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写作之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知识点分析:得作文者得语文,得立意者得作文。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审题立意是作文得分的关键。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整体水平不高,除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想象力,词句优美,内容具体,有新意外,大多数学生立意不新,内容空洞,认识肤浅,更有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不知如何下笔。本课设计从最关键的习作教学“审题立意"入手,契合学生习作现状,培养习作兴趣,提高认识,突破记叙文中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要求和原则,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审题立意,了解审题立意的常见方法,理解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怎样进行审题,从哪些方面进行审题;掌握文章立意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求。
3.通过案例比较分析,理解写作原则,加强学生审题和立意的写作意识。
4.培养学生从写作中树立正确的情感道德观,使写作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根据文题进行审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背后的含义,准确全面地审题立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
课时:两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自一个典故。故事说,战国时有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出了家门,不问道路,驾着车就
往北走。有人告诉他走错了,应该往南走。他摇着头不听,硬说这条路自己走得很熟,能够到达楚国。结果可想而知,他越走离楚国越远,是不可能到达目的地的。
同学们,在平时的考试中,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不注意审题这一环节,见题就写,所以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像“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绕圈子,说废话,达不到写好文章的目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如何审题"。
二、展示质疑,提炼归纳
(一)审题的定义
师:审题,就是周密地思考、分析题目,从而确定怎样写这篇作文。
(二)要点归纳
师:审题对作文特别是考试作文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审题呢?
审题要从五个方面去审题:
1.审体裁
师:审体裁就是辨明题中要求写成什么文体或者文体没有限制。题目对作文的体裁即文章形式是有要求和限制的,应该分辨清楚。我们要学会从题目中抓住体裁标志。有些题目带有体裁标志,比较容易分辨。题目中有牵涉到人物、事件、时间、地点、过程等因素,即含有“人”、“事"、“一天”、“时候"之类的词,要求把内容写具体的,就是记叙文体裁。题目中有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一个主张或者驳斥什么、批判什么等因素,即含有“论”、“谈"、“感”、“驳"、“斥”之类的词,要求发表看法、批驳谬论的,就是议论文体裁。
师:请看屏幕上的作文题。
(屏幕展示:
《一片绿叶的回忆》、《刻苦学习的二三事》、《我了解了他》
《少壮需努力》、《评知足常乐》、《有钱就幸福吗?》
屏幕上的作文题目哪些是记叙文体裁?哪些是议论文体裁?
师小结:有些题目比较特殊,没有明显的体裁标志,更要仔细分辨。如《鲜花盛开的时候》、《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等,这类题目既可以写散文,也可以写夹叙夹议的文体。又如《路》、《柳》、《青春》等,
既可以写具体的事,写成记叙文;也可以采取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阐述看法,写成议论文。再如《美丽的故乡》等题目,一般是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描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侧重于抒情的题目,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一般的情况是一个题目只属于一种体裁,要严格按着题目所要求的体裁去写作。对于个别的在体裁上可以加以选择的题目,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和擅长的写法选择其中一种体裁。体裁一经选定,就要按着所选定的体裁特点去写。一定要注意一篇文章只能是一种体裁,不要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2.审人称
师: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审人称。
人称从全篇文章来看,不外乎采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两种写法。应该采用哪种人称去写,在审题时一定要分辨清楚。如:《我的爷爷》、《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等,题目中有“我"的标志,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童年的二三事》等题目,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但是也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因为汉语的习惯是在这类短语前可以省略“我"。
如果是写别人,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题目则要标明第三人称“他(她)”或者姓名、称呼。如《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妈妈童年的二三事》。
议论文在行文中并不需要直接使用第一人称“我",客观地进行论述就可以了。然而,有的论说文的题目中标明了第一人称“我”,如《我对“全面发展与重视特长"的看法》、《“同学友谊”之我见》等题目,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用第一人称“我",否则就不符合题目要求。
有的文章在行文中有时使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两人在面对面地说话,给人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二人称常用在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里。但是从全篇来看,还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写法。
3.审范围
师:文章的题目,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限定作用,不注意这一点,同样会偏离题意。有些题目在时间、数量或空间范围等方面有特
定的要求,在审题时要分辨清楚。
时间范围方面,如:《难忘的一天》,当然不是要把一天的事都写出来,可以写一天内发生的几个片段,但是作文时在关键的地方就要写明“太阳刚刚升起来",“中午”,“暮色降临了"等类似的语句;《一年来的回顾》,这个题目也可以写一年内的几个片段,但是在起笔或结束的适当地方,应当写明“新的一年开始了,回想过去的一年”,“这是我难忘的一年"等类似的语句,使文章紧扣题目。
数量范围方面,如:《初中生活的二三事》,这个文题是写初中生活的事情,但必须写两件事或者三件事,写一件事或者很多事都不切合题意。所写的两三件事,当然不是平均笔墨,“半斤对八两”,而是以一件事为主详细地描述,其他的事情写得较简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被补充与补充、主体与衬托的关系;它们是并列关系,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而缺一不可的关系。所以在行文中常用“还有一件事"、“另外一件事”、“上面两(三)件事"等类似的词语来扣题。
空间范围方面,如:《教室里发生的一件事》,作文时必须点名事情发生在“教室里”,而且要描写教室的环境。教室外的事情也可以写,但只能是插叙,插入与教室内发生的主要事情相关的小事,而且必须是有利于丰富情节,突出主题的小事。绝不要把教室外的事情加以渲染,写得过多,造成喧宾夺主,文不对题的毛病。
材料或内容范围方面,如“家庭趣事"和“发生在我家的新鲜事”,“老师.我要对您说"和“老师,请让我跟您讲点真心话”。“趣事"和新鲜事”不一样,要对老师说的话和要说的真心话也有差别——前者可能是对老师的某种提醒、建议或者赞扬;后者则涉及作者的内心隐秘或是平时公开场合不便讲、不愿讲的事儿。
中心思想或感情倾向方面范围方面,如“微笑"一般应写好人好事,而“一片笑声中的思考”则可写正面现象也可写反面现象。总之,有的题目范围限定很严,有的则宽泛。审题时要弄清哪些被限定,哪些不限。
4.审题眼
师: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心灵的窗户。“题眼"是比喻的说法,是指题目里面的重点词语。作文时要在这个词语上下功夫、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