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完整版)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伟大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复杂句子的含义,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探讨苏武在极端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特点。

2、讲解法:讲解文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武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苏武牧羊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武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事迹?2、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班固和《汉书》。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间的历史。

(2)强调《汉书》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为学生理解《苏武传》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文言知识讲解(1)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如“稍”“当”“论”“相”等。

(2)讲解虚词,如“以”“于”“而”等的用法。

(3)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5、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苏武出使匈奴的遭遇、面对威逼利诱时的表现等方面,总结苏武的性格特点,如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爱国等。

6、写作手法分析(1)分析文中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启发式: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讨论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境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特别是文中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
设想:通过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攻克文言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作业等表现,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结合文本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苏武传》相关的历史、文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PPT、视频等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知识。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苏武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及文学价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武传》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四篇文章均是文言文,其它三篇是《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本单元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

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积累巩固文言知识,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准备积累本;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设计探究式、讨论式、讲述式教学方法七、教学设计一、导入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二、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三、文化常识介绍班固《汉书》出使背景四、回顾课文内容快速完成导学案内容(一)落实字词夯实基础(二)对接高考踩点翻译(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四)手法研讨能力提升(五)思维拓展情景再现五、议+展1、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带头,围绕学案内容。

2、组内选出代表,积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师点评,强调难点(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1、2奉命出使3因变被扣4自杀殉汉5卫律劝降6苦守北海7、8李陵劝降9、10获释归汉(2)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1、3段)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能够欣赏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精神;(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苏武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欣赏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2)苏武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对苏武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和传世意义;(2)引发学生对苏武精神的思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生通过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3)教师赏析文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

5. 写作练习:(2)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作业布置:1.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记忆;(2)完成练习题,提高理解能力;(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 拓展作业:(1)搜集与苏武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苏武的了解;(2)观看与苏武相关的影视作品,感受苏武精神;(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武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

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

具体内容如下:一、导入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1. 标题破解。

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

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

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

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2. 品读句子。

选取几个关键或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读和解释,并对比与故事情节的关联。

3. 角色演绎。

要求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表演相关场景,并通过表演的创作形式,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4. 探究主题。

通过讨论、写作、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该故事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意义,例如“不屈不挠”“民族团结”等。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1.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引导学生从苏武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

1.2.2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1.2.3 历史背景介绍:介绍苏武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1.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武的事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2.2.3 文学作品鉴赏: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3.1.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苏武的事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为何能够坚持多年,他具备了哪些品质。

3.2 课文讲解3.2.1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内容。

3.2.2 翻译和解释:对生僻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2.3 人物分析: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3.2 分享讨论结果: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苏武传》是《汉书》中*出⾊的名篇之⼀,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不辱使命的事迹。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故事梗概。

3、积累⽂⾔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概,增强民族⾃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培养⽂⾔⽂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具书,准确翻译⽂句。

4、思考探讨塑造⼈物的⽅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学习本⽂塑造⼈物形象的技巧和⽅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故事⼴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名伟⼤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们⼼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九年,历尽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令⼈震撼的民族⽓节,有民歌《苏武牧⽺》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冰天,苦忍⼗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北海边。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如铁⽯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痛⼼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发娘,盼⼉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烂,⼤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我们⾛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

板书《苏武传》。

⼆、快速阅读⼈教版配发资料《第⼆课堂》(第99页)和课⽂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志,在⽗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诬告私改国史⽽被捕⼈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 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苏武的形象,把握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在困境中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内涵,以及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这样一位英雄人物的文章——《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间 229 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渐渐(2)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3)汉亦留之以相当当:抵押2、虚词(1)以①以货物与常以:把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以:凭借……身份(2)因①因厚赂单于因: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趁3、句式(1)判断句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五)分析人物形象1、分组讨论:苏武在出使匈奴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苏武经历了卫律的威逼利诱、李陵的劝降等磨难。

面对卫律的威胁,苏武义正言辞,坚决不屈服;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不为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

3、思考:从苏武的言行中,你看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苏武具有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精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

(六)写作技巧探究1、对比手法的运用(1)苏武与张胜的对比张胜在匈奴的威逼下投降,而苏武始终坚守气节,通过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坚定。

《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六、课堂结论
品读重要情节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鲜明的对比烘托;关注班固精妙的选材剪裁,感受到班固对苏武的赞美、钦佩与高度评价。班固以春秋笔法,褒善惩恶,使苏武的形象光辉璀璨,其精神万古流传。而这样坚毅不屈,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也融入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
七、方法小结
第一,要关注作者剪裁材料的精思;第二,关注典型事件中作者在各人物身上倾注的不同感情来感受作者的态度;第三,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在细微中虽无议论,却饱含的情感与深意。最后,扩大阅读,搜寻相关史料,了解班固的思想态度,助力探究。
五、学习活动三:阅读材料,分析并总结班固有何史家之心?
·李慈铭《汉书札记》:“苏武唯此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赞曰:……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二、主问题
《苏武传》是如何体现班固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
三、学习活动一:探究两次劝降中,人物典型语言描写背后作者的态度。
四、学习活动二:除了人物的语言描写,作者的情志还通过什么方式流露出来?
1.第六段“幽置大窖”“北海牧羊”中的动作、细节描写赏析。
2.开头、结尾部分赏析。
3.关注作者的选材剪裁。
4重点:
1. 品读重点情节,探究班固是如何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2.把握班固撰写《苏武传》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赏析关键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精神与情感价值。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后人知此法者鲜矣,惟班孟坚间一有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2、走近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第一部分(1):叙述苏武的出身,奉命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叙说苏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苏武临变时的表现。

第三部分(4):面对威逼利诱,苏武不动声色,断然拒绝,并痛骂卫律。

第四部分(5~6):记述苏武被幽禁、流放到北海所受的折磨和艰苦的经历。

第五部分(7~8):李陵劝降苏武遭失败。

第六部分(9~10):汉匈和亲,苏武终回汉朝。

学生自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然后再细读课文,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

小标题尽量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标题】(一)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2、虞常谋反,祸及苏武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流放北海,杖节牧羊5、李陵劝降,完全失败6、苏武归汉,名垂青史(二)不按六部分划分拟写的小标题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三、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后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抑制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的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第二次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所表达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叙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的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的时光都在前列中渡过,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持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四、分析人物,总结手法(一)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二)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探究一: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探究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

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

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探究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明确】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小结: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