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a4b3fc455270722182ef727.png)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体会发表时间:2014-04-30T09:32:25.8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何德恒[导读] 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何德恒(新疆奇台县中医院 831800)【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3-01胆囊炎、但胆石症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患者常以上腹疼痛、急剧发作或反复发作而就医,伴有发热、呕吐、黄疸等证象。
本人2年来,采用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患者79例,均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1例,女性58例。
年龄在40岁以下者31例;40~50岁者38例,50岁以上者10例。
患者以城市居多。
病程1~10年68例,10~20年者8例,20年以上者3例。
患者均有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史,并痛引胸背,右上腹拒痛、拒按、恶心、呕吐、纳呆厌油,口渴喜饮,发热恶寒,大便秘结,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脉弦数等症状。
全组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并经B超探查确诊为胆囊炎,其中伴有胆石症者48例,占60.8%。
2 辩证分型施治2.1 肝郁气滞型右胁上腹钝痛,痛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或兼微热,伴有咽干、口苦、无黄疸,舌苔白微黄,脉弦。
治以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加减:柴胡、川楝子、白芍、青皮、枳实、木香、香附、延胡索、金钱草。
加减:右肋痛甚加姜黄;气郁甚者加佛手片;痛如针刺,病久屡发者加三棱、莪术、紫丹参;便秘加用大黄;舌苔白腻夹湿者加用炒苍术、制川朴、陈皮、薏苡仁等。
2.2 肝胆湿热型右肋上腹疼痛,发热不高,畏寒,恶心呕吐,脘痞纳呆,黄疸,小溲黄,大便不畅或秘,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滑或数。
治以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处方:金钱草、茵陈、虎杖、枳壳、木香、延胡索、黄苓、大黄。
加减:合血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首乌、当归;肝肾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杜仲、川续断;夹瘀加丹参、丹皮、赤芍;纳呆食滞加砂仁、鸡内金;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黄莲、竹茹等;大便不通加芒硝(冲)。
对胆囊炎疾病症状与治疗办法的思考
![对胆囊炎疾病症状与治疗办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d5d54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9.png)
对胆囊炎疾病症状与治疗办法的思考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以及化学性刺激引发的胆囊炎性病变问题。
近年来,胆囊炎在腹部外科中发病率不断提升,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以35~55岁中年人为多发人群,且女性患者人数多与男性人数,肥胖、多次妊娠妇女为高发人群。
很多患者在进食油腻晚餐后,夜间发病,主要是高脂肪食物会促进胆囊收缩,晚间平卧容易让小胆石滑入到胆囊管中。
对于胆囊炎疾病来说,患者常常表现为腹部疼痛,上腹部存在明显的压痛,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容易引发肝脓肿等问题。
1胆囊炎分类1.1急性胆囊炎根据临床实践表明,急性胆囊炎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胆汁瘀滞所引起。
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菌,包括克雷伯菌、厌氧杆菌以及大肠杆菌,这些致病菌从患者肠道经胆总管逆行进入到胆囊中,也有少数致病菌是从门静脉系统进入到肝脏,随着胆汁进入到胆囊中,从而引发胆囊炎性病变。
一般来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与小结石阻塞胆囊管有直接关系;如果结石直径较大,通常患者不会出现明显腹部绞痛,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则容易发展成慢性胆囊炎。
胆囊炎通常是由结石或细菌引起的。
因此,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多吃动物残骸、虾蟹等胆固醇含量低的食物,多吃鱼和蔬菜。
宜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切肉、鸡蛋等,以减少胆汁、疏松胆汁,防止胆结石的形成。
1.2慢性胆囊炎有很大一部分慢性胆囊炎都是从急性胆囊炎发展而来,还有一部分慢性胆囊炎患者并无急性发作史。
根据相关临床数据显示,超过7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胆囊中有结石,在结石长期刺激作用下,胆囊炎症问题逐渐增多,也容易造成反复急性胆囊炎发作,甚至可能会导致囊壁纤维组织增生肥厚,严重情况可能会导致患者囊腔功能丧失。
慢性胆囊炎患者在结石、疤痕以及炎性粘连下,将胆囊管完全阻塞,以至于胆汁无法顺利的流入到胆囊中,在胆囊中原有的胆汁色素会逐渐被吸收,就会出现白胆汁问题,胆囊积水更容易继发感染问题,严重情况会形成积脓,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胆囊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胆囊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195ab8f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0.png)
胆囊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胆囊炎概述胆囊炎(cholecystitis)是指由胆结石、胆囊管炎症水肿、蛔虫等原因使胆囊管阻塞,胆汁淤积浓缩,刺激胆囊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可继发细菌感染,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之一。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可放射到右肩背部,伴有恶心、呕吐等。
大部分胆囊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少部分病情恶化,有生命危险。
英文名称:cholecystiti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消化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发病部位:胆囊常见症状: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寒战、高热主要病因:结石、感染、胆汁淤滞、胆囊缺血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细菌培养、超声、CT、MRI、胆道造影重要提醒:胆囊炎患者一定要避免高脂肪饮食,以防症状加重、病情进展。
临床分类:1、根据发病缓急可将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2、根据有无胆囊结石可将胆囊炎分为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炎。
二、胆囊炎的发病特点三、胆囊炎的病因病因总述:引起胆囊炎的原因较多,胆囊结石、感染、胆囊缺血、胆汁排出受阻等均可以引起胆囊炎。
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可能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基本病因:1、急性胆囊炎(1)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①胆囊管梗阻、胆汁排出受阻,其中80%是由胆囊结石所致,尤其小结石易于嵌顿在胆囊颈管引起梗阻。
偶有胆囊管扭转、狭窄等。
梗阻后局部释放炎症因子,包括溶血卵磷脂,磷脂酶 A 及前列腺素等,引起胆囊急性炎症。
②致病菌入侵:大多数致病菌通过胆管逆行进入胆囊,也可经血液循环人侵。
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等。
一旦胆囊胆汁排出不畅或梗阻时,胆囊的内环境则有利于细菌紧殖和生长。
(2)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创伤、烧伤、长期胃肠外营养、大手术后导致胆囊胆汁淤滞和缺血可能是发病的原因。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4992a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8.png)
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主要由胆囊内黏液分泌物阻塞、胆汁淤积和细菌感染所引起。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是由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因素导致的病症。
中医治疗胆囊炎注重调理和药物治疗的结合,重点在于通过中药的选择和调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本文将就胆囊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进行阐述。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治中医诊断胆囊炎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状况、脉象等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
辨证施治时,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师可采用不同的中药和疗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汤、栀子豉汤、苍朮汤等,用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治法,促进胆囊和胆管的排毒功能。
二、草药治疗中药对于胆囊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柴胡、枳实等,这些中药都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菌和解毒作用。
中药通过温中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药性,可以调理胆囊的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并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人体内部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膻中、大椎等。
针灸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状态。
四、食疗调理中医强调“上药治标,下药治本”,食疗调理在胆囊炎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胆囊炎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如辣椒、花椒、生姜等。
同时,应多食用一些具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苦瓜、生地、山楂等。
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舒缓胆囊炎的症状,改善胆囊的功能。
五、情志调理中医学中将情志与五脏相应,情志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导致五脏功能紊乱。
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可应用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促进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胆囊炎的治疗与调理注重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综合手段,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胆囊的健康功能。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
![胆囊炎与胆囊结石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6b5ad4abe1e650e52ea99c7.png)
肝郁 气 滞 型 :多 见 于 发 病 初 期 的胆 绞 痛 或 单 纯 性 急 性 胆 囊 炎 ,疼 痛 以 胀 痛 为 主 ,疼 痛 每 因 情 志 变 化 而 增 减 ,反
弦细而数 。治则 :养阴疏肝 ,方用 一贯 煎加减 ,沙参 1g 5、
麦 冬 1g 5 、当 归 1g 5 、生 地 黄 3 g 0 、枸 杞 子 1g 5 、川 楝 子 1g 0、
精 神 萎 靡 不 振 ,脉 弱 无 力 者 可 加 用 参 附汤 。
肝 阴亏虚型 :多 见于慢性 胆囊炎缓 解期。主要 表现胁
痛 隐 隐 ,悠 悠 不 休 ,遇 劳 加 重 , 口干 口苦 ,五 心 烦 热 ,两 目干 涩 ,视 物 昏花 ,头 晕 气 短 ,少 寐 多 梦 ,舌 红 少 苔 ,脉
1 辨 证 施 治
厚 朴 lg O ,枳 实 1 g 5 ,芒 硝 lg ( 服 ) O 冲 ,栀 子 1g 0 ,胆 草 1g O ,木 香 5 ,生 地 lg g O ,柴 胡 2 g 0 ,黄 芩 1g 5 ,连 翘 3 g 0,
蒲公英 3 g 0 ,板蓝根 3 g 0 。高热 神 昏者 可加服 安宫 牛黄丸 ;
斑 ,脉 沉 涩。 此 型 多 由肝 郁 气 滞 日久 , 以致 淤 血 停 着 ,阻 于胁 络 而 成 。治 则 :疏 肝 利 胆 、 活 血 化 瘀 。 方 药 :柴 胡 2g 0 、槟 榔 2 g 白 芍 1 g 0、 5 、炒 枳 实 1g 黄 芩 1g 5、 5 、丹 参 1g 5 、蒲 黄 lg O 、五 灵脂 1g 0 、生 姜 1g 0 、大 枣 4枚 。便 秘 者 ,
剧 痛 ,向背 部 放散 ,腹肌 紧张 ,有 明显 压 痛 和 反 跳 痛 ,可触 及肿 大 的胆 囊 ,高 热 寒战 或 出现 黄 疸 , 口苦 ,恶 心 呕 吐 ,不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40041d4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7.png)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常规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胆囊炎属于“胆湿热”证型,治疗时需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常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一、饮食调理1.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胆囊炎患者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蒜等,以免刺激胆囊,加重炎症。
2. 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会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胆囊负担,因此患者需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肥肉、油炸食品等。
3. 温热补充:建议患者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白糖、姜汤、山药、红枣等,有助于温补脾胃,并促进胆汁的排泄。
4. 饮食分次:胆囊炎患者应将饮食分成小份,避免过度饱餐,增加胆囊的负担,同时有助于促进消化道功能正常运作。
二、穴位按摩1. 曲池穴:位于前臂屈腕横纹桡侧凹陷处,手腕靠近背面的一条纹肌肉中。
方法:用拇指按压曲池穴,每穴按揉1-2分钟,可舒缓腹痛。
2. 足内关穴:位于足背部,第1、2跖骨之间凹陷处。
方法:用拇指按揉足内关穴,每穴按揉1-2分钟,可以缓解恶心、呕吐等不适。
三、中药泡脚1. 准备材料:山楂、草果、茯苓各适量。
方法:将山楂、草果、茯苓一同煮沸,待水温适中后,将双脚放入中药汤中泡脚。
泡脚时间:每次泡脚约20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改善胆囊炎引起的腹痛、胀闷等症状。
四、精神调理胆囊炎患者在治疗中也需要进行精神调理,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情绪波动。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参加瑜伽等放松身心,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五、按摩腹部1. 找准穴位:将双手握拳,用拇指指腹按压脐下一寸的脐骨下方凹陷处。
2. 按摩方法:用适当力度,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骨下方凹陷处,每次按摩约10分钟,可缓解胆囊炎引起的胀痛和不适感。
以上就是胆囊炎中医护理的常规方法,患者可以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措施仅为辅助护理方法,治疗胆囊炎应首先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如何治疗胆囊炎,胆囊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如何治疗胆囊炎,胆囊炎的最佳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43fd282f524ccbff1218449.png)
如何治疗胆囊炎,胆囊炎的最佳治疗方法 篇一:治疗胆囊炎偏方集锦 治疗胆囊炎偏方集锦 一、玉米须茵陈饮:玉米须、茵陈各 30g。
水煎代茶饮。
二、鸡胆汁黄瓜饮: 1、配方:黄瓜 100g,洗净煎水 100mI,新鲜鸡胆 1 个,取汁冲服。
2、功效:黄瓜味苦性寒,能消炎菌;鸡胆汁苦寒有清热利胆、杀菌消炎之功效。
此方对胆囊炎、胆 石症有很好疗效。
3、宜忌:此方大寒,对素有虚寒证患者不宜。
三、冬瓜皮汤:冬瓜皮 60~90g。
加水煎煮至烂熟成汤。
日分 2~3 次服。
四、黄瓜饮:黄瓜 100g,鸡蛋清适量。
先用水煮黄瓜,临熟时去留汁,再入鸡蛋清服之。
五、鲤鱼赤小豆陈皮粥:鲤鱼一条,赤小豆 120g,陈皮 6g。
将鱼去及内脏后洗净,放入锅内,加水 适量,入豆、陈皮同煮,至烂熟成粥,去鱼骨。
不拘时食之。
六、金钱败酱茵陈茶: 1、配方: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 30g,煎汁 1000mI,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
2、功效:金钱草甘咸微寒,入肝、胆、肾、膀胱经,功能利胆排石,清热解毒;败酱草辛苦微寒, 能清热解毒化消炎,配茵陈消炎利胆。
此茶有排石利胆消炎作用,经临床多次验证,效果良好。
3、宜忌:须多服方见疗效,慢性胆囊炎患者,可经常用之。
七、消炎利胆茶: 1、配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 30g,加水 100mI,煎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
每日 3 次,每次 250mI。
2、功效:玉米须甘平,能利尿利胆,清热消炎;蒲公英甘苦性平,能健胃利胆,抗菌消炎;菌陈甘 苦微寒,有张胆管利胆清热及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此茶对胆囊炎、胆结石发热疼痛期,有显着;疗效。
但 必须大量饮用。
3、 宜忌:此方对急性黄型肝炎亦宜。
八、消石散: 1、配方:金粉 20g,白矾粉 15g,火粉 30g,滑石粉 60g,甘草粉 10g,研细,混合,每服 10g,大麦 粥汁送下,每日 3 次。
2、功效:金味辛苦性寒,入肝、胆、心、肺经,幸开苦降,芳香透达,能行气去,清心解,用治胆 结石取其利胆之功;白矾酸寒入胆,能清胆经之热,有消化之功,对阻塞性黄有效;滑石甘寒,能利水清 热消炎;石幸苦咸,大温,入三焦、胃与大肠,能破坚积,荡宿,逐通,虽其性大温,但能治疗火之疾, 即〈内经〉“火以发之”的用意,故与大队寒药为伍,可减其大温;甘草、麦粥以调和其药性,所以绝对安全。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b11e83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e.png)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西医治疗:1.非手术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胆囊炎一旦确诊,应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及休息等治疗。
(2)解痉镇痛:可用硫酸阿托品0.3~0.6mg,每日三次,或0.5~1mg/次,肌肉注射:硝酸甘油0.6mg/次,舌下含服;度冷丁50~100mg/次,肌肉注射,以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和疼痛。
(3)抗菌治疗:其目的是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
常选用氨基苄青霉素和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羟唑和头孢呋肟治疗。
更换药时应根据血、胆汁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而定。
2.手术治疗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
手术指征:(1)胆囊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2)急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诊断明确者;(3)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恶化者;(4)无手术禁忌证,且能耐受手术者。
中医治疗:1.辨证分型治疗(1)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助柴胡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使肝气条达,血脉通畅而痛止。
白芍养阴柔肝,合甘草可缓急止痛。
恶心、呕吐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伴黄疸者加茵陈;合并胆石症者可加金钱草、海金砂。
(2)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方中五灵脂主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
散瘀止痛;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香附、元胡、乌药,枳壳疏肝行气止痛,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强;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热盛者加银花、连翘;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黄连;湿重者加厚朴、苍术;腑实便秘者加生大黄。
(3)湿热证:治法: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方中柴胡疏肝利胆;茵陈善清利湿热、退黄疸;栀子、黄芩清热化湿;大黄、枳实通腑泻热;半夏辛开苦降、有助清化湿热;芍药缓急止痛。
右胁下痛剧加川楝子、元胡;右胁下触及包块、压痛拒按者加桃仁、赤芍;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旋复花。
胆囊炎治疗
![胆囊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e91e7cb0066f5335b812128.png)
治疗(一)一般疗法急、慢性胆囊炎,目前可以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保胆取石或胆囊切除,如果术前检查发现胆囊有功能,宜保留胆囊。
近来研究报道是肝脏的成石性胆汁形成了胆囊结石(如胆固醇过饱和),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主要是应用胆道镜在术中彻底取出胆囊内的结石。
2009年,北大医院的张宝善教授对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报道此方法术后并发症很少,结石复发率低,不同医院的复发率在2-10%之间,和泌尿系结石治疗后的复发率相当(2)。
2007和2009年已开了2次微创保胆取石的全国性会议。
裘法祖教授大力支持这项新术式,写了“重视胆囊功能、发挥胆囊作用和保护胆囊存在”的题词。
此术式的优点在于:保存了胆囊参与消化的功能、预防因切除胆囊所致的结肠癌并避免了切除胆囊操作所导致的胆管损伤。
目前,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是在全国率先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之一,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萎缩性胆囊和胆囊癌变,应切除胆囊。
1、非手术疗法:亦可作为术前准备,包括:a.卧床休息、禁食、腹胀者胃管减压;b.补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c.解痉止痛;d.静脉联用有效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等;对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2、手术疗法①、急性胆囊炎:一般主张经12~24小时积极的内科治疗,待症状缓解再择期手术。
目前,一些医院已经开展急症保胆手术②、慢性胆囊炎:微创保胆手术是首选,极少数患者胆囊已经萎缩和癌变,应切除胆囊。
3、饮食疗法胆囊炎胆石症除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外,营养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缓解和手术后健康恢复阶段更不容忽视营养治疗的要求及饮食治疗原则如下:(1) 营养治疗的总目的,是通过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减轻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预防结石的发生。
急性发作期的重症患者应禁食,可静脉补给各种营养素;当能进食时,应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饮食。
随病情逐渐缓解可给予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d825ce1b9d528ea80c7792a.png)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郁,胆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胆病,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
本病病机主要是气滞、湿热、胆石、瘀血等导致胆腑气郁,胆失通降。
病位在胆腑,与肝胃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应与胃痛、真心痛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上以辨虚实和缓急为要点。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应注意疗程要足,除邪务尽。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
平时可能经常有右上腹部隐痛、口苦、腹胀、嗳气、恶心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有的病人则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处隐痛[1]。
在站立、运动及冷水浴后更为明显。
病人右上腹肋缘下有轻度压痛,或压之有不适感。
慢性胆囊炎中医学称之胆胀病。
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调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2]。
胆胀病始见于《内经》。
本病病位在胆,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病性有虚实之分,实证有肝胆气郁、气滞血、胆腑郁热、肝胆湿热,虚证有阴虚郁滞、阳虚郁滞。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
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辩证治疗介绍如下:辩证论治:1.肝胆气郁:右胁胀满疼痛,连及右肩,遇怒加重,胸闷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doc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5d349f22a8956bec0875e32b.png)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胆郁滞证: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
苔白腻。
(二)肝胆湿热证: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
舌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
(四)肝郁脾虚证:右胁胀痛,倦怠乏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腹胀,嗳气叹息,口苦,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稀溏或便秘。
舌淡或暗,苔白。
(五)胆腑郁热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
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右胁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若疼痛剧烈、可能有出血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即报告医生。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禁饮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胆囊穴、章门、期门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右侧肝俞、右侧胆俞、太冲、侠溪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交感、神门等穴。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胆囊等穴。
7.遵医嘱肝病治疗仪治疗。
(二)右胁胀满不适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腹部行顺时针方向按摩。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神阙、中脘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胆囊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胆、大肠、交感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胆囊、天枢等穴。
(三)嗳气、恶心、呕吐1.观察嗳气、恶心、呕吐的频率、程度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胆囊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中脘、胆囊等穴。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
![陈洪干老中医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813e25f5700abb68a982fb43.png)
通 阳等法 。本虚 为主者 , 当以培 本为 主 , 用 益气 、 血 、 阴 、 采 养 滋 温 阳等法 。 本病 又多虚 实夹 杂 , 故在 治疗 上需 审虚 实 孰轻 孰重 , 抑或 虚实并重 , 给予补中寓通 、 中寓补、 通 通补兼施等法。临床分型辨 治如下 。 心血 瘀 阻 : 证状 : 刺 通 , 有定 处 , 痛引 肩背 内侧 , 情 心胸 通 或 遇 志不 畅或暴 怒而诱 发 、 剧 。舌 质暗 红 、 暗或 有 瘀斑 , 弦细 或 加 紫 脉 结 代 。 以活 血化瘀 、 络止 痛 。 用 活血通 络 汤加 成 : 治 通 方 当归 1g 0, 川芎 l , g o 赤芍 1g红花 1g桃仁 1g 降香 1g 乳香 lg没药 5, 0, 0, O, 0, 1g 痛引肩背者 , 0, 加葛根 、 鸡血藤 ; 兼有气滞者 , 加郁金、 枳壳 ; 血 瘀 水停 浮肿 者 , 益母草 、 泻 、 防 已 。 加 泽 汉 痰浊痹阻 : 证状 : 闷痛如窒 , 胸 感寒疼痛加重 , 痰多 , 肢体沉 重, 食少 , 腹胀 , 纳呆 , 舌苔 白腻 、 滑 。治 以祛 痰化 浊 , 通 阳 。 脉 宣痹 方 用 化痰 通痹 汤 加减 : 萎 2 , 白 1g法 半 夏 1g枳 实 1g 瓜 g o 薤 0, 0, 0, 郁 金 1g茯 苓 1g石菖 蒲 1g胆 南腥 l , 白术 1g 0, 5, 2, g o 苍 5。胸 阳不 振 , 寒胸 痛 尤甚 者 , 桂 枝 1g炮 附子 6 ; 浊 化 热 , 闷 、 感 加 0, g痰 胸 心 痛时作灼痛 , 口干 , 心烦 苔黄腻, 脉滑数者 , 加黄连、 竹茹。 心 气不 足 : 状 : 闷 隐痛 , 动后 加 重 , 疲 乏 力 , 悸气 证 胸 活 神 心 短 , 色少 华 , 质淡 胖 , 白, 面 舌 苔 脉虚 弱 无力 或结 代 。治 以益 气 养 心。方用养心汤加减 : 黄芪 3g人参 1g茯苓 1g五味子 1g 0, 0, 5, 0, 炙 甘草 1g当归 1g川 芎 lg酸 枣仁 1g 炙远 志 1g 自汗 多 0, 0, 0, 5, 0。 者, 加煅龙骨、 煅牡蛎 、 浮小麦。 兼血虚 , 脉结代者 , 重用炙甘草 , 加 阿胶 、 地 、 子仁 。 熟 麻 心 阴不 足 : 证状 : 闷 痛 , 胸 心悸 盗汗 , 眠 多 梦 , 失 五心 烦热 , 舌 红 少津 , 脉细数 。 以滋阴 清火 , 安神 。 治 养心 方用 滋 阴养 心 汤加 减 : 丹参 3g 当归 1g玄参 2 g麦冬 1g 五味子 1g酸枣仁 1g 0, 0, 0, 5, 0, 5, 柏子仁 1g鸡血藤 2g 0, o。阴虚阳亢者 , 加怀牛膝、 钩藤、 制鳖甲。 阳气虚脱 : : 证状 胸痛 , 面色苍 白, 大汗出, 四肢厥冷 , 舌质淡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6a303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0.png)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XXX)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尺度: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XXX征阳性,XXX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革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降低,GPT、转肽酶、胆红素均降低,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降低明显,提示阻塞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殽杂。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cedd8315ef7ba0d4b733b59.png)
浅述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本文从辨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两方面对近几年来慢性胆囊炎的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总结,认为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慢性胆囊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标签:慢性胆囊炎辩证分型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一种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胆囊会因炎症反复发作使胆囊壁发生纤维增生增厚,失去正常的功能而演变成萎缩性胆囊炎,直至完全丧失功能。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消炎、利胆、解痉、止痛来缓解症状,效果不够理想。
中医把慢性胆囊炎归属于“胁痛”,“黄疸”,“肝胀”,“胆胀”,“腹痛”等病的范畴,从病程的阶段性以及病证的动态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阐述如下。
1.辨证分型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胆,涉及肝与脾胃。
由于平素饮食偏嗜,情志失调,湿热未尽,邪著胆腑,以致肝气郁滞,胆腑气机通降失调,气血淤阻,湿热蕴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现右胁痞胀、疼痛、纳呆腹胀等症反复发作。
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上各医家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4种证型[1]。
近几年来,各中医工作者又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陈永华[2]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胁痛”的范畴,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胆湿热型、肝阴不足型、脾虚型以及血瘀型。
要求在治療该病时应该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配合针对性的药物。
王波[3]将慢性胆囊炎分为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徐文拓[4]认为慢性胆囊炎可分为两型辨证施治:胆胃不和型:其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恶心、呃逆、口苦纳少、大便时干时稀,右上腹隐隐作痛,上述症状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舌红,苔白,脉弦。
当疏肝利胆、和胃止痛。
肝胆气结型:此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疼痛,并可向右腰背部放射,病人常有口苦纳呆、腹胀、恶心欲吐,进食油腻食物病情加重。
舌淡,边尖多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c129ef03cc175527072208d9.png)
中医对慢性胆囊炎的研究近况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病变,多由炎症、结石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右肩胛区疼痛等为主症,西医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等治疗本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辩证论治缪正亮[2]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将本病分为三型治疗: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I号方: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0g、白芍15g、甘草5g、青皮10g、郁金10g、川楝子10g、鸡内金10g;②肝胆实(湿)热型,治以清利肝胆实(湿)热,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Ⅱ号方:金钱草30g、茵陈20g、川楝子15g、玄胡索15g、郁金15g、金银花20g、黄芩10g、山栀10g、蒲公荚15g、紫花地丁15g、焦山楂20g;③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内服胆囊炎Ⅲ号方:紫丹参20g、姜黄10g、玄胡索15g、川楝子15g、桃仁10g、柴胡10g、香附10g、焦山楂20g、青皮10g、枳壳10g、穿山甲10g。
李晓林[4]将本病分为发作期、慢性迁延期、顽固疼痛期分别治疗,认为发作期:重在疏肝利胆、泻热止痛,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迁延期:立足整体,辨证论治,分为四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理气解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②肝郁脾虚型,治以养血柔肝健脾,以逍遥散为主方;③胆经痰热型,治以清利胆经痰热,以温胆汤为主方;④肝阴不足型,治以养阴柔肝止痛,以一贯煎加味为主方;疼痛顽固期:当重视厥阴肝经及瘀血,分为三型:①血瘀胁下型,治以活血化瘀止痛,以膈下逐瘀汤为主方;②上热下寒型,治以平调厥阴寒热,以乌梅丸为主方;③阴虚肝旺型,治以养阴平肝潜阳,以镇肝熄风汤为主方。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3例辨证与施治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3例辨证与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cf41163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6.png)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3例辨证与施治
左美枝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1998(000)0S1
【摘要】1 一般资料 43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男27例,女16例。
年龄25~70岁,慢性胆囊炎的病程均在半年以上。
此次发病经B超检查证实为胆囊炎。
2 辨证施
治湿热型21例:起病急,呈持续性胁部胀痛,阵发性加剧,寒热往来,身目俱黄,口苦、纳呆、恶心、呕吐绿色胆汁,尿黄赤,舌质红,黄腻苔,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通里攻下。
方药以大柴胡汤加减:
【总页数】1页(P453-453)
【作者】左美枝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十医院 43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施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 [J], 曹建平;罗雪影;吴莉梅
2.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急慢性胆囊炎24例 [J], 陈修海
3.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6例—附单用西药治疗40例对照 [J], 周敏
4.慢性胆囊炎辨证施治60例临床观察 [J], 罗明
5.中药汤剂辨证施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疗效研究 [J], 吴卫源;梅汉尧;林俊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慢性
胆囊炎合并胆道收缩功能不良以及胆囊炎合并胆石症后胆囊切除术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多样,以右胁胀痛、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痛、嗳气等为主,中医称之胆胀病。
早在2000
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的《灵柩?胀论》中就有记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病当根据患者情绪障碍,心理因素、体质的强弱、病机的虚实,阴阳的区别以及临床表现
的不同,辨政施治,不可一见B超诊断胆囊炎,就给患者口服苦寒败胃的消炎利胆药。
现根
据个人临床辨治胆囊炎的粗浅体会,叙述如下:
1.肝胆气滞
治当疏肝利胆,调畅气机。
此治见于一些轻度胆囊炎或症状较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
症见:右上腹胀痛,连及右肩,平素性情急躁,遇怒加重,不能忍耐,语音高亢,独断专行,
喛气频作,胸闷善太息,舌苔薄白,脉弦大,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磨饮加减。
常用药物:炒
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香附,川芎,沉香,木香。
气郁甚者,如苏梗,青皮,郁金;大
便干燥者,加大黄,槟椰;口苦心烦者加黄芩,山栀;喛气呕吐者,加代赭石,制半夏;伴有
胆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对此类患者除口服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将心中的苦闷诉说出来,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嘱患者调节情绪,使其身心处于健
康状态。
2.气滞血瘀
宜利胆通络,活血化瘀。
症见右上腹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暗晦,口干口苦,或
口干涑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边有紫点或瘀斑脉弦细涩,方选四逆散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
药物:炒柴胡、枳壳、白芍、赤芍、甘草、五灵脂、生薄黄。
若血瘀较甚加制香附、丹参、
乳制香、制没药、郁金;口苦,心烦者,加大黄、龙胆草;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茹。
3.肝胆湿热
当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阵阵加剧,胸闷纳呆,厌油腻食物,恶
心呕吐者,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干结,或者见黄疸,或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
此类患者
大多应酬过多,烟酒、油腻食物过度,此证相当于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方选
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物:柴胡、生大黄、枳壳、黄芩、金钱草、郁金、白芍、茵陈。
有胆
结石者,加鸡内金、穿山甲、海金砂;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草、通草;恶寒者加生姜;热盛者加蒲公英、连翘、银花。
治疗时,应嘱咐患者忌烟,酒,油腻,辛辣食物,饮食以清
淡为主。
4.阴虚气郁
当滋阴清热,疏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隐隐作痛,劳则加重,或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
躁易怒,胸中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本症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胆囊炎,此类患者精神上
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语音低,忍耐性较强敢怒不可言。
方选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物;生地、
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郁金、金钱草、金铃子。
若见心烦失眠者加枣仁、栀子、夜交藤;右上腹及肝区灼痛者,加白芍、甘草;急躁易怒者,加青皮、珍珠母;加佛手、绿萼梅,香橼皮。
5.阳虚郁滞
宜温阳益气,调肝利胆。
症见右上腹隐隐作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或呕吐清延,神
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细无力,或沉迟。
此类患者大多平素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或长期口
服苦寒败胃的消炎利胆药,导致中虚脏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炒白术、
干姜、党参、炒枳壳、广木香、生姜、大枣。
若见脘腹冷痛重者,加吴茱萸、肉桂;有结石
者加金钱草、鸡内金,郁金。
以上证型或以一证为主,或数证相兼。
临证在于细心辩证施治,随症加减,并嘱咐患者
调控油腻食物,远离烟酒,减轻精神压力,以配合治疗。
6.验案
患者、男、50岁。
2006年11月9日出诊因右上腹隐痛月余,加重一周就诊。
患者既往
有胆囊炎病史两年,近一个月来右上腹隐隐作痛,时作时止,村医给予消炎利胆药金胆片,
环丙沙星口服,效果不显,近一周右上腹疼痛加剧,面色不华,喜热饮,得温痛减,遇寒加重,脘腹胀痛,时吐清延,胃寒肢冷,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无力。
B超提示:胆囊大小为76mm*35mm,胆囊壁毛躁、增厚、透声差,提示胆囊炎。
上消
化道钡透视: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未见器质性病变。
证属阳虚郁滞,治宜温阳益气,调肝沥胆。
处方:制附片10克,焦白术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吴茱萸10克,乌药10克,肉桂10克,干姜3片,大枣10枚,木香10克,郁金10克。
守方加减,先后六诊,服药26剂,病情逐渐好转,并嘱忌食生冷,防寒保暖,远离烟酒油腻食物,清淡饮食,两个月后复
查B超胆囊炎已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加大,胆囊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门诊病例
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上胆胀病一般以湿热证居多,特别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慢
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往往湿热壅滞,肝胆失于疏泄,治宜清化湿热、疏利肝胆,苦寒药
物在所必投。
然此病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同时有些身形肥胖之人,膏粱厚味日久,正
气已伤,常有内湿成浊,若屡投苦寒攻伐,必损中阳,易形成虚实兼夹,错综复杂的证型,
治需攻补兼施,虚实两顾。
苦寒攻邪药物宜中病即止,不可矫枉过正,扶正亦不可蛮补。
防
滋补满中,助湿生热、木郁更甚,于治愈此病无益。
7.个人体会
临床上胆胀病纯虚证亦甚为少见,多兼有瘀滞之证,因此治疗时多需兼用疏肝利胆的药物,如炒柴胡、炒枳壳、木香、陈皮,同时本着气滞血瘀酌情配伍活血药物,再配伍祛湿药
物无不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