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难点
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对于黄河在两汉时常决口的原因要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
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的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过渡]关于汉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我们先讲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图示:
[投影显示]
同学们,从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
第13课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并了解汉武帝经济上的大一统措施。
2、过程与方法:1)思考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
2)思考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的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的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课型:综合课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生产,提倡节俭,出现“文景之治”。
东汉初年统治者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光武中兴”。
正是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哪些表现和成就?讲授新课: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两汉农业的表现:①水利方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极其重要。
但水有时不但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经常决口,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主要有哪几次?a: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很多地方那个遭受洪灾。
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自去视察监督,并且命令文武百官背柴草去堵塞决口。
小字,动脑筋:汉武帝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治理黄河?因为田蚡为了个人私利。
而武帝有迷信思想,认为是上天的意思。
后来看到水患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才下决心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80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掌握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有哪些特点?2. 教学内容与活动:(1)农业发展:讲解两汉时期的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工程、农作物种植等,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原因;(2)手工业发展:介绍两汉时期的纺织、冶金、陶瓷等行业,分析手工业发展的原因;(3)商业发展:阐述两汉时期的市场贸易、货币流通、商业都市等,引导学生认识商业发展的原因;(4)经济政策:讲解两汉时期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市场管理政策等,分析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五、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查阅资料,比较两汉时期与先秦时期经济发展的异同;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直观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3. 专题研究: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两汉时期某一经济领域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或商业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五)探究新课:
提问:“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或投影展示下列图示。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1、找一找:西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2、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
4、“两汉手工业的兴盛主要体现在哪些行业上呢?
5、提出问题:“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利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教师巡视检查
引导学生去思考、动脑
引导学生探索、交流
师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小结
作业布置
“
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的社会调查,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设计6: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两汉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两汉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各出现了什么局面?(启发学生回答)A、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B、东汉初年,光武帝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
2、过渡讲解:由于两汉初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使得当时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1、指导学生阅读“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和“动脑筋”内容,思考回答: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产生了什么效果?A、汉武帝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患影响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改变态度,亲临黄河督工,命令随行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80多年无大灾。
B、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筑堤、疏河,使得被淹土地又变成良田,并维持黄河800多年不改道。
汉朝农民为兴修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教师接着指导学生根据“汉代牛耕图”和“耧车”图,回答:A、牛耕在什么时候出现?(春秋后期,那时要用三个人驾驭两头牛拉犁耕地。
)B、西汉的牛耕有了什么进步?(已装上“犁壁”,便于翻土碎土;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提高了效率。
)1.1 耧车起了什么作用?(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1.2 当时农作物品种怎样分布?(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广泛种桑麻。
)3、教师过渡讲解:随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
欲知其究竟,请阅读67-68页“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1、组织学生结合“西汉锦袍”和“马王堆素纱衣”、“文献资料·后汉书摘录”以及“自由阅读卡·铁氏三兄弟”和“自由阅读卡·汉代炒钢法”,讨论回答问题:西汉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哪些行业?有哪些成就领先于世界?A、丝织业,使用提花机,产品精美,为外国人叹服。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人教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一、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孕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了解汉武帝经济上大一统的法子。
2、过程与方式:通过思考和概括总结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及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感化与反感化有一个初步认识。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时炎黄子孙的骄傲。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二、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在学习古代生产史中科技知识过程中培养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浮现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但是相对来说,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缺乏,对理性的思考有畏难情绪,要想把课堂引向深入,必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泛起,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步入历史的天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想一想: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从这里能看见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垦者的铁锹举起多如云,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发展,京师众多的人口,全靠这条水渠啊。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歌颂汉武帝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那么,两汉时有哪些水利工程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哪些发展呢?2、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肩负,注重农业发展。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历史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掌握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4.明确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2.两汉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3.两汉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三个问题:1.什么是简政放权?2.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方面?3.简政放权的实质是什么?材料:简政放权是指政府把繁琐的业务和职责下放给地方政府或单位,以减轻中央政府的管理负担,同时也便于地方政府或单位更好地服务于本地区或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简政放权的具体内容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代表统筹、改革税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土地制度、深化国企改革、加强公益性服务等方面。
简政放权的实质是让市场发挥巨大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提高政府效率的同时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职能。
(二)引入新知1.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1)政治发展:汉武帝、王莽新政(2)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技术的发展、品种的改良、养殖业发展(2)农业社会的特点:以农耕为主、原始的农业社会3.两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及特点(1)生产技术的进步:瓷、纸、铁器、丝织物等手工业产品的出现(2)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技术逐渐发展4.两汉时期商业的发展及特点(1)交通运输的发展:水路、陆路、海路交通运输(2)商业的兴旺:城市的出现、货币的使用、商人阶层的产生5.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1)简单的自然经济(西汉初期)(2)上升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西汉中后期)(3)从商品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化(东汉)(三)拓展知识1.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1)以物物交换为主要方式(2)以农业为主要生产资料(3)货币经济逐渐形成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1)经济结构调整(2)生产力的提高(3)城市经济的发展(4)社会阶层的分化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两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历史发展,明确了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和两汉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了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其特点。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3)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3)运用历史知识,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分析;(2)两汉时期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历史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讲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2)分析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发展情况;(4)组织学生讨论,评价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理解,以及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分析能力。
13、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水平。
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升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水平,初步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理解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动作用。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升。
2、教学难点:准确分析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预习环节】〖轻松启航〗自学梳理1.()时期,()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
经过治理,有()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东汉()时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农具: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提升了耕作效率,比欧洲早了()多年。
西汉的新型播种工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的耕作方法。
农作物种植:北方:(),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
3.汉代的丝织业,已经使用(),而且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织品精美。
中原地区生产的丝绸,受到国内外喜欢。
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东汉南阳太守()发明了(),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升冶炼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多年。
汉代的()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渐取代青铜兵器。
从汉代()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制成的。
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是()发明的。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上的大一统。
西汉都城()和东汉都城(),规模宏大,人称东西二京,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商场上的商品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车马行人熙熙攘攘。
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教案范文
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教案范文教案:两汉经济的发展历史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形态的发展情况。
3.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2.农业的发展。
3.手工业的发展。
4.商业的发展。
5.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形态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的发展历程。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经济形态进行研究,包括发展情况、特点等,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5.拓展练习(10分钟):提供一些与两汉经济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测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掌握了核心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讨论能力等。
2.收集学生完成的拓展练习,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遗址,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两汉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4.重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5.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各采用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西汉初年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使“文景之治”的局面出现;东汉初年,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出现了“光武中兴”)导入新课:由于汉朝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使两汉的经济比前代有了很大发展。
让学生朗读课文导言,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农业有什么进步?一、农业的进步(板书)1.水利(板书)(投影黄河水咆哮的画面)在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中,水是极其重要的。
但有时水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成为祸害。
比如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在历史上就经常决口,给附近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汉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治水,多次对黄河进行治理。
提问:汉朝有哪些人先后治理过黄河?分别起了什么效果?学生讨论回答后板书,并稍加补充指出:汉武帝治理黄河(板书)汉武帝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十几个郡,汉武帝亲临现场,下令治理黄河。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
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农业的成就:、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2、冶铁业:①¬¬¬¬¬¬¬¬¬¬& not;¬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三、商业繁荣:、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东西二京是指:和。
由学生介绍“长安”和“洛阳”繁盛:
探究与交流二(动脑筋):
两汉时期,统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有一些规定:如,市场贸易时间有一定限制;春夏不得掏鸟窝的卵,不得“弹射飞鸟”;城内民宅必须种树,否则要受罚。
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
一、选择题
1.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官员背柴草,堵塞决口的西汉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文帝
D. 汉景帝
2.水排是我国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一种新式工具,它的主要用途是()
A.灌溉工具 B.水上运输工具 C.纺织工具 D.鼓风冶铁工具
3.东汉明帝时派谁主持修黄河()
A.李冰 B王景 C杜诗 D董仲舒
4.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许多五铢钱、瓦当、提花机等文物。
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生活的最是年代是()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5.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其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
A.咸阳和长安 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 D.长安和洛阳
6.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战国
D. 春秋
7.汉朝城里专门的商业区叫()
A. 铺
B. 坊
C. 市
D. 市场
二、填空题
1、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
2、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3、西汉的都城在长安,东汉的都城在洛阳。
习题处理:
发明水排的是(B )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课外拓展:
有犁壁、耧车、水排等
这说明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经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