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讲
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代为官
➢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
权统治基础;
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 的庄园经济;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兴起
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
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 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 各政权。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
“灵献之世,阉宦用事,…台阁失选 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 居。’” ——《抱朴子·审举篇 》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 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 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他们交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党,干扰选拔。
向平衡。 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文学艺术承 上启下,大放异彩,奠定隋唐文化基础。
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 考点梳理
1
抓主干
2
研高考
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与文化
第3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
抓主干
2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探究点二 区域开发——魏晋至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
[学术前沿] 小麦在南方推广的原因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 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 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 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 2.西晋 (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 统一。 (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3.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民族交融——魏晋至隋唐时期
[学术前沿] 唐朝的羁縻制度 羁縻府州制度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 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酋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羁縻州 的都督、刺史等官,并且世袭其职,让他们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这些都 督、刺史都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大部分民族地区还取消了少数民族 上层分子原有的“可汗”称号,从而保证了中央政府统治和行政管理的统 一,避免了民族地区的独立与分裂。这种民族管理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密 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仍按照原来的方式安居乐业,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的民族管理制度。
靺 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 工业革 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工业革命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 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 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0吨。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 工业革 命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 工业革 命
[知识拓展] 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 (3)加快城镇化进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推动英国工 业革命的发生。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课件:第一次 工业革 命
第3讲《两次工业革命》
旧课标: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发展的影响。
新课标: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 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 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考情分析
考纲展示 知识点
2高02考0届 历高 史考 一历 轮史 考一 点轮 复考 习点 课复 件习 :课 第件 一: 次 第 工一 业次 革 工 命业革 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2高02考0届 历高 史考 一历 轮史 考一 点轮 复考 习点 课复 件习 :课 第件 一: 次第 工一 业次 革工 命业革命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命
斯特的对比中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经济迅速发展。(2)工
影响
业革命推动下三大进
(4)2017·全国Ⅰ卷,33:从英国工人工 步的社会思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过关课件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西晋统治 ①建立和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 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②西晋的灭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 族所灭。
2.东晋与南朝 (1)从东晋到六朝: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 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其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 南朝。 (2)士族兴起 ①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 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 支柱。
(3)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实行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内容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
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③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①文成公主嫁给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
吐蕃 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
提示 东晋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思维点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3)均势:旧都偏居塞上,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洛阳便于南下,统一南 北。 拓展提升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概念: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 (2)表现: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 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课堂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 不是我的附庸。
——《查理·马特改革》
材料二 普天之下;莫非 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战国策》对比项封君封臣制
分封制
不同点 维系形式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来维系
从属关系
不可越级管理
【知识链接】基督教教化措施
① 教士们搜集抄录经典 ② 宣讲教义 ③ 开办学校 ④ 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 ⑤ 宣扬基督教伦理道德
P50: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P53【历史纵横】“宗教法庭”
【学思之窗】
积极影响 ①文化:保存和传播了古典文化; 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为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必要基础(选三) ②政治:具有社会教化作用,培养人们 的道德,有利于基层治理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本内特等《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历史》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黑暗中孕育光明 停滞中暗潮涌动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黑 暗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思想:基督教控制精神世界
政治:王权强化,走向中央集权
特点: ①以土地为纽带;
②双向的权利与义务,以契约关系相互约束;
③层层分封,层级间相对独立,不能越级管理;
④地方分裂割据
材料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 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 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 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 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 臣也可以反抗。 ……任何没 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 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 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 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第03讲 秦的统一与国家治理(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骊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全国后,把七十
多万刑徒送到骊山。
一、秦王扫六合!
北抵长城
北击匈奴
西
东
到
达
陇
大
东灭六国
西
海
征服南越
南濒南海
二、为何是秦国?
萧关
散 关
地理位置优越
物质基础雄厚 函 谷
统一成为共识 关
武关
广纳贤才
重臣 百里奚 商鞅 张仪 李斯
原身份 虞国人 魏国人 魏国人 楚国人
秦陵
你知道“中华第一井”吗?
完工了吗?
——秦的启示
湖南里耶古镇,2002年,三万六千枚竹简,公 文档案。出现最早最完整乘法口诀表,比西方 早600年。记录时间为前222年到前208年。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
追问:出现 前209年,陈胜吴 在古井?有 广起义,各地响应。 焚烧的痕迹? 仓促之下……
——云梦秦简《徭律》 免除惩罚。
当然,还需再考证陈胜所服的是力役还是兵役……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 考异2:秦朝是否是专任
秦律的特点?
法家?
“人君鬼(和柔),臣则忠;人父兹(慈),子则 孝。君鬼臣忠,父兹子孝,政之本也”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
“父母告子女不孝辄拘捕子女;子女告父母概不受 理,且治告者罪。”——云梦秦简《法律答问》
第3讲 从秦始皇陵看秦的统一与国家治理
壹 修陵人来自何方? ——秦的统一
贰 秦陵如何组织修建? ——秦的治理
叁 秦陵瑰宝知多少? ——秦的意义
肆 秦陵完工了吗? ——秦的启示
统编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 · 中国古代史
备好知识网络·候课任务为自行阅读新课学案
第3讲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修与选必修融合版)
(2022·全国·高考真题)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 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 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 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 )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 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1、农耕文明:武力征服 古巴比伦王国:武力扩张,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亚述帝国:武力征服,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
汉谟拉比时期的古巴比伦 (约公元前1894年-前1595年)
赫梯王国:BC2000兴起,BC1700 建国,约BC800被亚述灭亡。
亚述帝国(公元前650年左右)
(二)文明扩展的方式 2、海洋文明:移民殖民
K
(二)亚历山大帝国
梅
1、建立:公元前4
花
世纪晚期 2、版图:灭亡波斯 后,建立起地跨亚
山图
大 大
案 即
帝是
亚
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历
选必三·第5单元 ·11课P61-62.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
(1)影响:①消极: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
有的文化发展进程。②积极: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建立统一的大 帝国,加强了地区经济的联系与发展。C.促进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2)统治措施:①文化: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②政治:
——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
(二)文明扩展的表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纲要上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一、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
1.从大乱到大治: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一般出现在封建王朝的初期,经历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高度集中的局面得到改变,阶级矛盾缓和,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社会因素。
2.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处于盛世的封建王朝一般注意发展经济,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经济因素。
3.发展文化、重视人才:中国古代的盛世时期都是文化的繁荣时期,人才辈出,教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文化因素。
4.重视反腐倡廉:官僚体系的高效、清廉是封建社会良政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时期都很重视对官僚的选拔、监察,保证官僚队伍的相对高效和清廉,这是出现盛世局面的政治因素。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人民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考点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知识清单】
【名师点拨】
1.、隋唐五代的更迭
2.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1)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到迁入地区,使这些先进的文化、技术得到迅速传播。
(2)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缩小南北经济水平的差距。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
第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
这一做法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答案】A。
【解析】根据“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可以看出,政府强调对郡划分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影响到周边边地区,加强对周边的管理,因此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A项正确;“农工商皆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郡的设置,不能反映“犬牙交错”的特征,排除D。
2、春秋以前,地方民众多聚族而居,由族长进行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乡里民众逐渐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其管理者也由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所代替。
据此可知,当时A.郡县制度普遍推行B.宗法观念日益消亡C.行政管理日趋严密D.统一进程不断加快【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从“聚族而居”到“打破了血缘聚居的形式”,从“由族长进行管理”到“政府任命的乡长、里长及伍长”的变化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行政管理日趋严密,故选C项;材料只是在阐述地方乡里制度的变化,体现不出郡县制度普遍推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宗法制度受到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宗法观念的日益消亡,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统一进程的加快,排除D项。
3、《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
【解析】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B;C、D项不能体现材料负面影响,排除。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3讲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
K12课件
4
3.结果 (1)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_南__京__条__约__》(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__半__殖__民__地__ __半__封__建__社__会__。 (2)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__马__关__条__约__》(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_辛__丑__条__约__》(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K12课件
22
[史论归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 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 充分。
K12课件
13
【史论链接】 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
理解与认识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 革命史观 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近(现)代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化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为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 全球史观 系 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 文明史观 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社会史观 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
——摘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7·淄博三模)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答案 A解析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7·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25)“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
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时期的“三公”B.汉武帝时期的“中朝”C.唐太宗时期的“三省”D.宋太祖时期的“二府”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三公”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西汉时期的“中朝”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位卑权重”,三公九卿转变成了“外朝”执行机构,属于“位高权轻”,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宋朝的“二府”属于“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内江五模,25)《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仪》载:“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材料表明(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D.造成刺史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答案 A解析题干中“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
第33讲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能力提升: 比较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并归纳其政治体制的共同点
国家 范围
宗教 政治体制 最高 统治者 城市
(2)作用:
金砂等,都经阿拉伯商人转销世界各地。
是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 ——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
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 问题思考: 根据地图和材料,分析阿拉伯
西方贸易的发展。
人贸易的特点及在沟通世界贸易中作用。
知识点1:阿拉伯帝国
(二)鼎盛时期的统治 3.文化:繁荣 选择性必修3: P18-19 (1)形成:
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 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3)特点: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各领域成就斐然;中西沟通的桥梁。
(4)地位: 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重难点突破: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 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 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 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 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