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振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二、实验仪器是从设图中的两列波是沿X轴相向方向传播的振幅相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的简谐波。

向右传播的用细实线表示,向左传播的用细虚线表示,它们的合成驻波用粗实线表示。

由图可见,两个波腹间的距图(2)离都是等于半个波长,这可从波动方程推导出来。

下面用简谐波表达式对驻波进行定量描述。

设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波为入射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ft-x/ )Y2=Acos[2(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x/ )+/2]Acos2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x/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x/ )+/2] |=02(x/ )+/2=(2k+1) / 2 (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x/ )+/2] | =12(x/ )+/2 =k ( k=0. 1.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L=n/ 2 ( n=1. 2. 3.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2L / n ⑤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弦振动试验报告范文

弦振动试验报告范文

弦振动试验报告范文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测和分析,探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了解振动波的传播和行为规律。

二、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包括一根细绳、一个张力装置和一个弦振动装置。

在张力装置的作用下,将一端固定住,另一端接受扰动产生振动。

通过调整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观察和记录弦的振动情况。

三、实验步骤1.将细绳固定在振动装置的固定端,另一端接受扰动。

2.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产生适当的振动。

3.观察并记录细绳的振动情况,包括振动的形态、频率等数据。

4.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中观察到细绳的振动形态是一个站立波,即固定端处没有振动,中间有若干振动节点。

2.实验中发现振动的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成正比。

通过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可以观察到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效果。

3.实验中还观察到,振动的振幅与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成正比。

通过调节振动源的振动幅度,可以观察到不同振动幅度下的振动效果。

根据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弦的振动形态为站立波,即固定端处无振动。

2.弦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的频率成正比,可以通过改变振动源的频率来改变弦的振动频率。

3.弦的振动振幅与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改变振动源的振动幅度来改变弦的振动振幅。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弦振动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振动情况,如何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动幅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对弦振动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有限,无法进行更详细的观察和测量。

同时,在实验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技巧。

六、改进意见为进一步探索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增加观察和测量的项目,如振动波的传播速度和相位差等。

2.采用更精确的测量设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并分析弦振动时的动力学特点。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选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细细的金属丝作为实验弦。

2. 振动源:使用一个固定在实验台上的振动源,可以通过电机或手动方式产生振动。

3. 能量传输装置:使用一个振动传输装置,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如夹子、固定块等。

4. 振动探测器:使用一个合适的装置或传感器,用于测量弦的振动状态,如光电传感器、激光干涉仪等。

5.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一个数据采集器,将振动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弦固定在实验台上,并将振动源固定在一端,确保弦能够自由振动。

2. 施加适量的拉力到弦上,以保证弦的紧绷度。

3. 使用振动源产生一定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并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

4. 启动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弦的振动数据,包括振动频率、振幅和相位等。

5. 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数据。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振动频率与振幅的关系图,并分析振动的谐波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表明,弦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即振动频率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加。

2. 弦振动呈现出谐波特性,即振动状态可分解为基频振动和多个谐波振动的叠加。

3. 弦的振动模式与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有关,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参数来调节振动频率和振幅。

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我们发现弦振动具有谐波特性,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

弦的振动模式受到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弦乐器的音色产生原理和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 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 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实验 报告

弦振动实验 报告

真验报告之阳早格格创做班级姓名教号日期室温气压结果西席真验称呼弦振动研究【真验手段】1.相识波正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产死的条件2.丈量分歧弦少战分歧弛力情况下的共振频次3.丈量弦线的线稀度4.丈量弦振荡时波的传播速度【真验仪器】弦振荡钻研考查仪及弦振荡真验旗号源各一台、单综示波器一台【真验本理】驻波是由振幅、频次战传播速度皆相共的二列相搞波,正在共背去线上沿差同目标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搞涉局面.当进射波沿着推紧的弦传播,动摇圆程为当波到达端面时会反射回去,动摇圆程为式中,A为波的振幅;fx为弦线上量面的坐标位子,二拨叠加后的波圆程为那便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圆程.面的振幅,它只与x有闭,即各面的振幅随着其与本面的距离x的分歧而同.上式标明,当产死驻波时,弦线上的各f的简谐振荡.相邻二波背的距离为半个波少,由此可睹,只消从真验中测得波节或者波背间的距离,便不妨决定波少.正在本考查中,由于弦的二端是牢固的,故二端面为波节,所以,惟有当匀称弦线的二个牢固端之间的距离(弦.既有或者n为半波数(波背数).可得可得横波传播速度如果已知弛力战频次,由式可得线稀度如果已知线稀度战频次,可得弛力如果已知线稀度战弛力,由式可得频次【真验真量】一、真验前准备1.采用一条弦,将弦的戴有铜圆柱的一端牢固正在弛力杆的U型槽中,把戴孔的一端套到安排螺旋杆上圆柱螺母上.2.把二块劈尖(支撑板)搁正在弦下相距为L的二面上(它们决断弦的少度),注意窄的一端往标尺,直足往中;搁置佳启动线圈战交支线圈,交佳导线.3.正在弛力杆上挂上砝码(品量可选),而后旋动安排螺杆,使弛力杆火仄(那样才搞从挂的物块品量透彻天决定弦的弛力).果为杠杆的本理,通过正在分歧位子悬挂品量已知的物块,进而赢得成比率的、已知的弛力,该比率是由杠杆的尺寸决断的.二、真验真量1.弛力、线稀度一定时,测分歧弦万古的共振频次,并瞅察驻波局面战驻波波形.(1)搁置二个劈尖至符合的间距并记录距离,正在弛力杠杆上挂上一定品量的砝码记录.量及搁置位子(注意,总品量还应加上接洽的品量).旋动安排螺杆,使弛力杠杆处于火仄状态,把启动线圈搁正在离劈尖约莫5~10cm处,把交支线圈搁正在弦的核心位子.提示:为了预防交支传感器战启动传感器之间的电磁搞扰,正在真验历程中应包管二者之间的距离起码有10cm.(2)将启动旗号的频次调至最小,以便于安排旗号幅度.(3)缓缓降下启动旗号的频次,瞅察示波器交支到的波形的改变.注意:频次安排历程没有克没有及太快,果为弦线产死驻波需要一定的能量聚集时间,太快则去没有及产死驻波.如果没有克没有及瞅察到波形,则调大旗号源的输出幅度;如果弦线的振幅太大,制成弦线敲打传感器,则应减小旗号源输出幅度;适合安排示波器的通讲删益,以瞅察到符合的波形大小为准.普遍一个波背时,旗号源输出为2~3V,即可瞅察到明隐的驻波波形,共时瞅察弦线,应当有明隐的振幅.当弦的振荡幅度最大时,示波器交支到的波形振幅最大,那时的频次便是共振频次,记录那一频次.(4)再减少输出频次,不妨连绝找出几个共振频次.注意:交支线圈如果位于波节处,则示波器上无法丈量到波形,所以启动线圈战交支线圈此时应适合移动位子,以瞅察到最大的波形幅度.当驻波的频次较下,弦线上产死几个波背、波节时,弦线的振幅会较小,眼睛没有简单瞅察到.那时把交支线圈移背左边劈尖,再逐步背左移动,共时瞅察示波器(注意波形是怎么样是怎么样变更的),找出并记下波背战波节的个数.(5)改变弦少沉复步调3、4;记录相闭数据2.正在弦少战线稀度一定时,丈量分歧弛力的共振频次.(1)采用一根弦线战符合的砝码品量,搁置二个劈尖至一定的间距,比圆60cm,安排启动频次,使弦线爆收宁静的驻波.(2)记录相闭的线稀度、弦少、弛力、波背数等参数.(3)改变砝码的品量战接洽的品量,安排启动频次,使弦线爆收宁静的驻波.记录相闭数据3.弛力战弦少一定,改变线稀度,丈量共振频次战弦线的线稀度.(1)搁置二个劈尖至符合的间距,采用一定的弛力,安排启动频次,使弦线爆收宁静的驻波.(2)记录相闭的弦少战弛力等参数.(3)换用分歧的弦线,改变启动频次,使弦线爆收共样波背数的宁静驻波,记录相闭的数据.【数据记录及处理】。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也是许多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项目之一。

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深入了解波动和振动的基本特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弦振动实验的步骤、观察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将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以及弦的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弦振动的谐振现象。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使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钢丝,确保其能够产生明显的振动。

2. 张力装置:使用两个固定的支架,将弦固定在适当的张力下。

3. 振动源:使用一个手柄或者电动机激发弦的振动。

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5. 尺子:用于测量弦的长度。

6. 夹子:用于调整弦的张力。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张力装置上,并调整张力,使弦保持适度的紧绷状态。

2. 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振动源激发弦的振动,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适中。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改变弦的长度和张力,并记录相应的频率。

实验结果在进行弦振动实验时,我们记录了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下的振动频率。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弦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弦长增加时,频率减小;当弦长减小时,频率增大。

2. 张力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张力与频率之间也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张力增大时,频率增大;当张力减小时,频率减小。

3. 弦振动的谐振现象:我们观察到,在特定的弦长和张力下,弦能够产生谐振现象。

谐振是指弦振动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完全匹配的现象,此时振动幅度最大。

结果分析与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解释: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弦振动的频率与其长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弦振动实验报告思考

弦振动实验报告思考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弦振动实验是大学物理力学实验中的一个基础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研究弦的振动现象,验证波动理论,并加深对弦振动原理的理解。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了弦的驻波形成、波长与张力的关系、频率与弦长、张力和线密度的关系等。

二、实验原理1. 驻波的形成:当两列振幅相同、频率相同、传播方向相反的波相遇时,它们会发生干涉现象。

在弦上,入射波和反射波相遇,形成驻波。

驻波的特点是波节和波腹的分布,波节处振动始终为零,波腹处振动最大。

2. 波长与张力的关系:根据波动理论,弦上横波的波长λ与弦的张力T成正比,即λ ∝ √T。

3. 频率与弦长、张力和线密度的关系:弦上横波的频率f与弦长L、张力T和线密度μ的关系为f = 1/(2L)√(T/μ)。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器材:电动音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双踪示波器等。

2. 实验步骤:(1)将弦线固定在滑轮上,一端通过音叉与电动音叉相连,另一端悬挂砝码,调节弦的张力。

(2)开启电动音叉,观察弦线振动,调整砝码,使弦线形成驻波。

(3)用钢卷尺测量驻波的波长,记录数据。

(4)改变弦长,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波长与弦长的关系。

(5)改变张力,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波长与张力的关系。

(6)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弦长、张力改变时,驻波的波长也随之改变。

这与实验原理中的波长与张力的关系相符。

2. 实验结果显示,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和线密度的关系符合理论公式。

当弦长增加时,频率降低;当张力增加时,频率增加;当线密度增加时,频率降低。

3. 通过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可以清晰地看到波节和波腹的分布,进一步验证了驻波的形成。

五、实验思考与讨论1. 实验中,弦的张力对驻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准确测量和调节弦的张力,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

2. 实验中,驻波的形成与弦线的振动方向有关。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弦的振动频率,研究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的关系。

实验原理:弦的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用正弦函数表示,其频率由弦的特性决定,可以通过测量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弦的振动有基频和谐波频率,其中基频是弦振动的最低频率,谐波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

实验中利用调谐叉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弦的频率。

实验装置:弦、调谐叉、音叉、电子秤、示波器等。

实验步骤:1. 将一根弦固定在两个固定点上,并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在弦的中点附近用调谐叉产生共振,使弦振动。

调整音叉的频率,直到弦开始共振。

3. 用示波器测量共振时弦的频率。

4. 改变弦的长度或材料,重复上述步骤,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弦频率。

5.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弦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曲线,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处理:1. 实验测量得到的弦的频率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弦的长度。

2. 利用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得到实验结果。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弦的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弦的频率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弦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因为弦的振动速度变慢。

当弦的长度固定时,改变弦的材料也会影响频率。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通常基频是谐波频率的整数倍。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研究弦的机械波特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调谐叉共振的方法,通过调整音叉频率和测量弦的共振频率来得到实验数据。

然后将实验数据处理,得到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和人为误差。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是简化的模型,实际的弦振动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摩擦、空气阻力等。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小误差并进行多次测量,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弦振动的特性,学会了通过测量弦的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同时,实验中需要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弦振动现象,了解弦振动的基本规律;2.学习使用振动测量仪器,掌握振动信号的测量方法;3.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加深对振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弦振动是指一根张紧的弦在垂直于弦的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可以得到弦振动的微分方程。

当弦的振动幅度较小时,可近似认为弦的质量分布是均匀的,此时弦振动的微分方程可简化为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在弦上的传播过程,其解为一系列正弦波的叠加。

三、实验器材1.弦振动实验装置;2.振动测量仪器(如示波器、频率计等);3.砝码、尺子、计时器等辅助工具。

四、实验步骤1.预备工作:检查实验装置是否完好,调整弦的张紧程度,确保弦在垂直方向上做往返运动。

2.实验操作:(1)使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L和张紧力T,记录数据;(2)将振动测量仪器连接到弦振动实验装置上,调整仪器参数,使仪器正常工作;(3)在弦的端点施加一个初始扰动,使弦开始振动;(4)观察并记录弦的振动情况,如振幅、频率等;(5)改变弦的张紧力T或长度L,重复步骤(3)和(4),记录数据。

3.数据处理: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弦振动的影响因素。

4.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2.实验结果分析:(1)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弦长L和张紧力T发生变化时,弦的振幅A 和频率f也会发生变化。

这说明弦的振动受到弦长和张紧力的影响。

(2)根据波动方程,弦振动的频率f与张紧力T和弦长L之间的关系为:f=1/2L√(T/μ),其中μ为弦的线性密度。

由实验数据可知,当张紧力T增大时,频率f增大;当弦长L增大时,频率f减小。

这与波动方程的预测结果相符。

(3)实验中还发现,当弦的振幅A较大时,弦的振动会出现非线性效应,如振幅衰减、频率变化等现象。

这说明在实际情况中,需要考虑非线性因素对弦振动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与讨论1.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弦振动的现象,了解了弦振动的基本规律。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在音乐、工程、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弦振动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探究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弦的张力和长度,观察弦振动的频率和波形变化,进一步了解弦振动的特性,并验证弦振动的相关理论。

实验器材1. 弦:选择一根柔软且均匀的弦,如钢琴弦或者尼龙弦。

2. 弦激振器:用于激励弦振动的装置,可以是手摇的或者电动的。

3. 张力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张力,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增加负重来实现。

4. 长度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长度,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使用滑动支架来实现。

5.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装置:将弦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张力调节器调整弦的张力。

保持弦的长度初值为L0。

2. 激励弦振动:使用弦激振器在弦上施加横向力,使其振动。

可以调整激振器的频率和振幅。

3. 测量频率: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记录下频率值f0。

4. 调整弦长度:通过滑动支架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长度为L1,并再次测量频率f1。

5. 调整张力:通过增加负重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张力,并测量频率f2。

6. 重复步骤4和5,记录不同长度和张力下的频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弦的长度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弦的长度增加时,振动频率减小。

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即弦的长度与振动频率呈反比关系。

2. 弦的张力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张力增大时,振动频率也增大。

这是因为张力的增加会使弦的振动速度加快,从而导致频率的增加。

3. 弦的波形变化:通过观察弦的振动波形,我们可以发现当振动频率接近弦的固有频率时,波形呈现出共振现象,振幅增大。

这是由于共振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能量传递更加高效。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频率计的精度限制、弦的材料和品质不同等。

弦振动实验 报告

弦振动实验 报告

引言:弦振动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它通过研究弦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特性,可以探究弦线的本质特性以及振动的规律性。

本报告将对弦振动实验进行详细叙述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实验原理、测量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概述:弦振动实验是通过将一根弦线固定在两端,在一定条件下使其产生稳定的振动,通过测量振动的特性参数来研究弦的性质和振动规律。

弦振动实验一般包括调节和固定弦线的条件、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分析振动模式等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仪器和工具,如振动发生器、频率计、示波器、刻度尺等。

正文内容:I.实验准备1.调节并固定弦线1.1确定振动实验的弦线材质和粗细1.2选择适当的弦线长度并将其固定在实验装置上1.3通过调节装置使弦线绷紧并保持稳定状态2.调节振动发生器和频率计2.1设置振动发生器的振动频率范围和振幅2.2使用频率计检测振动发生器的输出频率2.3调节振动发生器的频率至与实验要求一致II.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1.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动现象1.1连接示波器,并将其设置为适当的观测模式1.2调节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观测范围1.3观察弦线振动的波形和振幅2.使用频率计测量振动频率2.1将频率计的传感器与弦线连接2.2校准频率计2.3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测量结果3.使用刻度尺测量振幅3.1在弦线上选择适当的标记点3.2使用刻度尺测量弦线在不同振动位置的振幅3.3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振幅III.分析振动模式1.通过调节振动频率观察模式1.1从低频到高频逐渐调节振动频率1.2观察弦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变化1.3记录关键观察点和频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2.使用傅里叶变换分析频谱2.1通过示波器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2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信号的频谱图2.3分析频谱图,确定各频率分量的强度以及频率分布规律3.计算波速和线密度3.1根据弦线的材料和长度计算线密度3.2根据测量的振动频率和弦线长度计算波速3.3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的可靠性IV.实验数据处理1.统计并整理实验数据1.1将测量的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模式数据整理为数据表格1.2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2.绘制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图像2.1使用图表软件绘制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图像2.2分析图像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2.3进行趋势线拟合和数据拟合,得到振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3.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3.1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评估数据的可靠性3.2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振动频率和振幅之间的关系3.3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断性分析和结论确认V.总结通过弦振动实验,我们了解到弦线的振动特性与弦线的材料、长度、线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三、谐波.示。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 (ft-x/ )Y2=Acos[2 (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 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 (x/ )+ /2]Acos2 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 (x/ )+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 (x/ )+ /2] |=02 (x/ )+ /2=(2k+1) / 2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 /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 (x/ )+ /2] |=12 (x/ )+ /2 =k ( k=0。

1. 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L=n / 2 ( n=1。

2. 3。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2L / n ⑤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实验报告

弦振动试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在弦线上形成的驻波2.用弦驻波法测量张紧弦线上驻波的波长3.研究弦线上张力与弦线上驻波波长之间的关系;4.研究均匀弦线横波的传播速度与张力、弦线密度之间的关系二、数据处理1.在张力一定的条件下(加9个砝码),求波的传播速度 l=80cm T=1.89Nn f(HZ) λ=2l/n ν=f λ 速度均值v(cm/s)1 29 160 46404643.5562 58 80 46403 87 53.33333 46404 116 40 46405 144 32 46086 176 26.66667 4693.333保持弦长l =80cm 不变,改变频率f ,速度的均值为46.43556m/sf=160Hz T=1.89Nn l λ=2l/n ν=f λ 速度均值v (cm/s )1 14 28 44804545.7782 28 28 44803 42 28 44804 57 28.5 4560 5 72 28.8 46086 87.5 29.16667 4666.667保持频率f =160Hz 不变,改变弦线长度l ,速度的均值为45.45778m/s2.求横波的波长与弦线中的张力的关系f=160Hz M1=10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34.5 23 22.933334 46 235 57 22.8f=160Hz M1=12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24.261113 36.5 24.333334 48.5 24.255 60.5 24.2f=160Hz M1=14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38.5 25.666625.5222274 51 25.55 63.5 25.4f=160Hz M1=16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27.327783 41 27.333334 54.5 27.255 68.5 27.4f=160Hz M1=18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42 28 28.216674 56.5 28.255 71 28.4f=160Hz M1=200gn l λ=2l/n波长均值λ ̄3 43.5 29 28.983334 57.5 28.755 73 29.2λlgλT lgT22.93333 1.360467 1.09 0.03742628.21667 1.384911 1.29 0.1105925.52222 1.406918 1.49 0.17318627.32778 1.436604 1.69 0.22788728.21667 1.450506 1.89 0.27646228.98333 1.462148 2.09 0.3201461.48Y=0.00358X+1.345431.461.441.42λgl1.401.381.360.000.050.100.150.200.250.300.35lgT由以上可知,波长的对数和张力的对数成线性关,且相关的线性方程是:Y=0.0035X+1034543.。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54153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f string vibration in College Physics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分析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动模式,并确定弦的线密度。

实验装置:
弦、固定夹、串联铅垂测力计、固定器、震动源。

实验步骤:
1. 将弦固定在两个固定夹上,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使用串联铅垂测力计将弦与固定器连接,并调整垂直距离,使测力计可以测量到弦受力情况。

3. 在弦的中央位置敲击一下,产生振动。

4. 通过测量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来确定弦的共振特性。

5. 以不同的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振动模式和测力计示数。

实验结果:
1. 测量了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绘制了共振曲线。

2. 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如基频、一次谐波、二次谐波等。

3. 记录了不同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下的测力计示数,进而计算得到弦的线密度。

实验讨论与分析:
1. 通过对弦的振动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弦的振动频率是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

当固定夹距离一定时,弦长度越短,共振频率越高;线密度越大,共振频率越低。

2. 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这与弦的基频和谐波有关。

基频是最低的振动模式,其他谐波是基频的整数倍。

3. 实验中测量了弦受力情况,通过示数可以计算弦的线密度,从而进一步研究弦的物理特性。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弦的振动特性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结论,并成功测量了弦的线密度。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应用弦的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实验的报告 .doc

弦振动实验的报告 .doc

弦振动实验的报告 .doc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弦振动的基本特性,了解影响弦振动
的因素,并用不同的数值方法求解及研究其变化规律。

二、试验原理
弦振动实验中使用的是悬弦,由紧弦力量拉直悬弦,悬弦上挂有重物,使它自由振动,观测振幅的变化。

利用位移传感器测量悬弦的位移。

在悬弦振动期间,重物所受力从张力
变为拉力,使悬弦出现抖动(即振动)。

悬弦周期性地振动,可以连续地观察振幅变化,
对任意一个周期内,仍保持恒定的振动幅度和频率,而且各个周期中的振幅相同。

三、试验步骤
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好悬弦,挂上砝码(可以拧到比较大的重量),使悬弦被拉
得比较均匀。

2. 调节紧弦力,使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的值,在此。

3. 悬弦的振动模式保持稳定,将位移传感器放置在悬弦上,开始测量振动的位移。

4. 同时,用实验仪表记录振动的幅值及时间。

5. 反复进行上述步骤,得到振动模式的变化趋势。

四、试验结果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紧弦力对悬弦振动的影响,即随着紧弦力的增大,悬弦上挂的重物振动的振幅也会增大。

在紧弦力固定的情况下,振动的振幅保持不变,这
表明了悬弦的振动的周期性的特性。

五、实验结论
2. 实验中,悬弦的振动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这也是悬弦振动特有的特性,表明悬
弦振动有一定的定律性,可以研究和利用。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通过观测弦的振动模式和对其频率、振幅等参数进行测量,深入了解弦振动的基本物理原理。

一、实验过程:1.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弦绳、振动发生器、电子天平、尺子、千分尺、TFD-Y力传感器、计算机。

2. 实验步骤:(1)将弦绳固定在扣板的两端,调整弦绳的长度为1m,通过电子天平测量弦绳的质量m,并计算线密度μ=m/L。

(2)振动发生器产生一定幅度的正弦波信号,将信号输出到弦绳处,使弦绳产生振动。

(3)通过千分尺测量弦绳的直径d,通过尺子测量弦绳的长度L。

(4)在弦绳的中央、四分之一处、四分之三处等位置安装TFD-Y力传感器,记录不同位置处的拉力大小,从而了解弦绳不同部位的张力分布情况。

(5)改变振动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记录弦绳在不同频率和幅度下的振动模式和振幅大小。

二、实验结果:1. 弦绳线密度μ=5.5x10^-4kg/m2. 弦绳直径d=0.46mm,长度L=1m。

3. 不同位置处的弦绳拉力大小:在弦绳中央处读数为3.318N,四分之一处读数为1.958N,四分之三处读数为1.995N。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弦绳中央处的张力是最大的,而弦绳两端处的张力较小。

4.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频率与振幅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测量不同振幅下的共振频率。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在共振频率处,振幅达到了最大值。

三、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弦绳中央处的张力是最大的,而弦绳两端处的张力较小。

这是由于弦振动时,位于弦振动中心的点振幅较大,拉紧弦绳的张力也就较大,而位于两端的点振幅较小,拉紧弦绳的张力也随之减小。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在共振频率处,振幅达到了最大值。

这是因为共振现象是由强迫振动与自由振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当外界产生周期性的力驱动振动物体,运动物体存在一定的阻尼,外界驱动力阻止了该振动物体受到阻尼作用受到的减弱,使得振幅变大,所以我们在共振频率处观察到了弦振动的最大幅值。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实验13 弦振动得研究任何⼀个物体在某个特定值附近作往复变化,都称为振动。

振动就是产⽣波动得根源,波动就是振动得传播。

均匀弦振动得传播,实际上就是两个振幅相同得相⼲波在同⼀直线上沿相反⽅向传播得叠加,在⼀定条件下可形成驻波。

本实验验证了弦线上横波得传播规律:横波得波长与弦线中得张⼒得平⽅根成正⽐,⽽与其线密度(单位长度得质量)得平⽅根成反⽐、⼀、实验⽬得1、观察弦振动所形成得驻波。

2、研究弦振动得驻波波长与张⼒得关系、 3. 掌握⽤驻波法测定⾳叉频率得⽅法。

⼆。

实验仪器电动⾳叉、滑轮、弦线、砝码、钢卷尺等。

三。

实验原理1、两列波得振幅、振动⽅向与频率都相同,且有恒定得位相差,当它们在媒质内沿⼀条直线相向传播时,将产⽣⼀种特殊得⼲涉现象——形成驻波、如图3—13—1所⽰。

在⾳叉⼀臂得末端系⼀根⽔平弦线,弦线得另⼀端通过滑轮系⼀砝码拉紧弦线。

当接通电源,调节螺钉使⾳叉起振时,⾳叉带动弦线A端振动,由A 端振动引起得波沿弦线向右传播,称为⼊射波。

同时波在C 点被反射并沿弦线向左传播,称为反射波。

这样,⼀列持续得⼊射波与其反射波在同⼀弦线上沿相反⽅向传播,将会相互⼲涉、当C 点移动到适当位置时,弦线上就形成驻波。

此时,弦线上有些点始终不动,称为驻波得波节;⽽有些点振动最强,称为驻波得波腹。

2、图3—13-2所⽰为驻波形成得波形⽰意图。

在图中画出了两列波在T=0,T/4,T/2时刻得波形,细实线表⽰向右传播得波,虚线表⽰向左传播得波,粗实线表⽰合成波。

如取⼊射波与反射波得振动相位始终相同得点作为坐标原点,且在X=0处,振动点向上到达最⼤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得波动⽅程分别为:(3-13-1)(3-13-2)式中为波得振幅,为频率,λ为波长,为弦线上质点得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得合成波为驻波,其⽅程为:(3-13-3)由上式可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线上各点都在以同⼀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得振幅为,即驻波得振幅与时间⽆关,⽽与质点得位置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弦振动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振动形成的驻波并用实验确定弦振动时共振频率与实验参数的关
系;
2. 学习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对数作图法处理数据;
3. 学习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二. 实验原理
一根柔软均匀的弦线两端被拉紧时,加以初始激励(如打击)之后,弦不再受外加激励,将以一定的频率自由振动,在弦上将产生驻波。

自由振动的频率称为固有频率。

如果对弦外加连续周期性激励,当外激励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近时,弦上将产生稳定的较大振幅的驻波,说明该振动系统可以吸收频率相同的外部作用的能量而产生并维持自身的振动,外加激励强迫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当外激励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将出现共振,共振是受迫振动中激励频率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使响应(振幅)减小的情形。

最小的固有频率称为基频率。

实验还发现:当外激励频率为弦基频的2倍、3倍或其他整数倍时,弦上将形成不同的驻波。

这种能以一系列频率与外部周期激励发生共振的情形,在宏观体系(如机械、桥梁、天体)和微观体系(如原子、分子)中都存在。

弦振动能形成简单而且典型的共振。

弦振动的物理本质是力学的弹性振动,即弦上各质元在弹性力作用下,沿垂直于弦的方向振动,形成驻波。

(驻波的一般定义是:同频率的同类自由行波相互干涉形成的空间分布固定的周期波,其特征是它的波节、半波节或波腹在空间的位置固定不变)。

弦振动的驻波可以这样简化分析,看作是两列频率和振幅相同而传播方向相反的行波叠加而成。

在弦上,由外激励所产生振动以波的形式沿弦传播,经固定点反射后相干叠加而形成驻波。

固定点处的合位移为零,反射波有半波损失,即其相位与入射波的相位之差为π,在此处形成波节。

在距波节λ/4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位相同,此处合位移最大,即振幅最大,形成波腹。

相邻的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

两关固定的弦能以其固有频率的整数倍振动,因此弦振动的波长应满足:
()...3,2,1 2==
N N
L
λ
式中L 是弦长,N 是波腹数,为正整数。

因为波长与频率之积为波的传播速度v ,故弦振动的频率为
v L
N v
f 2=
=
λ
由经验知:弦振动的频率不仅与波长有关,它还与弦上的张力T 和弦线的线密
度ρ有关,这些关系可以用实验方法研究。

用波动方程可以最终推得弦振动公式为:
ρ
λρT
f v T L N f =
==
2; 三. 实验装置
本实验使用的XY 弦音计是替代电子音叉的新仪器,带有驱动和接收线圈装置,提供数种不同的弦,改变弦的张力、长度和粗细,调整驱动频率,使弦发生振动,用示波器显示驱动波形及传感器接收的波形,观察拨动的弦在节点处的效应,进行定量实验以验证弦上波的振动。

四. 实验步骤
1. 确定弦线密度ρ与弦线剩余张力T 0
固定弦长L=40cm ,改变张力(即改变砝码所钩的位置),测定不同张力下同一个N 对应的基频频率。

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出基频f 的与T 的关系f(T)。

并根据f(T)中一次项和常数项系数求出未定系统误差T0(不挂砝码时弦线中已有的张力),以及弦线密度ρ。

2. 确定弦振动共振频率f 与弦线张力T 的关系
固定弦长L=50cm ,改变张力(即改变砝码所钩的位置),测定不同张力下N=1对应的基频频率。

把()
p
T T k f 0+=的两边取对数,得到:
k T T p f ln )ln(ln 0++=。

把与
进行线性拟合,其斜率
,截距
,即
五. 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1. 确定弦线密度ρ与弦线剩余张力T 0 弦长L =40cm N =1 频率f (Hz) 张力T (N) 57.3 10 77.9 20 93.8 30 107.8 40 119.7 50
N =3 频率f (Hz) 张力T (N) 175.2 10 235.7 20 283.5 30 323.7 40 360.9 50
N =2 频率f (Hz) 张力T (N) 116.2 10 157 20 188.6 30 216 40 239.6 50
N =4 频率f (Hz) 张力T (N) 232.9 10 314.7 20 379.1 30 433.1 40 482
50 由共振频率的公式()ρ
ρT
L N T L N f f 2,,,=
=,得。


,,,式子可以写成,通过过线性拟合,
可以求出和0T 的值。

利用N =1的数据:
x y
10 3283.29 20 6068.41 30 8798.44 40
11620.84
50 14328.09
利用Excel软件,求出斜率b和截距a的值
b=246.420,a=527.205,线性相关系数r=0.999983983所以,kg/m
利用N=2的数据:
x y
10 13502.44
20 24649.00
30 35569.96
40 46656.00
50 57408.16
利用Excel软件,求出斜率b和截距a的值
b=1098.18,a=2611.58,线性相关系数r= 0.999983306所以,kg/m
利用N=3的数据:
x y
10 30695.04
20 55554.49
30 80372.25
40 104781.7
50 130248.8
利用Excel软件,求出斜率b和截距a的值
b=2483.35,a=5830.03,线性相关系数r= 0.99998254所以,kg/m
利用N=4的数据:
x y
10 54242.41
20 99036.09
30 143716.8
40 187575.6
50 232324.0
利用Excel软件,求出斜率b和截距a的值
b=4447.03,a=9968.17,线性相关系数r= 0.999993839所以,kg/m
使用Excel辅助绘图如下:
弦线密度
2.弦振动共振频率f与弦线张力T的关系
弦长L=50cm 驻波个数N=1
实验测得
频率f (Hz) 张力T (N)
45.8 10
62 20
74.8 30
85.9 40
95.7 50
由上题的计算方法算得
所以对以下数据进行线性拟合
ln f ln(T0+T)
45.8 2.468
62.0 3.082
74.8 3.459
85.9 3.733
95.7 3.947
解得,b=0.498164,a=2.593626,线性相关系数r=0.999985206 所以p=b=0.4982,
Excel绘图如下:
六.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
实验的关键步骤是寻找共振点,可以在示波器上判断,即当示波器荧光屏上,拾振信号的波形是清晰的正弦波,且振幅最大的时候,可以判断发生了共振。

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利用示波器判断共振点很麻烦,比较难找到合适的点。

我的方法是首先通过弹空弦寻找每个N中T=10N的频率大概位置,然后精确定位之。

随后通过理论计算依次确定其他T的大概位置,并根据经验在向下20N左右的位置寻找精确的共振点。

寻找共振点起先依靠眼睛观察弦线,辅以耳朵听声音,有的时候视觉为发现共振而听觉首先发现弦线开始有乐音,这时眼确认弦振动后,改为观察示波器以确定共振点。

此外,在寻找共振点中存在一下问题:在高频共振点附近,振动随着频率增加不断增加,并在某一次增加0.1Hz后突然减小,且频率减小0.1Hz后振幅并不增加。

对此我统一采用的是找到共振点区间后,把频率调小并以0.1的步长步进,以振幅突然减小前的频率数作为共振点。

(原始数据记录表格见附页)
2010年11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