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合集下载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LI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基本方针——创新驱动。

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

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 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高校课题申报: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产学研,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智能制造;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产学研合作是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与地方高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生产、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核心技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传统的人工操作逐渐由自动化、集成化设备及生产线所取代,随着“互联网+”和“工业4.0”计划的实施,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求增大,且逐渐向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向发展,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为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科研促教”三教融合方式,有效解决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工作存在差异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切实推进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为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本课题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构建符合产业结构特点,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提高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对于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教授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培育人才的方案,即著名的硅谷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反哺在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发展。

德国包豪斯的师徒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师徒制要求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后进入企业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输出。

法国采用的法式学徒制教育即“教师+师傅”,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注重技能的传承,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由此可见,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均采用了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分析报告【此⽂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背景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轮产业变⾰迅猛发展,数字化、⽹络化、智能化⽇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

为加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抢占新⼀轮产业竞争制⾼点。

⽬前,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化、⾃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缓慢等突出问题。

因此,作为⼀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复杂、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

《智能制造⼯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明确“⼗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范。

按照专项⾏动确定的连续实施三年,2016年要边试点⽰范、边总结经验、边推⼴应⽤的总体安排,继续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范专项⾏动。

实施智能制造试点⽰范专项⾏动,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程的重要措施,对于实现制造强国⽬标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思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年度计划实施,在总结2015年专项⾏动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将继续坚持“⽴⾜国情、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针,进⼀步扩⼤⾏业和区域覆盖⾯,全⾯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络协同制造、⼤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推⼴。

三、主要⽬标2016年,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业,特别是新型⼯业化产业⽰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范项⽬。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高度智能化的设备、先进的传感器、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效、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生产过程。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将智能制造设定为主攻方向。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瓶颈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低端产品和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链上的细分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制造业在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了走智能制造之路,以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投入科研与创新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制造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从而实现中国制造的发展。

二、智能制造的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智能制造具有智能化、网络化、高效能等技术特点,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智能制造生产环节智能制造的生产环节,主要包括智能化的生产设备、CNC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设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来提高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完成智能化的集中控制。

同时,智能制造还可以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追踪和监控,以及预测分析功能,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

2、智能制造管理环节智能制造的管理环节主要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自动化匹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智能制造的管理环节,通过智能化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将供应链、生产计划、生产作业、品质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等各环节有效整合,使企业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和质量。

3、智能制造销售环节智能制造的销售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手段来提高销售效率和准确率。

中国制造2025总结

中国制造2025总结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绿色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提高创新,致力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促成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

1.发展形势和环境1.1.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

1.2.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刻不容缓。

1.3.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

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上问题。

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2.战略方针和目标——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

——绿色发展。

——结构优化。

——人才为本。

2.1.战略目标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核心驱动力是大数据

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核心驱动力是大数据

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核心驱动力是大数据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表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也是决定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在经历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意识到,制造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各国发展和转型的机遇以及形成新竞争力的战场。

美国人之所以认为未来智能工业的发展必然从生产制造端转变到消费端,并且提出“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与“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是因为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是美国的强项。

德国在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是装备制造业以及生产线自动化,通过配置和自控的优化系统使得工业生产全自动化,所以德国工业4.0的实践关注销售、服务能力的提升。

虽然角度不同,无不围绕着制造业这个核心展开。

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几年成为“世界制造力竞争指数”最强的国家,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新中心。

2015年中,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配套“互联网+”和“供给侧改革”等多项措施,“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大数据是智能制造核心驱动力如何实现智能制造? 从哈佛商学院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即数字化转型是智能制造实现的途径。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共识同样来自众多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家们。

这一共识是基于无数技术趋势的融合。

例如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技术(CPS)、工业物联网、移动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增强现实(VR/AR)、大数据分析等。

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简单认为有了这些技术,未来五年就是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因为新制造业文化的变革进程是相当复杂、缓慢和艰难的,没有行业与企业与用户的融合推进,这次变革无法实现。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意味着企业简单的数字化,而是把数字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力,需要利用数据去整合产业链和价值链。

《中国制造2025》第一板块读书笔记修正版

《中国制造2025》第一板块读书笔记修正版

《中国制造2025》第一板块读书笔记——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一、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五十”。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所谓“二”,就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

所谓“三”,就是三步走的战略:到2025年,缩小差距,重点突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巩固地位,提升层次,整体居于制造强国中位;建国100年,综合实力迈入制造强国前列。

所谓“四”,就是四项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提高,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所谓“五五”,第一个”五“即五条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第二个“五”即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所谓“十”,就是具有针对性的十大领域。

二、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1、自主创新能力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2、产品质量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3、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产能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存。

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

5、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三、如何贯彻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机制。

2、五大工程的实施。

3、地方抓落实的着力点。

4、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5、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四、智能制造的内涵和发展愿景智能制造——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深刻认识,智能产品是主体,智能生产是主线,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主题,以CPS和工业互联网为基础。

五、如何实现向智能制造的转变(一)、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工程”的主战场1、设计技术创新:设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生产技术创新: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4、智能化集成制造系统(二)、产业模式转变1、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2、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三)、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1、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2、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3、强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动力六、中小企业转型诊断和顶层设计1)全面的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_中国制造2025_的主攻方向_周济

智能制造_中国制造2025_的主攻方向_周济

周㊀济
分析我国制造业现状的基础上 , 阐述了 中国制造 2 战略部署 ㊁ 基本方针和战略举 措 , 0 2 5 的指导思想 ㊁ 认为 互联网 + 先进制造业 + 现代服务业 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指 出 制 造 业 数 字 化 网 络 化 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 应该作为中国制造 2 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 重点围 0 2 5 的制 高 点 ㊁ 绕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和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 2 0 2 5的主攻方向 两个论断展开 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解读 . 关键词 : 制造业 ; 中国制造 2 智能制造 ; 主攻方向 0 2 5; I n t e l l i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g : / 中图分类号 : T G 6 5 9; T P 2 7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 0. 3 9 6 9 i . s s n . 1 0 0 4 1 3 2 X. 2 0 1 5. 1 7. 0 0 1 j M a i nD i r e c t i o no f M a d e i nC h i n a2 0 2 5 Z h o uJ i , , 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n i n e e r i n B e i i n 1 0 0 0 8 8 yE g g j g : A b s t r a c tH o wt ot r a n s f o r mf r o mab i a t i o n i nm a n u f a c t u r i n oap o w e r f u lo n e i sag r e a ts u b G gn gt , e c to fC h i n a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m e n t i n t h en e we r a . T h i sp a e r d i s c u s s e d t h eg u i d i n i d e o l o s t r a t e G j p p g g y , i cd e l o m e n tb a s i cp o l i c n ds t r a t e i cm e a s u r eo f m a d e i nC h i n a2 0 2 5 b a s e do nd e t a i l e da n a l s e s g p y ya g y , o f c u r r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i t u a t i o n so fC h i n a a n d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I n t e r n e t +a d v a n c e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 gs g m o d e r n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 i l l b e c o m e an e we n i n eo fC h i n as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m e n t . I t i sp o i n t e do u t y w g p , t h a td i i t i z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i n n d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z a t i o n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n d u s t r i e sa r et h ec o r et e c h n o l o G g ga gi , , i e so f an e wr o u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 a n ds h o u l db eu s e da s c o mm a n d i n o i n t b r e a k t h r o u ha n d g gp g m a i nd i r e c t i o no f m a d ei nC h i n a2 0 2 5. A no v e r a l l t h o r o u h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o fa b o v ep o i n t sw a sp u t g p f o r w a r d . : ;m ;m K e o r d s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i n d u s t r a d e i nC h i n a2 0 2 5; i n t e l l i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i n a i nd i r e c G g y g g yw t i o n

智能制造2025

智能制造2025

智能化装备与工艺 机床自动采集工况信息,根据实时状态优 化调整加工参数,设备自律执行 机器人和人协同工作,其位置不再固定, 行为不再预设,能自适应环境变化 在虚拟环境或者虚实结合环境中完成全部 制造工艺的验证
3)智能装备与工艺过程
价值体现
1)实现高品质复杂零件的高效、高精制造。
智能装备
机床自动采集工况信息, 根据实时状态优化调整加 工参数,设备自律执行
术,提高产品制造质量和效率
通过能耗监控与智能调度,实现环境友好制造
智能制造
朱海平,haipzhu@, 13871400663 15
实施“智能制造”的行业目标
创新设计, 满足客户的 个性化需求
家电、 3C 、服 装等行业
航空、航 天、船舶、 汽车等行 业
实现复杂零 件的高品质 制造
智能制造
朱海平,haipzhu@, 13871400663 6
如何实现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实现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的关键技术
智能制造
朱海平,haipzhu@, 13871400663 7
1)数字化制造技术
“数字化”指将物理世界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理解的信息,包 括采集、建模、结构化、存储、分析、传递、控制等一系列过程。
智能制造
朱海平,haipzhu@, 13871400663 2
背景
近几年来,主要工业国家先后提出了新一代制造发展战 略,最有名的是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工 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
“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国提振制造业的重要抓手
智能制造
朱海平,haipzhu@, 13871400663 3
运用人工智能方法实现基于知识的创新设计,通过众创手

周济: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

周济: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主攻方向
共 识 的发 展 蓝 图 。 德 国 的 “ 工业 4 . 0 ” 战略 , 在 德 国 乃
线 是 工 业 化 和 信 息 化 两 化 融 合 ,主 攻 方 向 是 智 能 制
造 , 最 终实 现制 造业 数 字化 网络 化智 能化 。 ” 前 不久 , 中 国工 程 院 院 士 周 济 在 2 0 1 5智 能 制 造 国 际 会 议 上 , 指 出了“ 中 国制 造 2 0 2 5 ” 的 主 攻 方 向 是 实 现 制 造 业
智 能制 造 。
智能 制造 : 新 一 轮 工 业 革 命 的 核 心 技 术
至 于全世 界都 引起 了强烈 的反 响和深 远 的影 响。
智 能 制 造 :制 造 业 数 字 化 网 络 化 智 能 化 的 突 破

周 济 指 出 , 当今 世 界 ,新 一 轮 工 业 革 命 方 兴 未
到 2 0 2 5年 , 中国制 造 业 整 体 素质 大 幅 提 升 , 创 新 能
力 显 著增 强 , 全员 劳 动生 产 率 明 显提 高 , 智 能化 、 服 务化 、 绿 色 化达 到 国际 先进水 平 , 中 国 进 入 世 界 制 造
强 国的行列 。 … 中国制 造 2 0 2 5’ 的 核 心 是 创 新 驱 动 发 展 , 主
来 的另一场 动 力革命 则 曾导致 了“ 电气 一 代 ” 机 械产
品 的产 生 ; 当今 , 数控 化 和智 能化 这一共 性使 能技 术
不 仅 使 机械 产 品从 “ 电气 一 代 ” 跃升为“ 数 控 一代 ” , 并 正在 逐 步 向“ 智能 一代 ” 机械 产 品进化 。
i是 集 成 式 智 能 化 创 新 。 伴 随 信 息 技 术 指 数 级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日益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

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路径,其主攻方向的选择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中的主攻方向,以期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现状,进而分析中国制造业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中国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包括数字化工厂建设、智能装备与产品创新、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主攻方向的深入研究,文章将揭示智能制造如何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制造业的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助力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新的优势。

二、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物理系统(CPS):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石,它通过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技术,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缝连接。

CPS使得制造过程可视化、可控制和可优化,大大提高了制造的灵活性和效率。

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来处理。

云计算提供了弹性的、可扩展的计算资源,而大数据技术则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和机器学习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预测设备故障、优化生产排程、提高质量控制等方面,使得制造过程更加智能和自适应。

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智能制造离不开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

机器人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它们可以执行复杂的操作,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生产的一致性和精度。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

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6 Ⅰ2018/10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记者 齐美娟《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明确聚焦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以及高端装备五大工程,并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当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更是促进我国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以及在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但是,全面实施智能制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聚焦问题。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战略记者:《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了保证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柳百成:2013年,中国工程院集中了百余位院士、专家,深刻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针对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指标体系及战略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一个关键点,即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却非制造强国。

1999-2013年世界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份额显示,1999年,在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排名中,美国位居第一、日本第二、德国第三,当时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球的6%左右,排名第四;2013年,我国排名跃居首位,占比达到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24%,美国为18%左右居第二位,日本8%,德国6%左右(见图)。

尽管我国制造业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缺乏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挑战。

如在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方面,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研究经费,可高端精密机床依然依赖于进口;近几年,我国对机器人的需求明显增长,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可机器人产品却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即使是国产机器人,其核心元器件则也需进口。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目标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基本方针——创新驱动。

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质量为先。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人才为本。

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

14
二、德国工业4.0
德国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稳固
其制造业领先地位,正在开始实施一个称为 “工业4.0”(Industrie 4.0)的宏伟计划, 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
创新,被看作是提振德国制造业的有力催化剂。
15
“工业 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 第四次产业变革,“工业4.0”战略将建 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 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改变创造新价值 的过程,重组产业链分工。
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 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 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中国制造2025”
2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 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
物质基础。
3
实施《中国制造2025》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
点领域突破
发展 加强质量和 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 制造业结 构调整

发展水平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推动制造业品牌建设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质量为先
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支撑经济转型升级
的基石。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坚持走以
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推动“中国制造”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 竞争优势转变
9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战略计划,旨在推动我
国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几个主攻方向,包括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

首先,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企业。

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
一系列的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

政府将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支持,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政府将加大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政府将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效率。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实力得以提升,能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人才培养是智能制造的关键。

政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工人。

通过人才培养,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
要求。

最后,国际合作是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合作,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制造业能够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步伐。

总之,“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我国制造
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

通过推动智能制造,我国制造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智能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将引领中国制造走向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的措施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将为我国制造业带来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将引领中国制造进入智能化、高效
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