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海陆变迁说课稿

发生了造山运动
海洋
陆地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 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遗现 在 迹了 我 古国 河东 流海 及海 水域 井的 等海 人底 类, 活人 动们 的发
海平面升高
陆地
海洋
福建水下考古有力印证 台湾海峡曾是陆地
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 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20多件与台 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至此,近年来这个馆 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亚洲象、犀牛、熊、 猪、斑鹿、水牛、野马等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 物化石达3100多件,从而有力地印证了考古学家 关于台湾曾是与大陆一脉相承的陆地这一观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 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 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 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 精神
有关猜想的内容和证据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经过艰苦的考察终于提出了 两方面的证据:第一大西洋西岸的 许多生物有亲缘关系;第二,大西 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也相吻合。
三、板块运动学说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 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都 集中在此。
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 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这节 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沧海桑田、大陆 漂移假说、板块的学说。从教材来看,沧 海桑田是发现的现象,而大陆漂移学说和 板块学说是对沧海桑田现象的解释,从世 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 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 步步深入理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海陆变迁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这一抽象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学生能够培养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海陆变迁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的动画,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现象。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白云中学李建云《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等五个方面简要的说一说。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海陆的变迁”一节是“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板块的学说。
从教材来看,沧海桑田是发现的现象,而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是对沧海桑田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自己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重难点重点是: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难点为: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教法选用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因此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以教材为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流程(一)播放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海陆是可以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探究1、播放三组海陆变迁实例图片,让学生思考讨论海陆是怎样发生变化的?2、小结: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上面我们认识的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变迁。
就全球而言,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很早以前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转入下一个问题“大陆漂移”的学习(三)大陆漂移假说1、一个科学家的故事2、学生看教材38-40页内容,描述有趣现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等较为复杂的内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难点: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够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具,以及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出本节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3.课堂讲解: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示例和图示,使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提升: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海陆变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说课稿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动,认识到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我发现本节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性:本节内容涉及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要求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实用性:本节内容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认识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思维性: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到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以下特点:1.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海陆变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2.学习兴趣: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海陆变迁这一课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3.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实例,能够分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探讨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海陆变迁是地球表面形态不断演变的结果,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重难点: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实例。
2.原因: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成因和影响。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海陆的变迁》,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本课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学好这一节课对学生学好整个初中地理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
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
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教材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发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着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四、说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说课稿 2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难点:大陆漂移,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说教学法、学法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运动的,引出本节内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
5.总结: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海陆变迁的原因。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内容的重点。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海陆的变迁》说课稿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运用的例证第二部分——说学生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但他们好动,好说,爱表现,学习积极性高。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
这节课在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揭示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该教材是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内容,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运用地图说明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成因。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树立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6、通过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说学情1、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
《海陆的变迁》 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中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节“大洲和大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如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接着,教材介绍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海陆变迁的原因。
最后,教材阐述了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系,以及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实例来获取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实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2)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的证据和原理。
(2)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和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造成海陆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以及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学生能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培养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2.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海陆变迁 说课稿

《海陆变迁》说课稿学院:城市学院指导教师:陈习琼老师专业:地理科学姓名:保家浩班级:20131611 学号:201316114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本册所讲的内容是世界地理概况,而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陆变迁、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三部分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喜玛拉雅山形成图、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让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因此这里侧重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总结的作用,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概括和巩固,如地球上的大洲、裂谷、海沟、大洋、地表形态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变的,是地球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的,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这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教育是很好的题材。
(二)、教学目标分析(1)课标解读“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
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
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难以理解,如板块构造学说,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进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讨论、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图像、模型、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迁图片,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等。
3.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海陆变迁的证据,如岩石、地形、海岸线变化等。
4.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海陆变迁的证据。
5.讲解: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
6.实践: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形图,识别板块构造和海陆变迁的迹象。
7.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证据。
8.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气候、灾害、人类活动2.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活跃–板块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人教版海陆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海陆变迁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海陆变迁”一章。
本章节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首次接触到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本章节不仅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的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海陆变迁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抽象概念,并将其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海陆变迁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荷兰的围海造地等,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抽象概念。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不同时期的海陆分布图,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
- 提问学生是否想过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入新课主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海陆变迁的定义和类型,包括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因素。
- 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因素如何导致海陆变迁。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所知道的海陆变迁实例,并分享其原因和影响。
- 角色扮演:模拟地壳板块的运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4. 总结提升-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强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海陆变迁》说课稿

《海陆的变迁》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欢迎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一、说教材《海陆的变迁》是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陆地与海洋第3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基础上使学生从动态方面了解海陆的面貌及海陆格局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初步形成世界海陆及其面貌在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所以本课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的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1)听完沧海桑田的故事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了解魏格纳的故事,学习他的求实和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而本课大陆漂移学说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会感到难以想象和难以接受,因此把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如下:1、教学重点:(1)六大板块的名称与分布。
(2)世界著名两大火山地震带。
2、教学难点:(1)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和板块构造学说内容二、本课的学法和教法如今对于学生不仅要求学习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而且,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在学法上主要如下:1、读图观察法:让学生“看、画、剪、拼”地图,然后大胆猜想从地图中悟出许多地理现象后面的深刻道理。
教给学生阅读、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是一节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历史,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浅,对其原因和过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地质历史的了解较弱,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特别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和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张地球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自然因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例如,填海造陆、河流改道等。
5.总结:归纳海陆变迁的原因,强调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果是怎么回事了吧!对,这就是大陆漂移的结果。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漂移的呢?这样设计不仅解决了新课开始时留下的悬念,而且为讲解下一个知识点——板块运动打下了基础。(3)先让同学们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出他们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并引导同学们板块之间的两种运动:板块的挤压与张裂。在讲解板块的挤压与张裂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简单的小实验,1)第一个实验是“课本挤压实验”,我让同学们手拿自己的课本,对课本进行挤压,发现有一部份会隆起,这相当于板块的挤压运动,并以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为例,说明板块的碰撞易形成高大的山脉。(二)第二个实验是“手撕报纸实验”,我首先在报纸上撒上小纸片,当用手把报纸撕开时有一些纸片会掉落,这相当于在板块的张裂区易形成裂谷还海洋,我以东非大裂谷为例进行说明。(三)第三个实验是“鼓掌疼痛位置实验”,我让同学们举起双手,用力击掌,然后说出是手心疼痛还是手背疼痛?这说明在板块的交壤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与地震。这三个实验原理简单、通俗易懂,使板块运动这一难点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第一时间得到证明,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讲解。固然,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海陆变迁》说课稿
各位教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内容
(一)我们知道:“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达,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源泉。”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来讲,本节课选自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此外本节课的学习又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地理成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又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
第7 页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板块: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知识点小结与智能训练。
(一)新课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它虽不是教学主体,但好的导语是课堂艺术成功的一部份,对于教学流程的开始,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的方式,播放视频《冰河世纪之大陆漂移》,待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又紧接着提问问题:那些松果为什么会消失?由于这部电影前几部很受欢迎,不少学生都看过,很快将学生注意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课讲解的环节。
三、教法与学法
第2 页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源自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者问题相结合,以探索任务与问题维持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启示探索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讲解法等。
新课标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为:自主探索法与合作学习法。
(二)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不仅要学
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还要学习对终身发展实用的地理。针对新课标的课程标准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所以我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动;能够说出“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与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我把对“大陆漂移学说”相关证据
从第三个小实验又引出世界著名的火山与地震带,并指出世界上主要有两大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
第6 页
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并让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红海、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与大西洋的具体位置,验证一下这些地形是否在火山地震带上。最后我以板块构造歌谣作为我的课堂小结结束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牢记歌谣有利于对知识点的长期记忆。
拼合在一起,从而恢复它原来的样子,这就好比一张原来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他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行列都相当吻合。然后向同学们展示大西洋两岸的地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非洲与南美洲大陆轮廓可以吻合这一神奇。于是,我告诉学生关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相似,古生物的化石相同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的时候,科学家就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思量的人,正像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然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引出大陆漂移的观点。正确的论断需要科学的依据来支持,之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魏格纳,有了南美洲与非洲连在一起这样的思维碰撞,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采集大陆漂移的证据。通过组织小组合作与探索学习的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的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在紧张快乐中学习。之后我对同学们的采集的证据进行归纳总结,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相邻大陆两岸海陆轮廓几乎一致;第二,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殊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第三,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最后为了使学生对大陆漂移有着更直观的认识,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大陆漂移的动漫。此外关于课堂知识点小结,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新课开始时我让大家观看了一段视频,那末大家现在应该知道那些消失的
最后就是我课堂智能训练的设计,智能训练我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三道习题(1)巩固练习,填注六大板块的名称,复习强化课堂知识;(2)学以致用,用本节所学新课解释日本与英国同为岛国,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南极大陆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三个地理现象,这也正是对:学习对生活实用的地理的具体表达。(3)基于以上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那些地区是处于板块的断裂带上,地震的多发地区。于是,我设计的第三题为:采集资料:地震来暂时有哪些前兆?地震发生时我们有哪些以及措施?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更加生活化。最后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脉络清晰的板书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各位教师,各位同学,本节课我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启示探索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参预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三)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十一二岁的年纪,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教学难点为: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地表宏观地形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备课的质量,更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相配合的程度,教师若想与学生互动成功,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与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部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空间概念不强等原因,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3 页
(二)新课讲解
关于新课的讲解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知识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对于这三个知识板块我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方法。(1)(板书)在讲解沧海桑田时、我先让同学们观看几组关于沧海桑田的图片。第一个是: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第二个是海底原陆地景观图、第三个是荷兰荷兰人民围海造陆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三幅图片找出哪些力量造成为了沧桑变化?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经过独立思量,相互交流,逐一解决,这样安排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将沧海桑田的实例举证与原因分析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体味,重在匡助学生找出沧海桑田的原因,树立海陆变迁的观点。最后,我一小节的形式对该知识点进行巩固:分别说明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陆地,这是海平面升降的结果;.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这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海陆的变迁。(2)通过沧海桑田的实例,反映了地球表面局部的海陆是变迁的,那末七大洲与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学生将预先准备好的纸片撕成六块,然后将他们拼合起来,大家想想看,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什么?这说明一样东西被分割成几块,不管怎样,他们都可以从新
第1 页
的寻觅的探索作为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主要通过对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过程中,今天我们见到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球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镜头而已,培养学生一切事物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