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学生反馈
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 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深度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对诗词背景的了解程度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氛围: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总结
难点
重点词句的解读 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写作手法的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讲解法:对古诗词的背景、作者、主题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教学内容:欣赏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 教学步骤: a.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背景 b.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c. 讲解重点词句,理解诗意 d.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e. 总结归纳,拓 展延伸
• a.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背景 • b.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 c. 讲解重点词句,理解诗意 • d. 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 e.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03
教学内容与步骤
《宿建德江》
• 教学内容:欣赏诗歌,感受意境
• 教学步骤: a. 导入:介绍诗人及背景 b. 初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c. 深 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d. 拓展:比较阅读其他诗人作品,加深理解 e. 练习: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a. 导入:介绍诗人及背景 • b. 初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c.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 d. 拓展:比较阅读其他诗人作品,加深理解 • e. 练习: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素养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德、鹊、蝉”3个字,领略汉字字形之美。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导入导入①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

诗人们用词句在诗词中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也是三幅鲜明的画。

究竟诗人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去诗词中一探究竟吧。

3.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4.理解问题。

(诗词:诗歌和词)5.齐读课题。

导入②1.你们对孟浩然了解多少?能背诵他的诗吗?(齐背《春晓》)2.诗仙李白非常推崇孟浩然,在诗中经常提起他。

你知道有哪些诗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赠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宿建德江》,正是孟浩然与李白在黄鹤楼分别后前往吴越的旅途中所作。

4.板书课题——宿建德江5.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

导入③1.大文豪苏轼曾写过一首有关西湖的诗,同学们还记得吗?(齐背《饮湖上初晴后雨》)2.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雨前雨后的西湖之美。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诗,却是着重描写西湖之雨的。

我们一起看看吧。

3.板书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4.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2. 培养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重点难点:重点:熟悉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感受古人对自然美的表达和感悟。

难点:掌握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加强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一段描写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认识和感受。

2. 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词,了解古人对自然美的表达和感悟。

二、讲解与学习(30分钟)1. 听朗读三首古诗词,了解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2. 介绍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探讨三首古诗词的表达手法和特点,加深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组朗读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2. 仿写练习: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写一首感受自然美的诗歌。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和主要知识点。

2. 表扬学生表现优秀的同学,鼓励其他同学继续加油。

板书设计:古诗词三首1.《登高》2.《江雪》3.《赋得古原草送别》课后作业:1. 默写三首古诗词。

2. 思考一下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写一篇100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美的表达和感悟。

要让学生在欣赏古人的作品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美和文化的魅力,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学习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句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对于诗词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词一:《登高》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高》是一首写自然山水的诗歌,旨在表现登高赏景的兴奋和感触。

通过本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感官体验,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习“登高”二字的意义和表达;•学习“南山”、“北山”等地理概念;•学习“流水”、“悠然见南山”等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登高”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掌握表现自然景物的语言表达。

古诗词二:《江南》宋代诗人刘过所作的《江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风景的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通过学习本首诗,学生可以了解江南水乡的文化和历史,体味江南的柔美和细腻之处。

教学重点•学习“烟笼寒水月笼沙”等反复描写手法;•学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江南水乡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领悟江南水乡的文化内涵;•掌握表现细腻场景的语言表达。

古诗词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描写离别之难和深情厚谊的诗词,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通过学习本首诗,学生将了解离别的悲凉和思念之情,体悟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赋与颂的区别;•学习草原、明月、长风等意象的描写;•学习“送别”这一主题的诗意表达。

教学难点•领悟《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和情感;•掌握表现离别的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需要先用课前预习的时间,让学生先看懂每首诗歌的内容;•确认每首诗歌的重点,细节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用有趣的课堂游戏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教学评估教师利用学生知识匮乏或不足之处和夯实基本概念等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还要及时回应学生的疑惑,以更多的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效而深入地消化学习的内容。

教学总结在学生学习这三首古诗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他们学习各首古诗的背景、意义和表达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让学生获得自由沟通和思考的空间,相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定能够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3 古诗词三首 优质版教案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53)
与“月”有关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八、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4、55)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6)
(1)背诵本课古诗词。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精选篇1)教学要求1、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听说咱们一小的经典诵读搞的很好,我们就来聊一聊“经典诵读”吧。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你背诵了多少首唐诗?哇噻!太了不起了,古人云: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

你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诗人了。

除了古诗还背诵的有什么?(当学生提到宋词的时候)说到词以宋代的最为有名,所以我们常说唐诗宋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宋词人辛弃疾。

(介绍辛弃疾)2、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写的一首词《西江月》,板书课题,这个题目和以前学的词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忆江南》《长相思》副板书:词牌、题目。

横排中间加点)3、“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首词写晚上词人在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西江月》,(课件出示全词)1、老师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自己来读一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正音(读得好的就夸——最后一句“见”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呢。

――再读最后一句,其他同学听他的字音。

你怎么就知道读xiàn呢?(风吹草低见牛羊)。

太了不起了,你真会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读得不对就质疑:你读得有板有眼,还有感情,但有一点老师给你提个建议。

“见”这个字我们以前学的哪首诗句里也有。

“风吹草低见牛羊”。

在古代“见”和“现”意思相同,比较一下读哪个音更合适。

(我们要学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3、再读文本,注意停顿请你把这句再读给我们听听,好吗?(师指点学生这样“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
以下是一份关于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案:《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诵、解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一个关于古诗的故事或趣味性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古诗:
- 展示古诗内容,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的意思。

- 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朗诵: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 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诵,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讨论环节:
- 组织学生讨论古诗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总结: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修改和完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古诗词三首》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2.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3.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4.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配合实际场景,创作符合现代生活视野的古诗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词意,能够准确地朗读诗词。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三首古诗词的词意;3.三首古诗词的修辞手法;4.仿写古诗词。

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2.朗读法:让学生跟着老师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3.辨析法: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掌握其精华;4.创作法:让学生在学习三首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图片或朗读三首古诗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介绍古诗词背景和作者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登鹳雀楼》、《春夜喜雨》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三首古诗词。

第三步:朗读古诗词老师先带领全班学生读古诗词,然后分组或个别学生读古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第四步:辨析古诗词教师通过辨析三首古诗词中的词意、词句以及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

第五步:课堂仿写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古诗词的内涵及修辞手法,仿写自己的古诗词。

第六步:课堂分享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如填空题、判断题、解释句子等。

五、教学反思结合现代生活,将古代诗词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了解古代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诗词的魅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咏鹅》、《静夜思》、《望天门山》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美、人生哲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三首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主题。

2.学习并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2.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哲理。

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词三首》2.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二、学习《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三、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静夜思》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四、学习《望天门山》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

3.老师解析《望天门山》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

4.学生进行诗歌仿写,展示自己的创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受。

3.老师布置课后作业:以“自然之美”为主题,创作一首五言绝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创作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咏鹅》1.老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指导学生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诗意的理解,如: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鹅戏水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老师解析《咏鹅》的意境、情感及修辞手法,如:用“白毛浮绿水”形象地描绘了鹅戏水的情景,用“曲项向天歌”表现了鹅的高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读)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三、明诗意,悟诗情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3、反馈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四、总结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五、布置练习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篇2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具体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诗词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挂图或PPT课件。

2. 诗歌朗读录音。

3. 学生准备笔记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古诗词相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4.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一首古诗词为例,讲解如何分析诗词意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外两首诗词的意境,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宿建德江江清月近人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比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异同,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们的祖国有雄伟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绽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绽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1.预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许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亮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日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3.依据题目,推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由于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由于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知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由于“食鲜疾动”,最终病故,年五十二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望岳》——唐代杜甫3. 《夜泊牛渚怀古》——宋代苏轼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这三首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诗词内容解析以及诗词意境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首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作者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简介,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

3. 诗词讲解:(1)逐句解析《登高》诗句,让学生领悟到作者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通过对比手法,分析《望岳》中杜甫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以《夜泊牛渚怀古》为例,讲解苏轼的豁达与对古人遗迹的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2)望岳——杜甫(3)夜泊牛渚怀古——苏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登高》诗句。

(2)分析《望岳》中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谈谈你对《夜泊牛渚怀古》中苏轼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略。

(2)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3)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古人遗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诗词是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山水风景的另外三首古诗词。

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生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学会正确读写。

(出示课件2)德鹊蝉“德”:左窄右宽,书写时不要漏掉“心”字上面一横。

“蝉”:左窄右宽,收左让右,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鹊”:左右等宽,横画错落有致。

注意: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不能截然分开,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

2.认识作者。

(出示课件3~5)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以字行,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读出节奏。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6)(板书:《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插图及节奏划分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读准古诗节奏是正确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节奏,正确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宿建德江》要紧扣“愁”字,但不要过分渲染悲苦气氛,朗读时可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2.反复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等方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手段来理解诗句,可以锻炼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宿建德江》,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小结出每句诗的意思。

(出示课件7)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4.齐读古诗。

五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

3.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情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诗中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学生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6.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学新诗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悟其感情(板书: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悟其感情)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这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总结,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朗读指导:这首诗写西湖盛夏时节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以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以放缓,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七检查回馈,点拨指导1.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古诗,你觉得诗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一个“忽”字用得十分巧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3)教师: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领悟诗人运用字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9)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八引导朗读,背诵古诗1.教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诗句。

2.教师描绘古诗的情境,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大致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为学习古诗词作好准备。

2.教学中,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引导学生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题目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谁能来背一背?(出示课件11)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思考质疑,解读题目1.齐读课文题目,指名让学生读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3.课文题目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

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沁园春、清平乐)第二部分是词题,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是“夜”;地点是“黄沙道”;事情是“行”)4.指名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体内容,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1.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让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教师: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朗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喜”,因“惊鹊”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旧时茅店”而喜,等等,要把握感情进行朗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夜晚中,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2.全班交流,理解词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13)别枝:横斜的树枝。

鸣蝉:蝉儿鸣叫。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见:同“现”,读“xiàn”。

(3)指名让学生说已读懂的句子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①指名让学生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②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4)试着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14)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

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合作探究,反馈交流1.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1)你从词中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3)词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词,你能想到什么?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看到了明月、惊鹊;听到了蝉和青蛙的叫声;闻到了稻花的香味;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看—明月,惊鹊;听—鸣蝉,蛙声;闻—稻花香;想—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山村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