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命名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资料
一、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新陈代谢旺盛、生长繁殖速度快;二、适应性强,易变异;三、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
3、微生物在自然界主要的分布情况如何?
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湖泊、矿层、人体、动植物体内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4、微生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8、Koch法则(定理)。科赫法则
(证明某微生物是某疾病病原菌的四项要求)
1、在患病动物中存在可疑病原有机体,而健康动物中没有;2、可疑有机体在纯培养中生长;3、纯培养中的可疑有机体细胞,能引起健康动物发病;4、可疑有机体被再次分离,并且和最初分离的有机体一样;
第一章 细菌
1、名词解释:细菌,原生质体,原球体,L型细菌,中介体,质粒,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伴胞晶体,外毒素,内毒素菌落,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平衡,菌群失调症
G+:肽聚糖网孔脱水收缩,且壁上因脂类少而无溶出缝隙,壁的通特性降低,初染染料不易脱去 G-: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且壁上因脂类溶解出现较大缝隙,壁的通特性增加,初染染料易脱去而成功复染。(P24-31)
2、简述细菌的大小、形态及排列方式。
球形(球菌 coccus):单球、双球、链球、四联球、八叠球、葡萄球
杆形(杆菌 bacillus):分散、链式、八字形
螺旋形(螺形菌 spiral bacterium):弧菌、螺菌
3、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何主要功能?
细胞壁主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细胞膜能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进出细胞;细胞质是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主要场所;核质含有细菌生长所必须的遗传信息;质粒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各种遗传性状。荚膜可以使细菌抵抗不利环境(干旱、宿主细胞吞噬、溶菌酶等),保护细菌,提高致病性;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细菌 名词解释
细菌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细菌,作为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体,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
它们以其简单的细胞结构和多样的形态特征而闻名,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至关重要,还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细菌的数量极其庞大,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人类和动物体内,甚至可以在极端环境中如高温泉和冰川中生存。
细菌通过吸收营养物、光合作用或从其他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动。
细菌的简单细胞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各种环境。
它们通常由一个细胞膜、质粒、腺苷三磷酸(ATP)和DNA组成。
相比之下,高等生物的细胞结构相对复杂,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和其他细胞器。
细菌的形态特征多样,包括球形、棒状、螺旋形等。
这些形态特征有助于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
此外,细菌还具有较短的繁殖周期,通常在数小时内就能完成一代繁殖,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群体。
除了形态上的多样性,细菌还表现出不同的代谢能力和生存策略。
有些细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而另一些则以吞噬有机物质为生。
此外,细菌还可以形成生物膜,从而在外界压力和环境变化中保护自身。
尽管细菌在许多方面对人类和环境有益,但它们也可能引起一些疾病和感染。
某些细菌的毒素和致病性因子可以导致从感冒、食物中毒到严重的器官感染。
因此,对细菌的研究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加强对这些微生物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菌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命名规则,并总结细菌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展望细菌研究的未来发展,以期在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细菌的同时,探索更多潜在的应用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述: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
一个良好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可以使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细菌的名词解释: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细菌这个概念,并给出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微生物分类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2.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3.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4.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5.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6.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7. 属g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
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8.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9.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
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10.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
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畜牧微生物复习题
畜牧微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荚膜;一些种类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可以在细胞壁外面产生一种黏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菌胶团;一团荚膜内含多个细菌时则称为菌胶体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和卵圆形休眠体,称为芽孢培养基;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等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常用于分离培养鉴定和研究细菌等微生物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群体菌苔;菌落互相连接成片,称为菌苔灭菌;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称为灭菌消毒;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称为消毒防腐;组织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正常菌群;正常条件下,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经常存在着对人体无损害的各种细菌菌群失调;宿主受到日粮突变、环境恶化、患病手术等应激性或是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发生改变,菌群平衡受到破坏SPF动物(无特定病原动物);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的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无菌动物(GF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类毒素;外毒素经过0.3%-0.5%的甲醛处理脱去毒性,仍保留良好抗原性的制品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集体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中对人和动植物机体具有的感染致病作用,可引起传染病的各类微生物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内外环境下才致病的病原微生物转化;受体细菌直接由外界环境中摄取供体细菌的游离DNA整合于自身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改供体菌部分遗传信息的过程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的部分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细菌,从而改变了受体细菌的遗传性状接合;供体细菌与受体细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将供体细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细胞的转移方式病毒的干扰现象;病毒感染动物机体后,能产生抑制他种病毒在感染的作用病毒的血凝现象;有血凝素(HA)的病毒能凝集人或动物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免疫;机体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物质并排除自身大分子物质的一种复杂生理学反应抗原(Ag);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产物,或者能与免疫产物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血清学试验;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变态反应;已接触过某种抗原的抗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再次免疫反应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感染过程中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称为传染性变态反应单克隆抗体;指一个B细胞决定簇作用后,分化增殖的浆细胞分泌的结构均一的抗体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向Th或Tc递呈抗原作用的细胞ADCC;抗体Fc段与NK细胞的Fc受体结合,可激活NK细胞对靶细菌的杀伤细胞因子;机体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诱导调节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各种小分子质量蛋白质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宿主菌体内的复制增殖过程与动物病毒相似,增殖后能使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菌体后并不复制也不使细菌细胞裂解,而是将其核酸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中去,随着细菌的繁殖,噬菌体的核酸也复制遗传下去,可能到某一代才使细菌细胞裂解二、问答题1.按核的类型和个体形态微生物可划分为哪三大类型?各包括哪些类群?原核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放线菌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吕文虎克、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吕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细菌巴斯德弯颈瓶实验首次揭示了灭菌肉汤的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是由微生物的种子繁殖的,不是自然发生,否认了自然发生,推动微生物研究发展.3.测定细菌、病毒大小的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细菌具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据此将细菌分为哪三类?微米um 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杆菌、螺旋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细菌名词解释
细菌名词解释细菌(学名:Bacteria)是指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
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
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
另一方面,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
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细菌主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裂殖),即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中间逐渐形成横隔,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细胞分裂是连续的过程,分裂中的两个子细胞形成的同时,在子细胞的中间又形成横隔,开始细菌的第二次分裂。
有些细菌分裂后的子细胞分开,形成单个的菌体,有的则不分开,形成一定的排列方式,如链球菌、链杆菌等。
采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细菌的分裂过程表明:细菌细胞分裂大致可经过核物质与细胞质分裂、横隔壁形成和子细胞分离等过程。
细菌细胞分裂时,核质DNA与中介体或细胞膜相连,首先DNA复制并向细胞两端移动,与此同时,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并形成一垂直于细胞长轴的细胞质隔膜,使细胞质和核质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其次细胞形成横隔壁,在细胞膜不断内陷,形成子细胞各自的细胞质膜同时,母细胞的细胞壁也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延伸。
最后,逐渐形成子细胞各自完整的细胞壁。
接着,子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大小基本相等的子细胞。
细菌繁殖速度快,一般细菌约20-30min便分裂一次,即为一代。
接种子肉汤培养中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迅速生长繁殖,肉汤很快即可变浑浊,表明有细菌的大量生长,有些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的繁殖速度较慢,需要15-18小时才能繁殖一代。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也称微生物生物体,指在肉眼无法看见的范围内,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细菌(bacteri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好菌和坏菌,好菌可以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等,而坏菌则可能引起感染和疾病。
3. 真菌(fungus):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以孢子繁殖,主要以腐解物质为营养来源。
真菌可以自发地生长在水果、面包等食物上,也可以寄生在动植物的体内。
4. 病毒(virus):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由外层蛋白包裹的核酸组成。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可以感染动植物和人体,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等。
5. 原生动物(protozoa):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通常以异养方式获取能量和养料,可以寄生于其他生物体内,也可以独立生活。
原生动物可以引起痢疾、疟疾和阿米巴病等感染性疾病。
6. 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于确定细菌数量的方法,将含有细菌的液体或糊状样品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并数计落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
7. 嗜热菌(thermophile):喜欢高温环境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通常在50℃以上,有些甚至可以在超过100℃的条件下生存。
嗜热菌的发现为研究高温环境的生物和应用于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意义。
8.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一套复杂的生物系统,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犯。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排除外来物质,并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9. 消毒(disinfection):一种灭活或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用于清洁和消毒环境、物体和表面,以预防感染的传播。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如加热和紫外线照射)和化学方法(如使用消毒剂)。
10. 抗生素(antibiotic):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特别是细菌。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来源:创新医学网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1
菌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 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 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G+形成。
-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2)-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 生活史: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 霉菌:(非分类名词)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 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繁殖性小体。
- 有性孢子: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繁殖小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1. 细菌:细菌是一种微生物,它们是单细胞的生物体,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细胞,它们一般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细菌可以生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人体等,并且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真菌:真菌是一种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一定的区别。
真菌的生活方式包括在有机物上寄生、腐解有机物和与其他生物共生等。
真菌可以生产出许多有益的化合物,如抗生素和酶。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体,它们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几乎看不到。
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细胞中,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其生物机制来繁殖自己。
它们是引起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获取营养的生物。
它们可以寄生在植物、动物和人体上。
寄生虫会给宿主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并且可能引起各种疾病。
5. 古菌:古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生物体,与细菌和真核生物有一定的区别。
它们存在于一些极端环境中,如深海热液口、沸水泉和高温沸石中等。
古菌对科学家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过程。
6. 蓝藻: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也被称为蓝绿藻。
它们是一类属于细菌的藻类,含有蓝绿色叶绿素。
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能够在水体中自主生长,并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
7.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是真核生物的一种。
原生动物可以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
它们在食物链中居于重要的位置,既可以以其他生物为食,也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8. 纤毛虫:纤毛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其细胞表面覆盖着许多细长的纤毛。
纤毛虫通过纤毛的运动来推动身体,并以此获取食物和繁殖。
纤毛虫在水体中广泛分布,并在分解有机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9. 孢子:孢子是一种可以在不利环境下存活的微生物结构。
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都可以形成孢子,以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孢子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并且在适合的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为新的生物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皮肤和粘膜表面的一定数量和一定种类的微生物群。
3.医学微生物(medical microorganism):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一门学科。
4.细菌(bacterium):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二分裂增殖的单细胞原核生物。
5.中介体(mesosome):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G+菌,与细菌分裂及呼吸有关(拟线粒体)。
6.质粒(plasmid):核质外的遗传物质,双股环状DNA。
7.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多糖或多肽。
8.鞭毛(flagella):附着于菌体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9.芽孢(spore, endospore):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带有细菌全部生命活动的必须物质。
10.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由于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病毒单独在宿主细胞内不能合成病毒所需的全部成分,因此不能增殖成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缺陷病毒。
11.病毒干扰现象(viral interference):两种病毒同时或先后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干扰现象。
12.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13.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14.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但不一定杀死细菌。
15.无菌(asepsis):在指定环境中无活菌的意思。
细菌名词解释
细菌名词解释菌(又称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微小生物单细胞生物或简单多细胞生物。
细菌主要以复制方式进行繁殖,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包括土壤、水、空气、动植物体内以及人体等。
细菌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具有广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细菌的形态对人类有很大意义,对于细菌名词的解释如下:1. 球菌(Coccus):球形细菌,单细胞,呈珠状或团状。
球菌可以是革兰氏阳性(紫色)或革兰氏阴性(红色)。
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2. 杆菌(Bacillus):长形细菌,单细胞,呈棍状或柱状。
杆菌可以是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例如大肠杆菌和白喉杆菌。
3. 弯曲菌(Spirillum):弯曲形细菌,单细胞,呈螺旋状。
弯曲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例如阿米巴杆菌。
4. 折杆菌(Vibrio):短弯曲细菌,单细胞,呈弧形或逗号形。
折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例如霍乱弧菌。
5. 球杆菌(Coccobacillus):球形或短细胞杆菌,单细胞,形态介于球菌和杆菌之间。
球杆菌包括乳酸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
6. 螺旋菌(Spirochete):螺旋形细菌,单细胞,呈螺旋形。
螺旋菌是螺旋体细菌的一种,例如梅毒螺旋菌。
除了细菌的形态之外,还有一些与细菌相关的名词需要解释:1. 胞外酶(Exoenzyme):由细菌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酶,用于降解复合物或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胞外酶可以帮助细菌感染宿主或适应特定环境。
2. 生物膜(Biofilm):由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结构,附着在固体表面上。
生物膜具有极高的抗药性和耐受性,可以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免疫系统的攻击。
3. 质粒(Plasmid):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小圆环DNA分子。
质粒可以携带附加的基因信息,并在细菌之间传递,促进基因的水平转移。
4. 暴露菌草(Spore):某些细菌在面临恶劣条件时形成的耐久性结构。
细菌孢子可以在干燥、高温和化学物质等极端环境下生存,待条件适宜时重新恢复生长能力。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类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尽管它们微小,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对几个常见的微生物名词进行解释。
1. 细菌(Bacteria)细菌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细胞结构,没有真核细胞的细胞核。
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生物体内等。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多种多样,可参与有机物的分解与循环,合成与分解气体等。
有些细菌也会引发疾病,例如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
2.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微生物,无法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
病毒由蛋白质包膜和核酸组成,核酸可以是DNA或RNA。
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感染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它们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元凶,如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等。
3. 真菌(Fungus)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它们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以分解有机物质为食。
真菌体结构多样,包括菌丝、孢子和果实体等。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表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空气等。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分解和循环作用,并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
例如,霉菌可分解有机废弃物,发酵菌则参与食品和酒精的生产。
4. 原生动物(Protozoa)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常存在于水体、湿地和土壤中。
它们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自由生活型和寄生生活型。
原生动物在食物链的底部,是微生物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们也是许多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例如,原生动物通过摄食细菌和有机颗粒,维持水体中的营养平衡。
以上是对几个常见微生物名词的解释。
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均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防控疾病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的定义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这些微生物体形微小,有的以微米或纳米(m)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或人体内的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免疫性、实验室诊断和防治原则的一门科学。
3.郭霍原则郭霍在对炭疽芽胞杆菌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①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则不存在;②病原菌能被分离而得纯培养;③纯培养接种易感动物,引发相同疾病;④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相同病原菌。
郭霍法则对鉴定病原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1.细菌:细菌(bacterium)属于原核细胞型的一种单细胞生物,除细菌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还包括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等。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2.荚膜: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粘性、胶冻样的物质,其厚度在0.2µm 以上,普通染色不易着色,与四周有明显界限,普通显微镜下可见,称为荚膜。
如肺炎链球菌荚膜。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1)有无荚膜可帮助鉴别细菌。
(2)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3.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内芽胞(endospore),简称芽胞(spore),以别于真菌在菌体外部形成的孢子。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有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等)和梭菌属(破伤风梭菌等)。
4.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
由双股闭合的环状DNA构成,可自行复制和通过细菌接合或噬菌体转导转移,其上带有控制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
如肠道杆菌的R因子质粒上,带有耐药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有关。
5.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称为菌毛(pilus或fimbriae)。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organism):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毒害的微生物。
3.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并具有一定致病性的细菌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4.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5.质粒(plasmid):指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的闭合环状双链DNA,是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自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转移到子代细胞中。
6.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本质为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的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7.鞭毛(flagellum):附着于菌体上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8.菌毛(pilus):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
9.芽胞(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0.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细菌;当有游离氧存在时,不但不能利用分子氧,且还将受其毒害,甚至死亡。
11.热原质(pyrogen):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又称致热原。
12.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L细菌的名词解释
L细菌的名词解释L细菌,即Lactobacillus细菌,是一类常见于自然界中的细菌。
它们属于革兰氏阳性菌,以其能够产生乳酸为特征,因此得名L细菌。
L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植物的消化系统、食物和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1. L细菌的特点L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中的一类益生菌,它们是无需氧气就能生存的厌氧性细菌。
与其他细菌相比,L细菌相对较小,一般直径为0.5至0.8微米。
这些细菌通常呈杆状或乳杆状,质地韧性,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能够适应宽范围的PH值。
2. L细菌的分类L细菌是一类十分广泛的细菌,包括了多种不同的菌种。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它是在酸性环境中产生乳酸的一种细菌。
此外,还有Lactobacillus casei、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等。
每一种菌种在生理功能上都有所不同,但都对宿主有益。
3. L细菌的益处L细菌被广泛认为对健康有益,并被称为益生菌。
它们在人体和动植物的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L细菌可以产生乳酸,通过降低环境的pH值,阻止有害菌的生长。
其次,它们能够产生某些抑制有害菌的物质,例如抗菌肽和过氧化氢等。
此外,L细菌还能够帮助消化食物,促进养分吸收,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这些功能使得L细菌在预防和改善许多相关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包括胃肠道感染、维持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等。
4. 应用领域由于L细菌具有很多益处,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和医疗领域。
在食品工业中,L细菌常被用于制作酸奶、酸奶饮料等乳制品,以改善产品的口感和保持长久的新鲜度。
在制药业中,L细菌常被应用于生产抗生素、酶和多肽等药物。
此外,L细菌还被制成益生菌制剂,作为保健品销售。
5. 注意事项尽管L细菌对人体和环境有益,但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的菌种在人体内的适应性和功效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L细菌产品时需要了解其菌种的来源和性质。
微生物的双命名法名词解释
微生物的双命名法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为了准确地描述和研究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科学家们采用了双命名法来给它们命名。
双命名法是一种系统命名的方法,包括学名和种加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唯一地标识一个微生物的分类。
一、学名学名是指对一类生物进行命名的惯用术语,通常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形式。
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属名(属于),第二部分是种加名(种的特征),用拉丁文表示。
例如,对于人类这一类生物,其学名为Homo sapiens。
在这个学名中,Homo代表人类的属名,sapiens代表人类的种加名。
每个学名都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微生物需要有不同的学名,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准确地互相交流和研究。
学名的命名原则基于生物的分类,遵循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物命名规范。
通过给微生物命名,科学家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它们的亲缘关系和特征,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比较。
二、种加名种加名是指对某一类生物进行进一步细分的名称,对于微生物而言,种加名更为具体和详细。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和遗传信息等,来确定每个种加名的独特性。
种加名可以根据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地理分布、生理特性、寄生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分类。
例如,对细菌来说,种加名可能会根据其形态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
对真菌来说,种加名可能会根据其繁殖方式、菌丝形态等进行分类。
在使用种加名时,通常需要使用斜体字体来表示,以与其他普通文字进行区分。
这样有助于科学家们准确地阅读和引用有关微生物的研究文献。
三、应用与挑战双命名法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通用名称,学名可以准确地指代某一类微生物,避免了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命名混淆。
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学名来交流和分享关于微生物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推动微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双命名法也存在着一些挑战与争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微生物种类,这就需要给新发现的微生物进行命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命名名词解释
细菌,作为微生物世界中最为常见和众多的一类生物,其研究和命名已经成为
微生物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菌,并为它们命名以便研究和交流。
细菌的命名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属名和种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细菌的命名进行解释和阐述。
细菌命名的基础是由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在18世纪时提出的生物学命名规则,也称为“二名法”。
按照这个规则,所有的生物物种都应该以拉丁学名进行命名。
细菌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学名点组成,表示了细菌的属和种的属性。
在这两个名称中,属名通常由首字母大写的名词或形容词组成,而种名以小写的名词组成。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为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colil是种名。
在细菌命名中,属名通常比种名更为重要。
属名表示了细菌的属群和分类,多
个物种可以属于同一个属,它们可能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性质。
而种名则用来区分同一属下的不同物种。
一般而言,属名和种名的选择需要建立在严格的分类学和系统学基础上,以确保科学的准确性。
命名时还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和原则,使得细菌的命名能够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根据国际细菌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细菌的命名必须是基于可重复和可比较的特征。
这一点常常要求科学家们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生态特点和遗传信息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命名委员会才会批准并正式发表细菌的学名。
这样的严格要求确保了细菌命名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在细菌的学名中,有时还会使用一些附加的名称或修饰语。
这些附加的名称通
常表示了该细菌的一些特定特征或来源。
例如,某些细菌的学名中带有“terreus”一词,意味着该细菌是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
这些附加的名称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细菌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细菌的命名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科学家们可能发现了新的细菌种类或者对已知细菌的分类进行了修正,因此命名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此外,由于科学界的国际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也会对细菌的命名做出不同的贡献。
细菌的命名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的命名,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的分类和进化关系,开展比较研究。
命名也有助于科学家们在研究和实验中准确地指代细菌的种类和属性,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细菌的命名也为微生物学领域的教育和科普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和资源。
综上所述,细菌的命名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准确的命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细菌的分类和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积累,细菌命名领域也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