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复集 卷三十八 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大复集卷三十八》诔祭文杂著共三十六篇,其中诔祭文共七篇,包括对方竹先生、兄东昌公、李默庵先生、董先生、高铁溪先生、张公、岳母七位的哀悼。

两篇小品文,均写盗贼。

兽记两篇,一狐一【犭婴】;读后感一篇,器物铭文十篇,灯、几、椸、镜、刀、砚、笔、枕、壶、瓶;箴言四则,好恶、言行、穷达、毁誉;杂言十首,江河湖海,佩玦环玉等。

《何大复集》第三十八卷篇幅不长,于是将其一字一字敲成简体字,方便阅读方便鉴赏。

方竹先生诔并序
先生谢逝,讣音奔告。

大夫笃孝,几陨几绝。

于是同年生汝南何景明诔之。

辞意浅简,无以究蕴逖闻,书之素旌,聊以写哀。

嗟嗟先生!含和服介,志贞履顺,长达少成,有闻厥震。

齐民元士,三军匹夫,席珍熟聘,褐璧其辜。

游心恬澹。

遗迹富贵,早学晚仕,方行勇退。

天弗*遗,弗俾*(先)生,人失其则,士丧其程。

素车骤骥,乃造玄室,风悲日冥,歼良萎哲。

有子大夫,高驾修行,广志遐泽,维亡弗亡。

譬木之孽,其发愈达,毖彼绩泉,其流不括。

嗟嗟先生,何戚何惙(惙惙忧愁的样子)!嗟嗟先生!
这篇诔文是何大复先生因与之同年生的方竹先生的逝世而作。

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交代写作缘由。

听闻方竹先生的辞世,大家都很悲痛,作为与方竹先生同年生的我何景明也作祭文来表达我的哀悼。

第二部分用简短的话对方竹先生生平为人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幼年成长顺利,年龄不大已闻名遐迩,继而顺理成章地当上官。

先生心性恬淡,喜好游山玩水,学习为官两不误。

是个逍遥自在的人,无奈天妒英才,让方竹先生先我们而去。

因他的去世,人们纷纷停下手头的事务前来哀悼,有达官显贵也有市井小民。

所有人沉浸在一片悲戚之中。

文章虽不长,却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和惋惜之情。

但主要并不是从作者自己来写自己如何悲伤如何哀痛,而是从其他来悼念先生的人、事、物、景来体现方竹先生去世给大家带来的感伤以及先生在世时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这篇诔文作时作者的官职应该比方竹先生高。

因为诔文一般是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哀悼的才叫诔。

另外作者可能与方竹先生交情不深,不甚了解,所以对其生平介绍不多,对两人的交往也未提及,只是以哀悼先生的人多来表达其生前性情随和,交游广泛。

第二,作者也提及了两人的交情,不过是“同年生”的相识交情,并不太深。

而下面这篇就不同了,与自己的亲兄弟当然感情不同于常人,为其写的祭文感情也真挚得多。

祭亡兄东昌公文
呜呼!吾家自始祖有籍,世服畎畝,耆齿不造郭,童子不入市。

逮先祖父兴,乃知好儒,尤通阴阳家术。

于是郡举典阴阳学,始有敝庐于城,而吾父继之,门户稍著。

父思以儒显厥家,而自以举业未遑也,属之吾叔,然吾叔又早死也。

当是时,兄且弱冠也,慨然有立志。

终日下帷,岁不窥圃。

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操笔若宿构。

人望之知丹穴之*,志在千仞;而渥水之驹,心跃万里也。

及得省荐,父曰:“儒业果有征?,堂构可弗坠也。

”既十年不得志于进士,家夙乏厚储,稍见迫窘。

而父亦罢官,羸囊单车,辛勤来归。

兄乃益砥志嗜修,不少贬屈;左右奉父,承以颜色。

父亦靡有弗豫者也。

然是时二兄学已就绪,予亦从父旋,兄从容试之,曰:“小弱弟可教也。

”遂口解经疑,手授简策,朝启夕励,不得相违。

弗逾载,而兄洎弟同举于乡。

父谓吾门当自此兴也。

逾年,兄遂令巴陵。

逾三年,弟仕于朝。

又逾三年,兄迁东昌。

父母之庆,兄弟之好,方以为慰,孰谓吾兄死也!始在巴陵,闻鸡通衙,执烛视事,风江雨湖,晨途夕舟,坐不温
席,寝不缓带。

予视其劳瘁,窃怀忧惕,然卒无恙也。

至徙东昌,官尊而事少,属众而职专。

吏有所告,可以卧应。

予谓今之逸故以报昔日劳也。

呜呼!孰谓兄死也!死之先一日作书遣吏来京视弟,弟方与客坐语。

得书读之至再,且以遍视坐客。

有倾,仆进报兄死,弟叱之。

仆顷复报兄死,弟犹以为仆之误闻也。

呜呼!孰谓兄果死也!
兄器度沉静,果于行义,善类朋趋,邪党*避,正色近信,不为矫饰。

兼之,加志穷民,秉心在公,名位当不量也。

年未至而施未光,天即夺之,何也?呜呼!父母俱存,兄弟仰赖,男未及婚,女未得嫁,吾兄何遽弃而去也!前月嫂奉柩归,至西平复生一男。

弟视之,眉目宛然类兄也。

前抱持曰:“哀哀遗腹儿!”泪下不能忍。

已,复视吾二侄,长者就外传,嗜书耽纸笔,自绝群儿,幼者头骨棱起,能对客读字。

退而又私喜,知吾兄有续也。

呜呼!吾家自有兄,前有彰,后有述。

所望于来者谓何?而今至此也!兄昔与弟书曰:“弟当志天下事,大吾家者也,弟也。

”然弟薄弱不堪世事,历官五年,寡合少朋,才不逮闻,名不任毁。

且夙志幽寂,不慕荣耀。

又多疾,亦*宦志。

兹得告归,自甘草野。

上承二亲,下奉寡嫂。

至于子女之养,父母尚在,必能得所,无似于弟,弟惟视其成立,以毕兄愿也。

呜呼!死生恒数,兄功名垂于均邑,孝廉称于乡闾,可【谓】不朽也。

子女虽少,已有成人之渐,可不忧矣,兄复何恨!但吾生者情抱兹痛烈,悠悠日月,无穷已时,而兄固弗闻也!呜呼哀哉!
这篇祭文从家族的兴衰史说起,整个家族兴旺的重任落到刚及弱冠之龄的长兄身上。

长兄当然也不负众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奋发图强,终被推举参加省试。

但是十年不得中进士,这使得家中生活又稍显窘迫,随后父亲也罢了官,收入更少了。

此时的长兄不仅要潜心学习还要侍奉父亲,甚至教导二弟和三弟。

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兄弟三人同时在乡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自此整个家族应该就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了。

然而好景不长,七年后长兄在东昌殉职。

接到如此噩耗,全家人都不敢相信。

早逝的长兄留下遗腹子,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最后作者向亡兄表达自己会好好照顾双亲以及长兄的遗孀的决心,以完成其未竟的遗愿。

并且抒发自己对其兄亡的悲痛之情。

看这篇《祭亡兄东昌公文》就令人想起韩愈著名的《祭十二郎文》,两篇文章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都从小处着笔,叙述骨肉亲情。

韩愈直接用第二人称述说与其侄情同手足,何景明从第三人称写其兄对家族的贡献,对自己的教导。

然后,都是经过一段分离或者宦海沉浮之后终于稳定下来的时候得到如此噩耗,令人无法相信。

最后,也都表达了对死者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后事及遗孤等。

此篇祭文一字不提恸哭,却是字字都在淌着伤心泪,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不仅仅赞颂了亡兄在世时对“我”对何家对乡里对东昌百姓的功劳,更是在字里行间藏着“我”、何家、百姓对亡兄的依依不舍的悼念。

本文言文字不算多,内容却非常丰富。

其第二段中详细描写的仆来报告兄之噩耗时尤为精彩。

很多祭文会一笔带过这个情节,或者是直接写闻此消息,伤心欲绝。

但是本文作者却一改常态,详写仆从多次来报,“我”仍以为是误闻,直到确认消息仍然不敢相信。

这一细节描写,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听闻此消息之后犹如晴空霹雳的感受。

虽未直接描写,却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再伤心也不为过的痛彻心扉。

最后一段,还介绍了亡兄昔日对自己所抱的振兴家业的希望,然而我却无能完成,这种遗憾更添了作者面对长兄的愧疚之情。

祭李默庵先生文
正德十年四月,中书舍人何景明闻默庵先生李公之丧,哭之愈旬,乃束币为文,附其使,还吿于公之灵。

曰:
呜呼!古人言:“感恩易耳,知己难也。

”景明于公所以恸悼呼涕不能自已者,非徒感恩重知己之难也。

夫景明昔寓于公,是时有毛夫人也。

公执诗书,毛夫人执灯烛,昼夜课景明诵读。

居也视衣食,还也馈车马,此岂不有父母恩耶!是时,景明幼孺,非有能知也,公以成人礼之,又日察其言动中善者称于人。

其所望见有皆可以施之天下百世者,不以时事富幸荣慕也。

公尝盛衣冠入景明语,毛夫人在傍,公谓曰:“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呜呼!古人谓知己有若此耶!白首握手,终日语心而不知者,何可胜道耶!古人曰:“无德不报”,又曰:“为知己者死”,今公逝矣,毛夫人又先亡矣,景明难欲报而死也无日矣。

他日纵有能施与汝、佐诸子,然二尊人又安能知耶!矧【景明】汝佐诸子又能自大,予又安能有施也!虽然,公所望见予者岂在报也。

即它日又有能立耳。

今虽能取一第,为一官,使公及见,然所自就立者,已弗若公所望见者也。

即它日又有能自就立,公又安能知耶!矧景明寡昧弗达,所自就立欲大於往日如公所望见者,又安能有也!呜呼已矣!何以酬公之德而副公之知耶!
山川伊阻,不能弃官赴公丧,执纼道轭,我怀之悲,惟公有灵鉴之已矣。

呜呼哀哉!
这篇祭文是作者为对其有教导之恩、知遇之恩以至于养育之恩的良师益友李默庵先生之悼亡之作。

比起为兄弟所写的而言,这一篇算是直接抒情占主导地位。

全文充满了作者对李默庵先生夫妇俩的感激以及恩情无以为报的遗憾之情。

正文部分回顾了李默庵先生夫妇在世时对自己的关照,幼年时期从无微不至的照料到德育智育方面的悉心引导,所有的恩情都难以为报,两位还未等到景明有报恩的时候就离开了,等到景明有能力的时候,你们又哪里知道呢?总而言之,真的是没什么可以回报恩公的大恩大德啊。

而且不能亲赴灵前吊唁,先生应该能体谅“我”的难处。

可以明鉴我的哀思。

很多祭文都为死者歌功颂德,大肆赞扬死者品德高尚之类,这篇祭文却是十分“小家子气”,全篇都写死者对自己一个人的恩德,显得狭隘而卑微。

但是正因为如此,才更能体现出作者超然的心态。

这篇祭文也许并不是最适合在逝者灵堂里朗诵的一篇,但一定是最富真情实感的一篇。

对过去的恩情的回忆以及这些年来无法回报恩师的愧疚直到现在想回报而无机会的遗憾之情都是肺腑之言,情感的交流是最能打动人的。

我读这篇文章很有感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再”,这篇文章又提醒了我,祖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等到我的所谓“出息了”再报答,也许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写祭文来表达无限的悔恨和哀思。

老人的心愿也许只是需要我多回家看看而已,这样的回报并不需要等我多少年后“出息了”再进行。

这篇祭文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所有的读者,不要以为自己赚了多少钱,取得了多么高的地位才能去回报亲人,其实他们要的只是你多陪陪他们而已。

另外,这篇祭文中我还有个地方不太懂。

李默庵先生对我说的“汝视予贵耶?它日是子贵,奚翅予耶!然我所重望者,匪为贵己也。

”一句中“翅”字没弄懂是什么意思。

祭董先生文
呜呼!先生学书以游艺,饮酒以率真,蔑俗以肆志,薄仕以明有事,勇退以士所止,行义始终备矣。

夫知有所必厄,而郁有所必伸,故士之直朴而弗由饰者,恒受显弃而寡阴祸,先不足而后有余。

先生雠恶而摘过,急难而缓利。

出不贿官,居不资实,而艰遇靡合,贵眇谢速,则已厄矣。

然继者有令子以广其志,以发其祥,厄未极而所伸者厚矣。

夫娱目之宠有际,而后身之享靡穷,先生又何缺焉!传言:“天不满,山岳归;地不满,星辰见。

”然则物之所归而见者,必其所不满也。

先生又何疑焉!
感兹骤骥,怆焉悲泉,临风一觞,敬吊先生!
这篇祭文作者用五个“以”概括了董先生一生的性情和人品。

并且举出五个事例或者行为方式来一一说明。

盛赞先生嫉恶如仇,不慕名利,藐视权贵的美好品质。

董先生不仅仅自己拥有这些可贵的品质还影响他人和他一样去遵守。

这样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人的离去带给作者无限的悲伤。

祭高铁溪先生文
呜呼!惟公宏才天授,大器夙成。

其容玉立,其赋金声,江河之辨,渊源之思,通达古今,发泄天地。

作我后人,视此大方,岿然依归,遽尔沦亡。

夜雨草堂,凄风穗帐,宾酒既空,人琴俱丧。

白云一去,明月自来,楚些招魂,百代同哀。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祭文,篇幅不长,读来却能使人情感波澜起伏。

前半部分盛赞先生相貌堂堂,才华横溢,文思敏捷。

后半部分转入先生大去之时,环境里充满了悲伤凄清之情,以自然环境衬托出亲朋好友的哀伤,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读之如见众人掩面而泣之景。

全文几乎全部是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并且一韵到底,读起来郎朗上口。

祭封工科左给事中张公文
呜呼!昔公之于先考邻比莫逆,公之仲子今都谏君也,及先伯兄又申之以婚姻之好,景明于都谏童年进士也,岂非世世契谊哉!今公逝也。

先考之亡也,八年矣。

先伯兄之亡也,十年矣。

怆念生死,通家同情,抆涕与戚,宁有已乎!帷公仁厚与物,殷勤起家,实享于积,以高年终,公可瞑矣夫。

都谏位业日茂,而不肖亦守恬惧坠先烈,公之九原见先考、伯兄,必相语若平生也!
这篇祭文是祭奠世交家的长辈而作。

追忆了两家深厚的渊源情谊,从张公与家父的莫逆之交到张公之子与我兄弟情同手足,到两家的秦晋之好,实为世代至交。

又念及两家亲人的相继离去,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又言张公仁厚殷勤于治家,于家族无愧,高龄而归,可以瞑目。

最后嘱托张公若是在九泉之下再见“我”的父兄应该和在世时一样亲切。

全文如面对张公,与其亲切交谈。

似乎只是与他的一次普通谈话,并无哭天抢地的悲痛。

但是最后一句希望两家在另一个世界仍然能再续前缘却流露出作者对张公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两家之间的感情因亲人的去世而变淡的忧虑。

祭岳母文
呜呼!惟我岳母,慈懿为德,勤俭成家,既获既食,不鹜于华。

尔女既亡,我翁既逝,服艰茹辛,晚也谁济?昔翁之亡,我送其丧,今母之亡,我适来乡。

临风酾觞,临河执绋,死生俯仰,哀来恸哭。

这篇祭文与上面《祭高铁溪先生文》一样,四字短语铺陈开来,一气呵成。

先赞扬岳母勤俭持家,不慕荣华。

又述岳父和妻子亡故之后无人照顾的岳母艰难度日。

岳母家人丁不兴旺,岳父岳母辞世时都由我这女婿前来“送行”,场景惨淡,好不凄凉。

当然作者的妻子和岳父先后去世,现在岳母也离他而去,这种伤心孤独可想而知。

嗤盗文
予抵永宁,吏役无郊迎者。

造馆,供具不设,寂无与语。

始入城门,视其不禁,概夜不闻铃柁之声。

虞有盗,戒僮,僮曰:“未闻城隍而盗者。

”然予独饬门者坚封钥,举火周垣烛之及其室奥处,命僮宿中室。

夜半,僮大叫曰:“盗持扛去矣!”起视盗入处,见其壁皆编竹为者,饰以土灰,故盗得窬邻墙,斩壁开门以入。

予徐思,囊中无他长物,惟所服衣并书六十余卷。

书则余甚爱者。

旦,有人来告者,曰:“北城之江有箱委于岸,空无物,独书册狼藉,水浸其半。

”命收视之,乃予装。

盖盗发之尽取其衣服去而留其书。

幸而留吾书,盗亦仁哉!
夫盗欲以利大货者也。

云南,人称多异产,至其地必购香木、珍贝、犀象齿角、怪石金银之属以还。

盗岂以是贪我耶!盗亦误矣。

凡善为盗者,望其人占其富贵,相其室占其虚盈,故盗无不得,算无不成。

兹盗持吾衣,服之则不称其体,贾之则败其迹。

虽不利于予,其利与盗也,亦浅矣。

是岂善盗哉?予既仁其留吾书,复笑其不善于盗,文以嗤之。

且告逻者踪迹之。

其言曰:
孟冬始魄,永宁官署,爰有小丑,隅伏隙觑。

若我寡卫,出我不预,越临穴垣,以我装去。

来【剑欠】其声,往灭其处,晨有告者,北城之隈。

箱委简(巾失),狼藉江隅,持我衣服犹存其书。

书吾甚爱,焉恤其余!
后皇植生,小大有职,农樵在野,工商居国。

弱不见陵,强不容力,胡为尔盗,恣乃奸慝。

厥初赋质,化溥施公,洪纤羽血,均帝铸镕。

何下愚吝,何圣之丰,胡为尔盗,自叛其同。

嘤嘤咷啸,晨昏显伏,窺伺户牖,依旁草木。

鼠窜狐疑,狼啖狗逐,百态为妖,千巧成侮。

启窃坚閟,发败深蓄,一蹈法章,魄禠躬戮。

尔之不惩,其悔何赎!善于盗者,搜幽索(甚沈),贫富虚盈,遇之即谙。

尔胡弗灵,乃昧所探。

珠犀玳瑁,溢笥充函。

尔不是取,而胡我贪?人谓尔盗,我嗤而憨。

呜呼!野外且不可劫,而城中是虏;小民且不敢干,而近臣是侮。

尔头可截,罪不胜数,著之于章,聊告司捕。

此文为一篇嘲笑盗贼的小品文。

作者一进永宁城就知道可能会有盗贼。

本来已经嘱托僮子和门者要小心,仍然被盗了。

好在盗贼偷走之后之看上了衣服把书本扔到江边,使其最心爱的书本失而复得。

素闻盗贼都是喜欢偷价值高的东西,但是这个笨賊却不懂得到底是书的价值高还是衣服的价值高。

不过“我”还真是感谢他把书扔下,即使如此,“我”也不会因此而纵容他的罪行,而是将他的行踪诉诸官府。

最后一部分作者言辞激烈,用犀利的言语对可恶的盗贼进行口诛笔伐。

这篇小品文分两个部分,前部分物品被盗以及爱书失而复得的部分以叙述为主,语言生动,诙谐幽默,虽是已经过去百年的事,但是那些直接引用僮子和报者的话使故事的发生真实可感,给读者亲眼目睹之错觉。

同时,作者的语言非常精到,如在发现盗贼弃书于江边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竟一时忘记盗贼的可恨而感谢其还书之仁。

“幸而留吾书,盗亦仁哉”这句话中的“仁”有自己得到书本时的狂喜,更有嘲笑盗贼不分好歹的愚蠢之意。

其中议论的部分不仅嘲笑该盗贼更是痛斥其盗窃罪行。

笨贼不偷奇珍异宝而偷我这穷人的破衣烂衫,那些衣服偷了也无法处置,更体现其愚蠢的是弃书而去,真是笨得令人发笑。

随后作者开始转入对所有盗贼的批判,“胡为而盗,恣乃奸慝”,所有的盗贼都是一副狼狈为奸的德行,“鼠窜狐疑,狼啖狗逐,百态为妖,千巧成悔。

”以各种奸邪恶俗的形象来形容其所作所为,似乎能看到作者一脸的鄙夷与厌恶。

最后以“尔头可截,罪不胜数”来结尾,表现作者那些
盗贼的深恶痛绝。

躄盗
躄盗者,一足躄,善穿窬。

尝夜从二盗入巨姓家,登屋上,翻瓦,使二盗以绳下之,搜赀入之柜;命二盗系上。

已,复下其柜,入赀上之,果私语曰:“赀重矣,我二人分之则有余,彼出则必多取,是厉我也,不如置而去也。

”遂持柜行大野中。

一人曰:“躄盗称善偷,乃为我二人卖!”一人曰:“此时将见主人翁矣!”相与大笑欢喜,不知躄盗乃在柜中。

顷,二盗倦坐道上,躄盗度将曙,又闻远舍有人语笑,柜出,大声曰:“盗劫我!”二盗遑讶遁去,躄盗顾乃得全赀归。

这篇文章和上一篇一样都是与盗贼有关。

但这一篇有可能是虚构而来,或者是听故事而作。

此文中的两盗的愚蠢反衬出躄盗非常聪明。

两个愚蠢的盗贼聪明反被聪明误,算计躄盗反而被躄盗算计。

两个愚蠢的盗贼本想私吞躄盗盗得的财产,最后却被躄盗一个人占有了三个人的劳动成果,表现了躄盗的机智。

除此之外,我能看到在盗窃这个行业里也是竞争激烈的,不仅如此盗贼之间也会有勾心斗角优胜劣汰机制。

即使这只是一篇虚构的小说,毕竟来源与生活。

在这篇小小说里,躄盗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虽是寥寥数语,那个机警,善于越墙偷盗的贼已经是跃然纸上。

兽纪并序
何子曰,予恶世有冒名徇利,务相欺负而寡情实者焉。

闻客有谈二兽状者,类其人。

作《二兽记》。


狐善媚,尝藉虎威以慑群兽。

一日,众狐食绝,将出野求食,畏他兽凌蹂,乃某于雄曰:“当复从虎出也。

”雄曰:“汝胡自鄙小也?虎技宁过我也?”群狐乃自从虎出,雄者即尾其后,呼啸,若噬群兽者。

群兽见虎来,皆伏不敢视,众狐得食,反笑其雄曰:“何复从虎也?”雄掉尾怒视曰:“汝谓群兽伏者为畏虎耶!”
这是一篇寓言,狐狸本来就不如老虎,还自命不凡,总以为本事比老虎还大。

明明群兽怕的是老虎,其实他自己心里也知道,但就是不肯承认,死要面子。

作者讽刺的就是这种虚伪自大的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能力不强还骄傲得不可一世。

犭婴
猿善援。

婴亦猿类,惟跳躁,无他长技。

山之奥有洞,洞多货物,婴弗得自致也。

谓猿曰:“尔援上,探出之,吾下守之。

当其利也。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婴。

婴悉置窟中。

猿既下,婴无有也。

迹上,探出之,吾下守之。

当其利也。

”猿攀木蔓上,取而致之婴。

婴悉移置窟中。

猿既下,婴无有也。

迹之至窟傍,曰:“货安在?”婴据窟啸曰:“货,吾固有者,尔何得有也?”呼其群,相殴躏猿。

猿曳臂去。

又是寓言一篇,看了后最先想起的就是残暴无理的地主豪强。

利用老百姓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劳作,最后毫不费力地攫取农民的劳动果实。

而且占有人民财产时还理直气壮,甚至以拳脚相向。

这种不劳而获掠夺他人财物的人就和婴一样遭人鄙夷。

读《精萃录》
偶读山谷《精萃録》,见和东坡《西湖纵鱼》诗,因次其韵作《观打渔》诗。

又记后山曾有和东坡此诗,大类山谷。

及捡其全篇即山谷者也,但多一篇耳。

又《后山集》中《思亭记》他文,选者未知祥耳。

然二作今亦莫辨其出谁手也。

山谷诗自宋以来论者皆谓似杜子美,固予所未喻也。

《精萃录》任渊选者,其所择取多不惬人意,而自谓上选,何也?
杂器铭十首并序
予读古钟、鼎、盘、盂、尊、敦诸器铭,未尝不三复而叹也。

盖道本无垠,物各有理。

故粗迹有至教。

末器有鸿法。

君子察名绎义,则而象之,所以益德也;着之铭章,以时观省,所以闲耶也。

古人之意,将不在是哉!予室杂用大小器皆质良无他珍异。

予以其且自存览,志气攸寓,乃私古人之遗意,各著铭一章,凡十章,用以自儆。

灯铭
汝,明无太察,而光无太扬,蓄汝明是用嗣汝光。

灯,有一种难得的品质,虽然可以发出十分明亮的光辉,照亮所有的物体,但是它并不是用百分之百的光亮去看清一切,而是有所收敛,积蓄光亮以延续得更加持久,这象征着人的谦虚的品质,也体现了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人做人的准则。

几铭
斩其曲,修其直,是冯是式,惟尔是德。

把一块普通的木头,进行平整曲直的处理之后,就能根据它的形状看出它到底可以做什么材料。

这张茶几就是一块休整后适合于做茶几的木料制成,也许这就叫物尽其用吧。

椸铭
夙与夜昧,无颠倒我衣。

无颇无覆,无替厥服。

这个衣架永远都站在那里,尽职尽责,不会擅离职守,更不会颠倒是非。

每天早晚都等着我去挂衣服或者取衣服,第二天从来没有错位或者盖住不见的,所以衣架真是一个居家生活的好帮手。

镜铭
尔善尔恶,胡隐胡豫?己则不明,人孰而据?尚鉴兹哉,而心是茹。

人只有在镜子中才可以看清自己的外表,有没有这么一面镜子,可以照到人的内心。

刀铭
不贵汝之利,而贵汝之裁。

不贵汝之刚,而贵汝之断。

利惟裁,刚惟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