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899ec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0.png)
2、学生准备:制作一到两个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各种精美的包装盒在我
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请欣赏精
美的礼品盒.制作这些图形都要经
历从平面图形设计到折叠成立体
图形的一个过程.那么设计相应的
平面图形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就
要从研究这些立体图形的平面展
开图入手.为此本节课我们先重点
研究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出示课题: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动画演示)
二、探究新知
学生欣
赏立精
美的礼
品盒图
形和动
画演示
图
学生沿
正方体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为探索
正方体的
展开图做
好铺垫
围成
展开
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1.下列图形中可以作为一个正方体展开图的是()
2.如图,有10个无阴影的正方形,从中选出1个和5个有阴影的正方形一起可以折成正方体包装盒,这样的无阴影的正方形共有多少个?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会了简单几何体(如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知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型去解
决问题,
使学生
灵活应
用知识,
解决问
题。
总结所学
知识,并对
学生进行
人生观,价
值观的教
育
(A) (B) (C) (D)。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bb92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4.png)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种类、构成及相互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观察、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能够发展空间想象力,形成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探讨展开图特点及折叠方法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相互学习,共同突破难点。
4.对学生在折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个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制作纸盒或理解包装图案时,就需要这种展开图的知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概念。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结构和特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一个长方体展开成一个“一四一”类型的展开图,并解释了这样的展开图如何帮助我们计算表面积或制作纸模型。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3c958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4.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提高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示例,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纸箱、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展开图。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能找出这些展开图的特点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展开图的边、角、面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将模型展开。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设计与意图
![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设计与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23013f6d4431b90d6c85c79d.png)
《长、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第十一册第10~11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6、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强化对长、正方体的面和棱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难点:学生探究不同的剪法,判断能否折叠成长、正方体。
教具准备:教具:电脑课件,长、正方体的纸盒2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若干。
学具:在正方体的学具外面用卡纸包好六个面。
小刀、教学设计: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长、正方体的特征有了一些认识。
今天我们要继续来研究长、正方体。
2、操作演示,初步感知。
陆老师这里有一个正方体,沿着它的一些棱剪开,每个面要连在一起,展开后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教师操作演示)师:好,仔细观察。
我先沿着这三条棱剪开(演示),展开的面是(上面)?(标上面的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
(老师演示展开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知道每个面在哪里。
)师;这样一剪,原来是立体图形的正方体,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平面图形)师:大家观察这个平面展开图,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象个什么?(十字型)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正方体的展开图。
(板书课题:正方体展开图)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把这个展开图再围成正方体。
(学生结合语言表达,借助手势进行围一围,老师实物操作。
)师:不对呀,怎么只听到5个面呢?(后面不动。
)师:那么,我们动手之前,一定要先确定一个不动的面才行。
请你和同桌一边说一边借助手势重新再围一次。
3、变式训练,培养空间想象力。
(把黑板上展开图上面的名称拿掉后,指着其中的任意一个面问)师:如果这个面是前面,想象一下,其它的面是什么面?(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贴上名称)师:这些面找的到底对不对呢,自己借助手势围一围,验证一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18c54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e.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已经能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用纸张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用纸张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刀和胶水,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判断和改正,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理解。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8a1e893b3567ec112d8a93.png)
正方体的展开图柳林县“家乡好教师”第二小组【教材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标版课本小学数学第十册P52页《正方体的展开图》第一课时【教材说明】《正方体展开图》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几何小实践》的学习内容,是正方体体积到表面积学习的过渡材料。
教材重视展开图的认识,希望学生在折合和展开的过程中体会从平面到立体、立体到平面的变化,突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空间差异。
因此,展开图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环节。
本课以正方体的知识作为引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利用实物与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从平面到立体、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再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探究和寻找正方体的展开图。
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有序寻找,整理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学情分析】(一)学习基础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有6个面,并且都是正方形,还有12条同样长的棱和8个顶点。
2、生活经验:学生们在生活中见过类似于正方体的物品,如魔方,正方体的化妆品盒子、正方体的礼品盒等。
(二)学习困难1、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空间想象能力;2、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过程。
【资料检索】查阅了《沪教课标版电子课本》五年级下册全书、《人教版电子课本》五年级下册全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全书,上网查阅了《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1、知道能用不同的拆法得到不同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六个面相同的组合图形都能折叠成正方体。
2、初步了解能够折叠成正方体的展开图的一些规律。
3、通过折,判断哪些能折叠成正方体,并尝试标出每个面,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的折叠过程,积累数学探索活动经验。
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小组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些平面组合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板书、正方体(每个学生各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剪刀(每个学生一把)、正文体展开图若干、学习单。
正方体展开图
![正方体展开图](https://img.taocdn.com/s3/m/9a1454c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7a.png)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冀教2011课标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等知识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如何生成的,教科书以最简单的长方体为例,呈现了把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某条棱剪开后,得到展开图的过程示意图,并借此帮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结合剪长方体盒子的示意图,教科书按照“剪开——展示——找相对面——比较”层次设计了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经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建立联系,难度是相当大的。
因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选择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渗透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 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一、设计思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像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操作、展示、把相对面涂色等认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能判断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教学难点:会判断正方体展开图。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903ee8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26.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直观的模型,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能根据展开图折叠出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根据展开图的特点,判断出相应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直观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操作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用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3.准备学习小组合作的材料和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f461d1b0717fd5360cdc7e.png)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几何初步》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作为初中几何图形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后续的相关学习影响深远。
人教版教科书先用引言中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俯瞰图和第4.1节开始的实物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接着教科书首先指出各种物体都具有形状、大小、位置的几何特征,并从学生熟悉长方体纸盒开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物体的外形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圆柱、球、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和想象几何体的展开过程,认识可以用平面图形表示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 4.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第3课时,前面两个课时分别学习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
这节课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展开图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
立体图形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正方体,正方体有11种形式的展开图,有一些规律值得去探究。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长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制作产品包装盒就要用到展开图的知识,所以学生对展开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小学题目中有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否为正方体的展开图的题型,有部分同学还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但是学生对于正方体的十一种展开图没有一个概括的系统认知,不知道这些展开图是如何得来的,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11种展开图,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初中处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思维基础;但是学生处于初一年级,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需要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总结归纳.本章是初中几何课的入门课,基础知识多,基本概念多而抽象,一些结论基本上是一些事实性结论,缺少严格计算和论证得到结论的过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奇妙的几何学习的大门(1)注意揭示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2)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发现的喜悦。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3fe62dcc7931b765ce1586.png)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正方体11种展开图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现状,在新课标指引下,设计了本节课。
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不同的展开图。
2.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可折叠为正方体,会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找到正方体的对面。
3.通过观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学会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总结规律。
【学习重点】裁剪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以及11种展开图的相对的面的判断方法.【学习难点】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是如何得到的。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具准备】卡纸、剪刀、透明胶、刻度尺及正方体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知识铺垫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正方体神秘礼盒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三、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实践出真知2、成果展示经过学生的探索和交流之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上一一展示(重复的只展一种)。
3、分类讨论、归纳总结接下来教师又提出问题,如果所给的纸张大小有限,你能很快想出用哪一种展开图来做这个正方体合适呢?很显然,那需要对11种展开图特别熟练。
那你能找到这些展开图的特点和规律吗?四、理解新知,典例解析“一四一”型“二二二”型 “一三二”型“三三”型1、根据口诀快速说出下列图形是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每个小组拿出4个平面展开图,分别是“一四一”、“一三二”、3个“二”、2个“三”型,先将其还原成正方体,在每个正方体的三组相对的面分别做上标记,然后展开观察这三组相对的面在平面展开图中的位置,看是否有规律。
六、归纳小结,总结新知让学生积极总结,教师及时补充,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
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一四一”、“一三二”、3个“二”、2个“三”型,共11种。
在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中找相对的面的规律:同层隔一个,异层隔一行七、作业设计,课后巩固1.请你设计制作一款正方体形状的产品包装盒。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45de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2.png)
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6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
2.难点:如何运用展开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方体的展开图有3种,正方体的展开图有4种。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展开图的图片,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提问:“请大家试着将展开图折叠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8de0f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e.png)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正确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于一些基本的空间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但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正确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能够正确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观察操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展开图的特点。
3.合作交流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展开图的图片,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彩笔,剪刀,胶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展开图的特点。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6ef1b97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f.png)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空间想象能力 still needs improvement. This lesson will build on their previous knowledge and help them develop their spatial visualization skills.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概念,知道展开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概念及特点。
2.难点:如何从展开图看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2.准备展开图的图片,供学生观察、讨论。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669d49f242336c1eb95e8c.png)
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
图更与众不同。
总结规律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例1.下列的图形都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吗?
方法总结:
一般地有田字型,凹字型,一字型,7字型的
四、堂堂清
1、判断正方体展开图
2、找对面
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并回答分别是哪些立体图形
学生沿正方体的棱剪开正方体
观察小组同学得到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与自己的不同
学生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归纳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
学生认真思考后做出选择
学生理解
学生动手操作,将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在相对的面上涂鸦上相同的颜色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个正方体,一把剪刀
2、学生准备:制作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上一节课中认识了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幻灯片展示立体图形展开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用剪刀把桌上的正方体纸盒
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你
与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分析,讨论,寻找正方体展开图相对的面的规律
学生到黑板上将小组讨论的结果,用彩色粉笔展示出来
学生试着表述,归纳,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
学生思考,并给出答案
学生自由发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d7ad3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c.png)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充分的实践、探索、交流,使学生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棱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图形;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操作、交流合作、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实践、探索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思维等方面获得提升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践得出所有的正方体展开图。
三.教学难点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分类。
四.课前准备各小组课前用剪刀将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剪开,并将组内得到的展开图画在下面的空白处,观察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知道,每一门学科的诞生都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问题又是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源泉与动力,同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请看这样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题。
情景:元旦快到了,小红同学想给班里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份礼物,由于人数众多,为了节省开支,她打算自己折正方体盒子作为包装礼盒,现小红想到了两种剪裁方案,请同学们思考:问题1:两种方案都能折叠成正方体盒子吗?我们还能不能帮小红想到其他的剪裁方式?有什么规律?问题2:怎样剪裁最省纸张?(二)问题探究问题1、2的探究:对于生活中问题,如果我们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将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它,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请各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思维指导】:①解决问题1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两位同学上前展示以上两个模板是否可以折叠成正方体纸盒,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式一个相互的过程,并了解到不是所有6个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平面图形都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其他正方体的展开图.)②解决问题2还需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点?通过对展开图的分析,将各个展开图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启发学生要结合生活实际,选用合适的组合方式,已达到最优效果.【自主探究过程】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将课前探究出的正方体展开图不重复的贴在黑板上,讲师进行讲评。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d1305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b.png)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体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2、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漂亮的大礼品盒,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想做漂亮的礼品盒么?打算怎样研究?2、提出研究的方法并揭示课题:展开与折叠二、自主探究活动之一1、引发猜想,唤起思考: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会得到什么形状的图形?2、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师提出“展开”的要求:①沿棱剪开,不能剪散②边剪边想,相对的面跑到哪里去了?③把相对的面用相同的符号标出来。
教师巡堂,并与学生一起“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
(2)初步感知“展开”与“折叠”的关系。
四人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展开活动)提问:“为什么把展开的图形又折叠回去呢?”(3)请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揭示概念,探究特征:(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象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悟:①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三、自主探究活动之二1、(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1)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一
6.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设计二
正方体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会识别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正方体相对的面,并会运用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与人合作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和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获得集体合作成果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
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技术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一个正方体,一把剪刀
2、学生准备:制作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剪刀
3、设备准备:计算机网络机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上一节课中认识了常见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幻灯片展示立体图形展开图)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用剪刀把桌上的正方体纸盒按任意方式沿棱展开,你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展开图?比比哪一小组的展开图更与众不同。
总结规律
第一类: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六种。
第二类:中间三连方,两侧各有一、二个,共三种。
第三类:中间二连方,两侧各有二个,只有一种。
第四类:两排各三个,只有一种。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方法总结:一般地有田字型,凹字型,一字型,7字型的都不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活动二:将你的正方体展开图还原成正方体,将它相对的面标上不同的颜色后再展开,和你的小组成员进行观察,讨论,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相对的面的规律。
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的面(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规律,并与学生在黑板上找寻到的规律进行比较)方法总结:一般的有“I”型图或“Z”型图两端的正方形必为折成正方体的对面。
应用新知,培养能力:例1、如果“你”在前面,那么谁在后面?练习1、“坚”在下,“就”在后,胜利在哪里?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学会了简单几何体(如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知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
2、知道如何在正方体展开图中寻找相对的面3、学会了动手实践,与同学合作。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