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科版必修1教案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科版必修1教案学习目标•了解共点力及其特点;•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
学习重点•共点力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
学习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1.共点力的特点–共点力是指多个力共同作用于同一点,其合力在该点处。
–共点力有方向和大小之分,通常用箭头表示。
–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只需考虑它们在该点处的合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合力:多个力合成的结果。
–分力:一力分解为多个力的结果。
–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方法求得。
3.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在恒定速度运动或静止时,其合外力为零。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合外力也为零。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分析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力的情况。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引入共点力的概念,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共点力的情况,例如悬挂物体等等。
2.针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围绕共点力展开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讲解共点力的特点和作用–通过物理实验或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共点力的特点和作用。
4.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5.演练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演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6.定义物体的平衡状态–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入物体的平衡状态。
7.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以物体平衡状态为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8.演练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演练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堂课主要讲解了共点力的特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等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演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共点力的平衡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共点力的平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共点力的平衡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5节的内容,主要包含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这一相关知识。
共点力的平衡进一步揭示了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相互作用观念的表现。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关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的要求,本部分“内容要求”为:1.2.2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主要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教材首先介绍共点力的概念,然后依据二力平衡和力的合成,将多力的平衡转化为二力的平衡,推理得出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用此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入手,通过典型例题提升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来解决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材以图片和问题作为导向,以实际生活情境为背景,加深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作为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最后一节,共点力的平衡承载着实现全章教学目标的任务,充分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目标上,要渗透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
为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观念:知道什么是共点力2.科学思维: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3.科学探究:对悬挂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明共点力和重力、拉力二力之间的关系。
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会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教学重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教学难点: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教学目标: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
2.熟练应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合成与分解法等常用方法解决平衡类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讲重点:1.正交分解法的应用2.图解法的应用本讲难点:受力分析考点点拨:1.平衡条件的基本应用2.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3.平衡问题中常用的物理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4.用图解法解决动态平衡类问题5.平衡问题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6.关于绳中的张力问题一、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零;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只要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它一定处于非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共点力几个力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交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即F合=0或F x合=0,F y合=03.判定定理物体在三个互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则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
(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接,恰能组成一个封闭三角形)4.解题方法当物体在两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等值反向;当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当物体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平衡时,往往采用正交分解法。
【例1】(1)下列哪组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A.3N,4N,8N B.3N,5N,1NC.4N,7N,8N D.7N,9N,6N(2)用手施水平力将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在物体始终保持静止的情况下A.压力加大,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加大 B.压力减小,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也减小C.物体所受静摩擦力为定值,与压力大小无关D.不论物体的压力改变与否,它受到的静摩擦力总等于重力(3)如下图所示,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受水平力F1 =10N,F2 =3N而静止,当撤去F1后,木块仍静止,则此时木块受的合力为A.0 B.水平向右,3NC.水平向左,7N D.水平向右,7N(二)平衡问题中常用的数学方法(1)相似三角形法:该方法在上一讲中已经讲了,本讲再举一例,加以强化。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1

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解释平衡状态的涵义,并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否平衡;(2)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能够写出平衡条件的公式;(3)可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4)对物体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共点力下物体的平衡条件;(2)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3)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4)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2)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3)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二、教学重点:学会正确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强调平衡状态加速度为零(举例说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状态与运动状态的关系思考:静止时V= 0a= 0匀速直线运动时V≠0 a= 0运动学特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加速度a=0,速度不一定为0。
例:判断下面的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1)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的汽车(是)(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否)(3)同学们刚上课时站立不动的状态(是)(4)跳起过程中的最高点(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讨论交流:刚上课时的站立状态,同学受那些力,这些力有怎样的关系?讨论回答: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即F合=0。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图4-1-1中人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处于什么状态?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力平衡条件又是什么呢?”讨论回答:三个力平衡状态实验探究学生展示引导学生预习并完成实验探究预习并完成导就学案实验部分,进行独学。
说课物理教案-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及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2)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
(4)会应用实验研究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难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策略实验展示、类比法(速度)、讨论交流四、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DIS 实验设备或弹簧秤;学生实验器材。
2、多媒体资源:张衡及相关资料的课件,举重运动员奥运会比赛夺冠录像,东方明珠、赵州桥等图片。
五.教学流程六.教学设计1. 情景导入,激发悬念录像引入: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夺冠录像播放。
教师:张国政在69公斤级比赛中以抓举160公斤和挺举187.5公斤总成绩347.5公斤而夺冠,裁判员判定举重运动员成绩有效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活动:举重运动员能将举起的杠铃保持静止几秒钟。
教师:这与本节课学习的受力平衡问题有关。
2. 通过图片引入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情景 录像、图片 设问 平衡的 概念 活动I DIS 实验 物体平衡的条件活动II 课件交流 活动III 学习交流教师: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的平衡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下面给大家看一些熟悉的图片:教师:这些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什么叫平衡状态?归纳总结:物体处于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3. 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师:首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已经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
例1:用一根很轻的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小钢球悬挂于铁架台上,并保持静止。
教师:小球处于什么状态?学生活动:平衡状态。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画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学生活动:(画小球受力示意图)小球受到重力G 和拉力T 的作用。
教师:这两个力的大小、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这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学生活动:合力为零。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的第三节内《共点力的平 衡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更为丰富,它综合了
前一章常见的力和本章怎样求合力和分力,在思维
层次上要求也更高,从前面简单的情况中,根据力
验探究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案例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共点力平衡
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的意义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会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出不同方向 上合力为零的方程;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数学 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的效果出发作直观分析转变为对物体受多个力作用
依据平衡条件进行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
节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是学生学习动力学的理
论基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2、【教材特点】 本节分三部分内容:
(1)“生活中的平衡”使学生知道平衡普遍存在
,它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2)“从二力平衡到共点力的平衡”使学生在实
环节四:四
作业P98 1、3、6、7
环节五:教学反思
心里上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入、引导探究、 启发诱导等方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学生则以动手操
作、直接观察、探究实验、归纳讨论等学习方式获取新
知。再经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四、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必修物理知识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

必修物理知识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共点力的定义、特点和法则,掌握常见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明确静力学平衡和动力学平衡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学习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如何绘制受力分析图。
二、教学重点1.共点力与物体平衡状态的关系,如何确定各个力和力的方向。
2.利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1.对于连杆、斜面等复杂结构的受力分析。
2.如何准确绘制受力分析图,以及如何判断平衡状态。
四、教学过程1.认知导入(10分钟)教师利用物体静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静力学平衡的概念,以及物体平衡的基本条件。
并通过图示介绍共点力的概念和特点。
2.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共点力的特点,描述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并分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所受力的方向。
引入平衡条件,通过平衡条件的讲解,让学生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3.教案实践(30分钟)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绘制受力分析图来求解问题,讲解如何确定各个力的方向,如何应用平衡条件等知识点。
4.归纳总结(10分钟)在讲解完实际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共点力和平衡条件的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实践,总结共点力、受力分析图、平衡条件等知识点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教师准备了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相关实验设备。
六、教学评估本次授课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合作完成实例分析,收集、分析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及评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肯定学生的正确做法,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和反馈。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以及平衡条件的应用。
通过对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基础力学: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

基础力学: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掌握:1.共点力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静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3.了解其它力引起的平衡失稳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静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2.了解其它力引起的平衡失稳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节:共点力的概念和特点1.探究力的三个方面:作用力、受力对象以及作用力与受力对象之间的关系。
2.定义共点力的概念。
3.分析共点力的特点。
4.通过实验,体验共点力的特点与规律。
第二节:静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1.定义静力平衡的概念。
2.掌握平衡力的概念。
3.学习应力分析图的绘制方法。
4.通过举一些实例,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力平衡的方法。
第三节:其它力引起的平衡失稳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1.了解平衡失稳的基本概念。
2.探究平衡失稳的原因。
3.学习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失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引导教学。
2.问题驱动型教学。
3.课堂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4.复合型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
2.教师观察评价。
3.学习感受反馈。
4.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评价。
六、教学意义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下基础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深入研究结构力学、力学分析、工程结构设计等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2.基础力学中的共点力和静力平衡课程内容,也是体现工程力学之本、讲求工程技术之实用的典型。
3.完整的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时可以增加一些生动的例子,以凸显共点力和静力平衡的重要性。
2.每节课先进行复习,再展开新的教学内容。
3.教学交互性要增加,非单向讲解,而是要与学生多进行互动。
四、教学方法1.引导教学。
2.问题驱动型教学。
3.课堂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4.复合型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
2.教师观察评价。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说课

教师或学生提出,发现问题
探索发现
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
四 说教学过程
2
三 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演示实验
内容一
内容二
提出新问题
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实验,适时引入。
四、说教学过程
五 归纳小节 拓展思维
很据本书内容,结合板书对本节内容再次疏理, 便于在心中建立一个框架,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记忆 让学生把课堂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的 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以下内容: 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与本节课的关系。
2
掌握共点力的 平衡条件
4
通过共点力平衡条 件的得出过程,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观点。
教学 目标
3
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 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 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 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难点
五、说板书设计
在学习的引入过程中,我运用的 是小黑板出示的方法,因此我将 黑板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用 于对新知识的探究,第二板块用 于作图,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轮 换使用,主要用于例题的讲解和 学生练习
即: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三、说教法、学法
教
自主探究法
实验法 归纳法 讲练法
法
学
合作交流法 成果展示法
法
四 说教学过程
1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2源自第二环节: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3
第三环节:操作演练 形成技能
4 5
第四环节:归纳小节 拓展思维
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案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本教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衡条件,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一、教学目标: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力的平衡的必要条件。
2.熟悉共点力的作用,了解测量力的方法和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
3.理解物体平衡的概念,掌握求解物体平衡的例题。
二、教学内容:1.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平衡(1)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基本定律。
它的内容是:在惯性系中,若物体不受外力,则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力的平衡和必要条件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当合外力及外力矩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受力的必要条件是:受力的合力为零,受力的合力矩为零。
2.共点力和测量力的方法(1)共点力的概念共点力的作用是指多个力作用于物体上,且它们的方向都通过一个共同的点,这些力就称为共点力。
(2)测量力的方法测量力的方法有弹力计法和平衡法。
弹力计法是通过劲度杆设立弹簧,并把被测力作用于弹簧上,根据弹簧的拉伸量去计算力的大小。
平衡法是在杠杆上放置两个物体,并通过调整它们的位置来实现定量的测量。
3.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和物体平衡的实现(1)三个方向上的受力分析法受力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力并给出相应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物体平衡的过程。
其中包括了三个方向上的分析方法: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分析、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和受力方向的分析。
(2)物体平衡的实现物体平衡的实现,指的是通过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力,并给出相应的方向和大小来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实现物体平衡的过程中,需要施加适当的力以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方法:1.演示和讲解。
2.案例学习。
3.师生互动。
4.练习和自我检测。
四、教学过程:1.知识的灌输和讲解:通过演示视频、图像和实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使他们对共点力和物体平衡有更深入的理解。
2.互动式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提问和解答,共同探讨如何实现物体平衡条件,互相思考和总结。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1

高中物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说课稿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应用刘发清课前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物理的重难点,也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部分,本节综合了前面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等知识,同时也为学习电磁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与电学、磁学联系紧密,也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本节为高一上学期的内容,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学生的过渡阶段还没有完成,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课前预习不到位、学习方法单一、分析问题简单、归纳总结不到位、空间想象能力差的问题。
3、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通过学习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及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会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
根据上述目标确定本节的重点为:学会正确受力分析、共点力平衡的特点及一般解法。
难点:选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求解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
课堂设计及实施针对以上对教材、学情、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我认为高一阶段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把重点细化、难点分解,多点拨、多指导、多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条理性的思维习惯及严谨作图的习惯。
本着“细节决定成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两句至理名言的指点,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注重体现学案的作用。
学案中设计了:基础知识填空:目的是通过基础知识填空使学生初步知道共点力及平衡状态的定义,以及二力平衡问题和简单的多力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同时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授课可看出学案的导学部分充分发挥了作用,学生对基本题型能够独立完成且掌握较好,为本节课的知识拓展和能力提升提供了自然过渡的平台。
基本题型探究:题型一: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运用一题多解解决简单的三力平衡问题,分析比较各方法在解决这类题型时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

(一)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中物理组x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共点力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共点力的平衡》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进一步揭示了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重要载体。
既综合了前面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又是后续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育人为本,分析学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三大性质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有了初步的认识。
此外,学生初中时也已接触过二力平衡,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共点力。
2. 在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合力为0。
3.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是共点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应用共点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演示、引导的教学方法。
同时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播放远古巨石屹立多年,杂技运动员顶缸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巨石,缸能保持平衡。
新课讲授的第一部分是共点力。
首先,我将让学生分组操作,将桌子上的木棒用绳子使其在竖直面保持静止,并画出受力分析图,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共点力,体会平行力与共点力的不同。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指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可以保持平衡?新课讲授的第二部分是共点力平衡的条件。
我将引导学生回忆二力平衡的知识,从合力的角度认识二力平衡,知道当合力为0时物体保持平衡。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修改版]
![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0693047c1cfad6185fa7e5.png)
第一篇:共点力的平衡说课稿《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马荣光一、说教材这一章是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所以教学中可以将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当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来处理,因为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一般可视为质点,这样得出平衡条件比较简捷,同前一章的联系较为紧密。
但在教学中就注意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肯定是静止的”的错误认识,为了全面认识物体的平衡,教材在例题的安排上注意了这一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用具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那么,在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理论推导: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___说课

例1:如图所示,用轻绳OA、OB 和OC将重为G的重物悬挂在水平 天花板和竖直墙壁之间处于静止 状态,AO绳水平,OB绳与竖直 方向的夹角为θ.则AO绳的拉力 FA、OB绳的拉力FB的大小与G 之间的关系为( AC )
A.FA=Gtan θ G C.FB= cos θ
题型一:单体静平衡
G B.FA= tan θ D.FB=Gcos θ
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思维活 跃,善于发表个人意见。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边 讲边练、 集体讨论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 们自主学习,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 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 际。
二、说教学目标
1
2
能熟练应用 合成法、正 交分解法处 理平衡问题 中的单体静 平衡和动平 衡。
教学 目标
体会解题技巧:矢量三 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等。
于绳的拉力F及半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N的变化 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C ) A.F增大 B.F减小
C.FN减小
D.FN不变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板块用于归纳解决共点力平 衡的常用方法,第二板块主要用 于例题的讲解和学生做题的板书。
即:
(sin cos )m g F cos sin
(1)选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力的分解要视 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当物体受到三个 或三个以下的力时,常利用合成法,若 这三个力中,有两个力互相垂直,可选 用正交分解法。 (2)当物体受到三个以上的力时,常用 正交分解法。
题型二:单体动平衡 例2:如右图所示.挡板AB和竖直墙之间夹 有小球,球的质量为m,则挡板与竖直墙壁 之间的夹角θ缓慢增加至θ=90°时,AB板 及墙对球压力如何变化?
题型一:单体静平衡
当堂检测1:如右图所示.挡板AB和竖直墙之 间夹有小球,球的质量为m,则挡板与竖直墙 壁之间的夹角为θ时,求AB板及墙对球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说课稿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系别:物理学年级:2013级1班姓名:鲜雪梅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来自工程技术学院2013级1班的鲜雪梅,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课选自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承上,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合成与分解之后的知识。
启下,为后面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应经学习了各种力及
力的合成与分解,初步了解了牛顿三大定律,对平衡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对一些物体是否处于平衡态进行初步判断。
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还不够,有待加强。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在知识结构上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及新课标要求,我确
定的重点为: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学习什么是平衡状态,了解力的平衡条件及能够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本节内容教材地位与作用、新课标要求及学情分析,我确定的难点为:理解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公式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4.三维目标: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
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二、教学方法
统一。
由此,我将采用的教法是以探究法为主线,以引导法和演示实验法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为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实验归纳法。
三、教学媒体
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黑板、粉笔、投影仪、幻灯等传统教学媒体配合弹簧秤、米尺、白纸、挂钩等实验用具辅助教学,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的进行课堂探究学习。
四、教学程序设计
我的教学程序设计分为五个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我将应用与平衡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图片异同点,
提出“平衡”,再由视频中羽毛的作用再次引入平衡,突出课题。
再由此提出“什么是平衡状态?”“怎样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引入新课。
2.引入概念,提出猜想。
首先复习旧概念共点力,引入新概念平衡状态及力的
平衡条件。
其次,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猜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外力为零。
3.实验验证。
首先设计实验,展示实验视频,然后分析实验结果,由此得出结
论: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合 = 0。
验证猜想。
4.巩固应用。
举例让同学们应用力的平衡条件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加深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与掌握。
5.归纳总结布置作业,我将先请同学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以加深印象,然后
利用黑板板书总结知识。
我将布置以下作业,第1题巩固新知,第二题理论延伸。
五、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直观、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