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合集下载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闺怨作者: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鉴赏1】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三一文库()〔“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篇一: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诗名句赏析之一一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王维《闺怨》中的句子。

全诗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中“陌头”意思是大路上,“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因为柳与留谐音。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从军征人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一致的。

唐代前期,国势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诗中的女子,丈夫从军远征万里觅封侯,离别经年。

在春日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高楼赏春以自娱。

但一个“忽见”联想到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的情景,促使她内心深处为当时规劝夫婿千里远征觅封侯的念头而顿生悔意。

这一腔幽怨,是如此的迅速和突然,由无愁到有愁,由有愁到知愁,这种对宫闺女子心理状态的细腻微妙的把握,使得这首诗不愧为王昌龄素负盛誉之作。

*篇二: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是对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的悔恨出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是说悔恨让丈夫为封侯而从军,致使他们难以相见,表达了相思之情。

封侯的意思是为封侯而从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王昌龄《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但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个瞬间的联想之后,*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注释及译文

闺怨注释及译文

闺怨注释及译文
guīyuàn
闺怨
wángchānglíng
王昌龄
guīzhōngshǎofùbúzhīchóu
闺中少妇不知愁,
chūnrìníngzhuāngshàngcuìlóu
春日凝妆上翠楼。

hūjiànmòtóuyángliǔsè
忽见陌头杨柳*,
huǐjiāofūxùmìfēnghóu
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三八妇女节诗词作品

三八妇女节诗词作品

三八妇女节诗词作品《春日凝妆上翠楼》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一、衍生注释:“凝妆”指盛妆。

“翠楼”即青楼,这里指女子居住的楼。

“陌头”是路边。

“悔教”表示后悔让。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出一位闺中少妇,在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高楼。

开始她是无忧无虑的,可看到路边杨柳的春色,触动了内心的情思,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利禄。

从开始的“不知愁”到后来的“悔”,形成鲜明的情绪转变,以乐景写哀情,把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来。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闺怨等题材。

他的诗作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

四、运用片段: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就像诗中的这位少妇一样,很多女性在家庭中默默付出,丈夫为了事业在外打拼。

可有时候女性也会有自己的孤独时刻,比如我的邻居姐姐,她的丈夫经常出差。

有一次她精心打扮后,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热闹的街景,突然就很想念丈夫,感觉自己就像那诗中的少妇,不禁感叹:“这和诗里说的太像了,要是他能多陪陪我就好了。

”《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衍生注释:“罗裙”是丝罗制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这里描绘了采莲女的形象与荷塘景色融为一体。

二、赏析:诗中巧妙地将采莲少女和周围的环境融合起来,少女的罗裙与荷叶像是同一种颜色裁剪而成,脸庞与盛开的荷花相互映衬。

后两句写出采莲女进入荷塘后,若隐若现,只能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

把少女的灵动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三、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诗人。

他在诗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其边塞诗风格雄浑,闺怨诗又写得极为细腻。

四、运用片段: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单位组织去郊外赏荷。

看到荷塘里那些采莲的妇女,我就想到了这首诗。

你看她们穿着朴素的衣服在荷叶间穿梭,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荷叶和衣服仿佛一体,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她们呢。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1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简介《闺怨》这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翻译/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赏析/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字词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词名句典故详解: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名句的诞生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1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完全读懂名句1凝妆:盛妆,华丽妆扮。

深闺里的少妇不知忧愁,在春日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翠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杨柳发青,发觉春天已到,才后悔真不该让丈夫出外寻求功名。

诗人背景小常识王昌龄(公元689—756年),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王昌龄于玄宗开元十五年举进士,二十二年中鸿词科。

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返回江宁,亳州刺史闾丘晓却因忌而将他杀害。

后来张镐暂时驻军河南,闾丘晓因为误了救张巡的期限而将被处死,闾丘晓以家中尚有亲老恳求免于一死,张镐于是对他说:“那王昌龄的亲人又有谁可以依赖呢?”闾丘晓接不上话,之后就被杀了。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常建、王维、李白、孟浩然等皆有交往,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尤以边塞、宫怨、闺怨、送别之作为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

而他的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名句的故事王昌龄既是边塞诗的能手,对于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微妙变化,亦十分擅长。

这首《闺怨》,便是他极负盛誉的作品。

这首诗题为“闺怨”,但诗文在乍看之下,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一开头就说闺中少妇“不知愁”,还很有心情刻意打扮,登上翠楼赏观风景。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

少妇的丈夫从军远征,阔别经年,照理来说应该有愁的,之所以不知愁,也许因为是年纪尚轻,对于离别的感伤还未曾有深刻而细腻的体会,又因为家境优裕,物质生活不虞匮乏,当时正值国力强盛之际,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普通百姓“觅封侯”的理想途径;少妇的丈夫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下出征的。

而从诗文末句“悔教”二字来看,丈夫当初从军的决定,还是她从旁怂恿的呢。

形容孤独闺怨诗

形容孤独闺怨诗

形容孤独闺怨诗一、原文:《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衍生注释:1. “闺中少妇”:指住在深闺里的年轻女子。

在古代,女子未出嫁前多住在闺房之中,这里用来强调女子的身份是新婚不久被留在家中的少妇。

2. “凝妆”:精心地梳妆打扮。

“凝”有专注、精心之意。

3. “翠楼”:指华丽的楼阁。

通常是富家女子居住之所。

4. “陌头”:路边。

5. “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悔让丈夫外出追求功名。

“觅封侯”是一种追求功名利禄、获取官职封爵的表现。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出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哀怨。

情感在诗中的转变十分明显,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在阳光明媚的春日精心梳妆登上翠楼,似乎充满活力。

可当她看到路边杨柳依依的景象时,突然意识到美好的时光没有爱人相伴,不禁后悔让丈夫出门求取功名。

这种情感从“不知愁”到“悔”的转变很是扣人心弦。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王昌龄运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极力描写少妇的春兴勃发,这是扬;后来直接转折写她的哀愁悔恨,这是抑。

通过这样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少妇的孤独幽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在这种夫妻离别模式下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源于封建社会对男性事业追求的鼓励以及男性实现自我价值背后女性的默默牺牲。

四、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在内容上多写边塞、闺怨、送别等主题。

其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闺怨诗则细腻入微,善于捕捉女性微妙的情感变化。

他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王昌龄的诗在唐代就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七绝圣手”。

五、运用片段:1. 在古代女性文学课堂上,老师讲到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面对的无奈。

她说:“就像王昌龄《闺怨》诗里写的那样,‘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的少妇开始并不知道忧愁,可是看到杨柳的刹那,心中满是悔恨。

古时很多女性都是这样,被封建观念束缚,丈夫为了功名远走他乡,独留女子守在空闺之中,满腹的哀怨何处诉说啊。

有关闺怨的诗

有关闺怨的诗

有关闺怨的诗一、原文:《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衍生注释:1. “闺中少妇”:在深闺之中年轻的已婚女子。

“闺”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2. “凝妆”:盛装,打扮得很精致艳丽的样子。

3. “翠楼”:华丽的楼阁。

4. “陌头”:路边。

5. “悔教”:后悔让。

“夫婿”就是丈夫,“觅封侯”意思是寻求建功立业获取封侯的机会,在古代男子常常通过出征打仗或者仕途晋升来取得功名利禄。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是闺怨。

诗中的少妇原本不知道忧愁,在春日精心梳妆后登上翠楼游玩。

但是当她看到路边的杨柳变绿的时候,突然就后悔让丈夫去追求功名了。

情感从最初的无知愁状态转为满心的悔恨和思念。

2. 表现手法- 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少妇不知愁,然后写她因为看到杨柳景色而触发情思,情绪急转直下。

通过少妇前后情绪的强烈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深处对丈夫的思念以及独守空闺的寂寞。

而且以景结情,“忽见陌头杨柳色”中的杨柳,是触发她情感变化的重要景物,杨柳代表着离别和思念,民间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看到杨柳,少妇就想到了远方的丈夫,引起了她心中的哀怨。

四、作者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多写边塞、送别和闺怨题材等。

其诗作意境开阔,语言精炼,情韵深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五、运用片段:1. 小敏和丈夫结婚后,丈夫为了事业远行打拼。

小敏每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起初还觉得挺充实。

有一天春天,她精心打扮后在自家阳台上看到小区里的柳树都郁郁葱葱的,她突然就像诗里写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想念起远方的丈夫,她觉得事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是两个人的相伴相守才是最珍贵的。

2. 在古代宫廷剧的拍摄现场,女主扮演的妃子深居后宫。

尽管衣食无忧,开始她还活得自在洒脱。

然而春天到来的时候,她在御花园散步看到湖边依依的柳树枝条随风摆动,那一刻她的眼神里尽显幽怨,脑海里浮现出这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寓意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寓意

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什么寓意
“悔教夫婿觅封侯”意思是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出自《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的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

闺怨的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

闺怨的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闺怨的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上一句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原文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
《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XX的一首诗。

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

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

是一首世,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

景美,人美,情事更美。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

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意思及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意思及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全诗意思及赏析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意思是: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少妇春日登楼赏景的情景。

“闺中少妇不曾愁”,这一句看似突兀,实则为后文的“闺怨”埋下了伏笔。

少妇为何不“愁”?或许是因为她正值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活波折;或许是因为她的家境优裕,生活无忧无虑;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们都热衷于从军远征,追求功名富贵。

然而,正是这种不知愁的背后,隐藏着少妇内心深处的一丝孤独和寂寞。

“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一句描绘了少妇盛装打扮、登上翠楼的情景。

她精心打扮,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排遣忧愁,还是为了欣赏春色?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然而,她登上翠楼后,看到的却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忽见陌头杨柳色”,这一句是全诗的转折点。

“陌头杨柳色”,不仅勾起了少妇对春天的向往,也勾起了她对丈夫的思念。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们情感最丰富的季节。

少妇看到陌头的杨柳,自然会想到春天的美好,也会想到自己与丈夫分别的日子。

而“杨柳色”又与“留”谐音,这更增添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一句是少妇情感的爆发。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远征,后悔自己的无知和自私。

她曾经以为丈夫从军是为了追求功名富贵,却没有想到这背后的代价是夫妻的分离和相思之苦。

她现在只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归来,与她共度平凡的生活。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结构严谨。

全诗以“闺怨”为主题,以少妇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层层展开,最后以“悔教夫婿觅封侯”为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二是语言简洁明快。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少妇的情感。

“忽见”“悔教”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少妇的心理变化。

三是意境深远。

全诗通过对少妇的描写,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如战争频繁、夫妻分离等。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

二十八字写出一段情事,写出一段心灵历程。

是一首世,又是一幅风俗画,一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

景美,人美,情事更美。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唐人绝句精华》:“诗人笔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妇之情态,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

诗家所谓不犯本位也。

”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
唐诗三百首之《闺怨》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意思
【成语】:悔教夫婿觅封侯
【拼音】: hui jiao fu xun feng hou【解释】:后悔让丈夫去从军。

指女子对负心人不必再有顾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刘尹云:‘大妇无礼,岂可留!’既出,还向户,其妇出拜。

尹云:‘举手自谢!’妇云:‘不敢。

’他日,集诸姑,谢诸妇。

诸妇皆云:‘小人共待大人。

’唯大妇辞谢。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女子对待丈夫的情形
刘兰芝与焦仲卿在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观念的束缚,刘兰芝不得不忍痛送别与她有婚约的焦仲卿去当兵。

不久,焦仲卿也因为失职和别人的诬陷而被免职,在回乡的途中不幸遇难。

刘兰芝闻讯万分悲痛,决心以死殉情,回到家里便剪掉了长发。

焦仲卿的母亲很为儿子的死悲伤,便用布做了新衣服,请求邻居向他的女儿提亲。

可是刘兰芝却对母亲说:“阿母得闻之,足知管(仲)、蔡(叔)两弟之言;提(亲)者是(问)我的女儿,女亦得(应)人(许)(嫁)。

”焦仲卿的母亲听说后,连忙赶往刘家说明原委,兰芝表示非焦仲卿不嫁,但她要求自己的亲事自己做主,在媒人的帮助下,焦仲卿的母亲同意了这门亲事,并择了吉日,俩人结成了夫妻。

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互真诚爱慕而又被迫分离的
凄美爱情故事。

这类故事多次出现在《孔雀东南飞》里面,比如其中名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海南无所有,聊赠一绝.”。

这首诗里是这样描写的: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刘兰芝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众乡邻,他们纷纷前来规劝兰芝改嫁,但她都坚决地予以拒绝。

但是,不论人们怎么说,兰芝始终都没有再另嫁,她专心抚养儿子,教育儿子,辛勤劳作,孝顺婆母,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善良品德。

其实,像刘兰芝这样坚持忠贞不二,并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并不多。

《孔雀东南飞》里就只有焦仲卿一个人的父母兄弟敢于和焦仲卿抗争,甚至在父母以死相逼下,仍然敢于顶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