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习题含答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856bf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4.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习题含答案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战国七雄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__________、魏三家⼤夫⽠分,齐国由⼤夫__________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个,其中齐、楚、__________、韩、赵、__________、秦七国的势⼒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来源:21cnj*y.co*m】2.兼并战争(1)战争特点:规模很⼤,参战兵⼒多,交战__________⼴,持续__________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_之战。
(3)战争结果:地处西部的__________,逐渐成为实⼒最强⼤的诸侯国,对东⽅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_⼯具和⽜耕的使⽤进⼀步推⼴,社会⽣产⼒⽔平持续提升,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增强。
21*cnjy*com2.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__任⽤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政治上,确⽴__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__________的世袭特权;改⾰______________,增强对⼈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私⽃。
经济上,废除__________,允许⼟地⾃由买卖;⿎励__________,⽣产粮⾷、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统⼀__________。
军事上,奖励__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地。
/doc/47b1709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7.html4.作⽤:使秦国的国⼒⼤为增强,提升了军队的战⽃⼒,⼀跃成为最___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出处:21教育名师】5.各国经过变法改⾰,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都发⽣了⼤的变⾰,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知识点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概况:公元前256年,__________蜀郡郡守__________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001b6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1.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填空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 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诸侯国中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战争特点:战争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长。
3.著名战役: 、、等。
4.结果:地处西部的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重、难点)1.背景:战国时期, 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的势力增强。
2.目的: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主要内容(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影响:使秦国的大为增强,提高了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重点)1.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主持,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
2.构建: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和三个主体工程。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二、选择题1.“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2.《史记》记载“....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
”材料记载的事件是( )A.武王伐纣B.三家分晋C.田氏代齐D.成汤灭夏3.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4.山西省被称为“三晋之地”,这一说法正确的解释是( )A.山西曾经建立过三个晋国 B.人们的约定俗称C.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D.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5.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练习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堂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2f0cbbd82f60ddccdb38a05c.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 )A.齐、楚、赵B.韩、赵、魏C.楚、燕、韩D.秦、齐、魏2.与春秋时期的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战争特点的是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3.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4.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通过与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不断扩大自己的国土,这个国家是 ( )A.秦国B.齐国C.楚国D.燕国5.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6.“变”是战国历史的特点之一。
各国的变法改革中,对历史发展影响最大的发生在A.魏国B.齐国C.楚国D.秦国7.出土文物“商鞅铜方量”,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奖励军功B.统一度量衡C.奖励生产D.确立县制8.商鞅辅佐秦孝公时期,某平民辛苦地耕作,生产了许多粮食和布帛。
按法令,他可以 ( )A.免除徭役B.授予爵位C.授予田宅D.免除赋税9.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 )A.春秋时期B.或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10.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战国时期赵国B.钱国时期齐国C.r钱国时期秦国D.战国时期楚国二、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右图)(1)据材料一图,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6b51c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6.png)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一、战国七雄(共4题;)1.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晋、韩、赵、燕、魏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吴、魏、燕、赵、楚、秦、韩D. 齐、楚、秦、燕、赵、魏、韩2.热播剧《芈(mǐ)月传》讲述了楚国公主芈月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同时也反映了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剧中芈月远嫁秦国,在战国七雄形势示意图(下图)中,当时秦国的对应位置是()A. AB. BC. CD. D3.仔细观察下图,判断此图是()A.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B. 春秋形势图C. 战国形势图D. 秦朝疆域图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阪泉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二、商鞅变法(共5题;)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
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 商鞅B. 李冰C. 秦穆公D. 晋文公6.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这一措施直接()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承认了土地私有C. 统一了人民的思想D. 加强了中央集权7.《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能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A. ①②④⑤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
……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A. 鼓励耕织B. 建立县制C. 奖励军功D. 严明法度9.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 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秦国很快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C. 军队战斗力显著提高D. 使秦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共6题;)10.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 永济渠B. 郑国渠C. 都江堰D. 大运河11.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2.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战国时期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3.某工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该工程是()A. 都江堰的开凿B. 长城修筑C. 灵渠的开凿D. 秦始皇陵的修建14.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治理成都岷江某处水利工程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深淘滩,低作堰,……砌鱼嘴,安羊圈……分四六,平潦旱,……岁勤修,预防患”。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30edb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4.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一、选择题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3.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①他爸爸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A.可能全部是事实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他宣传这种观点的直接目的是()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
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
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下表内容是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d5c58e17a32d7375a5178000.png)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2.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都江堰的叙述错误的是A.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B.位于岷江中游C.著名的水利工程D.消除水患,灌溉农田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罢兵归田B.释放奴婢C.承认土地私有D.迁都洛阳4.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A.管仲B.商鞅C.吴起D.李悝5.(题文)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周厉王6.老马识途、一鸣惊人、秦晋之好、退避三舍这些成语与下列哪项历史知识相关A.战国七雄B.春秋五霸C.张骞通西域D.昭君出塞7.板书学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在______填上的内容最恰当的是?A.商鞅变法B.大一统的汉朝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8.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9.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变法封建性质的是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统一度量衡10.“水旱不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A.铁器的推广B.大运河的修建C.都江堰的修建D.长城的修筑11.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
秦军强大的战斗力直接得益于商鞅变法中哪一规定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统一度量衡C.奖励军功D.确立县制1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重农抑商”思想形成奠定基础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统一度量衡C.建立县制D.奖励生产13.下图中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与崩溃B.诸侯争战的连绵不断C.百家争鸣的宣传鼓动D.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94d4d4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f.png)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
”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2.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齐国灭了14个国家,鲁国灭了13个,秦国灭了14个,晋国灭了25个,楚国灭了60多个。
这表明当时的主流是(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D.民族交融,互相交流3.小明同学摘录了下面历史故事。
据此判断该故事讲述的是( )4.《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A.晋、楚B.燕、赵C.韩、魏D.秦、齐5.春秋时期,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之和不足十万人;进入战国时期,战争双方一场战争投入兵力数十万,乃至百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民风更加彪悍6.战国时期,思想家李悝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要求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
受到这一主张冲击的主要是( )A.国君B.地主C.贵族D.庶人7.战国初年,秦国旧贵族势力较强,阻碍了秦国的发展,到孝公时,秦国还是“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秦国在各国中地位不高,不能参与中原各国的盟会,各国常以“夷狄遇之”。
材料展示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B.目的C.内容D.影响8.变法前,秦国近50万士兵在第二次河西之战中被5万魏武卒所败。
商鞅变法后,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打败了闻名于世的魏武卒,被天下惊呼为“锐士”。
这种变化说明商鞅变法起到的作用是( )A.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助推秦朝实现思想统一D.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9.《历史建筑之谜》中说:“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4a87beb0717fd5360cdcd1.png)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A. 推行县制B. 奖励耕织C. 奖励军功D. 编制户口2.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秦、燕、赵、魏、韩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晋、楚、齐、韩、赵、燕、魏D. 吴、魏、燕、赵、楚、秦、韩3.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A. ①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4.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5.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A. 交通运输B. 防洪灌溉C. 南粮北运D. 蓄水抗旱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 大运河B. 长城C. 都江堰D. 赵州桥8.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秦始皇A. 统一了六国B.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C. 自称“始皇帝”D. 统一度量衡9.“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134cb14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a.png)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战国七雄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三家”是指()。
A.韩、赵、魏B.赵、秦、齐C.楚、魏、韩D.燕、齐、楚2.《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的“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
A.晋、楚B.燕、赵C.韩、魏D.秦、齐知识点二商鞅变法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结合历史背景可知,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颂扬汤武功德B.批评商朝暴政C.强调以礼治国D.宣扬变法图强4.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
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A.稳定社会秩序B.发展社会经济C.提高军队战斗力D.实现民族交融5.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B.西周实行分封制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知识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6.(2023·河南中考)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
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D.得到广泛使用7.(2023·湖南郴州中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A.汉水B.齐长城C.都江堰D.大运河能力提升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9.下图是1977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5378a79ec3d5bbfd0a74bd.png)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它是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B.交战区域广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D.持续时间较长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④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认真从事农业生产而改做工商者,罚为官奴。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练02测试卷含答案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时练02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bb17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b.png)
一、选择题1.成都是全国十大古都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蜀文明发祥地。
如果你想去成都旅游,可以看到的水利工程有()A.长城B.都江堰C.三峡大坝D.宽窄巷子2.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管仲改革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
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材料三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1)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影响变法成败的两种力量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商鞅死后变法措施还被保留?4.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评判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改革史实评价管仲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功。
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A.是否得到百姓的支持B.是否推动国家的富强C.是否关注民生的发展D.是否树立了君主权威5.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的实力6.对于“商鞅变法”,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桓宽《盐铁论·非鞅》记载:“商鞅以重刑峻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而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分析材料的过程,让我们知道()A.商鞅变法发生在秦朝时期B.法家思想不利于治理国家C.商鞅变法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分析历史事件需一分为二7.《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6331e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e.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且操控政治局面,由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变为战国时期的十几个诸侯国,主要的只有7个。
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该时期长期爆发兼并战争B.该时期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C.该时期各国都进行了改革D.该时期各国疆域得到拓展2. “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
”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三家分晋,赵、魏、韩建立B.田氏代齐,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C.晋国灭亡,春秋结束D.战国七雄形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3. 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七雄中最北边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
”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A.秦燕B.秦楚C.齐楚D.齐燕4. 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
而至战国时期,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
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A.人口迅猛增长B.战争规模很大C.武器更加先进D.周王权威下降5.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出自《韩非子》,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中最符合这一主张的是()A.确立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C.按军功授爵赐田D.改革户籍制度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7.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除鱼嘴部分有轻微损坏外,其余基本完好。
该工程建造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8.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dd4b0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e.png)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各国间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这说明舂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已不再是孤立的国别经济,而是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也发生了联系,说明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铜铸币广泛通行,未涉及周王室衰微,排除A项;商鞅变法颁布了废除井田制的措施,与“铜铸币广泛通行”不符,排除B项;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A.都江堰B.灵渠
C.通济渠D.永济渠
7.(2022·山东济南中考)下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 )
A. 长城B. 都江堰
C. 灵渠D. 大运河
8.(2022·山东青岛中考)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 大禹治水B. 都江堰的修建
C. 灵渠的开凿D. 大运河的开通
4.(2022·江苏徐州中考)依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历史教师讲述了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楚国一度被推为合纵之长。
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
14.(2022·重庆A卷中考)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周平王迁都洛邑B. 社会生产力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2f26adba0d4a7303763a1f.png)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一、战国七雄(共4题;)1.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A. 齐、楚、晋、韩、赵、燕、魏B. 楚、秦、赵、宋、魏、齐、韩C. 吴、魏、燕、赵、楚、秦、韩D. 齐、楚、秦、燕、赵、魏、韩2.热播剧《芈(mǐ)月传》讲述了楚国公主芈月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同时也反映了战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剧中芈月远嫁秦国,在战国七雄形势示意图(下图)中,当时秦国的对应位置是()A. AB. BC. CD. D3.仔细观察下图,判断此图是()A. 周初分封诸侯国分布图B. 春秋形势图C. 战国形势图D. 秦朝疆域图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①阪泉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二、商鞅变法(共5题;)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中秦国的变法成效最大,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
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是()A. 商鞅B. 李冰C. 秦穆公D. 晋文公6.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
”这一措施直接()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 承认了土地私有C. 统一了人民的思想D. 加强了中央集权7.《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能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A. ①②④⑤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8.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
……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A. 鼓励耕织B. 建立县制C. 奖励军功D. 严明法度9.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 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 秦国很快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C. 军队战斗力显著提高D. 使秦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共6题;)10.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 永济渠B. 郑国渠C. 都江堰D. 大运河11.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干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2.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战国时期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相关信息,这项水利工程是()A. 郑国渠B. 都江堰C. 灵渠D. 大运河13.某工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该工程是()A. 都江堰的开凿B. 长城修筑C. 灵渠的开凿D. 秦始皇陵的修建14.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治理成都岷江某处水利工程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深淘滩,低作堰,……砌鱼嘴,安羊圈……分四六,平潦旱,……岁勤修,预防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容 ①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 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 世袭 国君 贵族的 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井田 ②经济方面:废除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度量衡 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 军功 。 国力 ③军事方面:奖励 统一全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地。 政治、经济、军事、法治 (3)作用:使秦国的 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 了基础。 李冰 256 5 . 改 革 的 意综合性 义 : 各 国 经 过 防洪、灌溉、水运 变 法 改 革 , 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 天府之国 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请你根据这个课本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 几个问题。
(1)第一幕的内容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 不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铁新 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 变化,实行变法。 (2)根据第二、三、五幕内容,你认为秦国的旧贵族 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 旧贵族反对。因为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8.阅读下面关于“长平之战”的描述,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 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 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 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 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 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 ,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材料二 《孟子· 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长平之战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之间?阅读材料分析 长平之战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不得直接引用原文) 秦、赵; 原因:秦国进攻韩国,韩野王投降,韩国上 党郡太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派使者向赵国投降。赵 王接受了投降,此举触怒了秦王,于是派兵攻打赵国 。
D 12.“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 根本原因在于( ) A.秦孝公的支持 B.商鞅的才能和决心 C.人民的大力拥护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 13.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凝聚了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水利工程主要有哪些功能( ) ①军事 ②防洪 ③灌溉 ④水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 C ③④ 14.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修建的 B.位于成都附近的长江流域
15.为使同学们认识和理解商鞅变法,课前,老 师安排了一个小组编演《商鞅变法》课本剧。为此 ,这个小组的同学在讨论酝酿之后,编排了一个剧 目单: 商鞅变法 剧目名称 主要内容 第一幕 孝公求贤 秦国综合国力较弱,希望富强 第二幕 舌战旧臣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三幕 徙木立信 谁将此木扛至北门,赏10金 第四幕 实施变法 旧贵族激烈反对,商鞅被抓, 第五幕 商鞅之死 车裂而死 第六幕 国运兴盛
第二单元 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 。 齐、楚、燕、韩、赵、魏、秦 2.战争特点:战争 很大,参战 规模 兵力多 区域广 ,交战 时间长 ,持续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如: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 二、商鞅变法 铁制工具和牛耕 3.背景 新兴地主阶级 (1)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社会政治经济 的势力增强。 富国强兵 (2)为适应 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 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 356 秦孝公 兼并战争中取胜。 4.商鞅变法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 B 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阪泉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涿鹿之 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 ③④ A 2.战国七雄中,后来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 赵国 C 3.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 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 古未有的“社会变革”。支持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A.齐桓公 B.楚庄王 C.秦孝公 D.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战争有 何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除了长平之战,战国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 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9.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做自我介 绍时,她说:“我的姓名与战国有缘,战国后期 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国名是我的姓,战国时期地 处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诸侯国的国名是我的名。 C ”这位历史老师的姓名应该是( ) A A.楚秦 B.齐燕 C.秦齐 D .秦燕 10.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田的出现 和扩大 D C.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D.各国君主的 支持 11.(2017· 山东潍坊)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
4.(2017· 安徽)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 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 B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 辖 A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 权力 5.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 是因为( ) A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 程 6.(2017· 山东菏泽)“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 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 A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7.史书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