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19世纪理论科学的巅峰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危机以物理学最为典型。
海王星的发现显示了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有一个故事很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古典物理学的完善程度。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题为《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之乌云》的长篇讲演,指出古典物理学本来十分晴朗的天空上出现了两朵乌云。
实际上,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何止两朵。
大量新现象与已成完美体系的古典理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酿成了深刻的危机。
正是这朵朵乌云带来了世纪之交的一场物理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第一朵乌云:以太漂移实验开尔文所称第一朵乌云指的是以太漂移实验。
古典物理学统一诸种物理现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该类物理现象的一个力学模型。
例如,当我们把声音看成是声源振动在物质媒介中的纵向传播时,我们就将声学统一在关于振动的力学之中;当我们把热看成是细微分子的运动之后,我们就将热学统一在关于大量分子运动的力学之中。
电磁学似乎与力学距离较远,但也有统一它们的方式。
比如,我们同样可以将电磁波看成是某种电磁振荡在某种物质媒介中的传播,如果这种模型是成立的,那么,电磁学与力学之间也可以统一起来了。
事实上,物理学家们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物理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这是一条公理,整个物理学就建造在这条公理之上”。
开尔文也说:“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要求的条件。
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
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新发现和物理学革命
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新发现和物理学革命§5.1 历史概述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几个主要部门——力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
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
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从实验上陆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打破了沉闷的空气,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从伦琴发现X射线的1895年开始,到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三篇著名论文为止,在这10年左右世纪之交的年代里,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发现如下页表。
这一系列的发现集中在世纪之交的年代里不是偶然的,是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电气照明开始广泛应用,促使科学家研究气体放电和真空技术,才有可能发现阴极射线,从而导致了X射线和电子的发现,而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应用,又掀起了人们研究物理学的热潮。
所以,随着X射线的发现而迅速展开的这一场物理学革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
本章将分三个方面介绍与物理学革命关系最密切的一些实验发现。
§5.2 X射线和电子的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是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
由于电子的发现直接与阴极射线的研究有关,我们先讲这件事。
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核物理学的大门,因此留到第十一章再讲。
5.2.1 电子的发现阴极射线是低压气体放电过程出现的一种奇特现象。
早在1858年就由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JuliusPlücker,1801—1868)在观察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时发现。
当时他看到正对阴极的管壁发出绿色的荧光。
1876年,另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哥尔茨坦(Eügen Goldstein,1850—1930)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并命名为阴极射线。
马克思经典案例答案
马克思经典案例答案案例⼀答案1、⼈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居榜⾸?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物”、“最伟⼤的德国⼈”、“最伟⼤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类思想⽂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类历史上诸多重⼤⽽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是以往许多伟⼤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命运动相结合,产⽣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式回应了他⾃⾝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马克思本⼈也早就预⾔了这⼀点,这其实更让⼈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于我国的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活仍具有重⼤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活和实践。
第⼀章案例⼀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的统⼀,在⼀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性,在⼀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 系统自然观
1)整体性: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系统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新性质、功 能和规律,处于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 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们在孤立状态时的 性质、功能和规律。
❖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 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 是手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 才获得它的地位。” ——黑格尔
4、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批物理学家对非 线性、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普利高津提出了以耗散结构为核心的系统 自组织理论。
哈肯研究了多组分大系统怎样由无序态, 经过其中的子系统的合作运动,转变为有序结 构,建立了协同学(1969)。
艾根提出的超循环论,揭示了生物大分子形 成的自组织形式,架设了从无生命向生命过渡 的桥梁。
叶):信息学是关于系统的信息 传递和处理的科学理论。
❖ 1948年,申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 论》,宣告了信息论的诞生。申农的信 息论提炼出了包括信源、信宿、信道的 信号传输的普适模型,定义了信息量, 提出了信源编码定理等重要定理,为一 般意义上的信息传输奠定了理论基础。
❖ 1948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人工信息系统的出 现,它也反映了人类对系统的信息处理 本质的更深刻认识,同时也表明信息科 学有了一种技术表现形式。
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 假设——量子力学诞生。
❖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 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 微观客体规律,阐明了连续性与间断性、 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凸现了量 子(微观)世界的概率随机性,打破了 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量子力学的建立,使自然科学进展到 了人类日常经验以外的微观世界,反映 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征,表明人并 不是在自然之外的独立存在者和观察者, 而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现象的; 表明人只有在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认识自然。
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整理版]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
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W.汤姆孙(即开尔文勋爵)发表了新年祝词。
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W.汤姆孙在1900年4月曾发表过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的文章。
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A.迈克尔孙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
开尔文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学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物理学权威,他的说法道出了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主要思潮。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可以说是达到相当完美、相当成熟的程度。
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回答。
例如,一切力学现象原则上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牛顿力学以及分析力学已成为解决力学问题的有效的工具。
对于电磁现象的分析,已形成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这是电磁场统一理论,这种理论还可用来阐述波动光学的基本问题。
至于热现象,也已经有了唯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它们对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统计规律,几乎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说明。
总之,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宏伟壮观!在这种形势下,难怪物理学家会感到陶醉,会感到物理学已大功告成,因而断言往后难有作为了。
这种思想当时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来已久。
普朗克曾在1924年做过一次演讲。
在演讲中,他回忆187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物理时,物理老师曾劝他不要学纯理论,因为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臻善臻美的科学”,现在这门科学“看来很接近于采取最稳定的形式。
物理学的革命
放射性
1. 结果大出所料,底片上有很多的阴影。 结果大出所料,底片上有很多的阴影。 2. 显然,这阴影与太阳无关、与荧光无关, 显然,这阴影与太阳无关、与荧光无关, 而与晶体本身有关。 而与晶体本身有关。 3. 贝克勒尔用的晶体是一种铀的化合物— 贝克勒尔用的晶体是一种铀的化合物— —硫酸双氧铀钾,这样他便发现了铀能 硫酸双氧铀钾, 自发辐射出能量。 自发辐射出能量。
两朵乌云
1. 但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开尔文若 但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 世纪物理学前景时, 有所思地讲道: 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 动的两种方式,现在, 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 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 光的波动理论上, 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 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2. 正是这“两朵乌云”和“三大实验发现” 正是这“两朵乌云” 三大实验发现” 引起了“物理学革命” 引起了“物理学革命”。
两个诺贝尔奖
居里夫妇在1903年获得的诺贝尔奖证书 居里夫妇在1903年获得的诺贝尔奖证书 1903
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著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 “在我所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 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 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 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 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 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 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 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 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 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 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 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 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 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 夸耀,谦虚忘我! 夸耀,谦虚忘我!
《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自然观的影响
化学工业技术
石油冶炼和化肥成为新的生产部门;
在高分子化学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初产生了 一个庞大的塑料(合成树脂)工业部门:
1908年出现了第一种塑料(电木),塑料开 始广泛替代木材、石材和金属;
1930年,有机玻璃问世;
1939年,聚乙烯问世;各种作为包装材料和 电子绝缘材料的塑料也不断被制造出来。
制造人造纤维的工业技术也出现了:世纪初 出现了人造丝;随后又出现了醋酸纤维丝、 尼龙(1935)和涤纶。
与化学相关的技术还创造了新的炸药和新的 农药。
交通技术的变革
有轨电车,柏林,1882
汽车时代的来临
1890年代,汽车问世,一战后开始被普遍使用,美国成为轮子上的 国家。汽车工业因其具有迅速成为广泛关联效应的“先导产业”, 对经济产生了多重影响,比如对钢铁生产的促进,又比如对人造橡 胶工业的催生。
遗稿,1895年恩格斯逝世。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恩格斯负责整理、出版《资本 论》遗稿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直到1895年恩格斯去世。所以 《自然辩证法》一直未能完成。
1925年,苏联首先出版了俄文 版的《自然辩证法》。
以后,在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出 版。中国是1932年出版了第一 部中译文本。
二.19、20世纪之交的 物理学革命
自然辩证法的建立,是人类自然观、科 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演化观的 划时代的变革。
当然,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辩证法战 胜形而上学自然观有两条道路:科学家 自觉学习唯物辩证法的道路;通过科学 家自己的努力和摸索的道路。
历史实际上走的是后一道路。
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 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 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经典物理学 大厦已经竣工完成”。“理论物理学终 结了”。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案例分析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自然科学就是人类认识真理,发现真理,运用真理的具体表现。
在这则案例中,充分地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并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
这些大科学家们都认为科学大厦已经建成,科学理论已经走向完善,但是19世纪80年代以后,7个重大的实验发现却从实践上对原有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这“几朵乌云”无疑给了物理学经典理论当头一棒,对原有理论发出了冲击。
真理从实践中来,这些源于实践的结果是否否定了原有的理论呢,答案是否定的,爱因斯坦讲经典物理学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个体发展到量子。
真理具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新理论的诞生并不意味这旧理论就是谬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是有限的,它并不是绝对的。
量子学说,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电子的发现,黑体辐射等等,新的理论总是在质疑,借鉴,实践,继承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便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
现代物理学的创立是人类认知的又一大进步,我们从实践中发现,认知真理,也必须在实践中去验证真理的真伪,现代物理学的开创史就是一场人类探索真理的发展史,它也告诉我们,凭空的猜测是不足以长久立足的,只有源于实践,立足于实践的发现,理论才能长远地走下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
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强和弱,这是对立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
这个故事就形象他说明了这个哲学道理。
朴素他说明了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一些看起来是"祸"的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福"的,看问题不要绝对化了。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李醒民编者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一场物理学革命,无论在科学史上或者哲学史上,都是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历来各个哲学学派都有自己的分析,同时也理所当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
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分析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学派,即机械学派(或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历史作用、哲学根源以及它们的历史归宿。
特别对于批判学派,作者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
为了繁荣学术,深入探讨这一科学革命的哲学意义,丰富我们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本刊特予发表,提供讨论。
1、机械学派(力学学派)和批判学派十九世纪末叶,在经典物理学基础面临大变革的前夕,物理学家的队伍发生了分化。
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们在摸索、在苦斗,渴望在建立物理学新秩序中留下他们的印记;那些囿于传统观念、具有浓厚保守气息的人们对新事物不是抵制反对,就是怀疑观望,极力设法把它们纳入旧理论的框架之中;也有的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既有这一代人的乐观主义,又兼有这一代人的忧虑之情,他们既为新天地的开拓而兴奋,又为变革的急剧和显然缺乏固有的稳定性而感到不快。
法国哲学家莱伊在他1907年出版的《现代物理学家的物理学理论》一书中,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当时的状况。
他写道:在十九世纪前六十年中,物理学家在一切根本问题上彼此是一致的。
他们相信对自然界的纯粹力学的解释,他们认为物理学无非是比较复杂的力学,即分子力学。
他们只是在把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的方法问题上,在机械论的细节上有分歧。
现在,物理学展示出的景况看来是完全相反的。
严重的分歧代替了从前的一致,而且这种分歧不是在细节上,而是在基本的、主导的思想上。
如果说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特殊倾向,那未免过甚其辞。
但是,毕竟必须承认,物理学也有很多学派,它们的结论常常是分歧的,有时候简直是敌对的。
莱伊指出:传统物理学认为,只要使物理学延续下去就可以达到物质的形而上学。
这种物理学使自己的理论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这些理论完全是机械论的,即把物理学归结为力学的观点的体系。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案例分析
看完这个案例之后首先出现在我脑海的就是前段时间欧洲学者发现的“超光速粒子”。
它同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的以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一样,给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而再欧洲研究者公布他们发现“超光速粒子”这个“耸人听闻”的结果后,历史再一次“重演”。
就如同案例中的那些实验结果被公布之后的科学界的反响一样——很多科学家都觉得这些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
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科学界才有了比较同意的认识,那就是以牛顿万有引力为首的经典物理只是一个“相对真理”。
限于人们的认识,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经典物理是成立的,而当我们的参考系上升的“宏观高速”和“微观高速”时,量子力学就成了“真理”。
而限于当今人类的认识,在我看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它只是人们在当今认识下的“相对真理”。
就像我的大学物理李雪春老师所说:一旦超光速粒子被证实确实存在,不是说相对论理论是错误的。
就如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并不能证明经典物理是错误的,应为经典物理只是受制于当时人们的认知和科技水平所得出的“相对真理”,它是物体运动规律的一个极限(即宏观低速)。
所以即使超光速现象真的存在,也不能说相对论是错的,只能说相对论是限于当今科技水平的一种“相对真理”。
它是物体真实运动状态在近光速下的一种极限。
说了这么多个人的见解,下面是对案例的分析: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的以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之所以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的原因是当时的科学家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所限,错误的将经典物理学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忽略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真理。
而这些实验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任何科学理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理论必将进一步发展,甚至彻底更新。
而这些实验也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一页新篇章。
是人类社会从经典物理学走向现代物理的重要过程。
物理学危机的产生及其实质
物理学危机的产生及其实质[内容提要] 本文在考察了物理学危机的产生及物理学家对危机反应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物理学危机的实质。
作者认为,物理学危机主要是物理学本身的危机,物理学危机在哲学上的表现则是由物理学本身的危机派生出来的,而且,哲学方面的危机也主要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危机。
一、物理学危机的产生自1687年牛顿的集大成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以来,物理学此后两百年间基本上是在牛顿力学的理论框架内发展起来的。
到十九世纪后期,已经形成了经典物理学的严整理论体系,几乎能说明所有已知的物理现象。
当时,囿于机械论自然观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一切物理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未来的物理学真理将不得不在小数点后第六位中去寻找。
正当物理学家怡然自得、盲目乐观之时,一些实验事实却在他们心头暗暗地投下了阴影。
1887年.迈克耳孙和莫雷通过精密的实验,发现在地球和以太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对运动,从而动摇了较为流行的菲涅耳的静止以太说。
但是,静止以太说不仅为电磁理论所要求,而且也受到早先的光行差现象和斐索实验的支持。
这样,作为光现象和电磁现象传播媒质的以太这一力学模型在性质上就难以自圆其说,光学和电磁学的力学基础于是面临着某种危险。
经典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新的实验事实,即所谓的“反常现象”接踵而来,气体比热的实验结果也与能量均分定理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十九世纪中叶,玻耳兹曼和麦克斯韦提出的能量均分定理能够解释许多现象,对于常温下的一般固体和单原子气体的比热,也能给出比较满意的答案。
但是对于双原子和多原子气体,实测的定压热容量与定容热容量之比显著地大于理论计算值。
开耳芬1900年4月27日在英国皇家学会的讲演中,曾称上述两个疑难为“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十九世纪的乌云” 。
开耳芬毕竟把物理学的天空看得过于晴朗了。
其实,当时物理学的天空并非只有“两朵乌云”,早在他讲演之前,就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事实上,在十九世纪末,光电效应、黑体辐射,原子光谱等实验事实也接二连三地和经典物理学理论发生了严重的对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一些挽救性解释
以太被地球完全拖动与其同行?——迈 克耳孙 光速依赖于光源的速度?——里茨 收缩说?——菲茨杰拉德、洛伦兹 对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任何解释都不能 使人满意,这充分暴露了古典理论的局 限性。
3、洛伦兹的启示
洛伦兹坚持静止坐标系的存在,并人为地引进 一个数学量导出了从以太绝对静止参考系到其 它惯性系的时空变换关系(后被爱因斯坦发展 为洛伦兹变换)。
注意:彭加勒论述的只是相对运动原理。
一个自然的疑问
1905年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 成熟,洛伦兹、彭加勒等人也已经走到 了相对论的门口,无论是就学识的渊博 还是数学水平来讲,他们都要优于爱因 斯坦,但为什么这个伟大发现会让“初 出茅庐”的爱因斯坦作出呢?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逆向思维:根本不存在以太静止坐 标系,没有任何理由承认绝对运动,一切经验, 包括力学的和电动力学的实验都支持相对性原 理。
本书的优缺点
优点:条理清晰,容易把握,讲课的理想选择; 缺点:过于简单,需要辅助理解。 比较: 《科学史》:重思想,有逻辑,过难; 《大学物理导论》:兼顾理论、方法与历史,是理解
相对论的最佳选择(p267-p337);
《历史上的科学》:揭示了很多本质性的东西,但缺
乏内在的连贯性。
※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这些发现打破了物理学已经达到最终绝 对真理的迷梦,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 幕,迎来了物理学的新世纪!
新发现对旧理论的冲击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批判了原子是物 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思 想;
以太漂移实验否认了绝对不变、绝对静止和绝 对连续的另一始原物质以太,动摇了牛顿的绝 对时空观念;
1854年盖斯勒发明了“盖斯勒真空管”; 1876年戈尔茨坦指出真空放电时阴极管壁上产 生的绿色光辉,是由负极上所产生的某种射线 射到玻璃上引起的,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阴极 射线”。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
”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
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世纪之交的新挑战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
至少有7个重大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
按照经典理论,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的数目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频率无关。
这一矛盾,赫兹无法解释,但他仍以“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为题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现象和结果,向物理学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
第二个实验是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这一结果使持有光是“以太”中的波动这一观点的人大失所望,连迈克耳逊本人也不了解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
论“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认识的理论突破
论“物理学危机与革命”认识的理论突破作者:高浩飞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4期引言:根据时间划线,在列宁所主张的唯批主义出现之前,主要盛行的思想是以马赫主义、彭加勒观点。
而在1949年至1978 年间我国盛行的主要是列宁唯批主义。
而在1978年之后,学术界以及科学界等对于这一命题进行了重新认识,以李醒民为主的学术研究组织主要对于以往的主张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于其问题进行了重新讨论,进一步促进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及学术研究深度。
一、基本认识后人在立足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其危机的认识进行重新定义,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危机产生的认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中主要是由学术讨论引起及推动[1]。
我国学术界在结合19与20 世纪世纪之交期间一系列物理学演变过程来分析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许多以往不曾发觉的物理的发现动摇了以往的传统的经典物理学观点。
因此引发自然科学界对于这一现象的多样化认知,如,物质消失,科学破产之类。
随着事态的严重性,以及世界政治形态的改变,危机的讨论逐步的蔓延至思想学术界。
其中以列宁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将哲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与马赫主义进行联系并批判,从而提出了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代替以往哲学思想的理念。
而我们认为,物理学危机一直存在,是由其本身物理科学特性导致[2]。
因此,并不能单纯的认为其产生于某一个方面。
其二,我们从其本质出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于其危机克服方面,我们也提出了辩证的两个方面。
一是从物理学本身理论入手,原有的旧理论不再适应现如今的科学现状,那么就结合新形式,建立新理论。
就像以往科学革新一样,重新建立新的适应的理论体系。
二是统一哲学理论,通过新的哲学角度去分析这一命题,从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让物理学更加健康的前进。
二、理论突破历程1、学派的辩论和分歧。
我们可以发现,批判学派这一名词的产生直接导致了两个相对意识形态的促成[3]。
第十二章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第十二章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第一节电子、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物理学革命首先是由电子、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引起的。
20世纪的热电子的发射、光电效应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任何原子都包含着电子的结论。
1.德国人伦琴:发现了x射线。
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应用。
2.法国的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3.与李夫人:发现了镭、铀等方射性元素。
4.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了三种射线。
5.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并测得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的1/1840。
十九世纪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天然放射性,将质量和能量联系在一起。
三大发现猛烈的冲击着牛顿力学的物质、质量、能量、运动等基本概念。
第二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太阳光之所以能传到地球,就是因为在太阳到地球的空间充满着以太,“以太”这个概念是由笛卡尔从古希腊的哲学中引入科学中来的,用它来代表一种充满宇宙,能够传递力的特殊的无重量的物质。
但以太究竟是什么,这一直是一个科学之谜。
1876年---1887年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继续进行了搜索以太风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以太不存在。
1.迈克尔逊—莫雷:以太飘移实验。
2.爱尔兰物理学家菲兹杰业:在1889年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他认为,静止长度最长。
3.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独立的提出收缩假说。
4.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引进了四维时空观念。
5.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科学家革命家的姿态登上了物理学的论坛。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相对论。
他在1905年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中首先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是:第一,对于任何惯性体系,即以匀速运动的体系,一切自然定律都适应。
也就是相对性原理。
第二,对于任何惯性系,自由空间中的光速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光速不便原理。
光速不便原理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崭新见解。
狭义相对论的结论:1.同时性的相对性。
2.钟慢效应。
3.尺缩效应。
4.物体质量随速度变化。
5.质能相关。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既适应于低速运动的物体又适应于高速运动的物体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
”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
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世纪之交的新挑战19世纪80年代以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物理学实验上却陆续发现一些重大的结果。
至少有7个重大发现,不但旧理论无法解释,有的还导致观念上的更新。
第一个实验是1887年赫兹(1857—1894)在验证麦克斯韦(1831—1879)预言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光电效应。
按照经典理论,从金属表面逸出电子的数目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频率无关。
这一矛盾,赫兹无法解释,但他仍以“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为题发表论文,描述了这一现象和结果,向物理学经典理论发起了挑战。
第二个实验是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这一结果使持有光是“以太”中的波动这一观点的人大失所望,连迈克耳逊本人也不了解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意义。
第三个实验是1895年伦琴(1845—1923)发现了X射线。
这一发现是对“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观念的挑战,也是对建筑在这一观念基础上的经典物理学的有关理论的挑战。
第四个实验是1896年贝克勒尔(1852—1908)发现了放射性辐射(参阅本书第50页)。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元素是能蜕变的,它会变成其他元素,改变了人们一成不变的观念。
第五个实验是1897年汤姆孙(1856—1940)发现了电子。
电子的发现和证实,表明比原子小的粒子是存在的,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客体,指出了经典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局限性。
第六个实验是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
这一重要发现,同样证明化学元素是要蜕变的,而原子并不是不可分的,它会放射出更小的粒子而改变自己的性质,再次说明经典理论的局限性。
第七个实验是黑体辐射实验。
普朗克(1858-1947)提出了“量子”的概念,抛弃了经典物理学特有的两条原则: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吸收和释放能量必须是连续的原则,宣布了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上述7个主要实验结果,用经典的物理学理论根本无法加以解释。
第三个实验对传统的观念(即“不可入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发起了冲击,说明“不可入性”并不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
第四、五、六个实验,表明化学元素会蜕变,会变成其他元素:比原子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实体,对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观念也发起了冲击。
第七个实验开创了量子物理学,同时应用量子论的观点也能解释第一个实验的结果。
第二个实验,只有等待狭义相对论诞生以后,才能很好地加以解释。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前面提到开尔文所说的“两朵乌云”,其实这不是什么“乌云’,而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前奏。
实际上还有一朵乌云,就是前面提到的第四、五、六3个实验,这朵乌云导致了20世纪现代物理学中的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克服上述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解决新事实同旧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对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物理学革命发轫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诞生。
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同古典论的矛盾,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单元即量子。
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说,它直接违背了莱布尼茨的“自然界无飞跃”的论断。
因而在1911年以前,老一辈物理学家几乎全部拒绝接受它,就连普朗克自己也惴惴不安,曾于1911年和1914年两度提出以古典概念取代量子假说的新理论。
爱因斯坦从认识集结的角度意识到,量子概念带来的将是整个物理学理论框架的根本变革,物理学家需要做的工作是建立新的理论基础,而不是进行局部的修补。
他于1905年把量子概念扩充到辐射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的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特征。
随后,爱因斯坦又把量子概念推广到辐射领域以外,用来研究低温固体比热和光化学现象,开创了固体量子论和光化学理论。
直接向牛顿力学理论体系挑战的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的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作为牛顿力学理论基础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概念,否定了作为一切电磁现象和光学现象载体的“以太”的存在,消除了由“以太漂移”实验所带来的困扰。
狭义相对论把古典力学定律全部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低速运动的极限情况。
作为狭义相对论的推论,运动的尺度要缩短,运动的钟要变慢,任何物体运动速度都不可能超过光速。
这些显然都为常识所不容。
狭义相对论提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揭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的原理,而且为原子能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
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揭示了这间、时间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间、时间不是离开物质独立存在的,时空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理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曲率表现为引力。
1917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考察整个宇宙空间,开创了现代宇宙学。
他提出的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后来发展成为宇宙膨胀理论和大爆炸理论。
这是继哥白尼之后对天文学宇宙观的又一次革命。
量子论在光量子论以后又经历了两次大发展。
一次以玻尔建立的原子结构理论为标志。
玻尔于1913年把量子论同卢瑟福的有核的原子模型结合起来,并反书面报告子只用于能量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这一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关于化学元素光谱线的各个经验定律,也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集结解释奠定了基础。
另一次以量子力学的建立为标志。
量子力学是用两种不同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另一种是海森伯的矩阵力学。
德布罗意于1923年把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扩展到一切物质粒子,揭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为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提供了理论根据。
薛定谔发展了德布罗意的理论,于1926年建立了波动力学,提出微观物理学的基本运动定律,即薛定谔方程。
受玻尔影响的海森伯,于1925年效法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否定不可观察的绝地时间概念,抛弃像玻尔的电子轨道这类不可观察的古典运动学的量,专门研究可观察量之间的关系。
他在玻恩等人的是不可对易的。
同年,狄拉克用更有力的数学工具把古典力学基本方程改为量子力学方程,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数学基础。
随后,薛定谔于1926年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两者实质上是同一个物理理论。
根据量子力学,海伯森于1927年发现“测不准原理”,揭示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能量和时间)不能同时准确地加以测量。
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于1926年预言有正电子及其他“反粒子”即“反物质”的存在,并揭示了真空不空。
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
量子力学对古典物理学的冲击比相对论更为猛烈。
因为,相对论提供了新的时空观,并为科学理论清除先验因素提供了范例;量子力学则提供了一种考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法,它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共轭物理量的不可对易性、测不准关系等,都同传统的概念框架格格不入,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1. 19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发现的以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2.世纪之交,为了克服由于古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的发现而造成的整个物理学的严重危机,以普朗克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对经典物理学体系的基础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何哲学意义?案例点评本案例讲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一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展示了从经典物理学的完成到现代物理学的开创的发展历程,具体显现了物理学发展长河中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在常规时空条件下是真理,具有绝对性,然而一旦超出了常规时空,它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
19世纪80年代相继出现的、以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的科学事实,表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只是对无限物质世界的一定时期、一定层次、一定范围、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还不够完善,具有相对性。
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同时,世纪之交的这场物理学革命也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成不变,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理论必然会进一步发展,甚至要彻底更新。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真理的发展永无止境。
教学建议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本案例描述了l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给经典物理学理论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概况。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发展的,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二节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第一题:答:因为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因此,这一系列重大试验结果会引起众多物理学家的不安。
这充分说明了经典物理学理论在常规时空条件下是真理,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和无限性,而一旦超出了常规时空,便出现了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内容,暴露出了它的局限性,因此,经典物理学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这充分体现了真理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