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1单元 第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

合集下载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单元 第2讲 地图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单元 第2讲 地图

第2讲地图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地图三要素的判读及应用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表现形式⎩⎨⎧文字式: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5 km数字式:1∶500 000线段式:(3)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但反映的内容越详细,准确度越高。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在进展计算或换算时,图上距离单位一般为“厘米〞,实地距离单位为“千米〞,千米换成厘米时要加五个“0〞,厘米换成千米时那么要减五个“0〞。

2.方向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8 844.43 m中“▲〞属于图例,“珠穆朗玛峰〞和“8 844.43 m 〞为注记。

1.比例尺大小的比拟(1)图幅一样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2)图幅和经纬网格一样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3)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那么该图的比例尺越小。

(4)直接比拟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 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 2倍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n +1)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n +1)2倍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1n 倍为原来比例尺的1n 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 ⎛⎭⎪⎫1n 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1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 ⎛⎭⎪⎫1-1n 倍 缩小后的图幅为原来的⎝ ⎛⎭⎪⎫1-1n 2倍 3.比例尺的应用(1)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比例尺最常用的应用形式是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一般有三步:①看比例尺;②准确量出图上距离;③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展计算。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2讲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

第2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开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以鲁尔区为例)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水陆交通兴旺: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2.开展概况(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

(2)工业地位: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还包括市场广阔、水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和距铁矿区较近等。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影响工程内容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区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煤层埋藏浅,利于露天开采)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开展的根底离铁矿区较近铁矿石初期来自法国的洛林铁矿,后期来自瑞典,鲁尔区离它们都较近有利于节省运费,降低生产本钱充分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分,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充分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开展便捷的水陆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四条人工运河联成一体,都可通航,并能直通海洋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兴旺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开展鲁尔区是采矿型的工业区,其工业部门与资源根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内容如以下图所示:3.工业区开展条件的分析思路工业区的形成和开展需要多种条件的支持,每个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

(1)资源及其组合状况:资源的种类影响工业区的类型;资源的组合状况影响工业区的综合性;资源的数量、地位影响工业区的开展前景。

(2)交通状况:便捷的交通利于工业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工业区的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有利于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三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2021年新课标新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三第二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

第二讲大气环流与气候备考篇提纲挈领【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近5年本讲内容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高频考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附加气候要素信息的方式呈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原理阐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突出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本讲内容为自然地理的核心知识,是高考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

备考复习时要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备考的关键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全球性大气环流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的M气压带为()A.赤道低气压带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答案B2.下列关于图中M、N两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M表示3月份、春季B.N表示7月份、夏季C.M表示12月份、夏季D.N表示1月份、冬季答案B知识2 气温与降水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答案C2.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答案A知识3气候类型读四城市资料图,完成下面两题。

1.关于四城市气候的分析,正确的是()A.乙地气候海洋性最强B.甲地年降水量最大C.丁地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D.丙地气候类型南北半球都有分布答案D2.关于四城市气候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A.丁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B.甲地受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C.乙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D.丙地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答案C知识4全球气候变化2016年上海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02毫米,比2015年高45毫米,预计未来30年,上海沿海海平面将上升65~150毫米,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3 旅游地理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选修3 旅游地理

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种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分类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类创造的文化事物和现象规模一般较大一般较小变化一般比拟缓慢一般比拟迅速分布野外较多居民地较多功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结合下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自然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反过来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差异分析归纳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如下表所示:马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古代建筑的“七大奇迹〞、庐山、岳阳楼等人类重大行为留下的地理“痕迹〞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社会认知因素随着时代进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旅游形式休闲度假村、农家乐分布在城市外围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太空旅游使旅游者步入太空1.(2021·全国卷Ⅰ)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

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

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以下图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 196米),进展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解析】首先,通过图中经纬度和湖面的高程(3 196米)确定旅游地为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其次,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旅游者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气压低、多大风等自然特征,决定了旅游者必须带足相应的生活用品。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十一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鲁教版课件第十一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第五页,共17页。
栏目 导引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温__带__(w__ēn_d_à_i_)大__陆,目前
性气候
(mùqián)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土题地是(tǔdì)荒漠化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 些措施? 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 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 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第六页,共17页。
栏目 导引
[审答流程(liúchéng)]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七页,共17页。
栏目 导引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问题(wèntí)成因类题目
问题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shū sōnɡ);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 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水土流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pòhuài);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 矿;坡地开垦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 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荒漠化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
人为原因 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

第八页,共17页。
栏目 导引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页,共17页。
栏目 导引
第十一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有人在祼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不同坡 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精品课件鲁教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精品课件鲁教版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内陆 降水少 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
全年少雨
中纬 度
大陆东 岸
大陆西

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 降水多
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终年受 西风带控制,风由海 降水多 洋吹向陆地
夏季多雨 常年湿润
南北纬 30°~ 降水较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 冬季多雨
40°的大陆西岸 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3)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和环太
平洋火山、地震带。
(4)板块构造运动与地形:海洋里的板块生长边界为海岭,消亡
边界为海沟;陆地上的板块生长边界为裂谷,消亡边界为山脉;生
长边界表示面积在扩大,消亡边界表示面积在 缩小。
2 0 2 1 届高考 地理一 轮复习 第13单 元世界 地理第 1讲 世 界 地理 概况 课 件 鲁教 版
(3)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位置 年降水量
成因
特征
赤道附近
受 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气流
降水多
全年多雨
上升
两极附近
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
降水少
全年少雨
下沉
大陆 南、北
东岸 回归 线附 大陆
近 西岸
降水多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 降水少 流下沉;或受 信风 带控制, 全年少雨
2 0 2 1 届高考 地理一 轮复习 第13单 元世界 地理第 1讲 世 界 地理 概况 课 件 鲁教 版
大洋洲(澳 大利亚)
2 0 2 1 届高考 地理一 轮复习 第13单 元世界 地理第 1讲 世 界 地理 概况 课 件 鲁教 版
三大地形区:西部低矮高 原、中部平原、东部 山地

第一单元第二讲 地图课件-2021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

第一单元第二讲 地图课件-2021高考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

二、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与相对高度
(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中甲点海拔为 1 500 m,乙点海拔为500 m。
(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 中甲与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 m。
【注2】因等高线数值反映的是海拔高度,故0 m等高线常 代表海岸线。
2.等高线地形图
[典题精研]
[典例1] (2019·北京高考)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 的宫灯。如图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面中绘有多座大桥,可以推断所示区域 ( )
A.建桥成本低
B.水运条件缺乏
C.交通需求量大
D.人口迁移频繁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 cm代表实地距离约为 ( )
如图为古代《西域水道记卷二》中的罗布泊位置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题。
3.博斯腾湖位于罗布泊西北侧的天山山脉中。若在图中的甲
框中添加一个指向标,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 博斯腾湖位于罗布泊西北侧的天山山脉中,即博斯 腾湖在罗布泊的西北方向。若在图中的甲框中添加一个指向 标,应该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D正确,A、B、C错误。 答案:D
02
关键能力 · 互动探究
考点一
地图的三要素
[考点精析]
一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常用方法
辨别方向的技巧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法
一般地图上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向
时针法
俯视图中,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北半球逆时针 指向东,南半球顺时针指向东
极地为孔雀状大陆表示南极,极地为海洋表示 海陆轮廓法
在__等__高__线__地__形__图__的基础上绘制的。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11单元 第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第1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水土流失问题分析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1)概述: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开展。

(2)主要表现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3.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人地矛盾 日益突出⎩⎨⎧生产力水平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③破坏植被。

4.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 ①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调整土地利用构造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开展②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③以综合治理为手段⎩⎨⎧原那么:林草、工程与耕作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目的: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2)具体措施①工程措施:⎩⎨⎧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②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 技术措施 选育良种、开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③生物措施地区措施 目的 不宜耕种的地区 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 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 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构造,提高抗侵蚀能力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要素 特性 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地理位置 过渡性 ①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③从森林向草原过渡;④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织,生态环境比拟脆弱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导致了人口与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2单元 第2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W

2021版鲁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3部分 第12单元 第2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W

第二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熟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布局状况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人地协调观:联系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教材内案例]一、自然环境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自然条件(1)地貌格局呈半环状⎩⎨⎧外侧:河流中间: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平原(2)温带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南北热量差异较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三个温度带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地资源优势(1)土壤肥沃⎩⎨⎧黑土: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2)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广大,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 自治区集中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2.土地开发(1)进行水利建设,建立国营农场。

(2)保护沼泽湿地: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并逐步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特别提醒]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1)农业⎩⎨⎧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甜菜 生产基地(2)林业⎩⎨⎧地位:是全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分布: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 大林区2.农业布局(1)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布局:①自东向西⎩⎨⎧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牧业地带②自南向北: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农林牧交错地带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别提醒]美国的农业生产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的资源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状况,评价开发条件及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通过问题分析,探寻资源开发的合理措施,树立可持续的资源开发观。

[教材内案例]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1.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极为丰富。

2.发展概况(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

(2)工业地位:是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特别提醒]1.传统产业的衰落(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原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需求量减少煤炭开采人工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煤炭产业衰落影响鲁尔区的钢铁工业技术发展,需要的人员减少钢铁生产转移,钢铁产量下降2.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煤碴、矿碴堆积,占用大量土地;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热污染等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对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2)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1)整治河流。

(2)控制大气污染。

(3)加强环境管理。

(4)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特别提醒]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1.能源结构与分类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年),回答问题。

(1)结构:我国能源以A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B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2)分类(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如上图中的①大同、②平朔、③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②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特别提醒]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①生态问题的成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②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4)治理“三废”,建设生态环境①“三废”的产生: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业的发展。

②治理措施⎩⎨⎧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之一是水陆交通便利。

(×) 2.在山西大力建设坑口电站可以有效减轻交通压力。

(√) 3.煤铁资源丰富是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形成基础。

(×) 4.煤炭资源开发始终是鲁尔区发展的资源支撑。

(×)二、区域认知——选择分析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大省,其所在的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把能源工业作为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产业的条件是( D)①丰富的能源资源②良好的开采条件③适中的地理位置④便利的水陆交通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黄土高原地区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发展的顺序是( D)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3.山西能源基地已建成我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其电力主要输往( B) A.西南、西北地区B.京津、华北地区C.东北、华北地区D.华东、华南地区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近年来,曾经“一煤独大”的山西省开始逐步关停许多的矿山矿井,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治理好环境,才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例1](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❶。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❷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思维流程]开发风能不会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完善;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1.区域资源开发的整体分析思路2.区域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与开发条件分析(1)区域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分析(2)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资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良性发展,如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4.太阳能、风能等电站建设的答题必备术语命题视角一结合实例分析,考查区域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2019·广东佛山教学质量检测)2017年9月6日,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首次在青海省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00℃以上的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

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水的热岩体,其主要用于发电,发电成本仅为风力发电的一半,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

读干热岩发电原理示意图,完成1~3题。

1.干热岩属于( )A.沉积岩B.化石能源C.玄武岩D.地热资源2.与风能发电相比,干热岩发电 ( )A.不占用土地资源B.不受气象条件制约C.生产技术要求低D.清洁无污染3.若青海省共和盆地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 )A.地下水位明显下降B.地表温度升高C.太阳能开发会减少D.地壳运动活跃1.D2.B3.C[第1题,读材料可知,干热岩是指地层深处不含水或蒸汽的致密不透水的热岩体,故属于地热资源。

第2题,风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都需要占用较多土地资源,都清洁无污染;风能发电受气象条件制约明显,干热岩发电不受气象条件制约;干热岩发电对生产技术要求更高。

第3题,因干热岩发电成本仅为太阳能发电的十分之一,若青海省的干热岩大规模开发利用,最可能导致当地太阳能开发减少。

]命题视角二结合实例分析,考查区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2019·潍坊一模)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

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完成4~5题。

4.贵州采矿工业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 )A.露天矿表土剥离易造成严重的土地沙漠化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能、高排污产业,环境污染严重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5.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 )①煤—电—钢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电—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C5.D[第4题,贵州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产基地,以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为主。

第5题,贵州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可以煤炭为基础构建煤—焦—化产业链;利用煤炭能源和铝土矿,发展高耗能的煤—电—铝产业链。

]6.(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型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型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从资源分布、企业类型及特点、运输费用、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回答。

第(2)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从企业数量、技术水平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回答。

第(3)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可从车辆尾气污染、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和煤粉飘浮等方面回答。

第(4)题,属于发散思维类型题目。

生产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可从清洁生产采用减排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回答,运输过程中可采取的措施可从修建铁路运输专用线及封闭运输等方面回答。

[答案](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 可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