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
教案: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习不同视角的美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含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的所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艺术定义与基本技法1.艺术的定义和分类。
2.美术作品的构图和画面表现。
3.初步了解素描的基本技法。
第二单元:人物形象的构造1.认识人物形象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正面和侧面的头部构造。
3.学习绘画头部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第三单元:静物的构造1.了解静物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绘画静物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运用阴影和光影的表现手法。
第四单元:建筑的构造与表现1.认识建筑的构造和表现方法。
2.掌握绘画建筑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运用透视和比例的原理。
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教材和教具。
2.教学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艺术作品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3.教学内容展示和讲解: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进行相应的展示和讲解。
4.学生练习和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练习和实践活动。
5.教师点评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技巧和创作能力。
6.课堂总结: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作品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观察力、创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解读。
2.利用实物与图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表现。
3.利用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
2.图片和实物:用于课堂展示和实践活动。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和教学辅助。
教学延伸:1.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与他人分享。
3.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和展览,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涉及第三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1节“色彩的基本知识”。
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讲解与实践,色彩搭配原则,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其运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色彩表达情感,激发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原则的运用及色彩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色彩搭配案例、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2. 学具:画纸、颜料、画笔、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魅力,提出问题:“色彩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2. 知识讲解: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通过PPT展示相关案例。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色彩搭配原则;b) 教师示范调色技巧,学生跟随操作;c)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色彩创作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名画中的色彩搭配,讲解其色彩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知识a) 色相b) 明度c) 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表达情感,创作一幅画作。
2. 答案要求:作品需体现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搭配合理,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欣赏名画,提高审美能力;b) 开展课后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c) 组织色彩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0课《色彩的调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调配原则,学会通过调配得到所需的颜色,并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会调配出所需的颜色。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出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调配的技巧和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色彩调配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色颜料、调色板、画纸、画笔等。
2.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色彩的搭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3. 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色彩调配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创作:学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色彩的调配2. 板书内容:色彩调配原则、色彩调配方法、色彩搭配协调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完成一幅色彩搭配协调的画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色彩调配和搭配方面是否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色彩的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色彩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知识。
【课本内容】第10课色彩的调配1. 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
2. 学习色彩调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掌握色彩搭配的协调性。
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色彩调配的重要性。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在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标志,标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标志一般比较简洁、醒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它起着提醒、警示、禁止等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安全教育功能。
全课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标志设计作品欣赏,另一部分则是标志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将标志设计应用在生活中。
前一部分占的篇幅较大,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兴趣,课文中的标志各具创意,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部分是标志设计的制作方法及标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首先编排的是生活中具安全作用的标志,如交通中的禁令标志,以圆形造型,红黑两色搭配。
第二排是黄黑两色搭配的三角造型标志,再后又是红黑搭配的圆形标志。
这种编排,造成一定的视觉变化。
红色表示禁止的意思,黄色表示警告、引起注意。
圆形造型在视觉上易被接受,而三角造型具有稳定性,有扩张之意,即具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黑白两色对比强烈,易形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
这样编排,让学生对标志有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这些编排,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紧张感,以引起对学习标志的重视。
随后,文中又编排了一些轻松的标志供学生作常识性的了解,比如中国联通公司标志、Windows软件标志、美国麦当劳公司标志等。
联通公司的中国结标志,表示“联通”四通八达而又紧紧相连;Windows软件标志意喻从多个窗口了解世界;麦当劳标志的“m”字母,为门的形状,含有通向成功之门的意思。
接着安排的是奥运会标志,因为我国申奥成功,在这种背景下,教材中编入了奥运题材的标志,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标志为主,同时编排了一些其他国家成功的奥运会标志,以供比较。
奥运会标志的内容及形式比较欢快,可以让学生较为放松,然后教材又转入了严谨的阶段,即篇幅中编排了标志的类别与设计形式,进入了如何设计标志的阶段。
从字母造型标志到象形标志的设计,再将标志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一:浙美版七年级13册美术教案 (精选范文)】方案1第1课《走进美术》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对比欣赏油画《父亲》与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画同样是表现农民形象,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思考:1、所用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谈谈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父亲》是油画,十分逼真,写真,十分细致,细到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粒粒皆辛苦》是中国画,简洁,以线勾勒人物,构图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回答3、介绍《父亲》的作者和背景。
《父亲》曾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卢浮宫春天沙龙中获奖。
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作品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老农古铜色的脸,刀割般的脸,开裂的嘴唇描绘得十分细致,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观赏者的面前。
而背景上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与老农手中破旧的茶碗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丰收了,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父亲”不是说罗中立的父亲,而是精神上的父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美术》中的《设计与生活》一节。
该章节详细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设计元素,如何将美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对生活中的设计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讲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如色彩、形状、线条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美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b.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设计并制作一件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4.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交流、学习。
5.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设计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原理a. 色彩b. 形状c. 线条2. 设计案例分析3. 创作实践要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为主题,设计一个生活场景,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美化。
2. 答案:学生作品展示,附上设计思路和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尝试对家庭、学校等环境进行美化,提高生活品质。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展览等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将美术设计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优质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15课《形与色组合》内容。
该课程主要包括教材中第二章“色彩魅力”以及第三章“形状变幻”。
我们将详细学习色彩基本理论,掌握色彩搭配方法,同时探索不同形状组合与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和掌握色彩基本理论,提高色彩搭配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形状观察和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运用形与色组合进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理论知识以及形状组合方法。
2. 教学重点:色彩搭配实际应用以及形状创意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彩色笔、画纸、教材。
2. 学具:彩色笔、画纸、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形与色创意作品,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色彩基本理论,如色相、明度、纯度等,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创作一幅形与色组合作品。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形与色组合色彩基本理论形状组合方法创意表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形与色组合,创作一幅描绘自然风光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形与色,进行更多创作实践,提高美术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理论讲解环节,是实践操作指导,还有作业设计深度与广度,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一、理论讲解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色彩基本理论。
色相、明度、纯度是色彩搭配三大要素,我必须详细解释它们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
我会通过生动例子,比如日常生活中广告设计、服装搭配等,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理论应用价值。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设计(浙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浙美版)一、总体思路:浙美版第1 3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初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7课,分为6个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占有较大比重,欣赏除专题欣赏外,尚有较多的随堂教学内容分配在各课之中。
全册的单元及内容总体安排情况如下表:单元课序课题学习领域美术•人文内容课时时代新貌 1 走进美术欣赏•评述美术门类·了解美术价值 2 校园生活 2 徒手画校园造型•表现徒手画技法·绘画与设计的关系 3人与社会 3 板报设计设计•应用字体、版面设计·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人与自然 4 鸟语花香造型•表现花鸟画技法·了解中国画的传统 4 创造天地 5 迎接新的一年综合•探索场景布置·与同学合作美化生活 3艺术瑰宝67齐白石毕加索欣赏•评述中西绘画·中外艺术大师的创作精神11二、教学方法: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呢?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5课《生活中的美术》。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2. 分析生活中的美术作品;3. 创作以生活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提高审美素养;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美术技法表现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以生活为主题的美术创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材;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分析生活中的美术现象;3.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元素;4.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物品为例,讲解如何创作美术作品;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校园景色,进行美术创作;6. 作业点评: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2. 内容:a.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b. 生活中的美术作品;c. 生活主题美术创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美。
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美术技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积累创作素材,提高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2.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元素;3.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物品为例,讲解如何创作美术作品;4. 作业设计:以生活中的场景或物品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积累创作素材。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美术》中的第一章《生活与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原则的应用和创意实践。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观察和设计原则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设计案例、画纸、彩笔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设计?”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等。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选取生活中的一件物品,分析其设计原则。
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
4. 创意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设计原则,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设计,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生活与设计》2. 设计原则: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款创意海报。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设计原则,表现出环保的主题,创意新颖,画面美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设计,学习设计原则,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鸟语花香》教学设计
《鸟语花香》教学设计教案名称: 鸟语花香科目:美术教学对象:初中七年级所用教材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七年级上册第7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鸟语花香》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七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本课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花鸟是我国民族绘画的经典,属于国画,历史悠久。
在本课中涉及到很多中国画的欣赏,这对中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体验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初中的学生对美术技能、技法的掌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中国画的作品欣赏十分感兴趣,因此学生对本课有很大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对本课中笔墨技法的运用以及各种笔墨效果的掌握是很难的,故本课的关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以及笔墨的运用。
设计思路: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教学从“鸟语花香”这个问题着手展开。
并让学生初步欣赏中国画的作品,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以及笔墨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同的笔墨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画通过对中国花鸟的学习,初步掌握笔墨的运用及花鸟画的技法。
引导学生欣赏、感受、观察荷花及花鸟的画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笔墨运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笔墨的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了解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的学习通过笔墨的运用创造鸟语花香的世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以及审美的眼光,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文化。
教学重点:欣赏历代花鸟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以及笔墨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笔墨技法及花鸟画法。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的。
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
2023年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1.编写思绪。
教学中美术作品旳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 同步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旳优秀作品, 增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老式旳美好情感、积极态度旳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旳价值, 同步认识在广泛旳文化情境中人旳情感、态度、价值观旳差异性和社会旳丰富性。
在重点理解祖国老式文化旳同步, 与广泛旳文化情境联络在一起, 才能拓展学生旳人文视野, 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旳差异, 会有不一样旳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原则, 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 要善于观测学生, 理解学生, 让每一种学生都能充足地按照自己旳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某些有关文字、图片旳搜集, 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一种在平常学习与生活中爱慕质疑、乐于探究、努力争知旳心理倾向, 激发探索和创新旳积极欲望, 同步培养发现问题旳能力, 提出处理问题旳设想旳能力, 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旳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美术不一样种类旳特点及区别。
难点: 掌握美术旳类别及不一样角度旳分类。
【教学目旳】通过教学, 使学生理解美术旳重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逐渐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旳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旳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美术作品旳图片和实物(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 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由于此作品旳写实功力, 激发学生旳爱好, 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 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旳积极性, 从自发旳欣赏进入到自觉旳欣赏, 从而故意识地按照一定旳欣赏程序, 使欣赏从视觉旳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旳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旳美术语言旳角度, 侧重于观测和分析作品旳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体现作者旳思想感情, 或者说作品旳主题进行组织旳。
在教学中故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旳欣赏意识, 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旳角度、从历史背景旳角度、从文化旳角度、从美术家旳生平或创作心理旳角度进行欣赏。
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案
课时:根据具体课程安排教学目标:1.了解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学习要点。
2.掌握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设置教学内容。
2.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根据教材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实践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练习,让学生亲身参与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课程导入a.介绍整个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的内容和学习要点。
b.分析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课时:第一章《树干》a.学习并理解树干的形态特征和绘画技巧。
b.进行简单的树干绘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第三课时:第二章《天空》a.学习天空的色彩、线条和质感表现方法。
b.利用方式多样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天空作品。
4.第四课时:第三章《阳光》a.探究阳光的光影效果和色彩变化。
b.使用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出阳光的明亮和温暖。
5.第五课时:第四章《人物》a.学习人物的基本形态和轮廓绘制方法。
b.进行简单的人物画创作,以及对人物表情和动作的观察和描绘。
6.第六课时:第五章《静物》a.探究静物的构图和阴影表现。
b.使用不同材料和纹理,创作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静物作品。
7.第七课时:综合练习和评价a.进行对前几章学习内容的综合复习和练习。
b.利用小组合作和个人完成综合创作作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作品创作过程,评价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情况。
2.终结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浙美版七年级下美术全册教材。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笔、调色板、颜料、纸张等。
3.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和参考作品。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精品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涉及第三章《美术作品与生活》的第二节“生活的描绘”。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学会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分析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观察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场景融入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美术作品示例。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橡皮泥等创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不同手法和风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进行速写练习,培养他们观察和表达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一幅作品,讲解其描绘生活场景的手法和风格,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
6. 作业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美术作品描绘生活的手法和风格2. 生活场景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3. 创作一幅描绘生活场景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生活”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个人生活体验,运用所学手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具有生活气息,手法和风格不限,尺寸适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不同的美术手法和风格表现生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掌握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教材、黑板、粉笔、画纸、画笔等。
学具:画纸、画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线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对线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线条的概念、分类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讲解线条的基本表现方法,如勾勒、排线、交叉等。
3. 实践环节(20分钟)(1)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发现其中的线条,并进行速写练习。
(2)指导学生运用线条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意。
4. 例题讲解(15分钟)(1)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创作练习。
5.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幅以线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线条①概念与分类②线条的表现方法③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线条”为主题,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要求:作品需运用线条表现生活中的美,构图合理,线条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创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线条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但部分学生对线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提高美术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其他绘画技法,丰富画面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线条进行创作。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5课+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15课《生活中的美术》。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生活中的美术作品、生活中的美术元素以及如何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美术元素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活中的美术现象、美术元素的认识与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术,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美术作品图片、实物展示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b. 分析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元素。
c. 学生实践: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术元素,进行分享与讨论。
3. 例题讲解:以实际生活中的美术作品为例,讲解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知识进行创作。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创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美术2. 内容:a.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b. 生活中的美术作品c. 生活中的美术元素d. 发现与创造生活中的美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创作一幅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创作。
作品要求富有创意,表现出生活中的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
b.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艺术视野。
c. 开展生活美术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
2024年【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二章“生活中的美术”,具体内容为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我们将通过对校园实景的观察和描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能在实际绘画中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画纸、画笔、颜料、教学PPT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校园风光照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校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描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描绘校园风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2. 校园风景描绘步骤;3. 课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校园”为主题,描绘一幅校园风景画。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作品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构图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发现美,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社团活动,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表达。
2. 教学重点: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浙美版七年级上美术全册教案(3课时)
徒手画校园一、教学分析:美术学科应该从人的发展出发,教给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还应该有一种延续性、生发性的基本运用。
徒手画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它不仅不受技法的约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以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来描述对象,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有效手段。
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表达中,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与乐趣,获得美术创作的体验,提高造型表现的能力。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徒手画的“基本技能”、徒手画的“基本运用”。
从介绍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到绘制的方法,从线条的表现到形体的概括,再从表现空间的透视知识到室外写生,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逐步深入,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完整的单元。
教材中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几张典型的徒手画与常见的一般绘画形式的不同之处,以及认识徒手画在生活中的各种作用,得出徒手画的概念与功能等“基本知识”。
教材还通过“用各种线条和花纹表达不同的内容”以及用基本形来概括描绘不同的形状,通过“线”和“形”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画徒手画的“基本技能”。
最后,用透视的方法画出校园一景就是徒手画的“基本运用”了。
另外,本课教材以问题为纽带,尽量适应学生主动发问、探索、实践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1.了解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及徒手画的主要特点,懂得徒手画这一独特绘画表现形式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2.了解徒手画在不同场合的表达、交流功能,掌握徒手画的绘制方法,能利用基本形概括描述对象,能利用简练的线条创造视觉形象,增强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对线条的审美感受,表达对自然、对社会的感受与思想情感。
3.了解徒手画中表现空间的方式,掌握初步的透视知识,能运用简单的透视表现空间深度。
4.能够仔细观察、描绘校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徒手绘画的兴趣,提高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徒手画的基本知识和绘制方法,即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
难点:透视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简单的透视来表现空间的深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教案【篇一:浙美版七年级13册美术教案 (精选范文)】方案1第1课《走进美术》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讨论)对比欣赏油画《父亲》与国画《粒粒皆辛苦》,两幅画同样是表现农民形象,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思考:1、所用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有何不同?2、谈谈对这两幅画的感受。
《父亲》是油画,十分逼真,写真,十分细致,细到汗珠和刀刻一般的皱纹,构图饱满;《粒粒皆辛苦》是中国画,简洁,以线勾勒人物,构图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回答3、介绍《父亲》的作者和背景。
《父亲》曾获得国内外大奖,曾在卢浮宫春天沙龙中获奖。
罗中立,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作品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
老农古铜色的脸,刀割般的脸,开裂的嘴唇描绘得十分细致,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观赏者的面前。
而背景上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与老农手中破旧的茶碗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丰收了,但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父亲”不是说罗中立的父亲,而是精神上的父亲,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结合学生的父母)二、新课教学1、今天我们就《走进美术》,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和区别(1)中国画(定义)a、从材料上分可分为水墨画、淡彩画、重彩画b、出示材料、宣纸、毛笔、中国画颜料,让学生上来体会一下c、认识中国画颜料分为石色——有一定的覆盖能力,水色——透明。
d、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写意如《粒粒皆辛苦》和工笔《鸳鸯戏水》。
(比较两幅画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不同)e彩和光与影的变化。
不同)、从题材上分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2)水彩画:属于西画,国画中的水色和水彩画颜料可以通用。
虽然都充分使用了水,但中国画主要强调墨色的变化,水彩画强调色示范水彩的色彩之间渗化所产生的效果。
(3)油画:具有教强的覆盖能力出示材料,让学生有所认识,并欣赏油画作品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讨论:对比和《父亲》在色彩上有什么董希文:绍兴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49年10月1日,董希文在天安门广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的壮丽场面,萌生了创作的激情。
董希文的创作手法十分大胆,将领导人集中放在左侧,中间是毛主席,右侧是宏大的游行队伍。
领导人和群众一多一少,一虚一实,更好突出了节日气氛。
色彩上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4)版画欣赏版画作品《鲁迅》,鲁迅是最早将西方的木刻艺术介绍到中国的。
鲁迅是用笔杆子代替枪杆子刺向敌人的胸膛,好比一位英勇的战士,作者在创作时,用直线条或尖锐线条来表现鲁迅的战斗性和饱经沧桑之感。
介绍版画的工具和示范。
4.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绘画的主要几个种类,下节课我们来了解美术除了绘画还有哪些种类。
《走进美术》教案(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教师)多媒体课件【篇二:浙美版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设计】浙美版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清楚了解美术中绘画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或事物教师: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生:……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
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篇三: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课doc】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一课红色记忆(一课时)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
(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
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
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
《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尝试从色彩、构图等方面欣赏《启航》、《占领总统府》。
(4)欣赏《太行铁壁》、《狼牙山五壮士》讨论: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5)试着从题材、构图、内涵来分析《母亲》。
3、欣赏评述。
第二课鲁迅(2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关系,了解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