+I=1.9+7.4=9.3(百万元) GDP=C+I=1.9+7.4=9.3(百万元) GDP=(1.9-1.8) 1.8-1.5) 1.5-1.2) 4)GDP=(1.9-1.8)+(1.8-1.5)+(1.5-1.2) 1.2+4+0.5+2.1+0.8=9.3( +(1.2-1)+(1-0)+4+0.5+2.1+0.8=9.3(百 万元)。 万元)。
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以上都是。 4.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不属于政府购买。 .下列项目中,( A、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政府订购一批军火; 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5.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 .在一个有家庭、企业、 的四部门经济中, 总和。 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总和。 是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三讲: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第三讲商品市场均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E)模型国民收入核算等式: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从“总产出=总支出”来看,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因素。

从“总收入=总产出”来看,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个生产要素。

在经济危机后的大萧条时期,总需求是制约总产出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提出国民收入的大小由总需求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围绕总需求分析,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仅分析产品市场。

在产品市场上,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总收入(Y)恰好等于总支出(E),则有Y=E,当Y=E时得到的均衡国民收入的模型称Y-E模型。

第一节消费一、消费与储蓄? 消费(C)是居民户对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

? 储蓄(S)是指收入中除用于消费外的余额。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消费函数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 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消费函数是:C=f(Y) 2、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 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如果用S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是: S=f(Y) 1?①短期消费函数:CY=C?C=a+byS=-a+(1-b)y?短期储蓄函数:45o?S=-a+(1-b)yEY?自发消费a:基本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C动,是最低支出。

Y=C?边际消费倾向:b E?引致消费bY:一定收?C=a+by入情况下,引起的消费支a出。

45oY0?在E的左边,C>Y,负储蓄;在E的右边,CC Y=C C=bY 0 Y (二)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①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C=c/y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S=s/y ②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宏观经济学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4.2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1)
i<s:非意愿存货小于零; s<i:非意愿存货大于零
s s
i O -α
E i<s
y1 y0
s<i i
y2
y
3.4.3 基本结论
总产出倾向于和总需求一致 简单经济中,总量均衡表现为意愿投资和意愿
储蓄相等 总需求表现为可支配收入、自发性支出和边际
消费倾向的函数 净存货机制在总量均衡中作用重大 总之:没有供给限制的条件下,总需求决定总
注意:这里的储蓄和
O
投资是意愿储蓄和意
y0
y
愿投资。只有意愿储
蓄和意愿投资相等,
宏观经济才达到均衡。
3.3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 3.3.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 • 3.3.2 线性消费函数 • 3.3.3 储蓄函数 • 3.3.4 其它消费函数
3.3.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
• 基本结论:C= aWR+ cYL • 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
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 年轻人和老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边际消费倾
向较低。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Milton Friedman)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 ,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 是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 0~t1——幼年期,c<y, s<0, 负父母的债
• t2—青壮年期,c<y, s<0, s的用途有:还债,养老储蓄,放债
• t3~∞—老年期,c<y, s<0, 他有两件事要做:消费(用青年期 的储蓄),讨债。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节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 的决定与变动

三部门模型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包括 两个: C+I+G=Y ① I+G=S+T ② 本节分析以①式为基础。需要注意的 是,即使是使用①式,仍然不仅要讨论 政府购买支出G,而且要讨论税收T。这 是因为T通过影响可支配收入而影响消费, 进入消费函数之中。
一、政府购买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C,I
E
C+I C
I=I0
O
450 Y0 均衡收入的决定: Y=C+I
Y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 均衡公式 I = S ① 投资函数 I = I0 ② 储蓄函数 S = - a +(1-b)Y ③ 把② ③代入①并求解可得: Y = [1 / (1 - b )]×(a + I0)


传统的“美德”之所以变成了现代的“罪恶”, 原因在于: 第一,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对社会来说可能是愚蠢 的事情。节俭即消费对个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整个 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因为它会减少投资,从而使国 民收入收缩;相反,消费即浪费,对个人来说是坏 事,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好事 ,因为它会推动投 资,从而使国民收入扩张。 第二,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充分就业的 条件下,因此,节俭或较少的浪费意味着较多的投 资。这时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来看,节俭都是美 德。而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一般处于小于充分就业 的条件下存在着资源过剩现象。因此,消费或较多 浪费意味着可以刺激较多的投资,这时从个人来看 节俭是美德,但从社会来看节俭却是一种罪恶。

乘数也可以直接由国民收入均衡模型推 导出来。由国民收入的均衡解 Y = [1 / (1 - b )]×(a + I0) 得: Y + △Y = [1 / (1 - b )]×(a + I0+△I) 两式相减有: △Y = [1 / (1 - b )]×△I 从而: △Y/ △I = 1 / (1 - b ) 注意:乘数是一把双刃的刀。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和GNP:GD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GNP 国民收入不等于个人收入,要扣除公司保留利润和社
会保障缴款,加上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利
息调整和红利

在宏观经济学,如果未特别说明,国民收入相当于 GDP,总收入、总支出和总产量是相等的
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一、支出法:从需求的角度

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消费支出: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不包
括住宅

投资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折旧、重置投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不包括转移支付 净出口: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和进口是支出(商 品和劳务)的流入和流出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二、收入法:从供给的角度

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要素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非公司企业主的收入:自我雇佣,无法区分要素收入

税前利润:所得税、社会保险、股东红利、未分配利


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捐款、流转税 资本折旧:包括在投资成本中
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经济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增长
国民收入的决定 物价稳定 物价水平的衡量与决定 充分就业,就业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Βιβλιοθήκη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


失业和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相同之处

市场经济、供求方法、价格机制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存在政府和对外贸易。且企业的投资是外 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 2、假定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 以不变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从而 GDP、NDP、NI、PI都相等。
二、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
均衡国民收入,也称均衡产出,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的 国民收入水平。
税收分为定量税和比例税两种形式。定 量税是固定税,与收入没有关系。比例税 是随收入而变动的税。税收总额占收入的 比例称为税率。税率又政府部门决定。
T=T0 +TY T0为自发税收, TY 为比例税
政府行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征税会带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减少,进而影响总支出水平,收缩国民收入。
I=S 投资=储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经 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但 实际执行的结果不一定相等,只有两者相等时, 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I = S,则是实际发生的投 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 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 相等。
C= a+ bY AD=C+I = a+ bY +I = a +I+ bY 因为Y=AD 所以 Y= a+I+ bY Y- bY = a+I Y(1-b) = a+I
Y= a+I /1- b
如果给出经济中的消费函数和投资支出,就可以算出均 衡国民收入
例题:
(1) 已知消费函数C=1500+0.5Y,投资支出 为1000亿元,则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C=a+bYd = a+b〔(1-t)Y-T0 +TR〕 =a-bT0+b TR+b(1-t)Y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1)——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一、选择题1.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

A.地方政府办的三所中学;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笔住房补贴;C.政府定购的一批军火;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2.“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A .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3. 下列哪一项计入GDP?()A.购买一辆二手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股票;C. 汽车制造厂购进10吨钢板;D. 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4.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赠;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5.下列第()项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C.红利;D.养老金;6.下列命题不正确的是()项A.国民生产净值减去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B.国民生产净值加上资本消耗等于国民生产总值;C.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上折旧;D.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上直接税;7.如果个人收入=570元,而个人所得税=90元,消费=430元,利息支付总额=10元,个人储蓄=40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A.500元;B.480元;C.470元;D.400元8.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9.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10.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

11.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高鸿业主编第五版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假定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2)每一个生产时期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1)最终产品为项链,因此GDP=40万美元;(2)增值法生产时期产品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增值开矿(银) 10万美元—— 10万美元银器制造 40万美元 10万美元 30万美元(项链) GDP= 40万美元(3)收入法:GDP=工资+利润工资:+5=万美元利润:银矿公司 10-=万美元银器制造 40-(10+5)=25万美元利润合计为: + 25=万美元收入法:GDP=+=40万美元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钱如下表所示,试求:(1)1998年名义GDP;(2) 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转变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转变多少百分比?(5)“GDP的转变取决于咱们用哪一年的价钱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钱。

”这句话对否?(6)以1998年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1450美元(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450×1=1850美元(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转变百分比=(1525-1450)/1450≈%(4) 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100×10+200×+500×1=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转变百分比=(1850-1800)/1800≈%(5) 这句话不全面,因为造成GDP转变的缘故有两个:一个是产量转变,另一个是价钱转变。

宏观经济学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经济学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经济学:简单国民收入决定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经济学分支,它关注的范围包括国家的总产出、总就业、总投资和国民收入等。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居民的收入总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框架包括凯恩斯主义模型、供给和需求模型、投资模型以及开放经济模型等。

本文将重点讨论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总支出模型总支出模型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模型之一,它认为国民收入取决于总支出水平。

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

在这个模型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这些支出的总和。

消费支出是个人和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是国民收入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根据凯恩斯理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一种正比关系。

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他们的消费支出越高。

然而,凯恩斯也认为,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不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一个人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他们愿意消费的额外金额。

投资支出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价值。

投资支出的决定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利率、预期收益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环境等。

凯恩斯认为,投资支出是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投资支出的波动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政府支出政府支出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政府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国民收入的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支出可以通过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来增加总支出,也可以通过减税来提高个人和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净出口净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净出口的值可以为正或为负,当净出口为正时,它对国民收入的增加有正向影响,当净出口为负时,它对国民收入的减少有负向影响。

净出口的决定取决于国际贸易条件、汇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总支出模型的均衡分析总支出模型的均衡分析指的是找到能够使总支出和国民收入保持平衡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C
c=y c
公式中C表示消费是因变
量,y表示收入是自变量。 一般其它条件不变,C和y 之间按同方向变动。消费 函数也可用消费曲线的图 形表示(如左图)。
0
Y
➢消费函数也可用平均消费倾向(APC)与边际消 费倾向(MPC,公式中一般用c)来表示和说明。
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即:APC=C/y。
产出Yo。
➢也可用国民收入恒等公式和储蓄函数公式来计 算均衡国民收入。
➢上述例子条件不变,即C=1000+0.8Y,I=600。 根据公式:I=S,S=-Co +sY 得:I=S=-Co+(1-c)Y, 代入条件:600=-1000+0.2Y 0.2Y=1600,Y=8000。
➢由此可见,用消费函数或用储蓄函数所得出的 均衡国民收入是完全相等的。因为储蓄函数是 从消费函数派生出来的。
⒉分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几点假设
a.假定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不变(即经济社会的 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变)。
b.假定
或既定。
c.假定经济社会未达到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即 各种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总供给可以随时满 足总需求而价格水平不变。
以上假定是与凯恩斯当时所处的“萧条经 济”的历史条件相符的。 d.为了分析简便,还假定折旧、公司未分配利 润为零。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全
部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
只考察商品市场均衡
时国民收入的决定பைடு நூலகம்或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凯恩斯的全部理论涉及到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了解、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了解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第09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决定done

第09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决定done
值总和
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
2、仔细探讨GDP定义中的每一个词
(1)GDP是市场价值 讨论题: 生产一辆经济型或一辆豪华型轿车, 哪一个对GDP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2)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
讨论题:
农民以2元的价格把小麦卖给面包师,面
包师用小麦制成面包,面包以3元的价格出售。 这些交易对GDP的贡献是多少?
APS = S/Y
APS < MPS
6. APC与APS 的关系
APC+APS=1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 C(Y)+ S(Y)=Y 第二,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 APC+APS=1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 MPC+MPS=1
凯恩斯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续)
入,应该更偏好哪一个衡量指标? 如果政府更关心在我国发生的经济活 动总量,应该更偏好哪一个衡量指标?
二、国内生产净值 NDP Net Domestic Product
NDP=GDP-折旧 折旧(重置投资)--- 用来补偿经济中设 备和建筑物存量损耗的投资。
国民生产净值 NNP NNP=GNP-折旧
① 消费支出 C
非耐用品支出 耐用品支出 服务支出
总投资 净投资 折旧 存货投资
最终产品支出 ② 投资支出 I
③ 政府支出 G ④ 净出口 (X-M )
GDP = C + I + G +(X-M)
三、收入法(要素支付法、成本流动法)
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产品和劳务所获得 的收入来测算 GDP 的方法,可以反映 GDP 的 分配情况.
3. 边际消费倾向 MPC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宏观经济学习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三部分 IS-LM模型及政策分析与实践第四部分总供求+失业与通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第一部分国民收入核算一、判断正误并改正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种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错)2.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中,所谓商品只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

(错)包括:物质产品与劳务(goods and services)3.不论是商品数量还是商品价格的变化都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错)只有商品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但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能准确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

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政府的转移支付是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一部分。

(错)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

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

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

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宏观经济学1-3章系统题库与答案

宏观经济学1-3章系统题库与答案

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一、名词解释1. GDP和GNP2.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3.名义GDP和实际GDP4. GDP平减指数5.总投资和净投资6.政府购买7.净出口8.国内生产净值9.个人可支配收入10.储蓄-投资恒等式1.[解析]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GNP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GDP和GNP的关键区别在于“国内”和“国民”。

前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在一国(地区)领土内,但未必是本国(地区)公民;后者所统计的生产者都是一国(地区)公民,但未必在该国(地区)领土内。

例如日本人在中国工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计人中国的GDP,却计人日本的GNP.2.[解析]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

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3.[解析]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由于物价不同,名义GDP一般和实际GDP会有些差异,差异越大,说明基期到现期的物价变动越大。

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4.[解析]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它衡量现期一篮子物品相对于基年生产的那一篮子物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计算公式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5.[解析]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以及存货)的支出。

由于资本在不断地消耗折旧,因此在每年的总投资里,有部分额度需要用于弥补当年的资本折旧,这部分投资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称为重置投资,余下的部分,则称为净投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圣才出品】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及其决定1.试述GNP、GD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因此,从收入法的角度出发,GNP是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

凡是本国居民创造的收入,无论他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则不计入GNP。

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它是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总收入,不管这种收入是否由本国居民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从GNP中减去折旧,就可以获得国民生产净值(NNP):NNP=GNP-折旧。

从国民生产净值中减去企业间接税,可以得到国民收入(NI):NI=NNP-间接税。

国民收入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总和,由五部分收入组成: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和净利息收入,即:NI=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企业利润+净利息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利润和交纳的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和利息调整等,可以得到个人收入(PI):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转移支付+红利+利息调整个人收入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收性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收性支付2.试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为什么计算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使用实际GDP?答: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以当前市场价格来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2000年的名义GDP就是以2000年的市场价格计算的当年总产出的价值。

造成不同年份名义GDP 变化的原因有两个,①物质产量的变化;②市场价格的变化。

因此,如果将不同年份名义GDP进行比较时,就不能确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是由于产量增长引起的,又有多少是由于价格上升造成的。

为了解决名义GDP存在的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变价格,即用过去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为标准,测算GDP数值。

宏观经济学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第二部分

宏观经济学第⼆部分第⼆部分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1.简单国民收⼊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

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

本章的另外⼀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

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背景下。

2.均衡国民收⼊满⾜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在本章,均衡国民收⼊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出”。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的⽔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产出)。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条基本⼼理规律,即:⼈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平,收⼊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配收⼊。

根据可⽀配收⼊收⼊、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

2021/7/223章3章
13
前言
结论
在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中: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储蓄=投资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
总产出=总收入但不一定=总支出 储蓄不一定=投资
2021/7/223章3章
14
前言
国民收入的决定(以两部门为例)
总产出=总收入=计划消费+计划储蓄
计划总支出=计划消费+计划投资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涉及四个市场
产品市场 货币市场 劳动市场 国际市场
2021/7/223章3章
5
前言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 理论有什么区别呢?
核算是事后的、静态的 决定是事前的、动态的
2021/7/223章3章
6
前言
计划存货和非计划存货
计划存货:是厂商为了防范不时之需 而主动保留的存货。
非计划存货(Undesired Inventory, UI):也称非意愿存货,是指厂商想卖 却没有卖掉的存货。
UI<0
A
UI>0
UI=0
450
0
100
y
支出决定收入
24
均衡产出的形成
结论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有:
总产出等于计划总支出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但是,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
2021/7/223章3章
25
均衡产出/收入
总结
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一)
总产出 = 总收入 = 计划总支出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总收入—总支出模型)
2021/7/223章
1
主要内容
前言 影响消费和储蓄的因素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乘数理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部分章节

宏观经济学部分章节

其中: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1、支出法
③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 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 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 GDP。
④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 Y=C+I+G+(X-M) 或 Y+M=C+I+G+X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3、个人收入(PI:Personal Income) PI :一国一年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 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 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 付的利息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 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1、国民生产净值(NNP)或国内生产净值(NDP) (1)定义:NDP或NN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 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 (D)后的余额。
(2)公式:
NNP=GNP—D NDP=GDP—D
三、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2、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狭义)
PDI=PI-个人税收-非税支付=消费+储蓄
四、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
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总产出 等于总收入。
(一)国民产品和国民收入
产出总等于支出:指最终产品价值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 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没有卖掉的存货价值看成是企业自 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产出总等于收入:产出指整个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 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其 所以如此,关键是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售价扣除工资、利息、地租 等成本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1)第二节核算GDP 的两种方法 (2)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3)第二节跨期消费理论 (6)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一、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对 GDP 概念的理解1.一国或一地区:是地域概念,不是国民概念GDP 包含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包括本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和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 与GDP 关系:GNP =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 +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2.一定时期内:是流量,不是存量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变量。

3.是本期生产的,不是销售的4.是最终产品,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5.既包括商品的价值,也包括劳务的价值6.市场价值7.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习题演练】1.(判断)一家企业去年的存货到今年还没有卖出去便发生了腐烂,这导致今年的G DP 下降。

()2.(单选)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C.等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3.(单选)下列()应该计入G DP。

A.新旺面包厂进货2吨面粉B.家庭主妇莉莉求便宜,到批发市场购买了 200 公斤面粉,打算放着慢慢用C.小张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了奇虎 360 公司的2 万股股票D.以上各项都不计入GDP第二节核算G DP 的两种方法一、支出法(一)支出法的含义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

支出法对应的是社会的总需求。

(二)用支出法核算 GDP 的公式GDP = 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 1.居民消费(Consumption)居民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不包括建造住房的支出。

2.企业投资(Investment)企业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3.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政府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政府支出—政府转移支付4.净出口(Net Exports,简称NX)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净出口 = 出口额(X)—进口额(M)二、收入法(一)收入法的含义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来核算 GDP。

收入法对应的是社会的总供给。

(二)用收入法核算 GDP 的公式GDP =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习题演练】4.(判断)当一个消费者购买新住房的时候,GDP 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5.(单选)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 DP 的政府支出是指()。

A.政府购买物品的支出B.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C.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加上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和政府转移支付6.(单选)下列产品中,能够计入当年G DP 的是()。

A.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B.某人花100 万美元在美国买的一栋新房C.企业从国外购买的一台服务器 D.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 万产品7.(单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下列属于投资的是()。

A.购买家用汽车B.购买股票C.建设一座新的办公大楼D.购买二手房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

凯恩斯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者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c = c(y)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即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

MPC=Δc或β= ∆c(0<MPC<1)Δy∆y平均消费倾向(APC)是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APC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 1)y两者关系: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 =α+βy式中,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为引致消费。

因此,c= α+β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二、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s=s(y)储蓄曲线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的比率。

∆sMPS =∆y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sAPS =y两者关系:平均储蓄倾向始终小于边际储蓄倾向。

因为收入由消费和储蓄构成,所以线性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 =y -c =-α+ (1-β)y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从公式上看:因为 s=y-c。

2.若APC 和MPC 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 APC>MPC,则APS 和MPS 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3.MPC+MPS=1,APC+APS=1。

【习题演练】1.(判断)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时,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递减。

()2.(多选)下列说法符合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有()。

A.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B.边际消费倾向递增C.边际消费倾向递减D.消费与当期收入无关3.(单选)消费函数的截距和斜率分别称为()。

A.自主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B.非计划消费,边际消费倾向C.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性消费D.非计划消费,平均消费倾向4.(单选)若消费函数为c=α+ βy,α,β>0,则边际消费倾向()。

A.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B.大于平均消费倾向C.等于平均消费倾向D.以上都有可能5.(单选)边际储蓄倾向若为0.2,则边际消费倾向为()。

A.0.2B.0.8C.1D.1.2第二节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20 世纪30 年代提出了跨期消费决策模型。

该模型划分了不同时期,说明消费者面临的约束条件及偏好,分析理性消费者如何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做出选择。

一、跨期预算约束假定消费者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年轻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老年时期。

用Y1和C1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一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用Y2和C2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的收入和消费。

第一个时期:C1 = Y1−S。

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上第二个时期的收入。

C2 = 1 + r S + Y2 = 1 + r Y1−C1+ Y2通过上述方程,可以得到跨期预算约束线(如下图):注意:跨期预算约束方程的斜率:-(1+r);图中B点,消费者在第一时期消费为0,因而第二期消费C2为1+r Y1+Y2;图中C点,消费者在第二时期消费为0,因而第一期消费C1为Y2/1+r+Y1。

二、消费者偏好有关两个时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

无差异曲线表示使消费者获得相同满足程度的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消费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表示为了补偿第一期消费减少的 1 单位,消费者要求得到多少单位的第二期消费。

这一斜率是第一期消费与第二期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

三、最优化在已知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偏好的基础上,就可以分析消费者跨期消费的最优决策。

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消费者达到最高的满足水平。

在最优点 O,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所以有:MRS=1+r四、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无论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收入的增加都会使得预算线向外平移。

如果第一期消费和第二期消费都是正常品,则收入的增加就提高了两个时期的消费。

无论收入的增加发生在第一期还是第二期,消费者都会把它分摊到两个时期的消费上。

所以,费雪模型告诉我们,消费是以消费者预期在其一生中所得的收入为基础的。

五、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利率上升时,使得消费者收入增加,从而可以向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移动,并 把增加的收入分摊到两期消费中,导致第二期消费增加,第一期消费增加。

替代效应是指两期消费的相对价格变动造成两期消费量的变动。

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 第一期消费,第二期消费变得相对便宜。

所以替代效应导致第二期消费增加,第一期消费减 少。

因此,利率的上升既可能刺激也可能抑制储蓄,这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规模。

【习题演练】6.(判断)在跨期消费选择模型中,利率 7.(判断)当利率升高时,收入效应会使得个人的当期储蓄率升高。

( )8.(单选)在跨期消费选择中,利率升高会导致( )。

A.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得本期消费下降 B.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得本期消费升高C.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得下期消费下降D.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使得下期消费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