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一、教材编排特点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是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强调教材的整合性,体现整合的思想。本册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每个单元前的导语除达到点明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外,还进一步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2、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的方法和要求,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和训练阅读的功能。

3、联系单元专题,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落实,做到了整合和贯通,单元内各部分内容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单元整体分析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这组教材围绕神话故事、传说这一主题来

编排的,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本组除一个语文园地外,一共选入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是精读课文;《夸父追日》是略读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前者蕴含着一个节日,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传说中隔着“天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乞巧意思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嫦娥》一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建议把学古诗和阅读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意境和情境,在有关的情境中理解事情,表达感情。

《西门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主要内容。西门豹治邺的事迹,表现在三个方面:调查→除害→开渠。如果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变化,可分为:故事发生(邺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课文大量运用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因此,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通过大胆提问,以问题的探究来把握课文内容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进行角色表演。课文第二部分故事性强,情节吸引人,适宜进行角色表演。

《女娲补天》:抓住夸张的想象力,抓住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们的情感也附着在他(她)的身上。一方面是神

奇、夸张的想象,一方面是表达造福人类,让世界更美好的思想感情。体会神奇、夸张的想象力。

《夸父追日》:自学课文,抓住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体现略读的要求,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遇到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工具书解决。初读课文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对照原文,可以看出课文出色的改写。课文把原文中简写的几处神奇的地方,通过丰富又夸张的想象具体化了。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

围绕着本组的专题,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以神话、传说故事会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召开神话、传说故事会,习作时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大胆的想象。

关于神话故事,在三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盘古开天地》一课,并搜集阅读了其他的神话故事,孩子们已经初步感知神话故事的特点,本单元是在这个基础上安排的,选编的课文都是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和传说,意在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积累,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拓展课外阅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四年级下册的教材第八单元是故事长廊,其中有古希腊的神话《普罗米修斯》和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渔夫的故事》,又将学生阅读的主线由中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引向世界各国的

经典故事。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三: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二是积累生动的语言;三是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正确读写“灌溉、冶炼”等书后词语表中28个词语。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3、复述故事,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我会变”。

5、积累成语、歇后语,培养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习惯。

(二)过程和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西门豹》这个故事。

2、学习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大胆想象、小组交流讨论,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1、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以及传说的丰富的想象和神奇。

2、对阅读中国古老神话和传说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主动去搜集阅读神话和传说,能把握故事内容,生动清楚地讲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神话和传说的喜悦。

3、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29古诗两首

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