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主备人:授课人:九年级班学科:语文第课时第周课题10.鱼我所欲也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个性修改一、目标导学1.导入课文。

用孟子的名言导入课文。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出示目标。

(课件展示)二、自学自研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碍,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的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因此,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3.读准下列字音:不为苟得也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所恶莫甚于死者wù箪dān乡xiàng 羹gēng 蹴cù妾qiè4.划节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9课鱼我所欲也
“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愿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都接受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二、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晰。
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4)古今异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科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加上、增加)
“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笔记区】【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27—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诸侯混战,孟子像孔子一样,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并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都没有成功。

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

(见《公孙丑下》)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尊称“亚圣”,并称“孔孟”。

他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政治主张。

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著作,共7篇,261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长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其三,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孟子〉二章》基本反映了以上特色。

《鱼我所欲也》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强调人要有“浩然之气”,认为它“至大至刚”,必“配义与道”,“集义所在”。

孟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滋养着我们。

【写作背景】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及反思《鱼我所欲也》课文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付)

白湾子镇学校九年级语文(下)导学案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鱼我所欲也》【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写法。

二、资料链接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预习自测(一)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是亦不可以已乎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二)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言字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字词:1、鱼我所欲.也()2、有甚于..生者()3、故患.有所不辟.也()()4、由是..() 6、蹴.尔而与之()..则生而有不用也()5、是故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8、乡.为身死()【探究案】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提出有什么好处?2.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主备人:付世明组长审核:董娟妮领导审核:陈世国时间:2013年10月22日班级:姓名: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指什么?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请结合历史或现实生活,再给本文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九课《鱼我所欲也》是《红楼梦》中的一篇诗词,诗中描绘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对鱼的描述与欣赏,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的思考。

本课将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一、导入1. 引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含义进行猜测。

2. 激活思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自己追求快乐的方式。

二、课文学习1. 教师朗读课文,并向学生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背后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1.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诗中为什么用“此鱼与我何殊”来形容鱼的态度?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寓意?(2)诗词描绘了对鱼的赏析,从中可以领悟到什么样的观念?(3)诗中的“欲”字有何深意?它与现代人对于“欲望”的看法有何不同?(4)诗人通过这首诗词传递了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学生按小组展示自己的解答,并进行互动讨论。

四、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在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取舍和平衡。

2. 说明文导读:教师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如何追求内心真实快乐”的说明文,并引导学生思考快乐的真正源泉。

五、课堂小结1. 学生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对诗词中心思想的理解。

2. 教师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回顾课文中的主要思想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以及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诗词,并品味其中的美妙,形成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

七、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代的诗词之美,而且还能通过诗词咀嚼其中蕴含的哲理,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意识。

同时,学生也被引导思考如何追求内心真实的快乐,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美的感知能力与情感共鸣。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的教案五篇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

但教案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写教案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

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

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体会其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y学习过的孟子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让学生谈谈对孟子的认识。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3.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论证“义利观”的?5.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对比进行论证的。

6.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出具一道关于孟子“义利观”的论述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8.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3.在课后作业环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打下了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通过讲解“生亦我所欲,所求不得,而死亦我所欲,所求不得”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2.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孟子文章的文学美。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人教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学案含答案(完美版)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案教师寄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教学目标1、掌握与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难点)3、正确评价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从而加强自身的道德培养。

(重点)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来关注这些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优秀导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蹴( )尔而与之⑷乞人不屑
也 ( )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6)所恶有甚于生者。

( )
1.⑴dān。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导学案

9鱼我所欲也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和《富贵不能淫》 优秀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和《富贵不能淫》 优秀导学案

第26 课《鱼我所欲也》先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观点。

(2)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贤者”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5、请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点词语。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6、研读本段、分析以下问题:(1)传说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宁可饿死。

课文第2段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2)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

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是宁死不为的。

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为的。

拓展延伸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用一段文字表述你的观点。

答案示例:生死观是我们人生观重要而又集中的体现。

我们虽然还不能深深体味文中所包括的丰富内涵,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是应该而且能够作出这种高尚选择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革命英雄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应该成为永远激励我们的人生榜样!当堂测试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所恶( )一箪食( )一豆羹( )蹴( )苟得( )不屑(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知识拓展:(一)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论。

(二)《孟子》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

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

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三)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课前预习】1.给下加点字并注音。

(1)不为.( )苟得也(2)为.( )宫室之美为.( )之(3)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古今异义⑴可以古:( )今:能够⑵是古:( )今:判断动词⑶豆古:( ) 今:豆子⑷钟古:( )今:计时器具⑸加古:(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3.一词多义⑴而:呼尔而与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前预习相关人物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读准字音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语气助词)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植物)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今义:增多)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今义:已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文言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

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舍生取义”的内涵。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逻辑严密的特点。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生活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欲”“得”“恶”“患”等。

(2)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论证来阐述这一观点。

2、难点(1)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理解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将“舍生取义”的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其当代价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 372 年—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作品背景《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是《孟子》书中的篇目,分上、下两篇。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告子》记录的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四、课文预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所欲:(2)得兼:(3)有甚于:(5)恶:(6)患:(7)辟:(8)如使:(9)何不用也:(10)由是:(11)是故:(12)非独:(13)勿丧:(14)箪:(15)豆:(16)羹:(17)呼尔而与之:(18)蹴尔而与之:(19)万钟:(20)何加:(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3)乡为身死而不受:(24)已:(25)本心:3、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

五、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锁定目标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实、虚词义,疏通文意。

2.学习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预习巧导航
1.把握朗读节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 亦不可以已乎
2.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箪(
..)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
3.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

赶快试一试吧!
4.走进作者:
孟子,名,字,邹人,战国初期、。

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在政治上,他提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

小组合作译《鱼我所欲也》
1.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

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2.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3.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课堂深探究
1.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待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从现实或历史举出能论证“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用一句话概括)和道理论据。

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3.翻译句子。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附答案:
预习巧导航
2. 略 4.轲子舆思想家政治家亚圣仁政性善论
整体感知
1.舍生取义先以比喻开头,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容易抓住文章的主旨。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而后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课堂深探究
1.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当面对人生的抉择
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2.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伤害,对生命的威胁。

当堂检测
1.B(解析:“加”名词,益处。


2.A(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本善。


3.①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祸患也有不躲避的时候。

(“恶”“于”“辟”各1分,通顺1分;恶:厌恶;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辟”通“避”,躲避)“
②从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