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13df8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d.png)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自己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每次写读后感都是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我们应该重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滥竽充数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d396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3.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近日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让我颇有感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古时候,齐国的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赚钱的好机会来了,就不假思索地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的吹竽本领,齐宣王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编入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根本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于是南郭先生就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心里得意极了。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小人。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没有真才实学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
如果他真的会吹竽,不就能舒舒服服地在宫里享受一切了吗?可是他没有去学,而是耍起了聪明,到最后,他只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想起我同学往日的相同行为。
记得不久前,老师就严厉地要求我们对课本重点要求内容会读、会背、会默,这样考试时才不会乱了阵脚。
可是某同学并不在意这件事,只是觉得很烦很累,老师也不会一个个抽查,只是课前要求大家一起背书,于是某同学课前背的时候也是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发出声音来。
因此,到考试时,他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大部份都是老师要求我们掌握的内容,分数出来后他毫无疑问是名落孙山。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9篇)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9e27c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3.png)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9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书心得感悟篇1有一次,我在找五年级上册我读过的语文书,翻着翻着,看到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想到了老师教给我们做人实事求是,不能欺骗他人。
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
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和别人得到了一样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但是后来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眼看就要轮到他自己了,只好偷偷溜走了。
今天看了扎篇课文,让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过不多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
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棉队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如果大家都来滥竽充数的话,让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
我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
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努力的贡献。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书心得感悟篇2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代的齐宣王很喜欢吹竽乐合奏,他有一支由三百名竽乐高手组成的竽乐合奏队。
当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家里贫穷,又无一技之长,为了生活,他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加入齐宣王的竽乐队。
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加入了竽乐队。
从此南郭就混在竽乐队里吹竽,生活有了着落。
他每一次表演时,表面吹得很起劲,看不出一点破绽来,其实就是捧着竽装装样子罢了。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因得重病而离开了人世,由他的儿子齐泯王接位。
齐泯王受齐宣王的影响也爱听吹竽,但爱听独奏。
南郭听到后,心里直叫:“糟了,这下非露马脚不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于是南郭抱着竽,连夜收拾行李悄悄溜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像南郭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
读《滥竽充数》有感(15篇)
![读《滥竽充数》有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e145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9.png)
读《滥竽充数》有感(15篇)读《滥竽充数》有感1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喜欢大排场,常常组织起几百人的吹竽乐队为他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却也混在这个乐队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领着薪水混着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乐队共同演奏,而是喜欢一个人单独演奏。
南郭先生一看,直接傻眼了,让他单独演奏,必然会露出马脚来,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只得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溜走了。
这则成语故事,读来引人入胜,我感触很深:对内情不明,常常给不学无术的人留空子。
同时这则成语故事警告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不能马虎,更不能欺骗别人,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学到真本领。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
”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真本领,而不是“滥竽充数”!读《滥竽充数》有感2滥竽充数这篇__是讲古代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很喜欢听人吹竽,它总叫红里的300个月师一起吹竽给他听主人公南郭先生平时不学无术,整天游手好闲,他听说了齐宣王的爱好后,就跑去对齐宣王说:“仁慈的大王啊,我你是个乐师,请允许我吹竽给你听。
“齐宣王高兴的把它编进了那只300人的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他混在300人里面摇头晃脑装成很会吹的样子。
就这样,南郭先生骗过了齐宣王,赚了很多钱。
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当上国君,他不喜欢听合奏,他喜欢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
南郭先生觉得再也混不过去了,就收拾行李悄悄逃走了。
其实,南郭先生我也做过。
有一次,老师主持画黑板报,我就在旁边指手画脚的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老师见到了表扬了我以为我会画画。
然后有一次老师要贴画画纸上去,他叫了三个人出来领了一张画画纸,其中我也有份,可是我不会画画,我只能借身体不舒服的借口来抵挡这次“灾难“。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43d45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d.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书,这本书特别有趣,里面每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小故事,有搞笑的、有悲伤的、有感动······很多方面,内容真是丰富多彩。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篇《滥竽充数》。
讲的是战国时,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竽,却混在三百人中,每回参加演奏时。
他双手捧着竽,好像会吹竽的`样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位。
这位国君也很喜欢听吹竽,但和齐宣王不同的是,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叫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独奏。
南郭先生知道后,悄悄溜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不会装会这样做不仅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老师让全班背诵课文时,我可不要做那个滥竽充数的人,要把自己的知识学扎实,不然被老师单个抽到了,那可就惨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2《论语》上面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就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知道装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而“聪明”的南郭先生却不这样认为,读过《滥竽充数》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不免会嘲笑这位南郭先生。
南郭先生对吹竽是一窍不通,可是为了生计,混进了会吹竽的人群中。
不会吹,再怎么做也是不会,到了最后,他被迫离开了皇宫。
看完这则故事后,突然明它的.寓意真的是让人深受启发。
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很常见,例如,有时我们全班一起背诵课文,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背,嘴巴都不敢大张,糊里糊涂的混在里面乱背,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了,最后自己骗了自己。
所以,我认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事、做人要虚心,不要不懂装懂。
在学习上,不会的一定要去问老师和同学,直到自己真正懂了为止。
如果我们像南郭先生那样,那么我们就是自欺欺人了。
考试的时候肯定不会考好,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老老实实的做事。
滥竽充数读后感3昨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去书店里买了一本寓言故事书。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40e67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7.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0d5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f.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滥竽充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此书,他还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提名。
这本书的主题是“滥竽充数”,它象征着文化的浅化,还有中国文化中陈腔滥调的存在。
这本书对于在当下,中国文化陷入困境的背景下,非常有意义。
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非常深刻。
通过和作者的对话,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由陈旧向创新转变的某些文化萎靡状况,而这些状况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产生的,他们令人惋惜又莫名其妙。
不单仅是我,其他读者也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经历过的文化挫败、萎靡和繁华盛衰的片段,这些片段和在中国文化中延续已久的“滥竽充数”紧密相连。
可以说,《滥竽充数》是对文化困境的深刻反思,更是揭示了文化繁荣与“滥竽充数”共存的悖论。
这本书提供了整个社会对文化变革的关键性认识,这包括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它们都非常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考了什么是文化精品,什么是“滥竽充数”。
文化精品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文化的代表;而“滥竽充数”则是虚假的文化实现,它并不能表现文化的精髓,而只是用廉价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固有的文化心理需求。
我觉得文化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样才能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我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永远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被新一代所接受,也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华丽转变和跨越。
总之,《滥竽充数》是一本开创性的书籍,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迪。
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存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徐迟。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公社文艺小组因为临时缺乏童声演员而启用一个并不会吹竽的男孩子,最终演奏出了一曲千古名曲《梁祝》的感人故事。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如下:在读这篇小说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在重要的场合,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否则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2024年《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2024年《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a8218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e.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约852字)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是如此,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到头来只能学无所获,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这是民间寓言《滥竽充数》给我的启示。
曾记得幼时读这故事,就觉得这故事趣味强,引人入目,现在再读此故事,在讥笑南郭先生时,不禁领悟到一些为人的道理。
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
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
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南郭先生的结局是可笑的,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南郭要逃?就是他的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
刚读《滥竽充数》时,只觉得寓言中南郭先生的做法幼稚,觉得自己绝不会成为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故事,感觉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是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发,似乎描写着我们身边一些人往日的行为。
这不,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英语单词,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摇头甩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听写,我总是拿不到满分;语文老师要求背课文时,有的同学不会背,嘴形对不上,声音不敢出,糊里糊涂的乱背一气,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
掩卷深思,生活中,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事情还真不少,今天再读这故事,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知之。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滥竽充数”欺骗到底害的只能是自己。
想要找到未来一条真正属于自己路,现在只能脚踏实地的学。
《滥竽充数》读后感2(约741字)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吧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aeaad70066f5335b81216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一个叫做"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叫齐宣王。
他非常喜欢听竽的合奏。
有个南郭先生什么也不懂,却冒充参加了乐队,每天假装吹竽,一直没被发现。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当了国君。
但是齐湣王不爱听合奏,只爱听独奏。
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就赶紧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真本事,以次充好最终肯定会被发现。
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对我印象特别深:一是齐宣王:南郭先生说自己会吹竽。
齐宣王就信了。
如果齐宣王先每个人测试一下,就不会出现冒充的了。
二是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什么也不会,听说宫廷招聘乐师,不但工作很轻松,而且收入也很高,于是就开始欺骗齐宣王,进入了乐队。
虽然刚开始没有被发现,但是这种没有真本事,却以次充好的人,即使没有齐湣王,也总有一天会暴露的。
这个预言让我学到了: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不能还是不懂装懂、以次充好,要及时搞明白。
还有就是,要学会动脑筋,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像齐宣王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滥竽充数》读后感2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对书里滥竽充数的故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位南郭先生,混在为国王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直到换了国王需要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逃跑的故事。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教给我们唱儿歌、做体操,老师让我们跟着唱歌,我有时候就是嘴巴张了一下,从来不跟大家一起大声唱。
做体操也是一样,混在队伍的最后面,随便晃晃手臂。
回家后,妈妈让我告诉她上课教的什么,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来。
滥竽充数真是太不好了。
去年夏天我开始学习弹钢琴。
钢琴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在家练习一个小时,我觉得很累,但是妈妈和奶奶还是要求我努力练习,不能偷懒,训练时不能滥竽充数,钢琴老师每个礼拜都会检查我弹的怎么样。
一年时间过去了,我的钢琴技术高了不少,今年暑假我还通过了钢琴考试三级,我太高兴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吸取这些教训,再也不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dd9e3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5.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叫做《滥竽充数》。
寓言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位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
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就连夜逃跑了。
看完这则寓言,让我不由回想起了以前:我们班的英语陆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回家要多读英语,多背英语单词,这样英语成绩才干提高。
可刚刚一回到家,我就把老师的话给抛之脑后了。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要我们背英语单词,我下坏了,连忙向同学们请教这个怎么读,哪个怎么念。
老师似乎知道我不会,第一个就叫我,我站在哪儿,支枝梧吾了半天也没有背出几个单词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踏塌实实,不能蒙混过关,更不能不懂装懂。
否则,你将不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本领。
滥竽充数读后感2这本书是说从前有个国王,喜欢听别人吹竽,所以他有许多吹竽的乐师,他喜欢所有的乐师都在一起吹竽。
在这些乐师里有一个吹得很差的因为贪财而混在其中的人。
而这个人在国王去世后,因国王的儿子喜欢一个一个吹奏,在一天夜里连夜逃出离皇宫。
看了这本书后,是我明白了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之私,而用虚假的东西去欺骗别人,骗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然而假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成真的东西的,迟早有一天它是会被发现的,然而被发现后,也将会遭受更大的惩罚。
滥竽充数读后感3翻开了寓言故事这本书,我又读起了这个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这个寓言主要叙述了:在战国时期,齐宣王很爱听竽声,并且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有一天,南郭先生也入对了,可是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于是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齐宣王过世,齐缗王继位。
他也喜欢爱听吹竽,但到了后来,却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了之后,就吓得连夜逃跑了。
读过《滥竽充数》其实无异于是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武术,经不起考验。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1801e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4.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滥竽充数读后感1 ⼥⽣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物⽤⼿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了。
在我家有⼀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条龙?再摸摸,⽑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作聪明,混⽔摸鱼,获取报酬,靠骗⼈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逃。
我为南郭先⽣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做了⼀回“南郭先⽣”。
有⼀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图书馆看书,路过⾦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字型站满了⼈。
定睛⼀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爸⽼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了⼀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蹦三尺⾼。
第⼆天,阳光明媚,我像⼀只快乐的⼩鸟,随叔叔来到了⼤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上⼩⼼翼翼地穿上⼀条⼩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等鱼⼉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的笑容。
我⼼⾥开始着急,便趁别⼈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捉了⼏条放进⾃⼰的⽔桶⾥。
⾛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了,做“南郭先⽣”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不⽤我说,都应该是⼈⼈皆知了吧!在我细细品读完后,深有体会! 这个故事讲的是齐国的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尤其爱听合奏。
他⼿下有300个吹竽乐师,每次他听吹竽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合奏。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b27cd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儿虚假。
寓言《滥竽充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
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
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习,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
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2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
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
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
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
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他的儿子也很喜欢听吹芋,不过他喜欢单独听吹芋。
这下南郭傻脸了。
就悄悄的溜走了。
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
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被引申用来表示自己谦虚。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3齐宣王在位时,他喜欢组织好多人吹竽,那样的场面非常热闹,而且非常壮观。
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跑到齐宣王那里,说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乐师,只要听过我吹竽的人都会被我的竽声所感动。
齐宣王被南郭先生的甜言蜜语所感动,就让他加入那个300人组成的乐队中。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整天学着人家摇头晃脑,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的很投入,脸上还装出一副沉浸在乐曲中忘我的样子,成天靠蒙骗的手段过子。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c5e7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2.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通用7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是讲在古代,一个国王特别喜欢听吹竽,特别偏爱竽合奏,那声音既悦耳动听,又雄浑壮丽。
乐手们也享受很高的待遇。
有一天,国王感觉乐队还不够大,想组织一支三百人的大乐队,加上原来的,还差一名。
这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他想混有人群里,应该没什么事。
所以他跑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吹得怎么好,国王信以为真,让他参加了乐队。
国王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不过,他偏爱听竽独奏,这可吓坏了南郭先生,他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逃跑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象南郭先生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不能混在人群里滥竽充数,就象我们学英语,全班一起读时要会,一个人单独读时也要会,我们要学会每一课,知识只有学牢固了,考试时才会考一个好成绩。
你们说我说得对吗?《滥竽充数》读后感2“一个人要想成大器,就一定要真才实学!特别是在学习上,我们一定不能华而不实,来不得一点虚假!”这句话爸爸常常挂在嘴边。
寒假里的一天,我做完了作业,拿出了我最爱看的一本书——《滥竽充数》,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它教育人们要虚心学习,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这本书记述了战国时期,有一个国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有特别爱讲排场,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组成的吹竽乐队,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他本来并不会吹竽,心想机会已到,不妨到里面混一混,后来就在齐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高手,恳求加入吹竽队。
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南郭先生美滋滋地走出宫殿,每次他都鼓着腮帮子,捂着竽眼儿,摇头晃脑,装腔作势地混进队伍。
他混了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奖赏,自以为聪明而得意洋洋。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与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竽,却喜欢一个一个吹竽。
南郭先生听见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好似就是对我们的真实写照。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cfad68948d7c1c709a14588.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深受感触。
这则寓言讲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让多人一块儿为他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里面,后来齐湣王继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队伍里充数的人。
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投机取巧。
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回来时发现路边有个卖橘子的小摊贩,他卖的橘子看起来个个色泽诱人,光滑无比。
我跟妈妈说:“妈妈,那个叔叔卖的橘子真好看,一定很好吃,我们买两斤回家吃吧!。
”妈妈看了看那诱人的橘子,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哇,这橘子卖相不错,买两斤吧!”我们挑了十五个橘子,刚好两斤。
回到家,我们把橘子洗干净,全部切开——呀!十五个橘子里竟然有六个是坏的!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商贩们啊,为了赚钱,以次充好,把烂的橘子加工过后,继续拿出来卖,要是有人不小心吃到了,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东西它瞒得了一时藏不过一世,弄虚作假总不是办法。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想怎样逃避,也不能带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我们要多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觉得《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充分体现了弄虚作假、带着侥幸心理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目的,圆满解决问题的。
在生活中、学习上也是同理。
当你做错事情时要勇于承认并担当;对待学习要一丝不苟;考试时遇到难题,沉着应对,努力寻求答案;即使真的不会,也不能作弊来自欺欺人。
俗话说,只有真金才不怕火炼,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本领,将来才不会像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却想着靠装腔作势混日子,没有真本事却装作有本事是可笑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2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去装模作样地混在吹竽队里。
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精选23篇)
![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精选2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1cb8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3.png)
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精选23篇)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1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后,瞬间明白了一点。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国家叫齐国,齐国的国王叫齐宣王,齐宣王爱听芋,他有三百人专门吹芋,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威力便叫三百人一起吹芋,有个叫南郭的人听了很高兴进宫说要为国王演奏,其实他一点也不会吹芋,但却把自己吹嘘得不得了,国王信了他的.话,让他和三百人一起吹芋,他和其他的人一样,别人吹他也吹,别人一摇晃身体,他也做,只是假装吹芋却得到了许多钱,几年后,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登位,他也爱听芋,只不过想一个人吹一曲,然后另一个人再吹下一曲,南郭先生见要穿帮立刻逃走了。
我们不要说谎,否则到头来只会害自己。
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2读了《滥竽充数》之后,让我受益无穷。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宣王特别喜欢用竽演奏的音乐,便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每个人都能得到很高的待遇。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合奏,也买了个竽,到齐王那里说他会吹,齐王连问也没问,就把他编到乐队中去。
每次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学着别人吹竽的样子,学的还真像。
后来,齐珉王继位,但他喜欢单独演奏,南郭先生吓得连夜逃跑了。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
上学期,当老师让回答问题时,不管我会不会,都会虚荣的把手举起来。
更有甚者,老师要求背诵课文时,我满不在乎,每当齐备时,我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算了。
滥竽充数,为我敲响了警钟,无论做任何事情,特别在学习上要虚心,有耐心,不能不懂装懂,敷衍了事,不然的话会被时代淘汰。
小学三年级《滥竽充数》读书笔记 3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
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
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
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
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9bcf2984254b35effd3488.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昨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去书店里买了一本寓言故事书。
当我看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惹得我开怀大笑。
其中,有一篇《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侧故事。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自己根本不会吹笛,可是也乘机混在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先混着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一看,可傻了眼,让他单独吹,肯定会被发现了的,所以,就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给溜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哄骗被人,要自己学到真本领,而不是自己不会就说自己会。
我们不能像这则寓言故事上的南郭先生学习,我们要做一个不哄骗别人的乖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哄骗了别人,被别人发现了,有可能被你哄骗的那个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2我有幸阅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寓言故事》一书。
不是被书中那绝妙的寓言故事惹得捧腹大笑。
而是让我想了很久,其中,有篇《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也乘机混在里边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想必然会露出马脚,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溜走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好坏不分时,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数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同时,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丝毫的虚伪和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攻读的人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而不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滥竽充数》读后感3学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暑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妈妈给我买的成语故事。
不时被书中那绝妙的寓言惹得哈哈大笑。
其中《滥竽充数》是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喜欢听人吹竽,特别喜欢听合奏,他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乐队,专门为他吹竽。
乐队的每个人都享受很高的待遇。
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听到这事后,便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吹竽的水平十分高超,可事实上,他一点也不会。
可是齐宣王听信了他的话,接纳了他。
自此,南郭先生就混进了乐队,拿着丰厚的俸禄。
每次齐宣王要求乐队吹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摆出吹竽的姿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
因为人多,齐宣王根本听不出谁在吹谁没吹,所以南郭先生能生存下去。
几年后,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吹竽,可不同的是他喜欢听独奏,他让乐队里的人挨个儿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便悄悄地逃走了。
这则成语故事读起来引人入胜,读罢使人有感而发;对下情体察不明,好坏不分,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带来可乘之机。
只能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丝毫虚假和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在任何时候不被时代所淘汰。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得一身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
”是的,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学到真正的本领,而不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滥竽充数》读后感2《滥竽充数》这篇故事讲了一位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因齐宣王爱听许多人吹竽,南郭先生便混进来,装模作样,倒也蒙骗了齐宣王好多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登基,齐泯王是要一个一个的听吹竽,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别人骂南郭先生,我却要骂齐宣王,因为听一个人吹竽,本就很好听,这一定是齐宣王装风雅,浪费财力,同时也给了南郭先生机会,所以齐宣王“罪有应得”,南郭先生的装模作样,他却看不出来,真正懂竽的人是一定会看出来的。
齐宣王还不如用这些财力来富强国家,让他的.子民过上好日子,那样,又怎能有南郭先生这一人物呢?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齐宣王一样的人。
路旁有一些鲜花和一些公共设施,但这些鲜花总被别人揪掉,所以,不久,鲜花全都变成枯花了,公共设施也被别人弄坏了,这不是白白浪费国家的钱财吗?如果这些钱来买些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不是更好吗?这样我们单县不也能富裕起来吗?这样白白浪费掉财力和人力,倒不如把这些钱给百姓,这样,农民的丰收也会多了。
不光单县有这等现象,别的地方也有,像这样当了官却没几个是对人民一心一意的父母官,太可恨了。
轻易浪费国家财力的人,我要向你们鄙视,这样都能当官,人民的好日子一定越来越遥远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3我最近读到一个的故事,叫《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尤其爱听三百人一起合奏,合奏的人都有奖赏。
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不会吹竽,可是他也想得到奖赏,他想要滥竽充数,于是他来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齐宣王就让他加入了吹竽的队伍。
从此,南郭先生过上了滥竽充数的.生活。
时间在流逝,齐⊥跫次涣耍他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这则寓言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真本领,滥竽充数,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
到那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有一些南郭先生出现。
比如:不久之前,在我的英语补习班里,老师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来让我们背诵英语课文和单词。
一开始,老师问:“会背的请举手。
”结果大家齐刷刷地举起手来。
紧接着,我们一起背起了英文课文,大家嘴巴动的是那么整齐,好像大家都有心有灵犀似的,这时我发现我的同桌嘴巴是乱动的,他在滥竽充数。
背完之后,老师让同学一个个背,只见他双手合十念叨道“老天爷,保佑呀!千万别让老师叫我背呀!”结果,还是怕什么来什么,老师还是请了他,他紧张得满脸涨得通红,他又慢慢吞吞地站起来,老师问东,他答西,各种张冠李戴,背得稀里糊涂。
他不就是现实版的南郭先生吗?今后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不懂装懂,一定要学好真本事,实事求是,决不象南郭先生一样,闹出笑话。
《滥竽充数》读后感4今天老师讲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会成为人的笑柄。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七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听吹竽都会让300位乐师一起吹竽。
有一位南郭先生知道了,就觉得有机可乘,便向齐宣王吹嘘了自己一番,之后,他每天吹竽拿着丰厚的奖赏,其实他撒了一个天大的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爱听单人吹竽,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
南郭先生之所以连夜逃走,是因为他心中恐惧,没有真本事,只会弄虚作假,一直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
齐泯王告诉乐师自己喜欢听一人吹竽时,其他人都在加油练习,在齐泯王面前大显身手。
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干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
凭借自己的真本事来武装自己,然而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总有一天会败露。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那次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比赛。
前一天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所有人都流利、快速的背了出来。
然而到了第二天,老师提背时,有些同学流利的背了出来,有些同学却支支吾吾什么也背不出来。
所以,我们以后要脚踏实地的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学习,千万不要滥竽充数,成为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5暑期,我翻阅了一本名为《滥竽充数》的书,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故事:有一位南郭先生他根本不会吹竽,却说自己会,于是混进了齐宣王吹竽队里。
后来,齐宣王死了,让自己儿子齐⊥跫涛唬齐⊥跸不短竽,但是不喜欢听合奏,他嫌合奏太吵了,所以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以后就连夜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汗颜,如果他真的.学好吹竽,不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宫里了吗?可他没有好好练,却耍起小小聪明,靠糊弄人过日子,最后只能连夜逃走了,让大家看尽了笑话。
想到这里,我不禁记起了那件事。
那是发生在二年级期末的一节音乐课上,音乐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
“接下来我要挨个进行唱歌抽查,作为这次期末成绩。
”音乐宣布道。
哇――大家都喧哗起来,谁能想到音乐竟然是现场独唱呢。
我在心里暗暗想着:完蛋了,这次肯定出丑,要知道我平时音乐课就是对口型,实际上私底下在开小差,那首歌怎么唱的。
“赖申宏,到你了!”就在我绞尽脑汁和记忆作斗争时被老师叫上了台。
“啊啊~。
”我硬着头皮唱起了。
“哈哈哈,走调了!”“这么简单都不会唱!”“太笨了!平时都白学了”。
顶着们嘲笑的语文和老师责备的目光,我红着脸低着头走下了台。
事后,我再想起这件事,就深深感受到了当“滥竽充数”遇上现实的尴尬和难为情,明白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6《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南郭先生的人,他很聪明,可总是把聪明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当他听说国君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聚在一起吹竽,就用一些花言巧语混进了队伍。
其实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次演奏的时候都装模作样吹了一番,还白拿薪水。
就这样混了一天又一天,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就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混在人群中不会有被发现的一天。
只要别人不发现他的真实水平,就可以一直混下去,但其实到最后一查就全部显现出来了。
没有真才实学,只想着蒙混过关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们班里就有一位像南郭先生一样,喜欢蒙混过关的同学。
上音乐课时,我们都像平时一样唱着歌谱。
突然,老师让第五列的同学站起来一起演唱,我的同桌刚好也是在第五列。
只见他站了起来,拿着音乐书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神情特别投入。
在他周围的人都只看到他的表情,听不见他唱谱的声音,以为他唱的很动听。
但我看出他的口型都没有对上,只是胡乱地动嘴巴,根本就没有唱出声。
老师发现后,让他单独站起来唱,发现他根本一窍不通,以前居然都是这样蒙混过关的!就狠狠地惩罚了该同学。
所以,我们平时要好好把老师讲的内容听进去,不要总想着偷懒混日子。
就像南郭先生,如果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去练习吹竽,一定也会有一定成就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7《滥竽充数》是个成语故事,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在学习上,一定要有真实的态度,不可以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就是不懂的人装做很懂的样子,正如齐国的南郭先生。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竽是一种乐器),他喜欢让很多人一起吹竽。
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但他听说是很多人一起吹竽给齐宣王听,于是他装做是一位吹竽高手,报名参加吹竽。
每当齐宣王想听吹竽时,南郭先生也混在吹竽者中,鼓起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做一副认真吹奏的样子。
没想到齐宣王和其他吹竽者居然没有发现,齐宣王还给他和别人一样的俸碌,并赞扬他吹的好听。
南郭先生心里得意洋洋,继续投机取巧,每次都混在吹竽人中。
可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跫涛唬齐⊥跻蚕不短吹竽,可他喜欢一个个地吹竽,南郭先生见此,只好无奈地逃离了。
所以后人为了讽刺象南郭先生这样没有真本事的人,就有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
我们平时也经常看到滥竽充数的例子,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老师让我们背诵应该已经会背的古诗,于是同学们便一起大声背诵起来,背了一会,我发现平时大嗓门的`几个同学声音很小,我还纳闷他们今天怎么了,难道是集体生病了?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背诵,让那几个同学起立单独背诵,结果他们一个个张口结舌背不出来。
老师摇着头说道:“你们呀,真是一个个的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呀。
”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滥竽充数是不好的,要认真学习,千万不要做小南郭先生在学习上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后感8女生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面”;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食物用手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走了。
在我家有一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十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一条龙?再摸摸,毛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混水摸鱼,获取报酬,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山图书馆看书,路过金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一字型站满了人。
定睛一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爸老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色了一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随叔叔来到了大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子上小心翼翼地穿上一条小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