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三次产业的划分(续二)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P/OM 简介(续)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来自于制造的速度,对顾客需求的充分理解等。

◆次优化(Sub-optimize)

当子系统存在相互冲突的目标时,大系统(公司)就可能无法以最优状态运转。

◆生产战略(Strategy)的制定程序及影响因素(图2.4、2.5,P28-29)

1.定义:就是选择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

2.应考虑因素:直接因素(行业因素:波特的五因素论)和间接因素(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自然)。

3.产品生命周期:见P41。

4.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开发战略:P125

(二)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的程序

◆产品开发的方法:成立产品开发小组,负责从了解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至产品成功的全过程。其目标是成功的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小组成员包括市场营销、制造、采购、质量检验、一线服务人员等。

◆价值分析: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新产品做出改进以便更加经济的生产产品。

◆基于时间的竞争:指更快的推出产品以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开发(续)

根据价值选择产品

是指按每个产品各自为公司创造的收入(也可以按每个产品的年收入),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这种方法为管理层评估每个产品所采取的战略提供了依据。如告诉管理层哪种产品应该取消,哪种产品不宜再研究、开发或设备上再投资。

三)产品的定义和建档

产品或服务的定义:指产品有什么样的用途(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对产品进行设计)。

大多数产品及其零部件是通过工程图来定义的,工程图显示了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材料。还有许多产品是通过书面的规范及标准给产品下定义的。

1、制造或购买决策

◆产品有许多零部件构成,当企业决定是自己生产这些零部件还是从别的企业购买时,称为制造或购买决策(make-or–buy decision) 。

◆制造或购买决策对产品定义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零部件可以通过购买别人生产的标准件而得到,不必另外建档。

四)准备生产

◆建立生产过程的帮助文档

主要有装配图(assembly drawing)和装配表

◆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是一个用来准确界定一个产品的原计划变更

以后的配置以及用来保持产品的控制和说明

变更的系统。

◆过渡到生产

指管理层必须确定设计截止的具体时间以及

进入生产阶段的时间

三、流程战略与生产能力规划

◆流程/转化战略(Process/Transformation Strategy)

指企业把资源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寻找在一定的成本及其他管理约束的条件下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和符合产品规格的产品的方法。

一)四种流程战略

1.工艺导向型流程指某些部门或单位在设备布局和监督方面是以工艺流程为中心。

注:这里的部门可以是分厂、车间也可以是写字楼里的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该流程的产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2.产品导向型流程指某些部门和组织在设备布局和监督上以生产的产品为中心进行组织。

注:这里的部门可以是分厂、车间也可以是写字楼里的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通常数量多、品种少的生产是以产品为中心。

3.重复型流程使用模块进行生产▲模块(modules)是指已经生产好的零件或组件,而这些零件或组件通常是用连续工艺来生产的。▲该流程应用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汽车和家电的装配过程▲重复型流程战略不如工艺导向型流程战略灵活,但比产品导向型流程战略要灵活。▲快餐公司提供了另一种使用模块来进行生产的例子。

4.大量定制生产大量定制生产(mass customization)是指能够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

产品或服务需求的快速、低成本生产。

大量定制以标准化的大批量(产品专业化)生产成本为我们带来传统上由小批量(工艺专业化)生产提供的多种类型的产品。

大量定制为戴尔计算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戴尔计算机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销

售,然后直接为单个消费者生产和交货,戴尔公司不保存存货。戴尔90%以上的个人电脑业务是按顾客要求定制的,每台电脑的全部生产时间不到8小时。成包的部件根据顾客订单进行组合,然后按照需要供应,最终产品由受过高级培训的多面手装配到一起成为一台计算机。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定制使计算机型号不断得到更新

流程战略的比较(见陈译

P316-317表7-2与图7-5)

◆不同的流程有不同的优点:▲产品导向型的单位成本较低;▲工艺导向型生产数量较少的产品或提供独特的服务往往更合算;▲重复型流程的灵活性(即柔性Flexibility)不如工艺导向型,但比产品导向型灵活。▲大量定制生产批量大、品种多。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精细生产)

它是日本丰田汽车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JIT)的延续,它是一种高质量、低成本、有柔性的生产方式。是基于任何工序只有在需要时才生产必要制品。

注:JIT可用于重复性生产企业,可用于业务中任何具有重复性的部分。

理解―精益生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精益生产方式属于重复型流程,在汽车行业应用得较为普遍。

▲精益生产是描述世界级重复型生产者的词语。

▲精益生产者的使命是追求完美,包括不允许有次品零件、没有库存(传统方式下,经理们接受有少量缺陷产品,也接受安全库存量或低库存量);要求不断取消那些不给产品增加价值的活动,是一种减少浪费的哲学。

▲―POM实例专栏―西屋公司‖

◆机器与设备的选择

对某一特定流程的决策涉及对机器设备的决策。机器与设备的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

◆挑选最好的设备需了解特定的行业、已建立的流程和技术。

◆对设备的选择,无论是制造还是服务,都要求考虑费用、质量、能力和灵活性。

◆为了制定这一决策,生产作业人员应建立文件,以标明每个选择的生产能力、规模、容错率及维护要求。

给某一流程挑选合适的机器设备也能带来竞争优势。(有更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还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对设备进行革新和改进,也可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生产流程,这种流程降低了在调整、维护和操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要求。

◆在流程战略以及机器设备的选择方面,人类取得了很大的技术进步,这些将在P/OM中的现代化技术中进行探讨。

(二)服务业流程战略

◆许多服务行业都是以较小规模运作的。

◆服务行业的生产通常是以单件方式进行的,属于工艺导向型流程(数量少,品种多)。1.服务部门的考虑(服务流程战略的类型)

◆在工艺导向的生产条件下,设备的利用率是极低的(服务业的传统流程是工艺导向型)。

◆服务流程战略发展趋势(是产品导向型)。

?通过建立快餐厅、律师事务所、汽车润滑油店及汽车保养店等,服务行业的流程战略在向

右移动(由工艺导向型向重复型、产品导向型移动)。

?随着服务种类的减少,服务流程实现向右移动,单位成本也降低,这是在现实中比较典型的情况。

2.与顾客接触服务流程的战略特征(实现服务流程战略向右移动的方法)

◆与顾客接触是影响服务业流程转换系统的一个重要变量。

◆对个人特别照顾及对顾客提供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可能破坏流程。

◆流程越免受顾客独特服务要求的影响,成本就越低。

3.实现服务流程战略向右移动的方法

◆通过减少服务种类,按标准化服务,可实现向右移动。

◆这些方法或技术也可用于提高生产率。

(三)生产能力(Capacity)

1.生产能力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

▲生产能力是指在理想状况下,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系统的最大产出量。

▲在工艺导向型流程中,生产能力通常由规模的大小来衡量,如医院的床位数、餐馆

的座位容量、机床厂的设备数。

▲在重复型流程中,用每个班次装配的产品数(如冰箱的数量)则是生产能力的标准。

▲在产品导向型流程中,每班次所加工的钢铁吨数则是衡量生产能力的标准。

2.利用率或有效能力(utilization or effective capacity)

▲利用率是指预期生产能力与生产能力之比:

利用率=预期生产能力/生产能力

▲许多组织中他们的设备以低于(设计)生产能力的状态运作,这是因为他们发现当他们的资源没有运用到极限时,他们的运作效率可以更高。▲利用率是一个公司在一定的条件下(产品组合、计划方法、维护和质量标准)预期能获得的生产能力(实际产出)。注:影响有效能力的因素见Stevenson教材P102表5-2。有效能力=设计能力-个人时间-机器维修-质量

3.效率(efficiency)

▲效率是指在利用率的情况下实际产出的标准。效率=实际产出/利用率(有效能力)

▲实际产出是由于人员缺工、材料短缺、机器故障、质量及其它运营经理不可控制的问题,而小于有效能力的产出。

▲要达到100%的效率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取决于设备是如何使用和管理的。

4.额定能力(rated capacity)

额定能力是指某一设备最大可用的生产能力。额定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效率

▲额定能力小于或等于生产能力。

举例:见Stevenson教材P101例5-1。

《补充》:*设计能力—指企业在建厂时,按设计任务书规定的生产能力;

*查定能力—指企业在建厂若干年后,经过调查重新确定的生产能力;

*计划能力—指企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计划产出的产品数量。

3.1 预测生产能力要求

通常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传统的方法(如回归分析法)来预测未来的要求;

第二阶段,利用这一预测来决定生产能力要求。

一旦对额定能力作出预测,经理们就必须决定产能每次增加的规模。

3.2 决策树在生产能力决策中的应用

一旦对生产能力做出预测,经理就需要决定是一次增加规模还是逐年增加规模。此时可运用决策树来帮助决策。

3.3 管理需求

P/OM经理不仅要从战略上管理生产能力,而且还要从战术上管理生产能力。

◆需求大于生产能力时(供不应求),通过提高价格来控制需求。

◆生产能力超过需求时(供过于求),可削减价格等刺激需求。

◆进行调整以适应季节性需求。

◆使生产能力与需求相符的战术:▲人员调整▲调整设备和流程(公司买入或出售设备)▲改进方法,增加产量▲重新设计产品,以便增加更多的产量。

四)盈亏平衡分析

当战略性问题是如何建立适度规模的设备时,盈亏平衡分析将有助于这项决策。

◆作用:盈亏平衡分析有助于选择流程,方法是找到生产预期产量的最低总成本流程。

◆单个产品的情况

Q0=F/(P-V)S0=F/(1-V/P)

◆多个产品的情况

BEP($)=F/∑[(1-Vi/Pi)·Wi]

(五)战略性投资

战略性投资(通常指长期投资)的含义是指:

◆把投资作为一个协同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投资考虑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分析中应包括各种各样的因素(如废品减少等)。

◆在几个收入预测中测算投资,以确保投资的潜力和风险都被考虑进去。

5.1 战略性投资方案的选择

战略性投资方案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成本;产量;人力;技术;质量;可靠性。

这样可以把选择的方案减少到几个。

这种分析应考虑每种方案的净现值、资本投资、可变成本及现金流量。

5.2 净现值(NPV)

1)定义:净现值(net-present-value)是指把一系列未来现金收入折算为现在值的方法。

2)计算公式:F=P(1+i)n

P=F·X [X=1/(1+i)n]

年金:指投资能带来一系列一致和相等的现金数。

S=R·X

S—现在价值;R—年金;X—年金系数

3)净现值的优缺点

◆优点:▲直截了当

▲计算简便

▲方案选择方法简单

◆缺点:▲NPV相同,但寿命和残值可能不同

▲NPV相同,现金流量可能不同

P/OM中的现代化技术

一、制造业中的技术

1.CAD:就是交互地利用计算机来绘制工程图。

2.CAM:是指用专门的计算机程序来引导和控制生产设备。

3.数字控制(NC):装有一个磁带并能被电子化控制的机器。

https://www.360docs.net/doc/3b2382269.html,C:有自己的微机和存储器来贮存程序的机器。

5.监测系统(vision system):是摄象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用于检验产品。

6.机器人(robots):当一个机器已相当灵活,可以握住、移动甚至抓住物品时,称为机器人。

7.自动存储与检索系统(ASRS):可以在仓库内的指定地点,自动存入或运出货物。

8.自动自导车(AGV):是电子引导并控制的货车。

9.柔性制造系统(FMS):见P175图8.1。

10.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见P175图8.2。

二、服务业中的技术(见P177表8.2)

三、管理中的信息科学

1.事务处理系统(TPS):是处理工厂内部或工厂之间众多事务、交易的系统。这些事务传统上属于书面文字,包括帐单、订单、发票、支票、存货、人员名单等。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

2.管理信息系统(MIS):用来采集、整理、加工数据并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管理者。

3.决策支持系统(DSS):是MIS的一种逻辑推

广,允许管理者在给定参数的情况下进行

―如果怎么样,就······‖的分析。

4.人工智能

1)专家系统(ES):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能模仿人的逻辑思维并象专家一样解决问题。2)模糊逻辑(fuzzy logic):可以用来处理近似值。如水泥生产、钢铁生产控制等。

3)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以人脑为模型,由相互联结的单元组成的网络系统,可以自行识别模式和程序并解决相关问题。

布局战略Layout Strategy

布局战略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一种经济性的布局,它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产品设计和数量;

2.工艺设备及能力;

3.工作生活的质量;

4.建筑和地点的限制。

布局决策包括最佳的机器布置(在生产环境下);办公室和办公桌布置(在办公环境下);以及服务中心的布置(在诸如医院或百货公司的环境下)。

3.1 布局的类型

为了达到经济性布局的目标,各种不同层次的布局必须得到发展。

1.固定位置的布局(fixed-position layout)

提供大型项目诸如轮船和建筑物的布局要求。

问题:需要将材料搬运到工作地点周围的有效存贮区域。如造船公司、广场等。

2.工艺导向布局(process-oriented layout)

处理小批量、多样性产品。如医院、机床厂。

问题:对每种产品进行不同的物料流管理。

3.办公室布局(office layout工作人员的位置,他们的设备和空间(办公室)安排要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问题:安排那些需要频繁接触的工作人员位置相近。如微软公司、保险公司、开放式办公等。

4.零售业/服务业布局(retail/service layout)

分配货架空间和对服务的行为做出反映。

问题:使顾客更容易注意到高利润的产品。如超市、医药公司等

5.仓库布局(warehouse layout)

提供空间和物资处理之间的平衡。

问题:在低成本存储和低材料处理之间平衡。

6.产品导向布局(product-oriented layout)

在重复或连续生产中寻找最佳的人员和机器的利用。

问题:安排在制品从一个工作站到下一个工作站。如SONY(索尼)电视、GM(通用)汽车等。在以上六个类型的布局中,只有几个能够从数学上将其模型化。所以,具体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仍是一门艺术。然而,一个好的布局应考虑以下因素:

1.材料处理设备;

2.容积和空间的要求;

3.环境和美观;

4.信息的流动;

5.不同工作区域间物料运送的成本。

人力资源战略

人的活动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组织若没有人的参与就无法进行运转;没有高素质的人它也不能正常活动、甚至进一步发展。所以生产经理如何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决定了管理的质量。而且,人力资源是昂贵的,在许多组织里工资占了总成本的1/3。

4.1 人力资源战略

1.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就是管理劳动力、规划工作,以使人员得到充分利用。

2.人力资源战略的限制:人力资源战略受到其它战略决策的限制。(见P239图11.1)

4.2 劳动计划(labor planning)

它是关于决定雇员政策的计划。包括:雇佣关系的稳定性;工作时间安排。

1.雇佣稳定性政策

雇佣稳定性是调整一定时期内一个组织所拥有的雇员的数目。包括两个基本的政策。

1)恰好满足需要;2)保持雇佣关系稳定。

2.工作时间安排

1)标准工作时间(standard work schedule)是指每周五天八小时工作制。

2)弹性工作时间(flextime)

是指允许雇员在一定限度内决定自己工作时间的安排。如早上6点—10点之间开始上班。优点:使雇员更加自主和独立;是一种低成本福利;能增加雇员的工作满意程度。

3)弹性工作周(flexible work week)

在这种安排下,每天的工作时间长,但一周的工作天数少。如四天十小时工作制。适用于需要较长准备时间才能开始生产的工作。通用汽车公司、A T&T公司等实行四天工作制。

4)兼职身份(part-time status)

每天工作时间较短的工作时间安排。服务业采用较多,因为服务高峰期需要较多人手。如银行、超市和饭馆经常雇佣兼职身份。优点:由于减少了对兼职员工发放福利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

3.工作分类和工作规则

具体规定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情况下做。

●这些规定限制了雇员在工作上的灵活性。

●一个企业对员工的安排及对工作时间安排的灵活性越大,它就会越有效率。

●如果经理几乎没有什么工作分类和工作规则的限制,那么鼓起员工的士气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以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将是容易的事情。

4.3 工作设计(job design)

是指为个人或一组员工具体规定工作任务的内容。

1.职务专门化(劳动专业化或劳动分工)

作为管理的一个变量,工作设计的重要性已为亚当?斯密所证实。Adam?Smith于1723年出身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经济学之父‖。1776年发表了《国民经济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书中提出―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也就是劳动专门化(labor specialization)或职务专门化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成本:①重复劳动能使雇员很快掌握技巧并变得灵活熟练;②由于雇员不改变工作或工具而节省了时间;③每个雇员只使用几种工具从而减少了投资,并使工具专门化;

④减少了工资报酬。由于报酬和熟练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应该付给员工与所需特定技能恰好相符合的工资。如果整个工作只包括一种技能,那么就付给那种技能的工资。

否则,将付给雇员所贡献的最高技能的工资或按体力要求最强的标准来支付工资。注:这一点是英国人Charles Babbage(查里?巴贝奇/查尔斯?巴伯基,1792-1871,数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他提出了一个所谓―边际熟练‖的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劳动专门化的经典例子是装配线,这种系统要求雇员重复那种让人麻木的工作,但它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工作的工资率相当高,因而有大量的劳动力愿意从事这些工作。

据估计,工业化国家有2%-3%的劳动力都从事这种高专门化、重复性的装配线工作。在劳

动专门化下,那种发展和保持工人责任感的传统方法已经成为较好的选择(使人和工作更协调):高工资和激励机制。

2.工作扩展

近些年来,人们将注意力从劳动专门化转到一种更多变的工作设计,以改善工作生活质量。这种理论认为,增加工作的多样性会使工作做得个更好,雇员因此感到一种更高的工作生活质量。反过来也有利于雇员和企业。

工作扩展的方法主要有:

1)职务扩大化(job enlargement)

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相似技能的任务。它被认为是工作的横向扩展。

2)职务轮换(job rotation)

是职务扩大的一种形式,其工作本身并没有扩大,而是雇员从一种专门化工作转移到另一种专门化工作。多样性的工作可以增强雇员判断事物的能力。

3)职务丰富化(job enrichment)

指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加计划和控制。它被认为是工作的纵向扩展。

4)雇员授权(employee empowerment)

是指雇员承担了许多通常由专业人员完成的各种决策的责任。是职务丰富化的一种扩展方式。给雇员更多权利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主人翁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工作扩展也有其局限性(详见P244)

3.自我指导团队(self-directed team)

是指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群。是团队概念中的一种。这样的团队能有效工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赋予了雇员权力,具有核心工作特征以及能满足团队成员的许多心理需要。

4.4 劳动标准(labor standards)

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

注: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过程分析和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定额制定和工作抽样),其目标是消除浪费(时间、人、物料、资金)。

采购或购买(purchasing or buy )是指一个组织获取物料或服务的活动。其内容包括:

▲采购需确认从外面获得的产品和服务最好。

▲寻找、评价和决定产品和服务的最好供应商。

注:▲许多零部件要从其他公司购买,因为专业化生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学习曲线)。

▲由于采购职能花出的资金比企业中的其他职能都要多。因此,这为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4.1 采购

1.作业环境:在制造业中,采购职能由采购部门(purchasing agent)来执行。它代表企业根据合同来行事。一般需要得到产品工程图说明书、质量管理文件及质量检测活动的支持。

2.服务环境:在服务业中,购买一般不太重要,因为主要产品都是脑力劳动。但在另一些服务业中,购买职能就很重要,如运输、餐饮、商业等。在服务业中,采购职能需要依靠供应商的过去行为或标准等级来行事。

3.制造或购买决策(make or buy decision)

◆概念:指相对于企业内部自己生产,企业从外部获得产品或服务可能具有的优势。

◆考虑的因素:当供货方的竞争能力或成本发生变化或者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发生变化时,有必要对这一决策做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制造或购买决策应考虑的因素详见P259表12.1。

4.2 购买机会

1.购买的重要性: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社会越来越多地将收入用于购买上这是因为企业生产所需的零部件由其它厂家生产会更有效率。各行业中收入花在购买上的比例

(详见P259表12.2)。

2.利润、购买和销售收入的关系

范例1:设增加1美元纯利润的销售额为X元,据题意有下列关系式:0.5X+23+0.23X+5=X,则X=$103.7。所以增加1美元的纯利润需要3.7美元的额外销售额。

4.3 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

又称为垂直一体化,指企业为增强生产能力而买下供应商或经销商。

1.分类:可以分为前向一体化(买下产品的最终生产商或经销商)和后向一体化(买下它的供应商)(详见P261图1

2.1)。

2.纵向一体化的适用条件:▲企业有必要的资本▲企业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有必要的管理资源。

3.纵向一体化的优点:▲降低成本▲质量稳定▲交货及时。

4.纵向一体化的缺点:▲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承担丧失市场机会的风险▲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在多个业务领域会直接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增大了企业的行业风险。

4.4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

由于纵向一体化的限制条件非常严格以及技术发展带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纵向一体化更为复杂。一个拥有所有部门的企业也许会因为太官僚而难于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因此,寻求优良的柔性供应商就是方法之一。

1.概念:又称为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或水平一体化),指从特定的任务、目标出发,基于有效利用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依靠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域、归属不同企业的资源通过随意互换和集成而创造的一个经营实体。它是敏捷制造提出的最具创新的思想之一,是相对于传统的具有明显边界的封闭企业而言的。

2.特点:虚拟企业具有流动、变化的组织边界,使他们能创造一个独特的企业组织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

3.虚拟企业的形式:利用与各种供应商的关系来取得所需服务。这些关系能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发放工资、雇佣雇员、设计产品、提供咨询、生产零部件、指导测试和分销等。

4.虚拟企业的优点:◆专业化的管理知识◆低成本投资◆柔性◆速度。

5.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的比较(案例)

详见美国计算机工业的生产情况(李宏余老师资料)。

4.5 采购管理(purchasing management)

采购管理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存货和运输成本、供应的可能性、交货以及供应商的资质等。

◆采购的意义:对于制造业企业,在40年代,物料采购成本占销售额的40%;90年代已经上升到60%。

1.采购的焦点

1)来源管理(source management):指企业应该发展新的、可靠的供应商。

◆管理者必须找到合适的供应商,促进他们的生产能力并协商相互的关系。

2)供给管理(supply management):指企业应该注重长期的、高价值的或重要的购买。

◆因为,未来可靠的供应对企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GM公司注重发展与铂金供应商的关系,因此它会有来源可靠和价格合理的原料来生产催化转换器。

◆如果购买的价值或波动程度在成本中占的比例大,那么供给管理就很必要。

◆企业注重这方面的极端例子是追求后向一体化以保证未来的供应。

3)物料管理(materials management):指企业通过对物料的购买、运输、仓储等活动的整合来达到高效率。

◆当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运输和存储成本相当高时,注重物料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

2.供应商关系

通过购买所能得到的竞争优势只能通过良好的供应商关系获得,将供应商看作对手是不对的。

◆与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是有益的(见P265实例:企业迫使供应商降价)。

◆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应该是供应商帮助买主改进他们的产品以获得更多的定货。供应商也应该为买主提出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过程的想法(见P263表12.4)。

◆购买就是在企业中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们的一种途径。

◆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也包括买主有责任让供应商及时知道产品和生产计划的变化,并与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

建立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供应商评价:就是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如公司、服务、产品、销售人员等,这些标准和权重要视企业的具体需要而定。

◆选择有能力的供应商对企业非常重要。否则,为购买付出的努力将付之东流。

◆当企业不倾向于选择长期供应商时,则供应商的资金、质量、管理、研究和技术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供应商评价实例(P266Motorola)

2)供应商的发展:如果企业想与供应商合作,就要考虑如何将供应商纳入自己的体系。包括:供应商必须认同的质量要求;产品设计变化;生产进度计划和交货;支付方式和购买政策等。

3)谈判:(negotiation strategies)谈判策略有三种经典的方法。

◆成本基础价格模型:要求供应商对买主公开帐簿,合同价格是以生产花费的时间和材料为准。成本基础价格=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市场基础价格模型:以市场上披露的价格为准,如有色金属的价格发表在《金属周刊》(Metals Week)上。

◆竞争出价模型:要求采购部门掌握几家供应商,然后每家报价(货比三家)。优点:买方可以有效地决定成本;缺点: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综合价格模型:综合前面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谈判模型而确定的价格模型。如买卖双方在成本数据上达成共识后,根据原材料成本来接受市场价格;或允许供应商竞争出价。

总之,良好的供应商关系表明买卖双方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包括对双方的能力也建立了信心。

3.购买技术

主要有以下五中购买技术。

1)总订单(一揽子合同):是指向供应商购买商品的一种意向性合同。

◆它属于供应商还没有填写的订单,也称为―延期交货订单‖或―未完成订单‖。

◆不是发货授权书,发货只有在接到同意文件后才能进行,这些文件可能是装运申请书等。 2)无发票购买:指买方根据顾客的合同订货量及买方与供应商的产品结构关系(类似BOM)将采购的物料以支票方式开给供应商,而无须供货商开具发票后再付款的一种购买技术。◆它是买卖双方良好关系的扩展。

◆如轮胎(tyre)供应商为割草机(lawn mower)制造商的每个产品提供四个轮胎,轮胎数目正好是割草机数目的四倍。那么,有了买方的顾客定货量供应商就知道应该生产多少个轮胎。而制造商则根据顾客定货量将支票付给供货商。

3)电子订货与资金转帐(EDI)

采购部门通过电子订货下订单,收到的零部件全部验收合格后,再通过电子资金转帐来付款。

◆企业之间的交易越来越多地采用电子数据交

换系统(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 systems,EDI/EDS)。

◆它可以减少文字工作,即纸上交易。如:订单、发票、支票、存货等。

◆可以使企业在速度、准确性、成本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如:GM公司每年的文字处理事务有十亿份,计算机化可以使每项事务节约5美元,则每年节约50亿美元。

4)无存货购买(VMIorJIT2):它表示供应商为买主保证存货,如寄售存货。

5)标准化:购买部门应努力使所采购的零部件标准化。从而在提高零部件标准化水平方面作出努力。

4.6 准时制购买(Just-in-time purchasing)

1.概念:指在购买活动中,进行购买的时间不早不晚,购买的数量不多不少,严格按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和数量进行采购。

◆通过准时制购买减少了过度存货、验货的时间浪费、低劣质量和延误(到货检查的延误、在制品存储的延误、产成品存储的延误)等。

◆每一时刻所持有的物料都应该增加价值;物料在每一时刻也应该附加价值。

2.准时制购买的特点:产品或零件只有在下一道工序需要时,上一道工序才组织生产和运输必要的产品或零件。(详见P267表12.5)

3.准时制购买的目的

1)消除了不必要的浪费,如减少了查货和验货的成本。

2)消除了厂内存货:如果满足质量标准的物料能够在需要时随时送到,那么就不需要原材料存货。

◆存货容易掩盖问题,所以减少存货可以暴露生产中的其他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

3)减少了转运存货:现代的购买部门都鼓励供应商将工厂设在附近以利于购买后的快捷运输,从而减少转运中的存货。在―资源管道‖中的物料和货币流量越短,存货就越少,总成本就越低(详见P268图12.3)。另一种减少转运存货的方法是将存货寄售(consignment),即将自己的仓库设在用户的存货室。

4)质量和信任度提高:买卖双方必须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及时获得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的货物或零缺陷产品。

◆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以提高供应商的质量与信任度,加强对供应商的长期投入。

注: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准备出售的产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等。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4.供应商的担忧

◆供应商希望拥有众多的客户以减少风险。

◆供应商在将买方订单改进方面缺乏信心。

◆买方频繁的工程变化没有给供应商的改进工

作留下足够的时间,会给准时制造成混乱。

◆在供应商看来,生产过程的零次品是难以避

免的。

◆小批量规模会使供应商的成本增加。

◆将工厂建在客户附近有时会不经济。

4.7 盈亏平衡分析应用于购买

如果我们知道供应商的大致成本结构和相关的收支平衡状况,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购买会对供应商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情况下,精明的买主会在下一个购买周期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产品。而且使供应商的财政状况也更好。

五、库存管理和准时制策略

◆库存(inventory):是指为了满足组

织现在和将来的需求而储存的资源。

◆准时制库存(JIT-inventory):是指

为了维持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行所需的

最少库存。

注:◆库存是许多公司最昂贵的资产之一,年度库存成本通常占库存价值的40%。

◆库存成本主要是指库存的持有成本(或保管成本)。包括:存储成本(如仓库折旧、租金、保险)、投资成本(借贷成本,如仓库投资利息、流动资金占用利息;存货保险)、材料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合理损耗等。

◆减少库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如果产品脱销就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机会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存货投资和顾客的服务水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方法是使总成本最小化。

◆小批量规模会使供应商的成本增加。

◆将工厂建在客户附近有时会不经济。

4.7 盈亏平衡分析应用于购买

如果我们知道供应商的大致成本结构和相关的收支平衡状况,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购买会对供应商产生什么影响。在此情况下,精明的买主会在下一个购买周期里,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产品。而且使供应商的财政状况也更好。

◆库存成本主要是指库存的持有成本(或保管成本)。包括:存储成本(如仓库折旧、租金、保险)、投资成本(借贷成本,如仓库投资利息、流动资金占用利息;存货保险)、材料处理成本、劳动力成本、合理损耗等。

◆减少库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如果产品脱销就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机会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在存货投资和顾客的服务水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方法是使总成本最小化。

1.库存的作用

◆为预期的客户提供存货。

◆将生产和销售过程分开,以满足季节性的需求变动。

◆公司从数量折扣中得到好处。

◆公司套购保值以防止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化。

◆防止由于意外而导致的存货告罄,由此要设

置安全库存。

◆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2.库存的类型(按用途分)

◆原材料库存(raw material inventory)

指企业已经购买但还没有用于生产的存货。这些货物可以将供应商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

◆在制品库存(work-in-process inv.)

指正在做一些加工但还没有完成。通过减少加工的时间可以减少在制品库存。

◆维护、维修、作业用品库存(MRO)

它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维护和维修某些设备的需求和花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maintenance/repair/operating)

◆产成品库存(finished goods inv.)

是指已经制造完成并等待装运的存货。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需求是不确定的。

库存还可以按作用分为:周转(经常性)库存、在途(运输)库存、安全库存和季节(性)

库存。

3.库存管理

◆如何将库存进行分类(称为ABC分类

法)。

◆库存记录能维持多高的精确度(称为

循环计数法)。

3.1 ABC分类法

3.1.1 ABC分类法的概念

ABC分类法是指将现有的库存按平均货币占有量(每个品种库存的平均需求量×每件库存成本)分为三类:

A类:指存货品种数占有量最低,品种数占库

存总数的20%,库存成本占总价值的80%。

B类:指存货品种数占有量中等,品种数占库

存总数的30%,库存成本占总价值的15%。

C类:指存货品种数占有量最高,品种数占库存总数的50%,库存成本占总价值的5%。

3.1.2 ABC分类法的原理

ABC分类法是―帕累托原理‖在库存中的应用,即―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

注:◆分类标准还可以按特定标准而不是存货品种数进行分类。如预期工程变化、单位成本发生变化等。

◆通过分类作业,经理能为每一种库存制定不同的策略,实施不同的控制。

3.1.3 建立在ABC分类基础上的策略

◆花费在购买A存货上的资金应大于C存货和B存货。

◆对A存货的现场控制要更严格。A存货应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为保证它们记录的准确性要对它们进行频繁的检查。

◆预测A存货要比预测其他存货更为精心细致。

3.1.4 ABC分类法的作用

◆保证预测更加准确

◆更好的现场控制

◆提高供应商的信赖度

◆减少安全库存和库存投资

3.2 记录的准确性

◆库存系统要求有准确的记录,以便管理者作出订货、生产计划、运输等方面的准确决策。

◆为了保证库存记录的准确性,入库和出库的记录必须做好。

◆一个安排合理的仓库必须有较少的进出口、安全的仓库管理以及储存固定货物的存储空间,并且箱柜、货架及零部件都要准确的标记好。

3.3 循环计数法

◆概念:指对库存记录不断的进行核实,或定期对库存记录进行核实。

◆库存记录的传统核实法:以前许多

企业采用年度实地盘存的方法来核实库存

,但是记录的准确性差,并常常伴随着设

备的停产。

◆库存记录的现代核实法:主要采用循环计数法,通过使用ABC分类法和对库存进行分级,然后每天清点每一级别的一些库存。其中:A类存货清点的次数比较多,大约每月一次;B

类库存清点的次数少一些,大约一个季度清点一次;C类库存清点的次数更少一些,约6个月一次。

注:在循环计数过程中,要清点存货品种、核实记录并将不准确之处准确记录下来,然后找出不准确的原因加以修正。

◆循环计数的优点:

·消除了年度盘点对停产或打断生产过程的弊端。

·消除了年度库存调整。

·具备专业人员核实库存的准确性。

·能及时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

·能保证库存记录的准确性。

4.准时制库存(JIT-inv.)

传统库存是用来弥补生产计划出现某种偏差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而好的库存策略不是用来准备应付某种情况,而是准时供货。准时制库存,就是指库存在时间上不早不晚、在数量上不多不少。

4.1 易变性(changeability)

4.1.1 易变性的概念

易变性是指生产系统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不稳定性(如设备故障、员工缺勤等)。

◆为了获得适时库存,管理者必须减少易变性。

◆库存掩盖了易变性,系统的易变性越少,需要的库存量就越少

◆差错导致了易变性,而差错又是由于容忍浪费和低水平的管理造成的。

4.1.2 易便性(差错)产生的原因

◆雇员、机械、供应商未按标准生产。

◆工程图或说明不准确。

◆生产人员在未搞清图纸或生产说明之

前,就试图开始生产。

◆不了解客户的需求。

注意:库存掩盖了问题,减少库存就能发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后就能进一步减少库存,并使物料顺利通过生产过程。为了实现准时制库存,管理必须从削减库存开始。

4.2 准时制库存的关键

◆按(质量、计划)标准进行小批量生产,减少批量可以减少库存及成本。

◆批量越小,隐藏的问题就越少。

◆获得小批量的方法是:

只有在下一道工序(工作站)需要存货时才将其运入。其中,理想的批量是―1‖。当存货只有在需要时才被运入,这被称为―牵引系统‖,日本人称之为―看板系统‖。

4.3 看板(kanban,源于日文)

4.3.1 看板的概念

看板表示在工厂内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物料的需求。它是日本人为减少库存,在车间采用的―牵引‖库存系统。

◆看板是上道工序生产下一道工序所需物料的授权书。

◆看板牵引物料通过工厂。

◆许多工厂对看板系统进行了修改,但仍然被称为―看板系统‖。但原始的―看板‖已经不存在了。

4.3.2 看板的特点

◆每一次生产和运输的批量都很小,只

够下一道工序12小时的生产需要。

◆特别强调按计划执行,并努力减少生

产的准备时间和成本。

4.3.3 看板的优点

◆库存量少。

◆只有在工序需要时才将物料―牵引‖通过工厂。克服了库存的缺点(如:低劣的质量、过时、损失、占地、保险费用和物料保管费用上涨、存储事故增加等)。

一、运营战略的基础知识

运营管理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生产率。

分目标:质量、成本、时间、柔性。

3.运作经理的职责和作用

职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作用:运作经理将这种管理过程运用到他们的OM职责中而做出各种决策。

4.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区别(见运作管理8edi.P48表2-1)

1)生产率方面2)产品方面

5.运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球化:随着通信和运输费用的下降使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化市场(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

JIT绩效管理:库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使企业成本变得高昂;也使企业对市场的响应变得迟钝。运作经理必须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各个环节来减少库存。

供应链合作: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及工艺技术的快速变化,都需要供应商的更多参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通常占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运营经理有必要在供应链合作中与关键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快速产品开发:面对更新的技术及行动更快、管理更有效的同行,运营经理必须作出响应。

大量定制:在全球市场中,顾客拥有

越来越多的选择。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对公司的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运营管理的人员必须使生产流程具有足够的柔性,以满足每个顾客与众不同的要求。

授权员工:知识爆炸及越来越多的技术岗位对员工的工作胜任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运营管理人员需要将更多的决策权下放给每位员工。

环保生产:运营管理人员对生产率水平的持续改进愈来愈多地聚焦于环保型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上,。这意味着产品可以生物降解,或者汽车零部件可以重复使用或循环使用,或者生产出更为环保的包装。

伦理:运营经理有责任在面临持续挑战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

二、运营战略的目标及内容

(一)运营战略的目标:提高生产率

1.生产率含义:生产率是指生产过程的产出(产品与服务)与投入(劳动、材料、能

量及其它资源)之比,是一个相对指标。

2.生产率的计算(Productivity)

生产率=产出/投入劳动生产率=产量/工时

(详见史蒂文森教材P28表2-4、表2-5)

3.生产率变量:劳动、资本、管理。

§8.4敏捷制造

敏捷有几重含义:人的知识和智能的灵活发挥;对市场需求灵敏快速反映;准确有效地满足客户要求。这些内容也都是供应链管理所要求的。

一、敏捷制造企业产品

1.迅速推出新产品

2.用户易拿到重新组合产品

二、生产系统

1.按定单生产

2.可连续更换的生产系统组合为新的信息密集制造系统,做到生产成本与批量无关

3.组织与人员:权利分散,动态结构,满足多功能项目组需求三、敏捷制造要素

生产技术(柔性设备)、管理(虚拟公司)和人力资源(知识)管理创新思想-虚拟公司

第一二三大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的范围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幵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幵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三次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 次产业分类 门类大类名称 A农、林、牧、渔业 01农业 第一产业02林业 03畜牧业 04渔业

第二产业 06煤炭幵采和洗选业 07石油和天然气幵采业 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有色金属矿采诜业 10非金属矿采选业 12其他采矿业 C制造业 13农副食品加工业 14食品制造业 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6烟草制品业 17纺织业 18纺织服装、服饰业 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 家具制造业 22造纸和纸制品业 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B米矿业

2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7医药制造业 28化学纤维制造业 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1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3金属制品业 34通用设备制造业 第二产业 35专用设备制造业 36汽车制造业 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0仪器仪表制造业 41其他制造业 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

专业班级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502班 实训报告 姓 名 彭鑫恬 学 号 150005071048 实训日期、时间 2016年5月11日 同组学生姓名 王燚(数据制图)、王志鑫(资料收集) 课程名称 经济地理学 指导老师 岳云华老师 实训地点 1B104 实训项目名 区域经济数据获取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 实训类型 实训成绩 _______ 内 容: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和实训步骤 五、实训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 七、心得 一、 实训目的和要求: 目的: 1.认识区域经济数据平台 2.掌握区域性经济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 3.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与图形编绘方法; 4.学会用动态数列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变化调整与分析原因,培养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求: 1.以3人一组为单位,以天津市为对象,获取有效数据; 2.整理数据完成数据表格,并根据表格和图形得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 内容: 1.按照指导书的提示,掌握相关数据平台的地址、熟悉界面、数据类型等 2.查找需要的区域性经济数据; 3.静态、动态相结合,分析某经济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并编制结构图; 4.对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与解释。 原理: (一)三次产业分类来源 三次产业分类源于西方经济理论。 (二)分类依据 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 ……………………………装……………………………………………订…………………………………………线……………………………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三大产业的划分

三大产业的划分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地把我国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定为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与举措。 不同行业和产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功能 第一产业农业,是整个社会大生产的基础。人类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进行其他生产的先决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独立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简称工业),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原材料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的物质生产领域。它所包含的行业和门类较多。按照劳动对象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工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主导功能表现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 进的技术装备,它是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先导。例如,传统农业主要靠人畜类肥来发展地力,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是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农用机械等和工

业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总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即起着领导和决定方向的作用。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所包括的部门不断扩大、增多,因而第三产业是个发展性的概念。第三产业可具体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再细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讯行业、物资供销和仓储行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商业饮食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技术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修理业务;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公安司法机关等。 第三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为基本条件,通过服务的形式生产出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及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这种服务性的产业活动就象“润滑剂”和“增效剂”,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物化于各物质生产要素之中。

三大产业与税收

税收同三大产业间关系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收入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基础和保障,为确保政府各项职能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有相应的财政收入作为后盾。财政收入问题是现代财政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三大产业与税收关系及其重要。 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但是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属于粗放型经济,所以要发展我国经济必须要加大工业的发展,所以当进入工业化阶段后,第二产业产值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达到一定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其次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一方面,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进而从根本上决定了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另一方面,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完善的税制能够平衡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调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从而增加税收。 然后通过对比税收同我国三大产业的关系,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高税负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不一定非得实行高税率。因为过高的宏观税负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削弱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导致经济的停滞或下降;二是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不同的税率,但税率高低相差

很大。低税率政策可以刺激生产、扩大税基,最终有利于税收增长;三是宏观税负、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英国经济学家基思.马其顿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其结论是“那些在效率税制下,使公民承担较低平均税负的国家要比高税负国家的公民收入增长更快。即低税负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高税负会抑制经济增长。 最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税收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如果第三产业产值的系数最大,说明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而1970到1989年的模型结果中第一产业产值的系数最大,说明在这段时间里第一产业产值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阶段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率最小。这一明显的变化充分地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大产业

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1935年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指国民经济中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水电油气、医药制造等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是现代国家的标志,2017年中国的第三产业占总产值已超过一半。 刷题巩固 01、下列哪项不属于第三产业() A.教育 B.社会福利 C.邮电通信 D.航天 【解析】D。根据《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中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

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故正确答案为D。

三大产业分类



我国有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具体的包括如下介绍。
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 类别、名称及代码
类别
门类 大类
类别、名称
第一产业
A
农、林、牧、渔业
01
农业
02
林业
03
畜牧业
04
渔业
05
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
B
采矿业
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11
其他采矿业
C
制造业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
食品制造业
15
饮料制造业
16
烟草制品业
17
纺织业
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
家具制造业
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医药制造业
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9
橡胶制品业
30
塑料制品业
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4
金属制品业
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47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48
建筑安装业
49
建筑装饰业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_税收及三大产业的关系模型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税收与三大产业的关系模型 学号:0112940 姓名:张慧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修课时间:2013-2-24 任课教师:朱永军 成绩: 评语:本次实验室研究税收与三大产业关系的模型,试图通过对1993-2012年税收收入与三大产业年产值的分析,了解税收收入与农业、工业、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了ols分析方法和eview软件确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与修正。经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税收收入与第一产业相关关系不明显,与第二、三产业间则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本次试验研究的显示意义很强,通过本次试验对计量经济学

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Email: 1850337523@https://www.360docs.net/doc/3b2382269.html, 税收与三大产业的关系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的是税收与三大产业的关系模型,通过对1993-2012年税收与三大产业收入的分析,以了解税收与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运用Eviews软件和OLS分析法对1993—2012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逐步剔除不合适的解释变量和对方程进行一系列的检验,最终找出税收与主要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导向运用此关系对以后情况进行预测。 关键词:税收三大产业产值 OLS Abstract This study is a model of tax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1993-2012 annual tax revenue and the three major industry revenue,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x and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s well as the links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By using Eviews software and OLS analysis of the 1993-2012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and gradually eliminating inappropriat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the equation of a series of tests, finally we can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x and the main impact factors. Throug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oriented use of this relationship ,we can predict the subsequent situation. Keywords: tax three major industrial revenue OLS

第一二三产业如何划分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当代划分产业部门的一种分类方法。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第二产业是把初级产品加工成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进一步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产业,第三产业则是提供满足人类基本物质资料需要以外的进一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亦称第一次

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生产食物,而农业就是生产食物的部门。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农业开始的。后来,当农业生产的食物不仅能够满足农业人口本身的需要,而且还有剩余,才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腾出一部分人从事工业和其他生产或活动,以满足人类其他进一步的需要。马克思说:“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农业和工业充分发展了,人类又要求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以外的各种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上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各种需要等。马克思曾经预料到,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的比重将会减少,而从事非生产劳动的时间和余暇将会增多。 英国经济学家A.G.B.费希尔把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生产阶段,生产活动的特征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阶段是以纺织、钢铁和其他工业生产的大规模迅速发展为特征。第三阶段是以各种服务业的生产为主的产业迅速发展为特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于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工业中就业的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在工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中就业的人数也趋于下降。(人口向城市聚

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三次产业的划分(续二)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P/OM 简介(续)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来自于制造的速度,对顾客需求的充分理解等。 ◆次优化(Sub-optimize) 当子系统存在相互冲突的目标时,大系统(公司)就可能无法以最优状态运转。 ◆生产战略(Strategy)的制定程序及影响因素(图2.4、2.5,P28-29) 1.定义:就是选择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 2.应考虑因素:直接因素(行业因素:波特的五因素论)和间接因素(政治、经济、科技、人文、自然)。 3.产品生命周期:见P41。 4.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开发战略:P125 (二)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的程序 ◆产品开发的方法:成立产品开发小组,负责从了解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至产品成功的全过程。其目标是成功的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小组成员包括市场营销、制造、采购、质量检验、一线服务人员等。 ◆价值分析: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新产品做出改进以便更加经济的生产产品。 ◆基于时间的竞争:指更快的推出产品以获得竞争优势。 产品开发(续) 根据价值选择产品 是指按每个产品各自为公司创造的收入(也可以按每个产品的年收入),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这种方法为管理层评估每个产品所采取的战略提供了依据。如告诉管理层哪种产品应该取消,哪种产品不宜再研究、开发或设备上再投资。 三)产品的定义和建档 产品或服务的定义:指产品有什么样的用途(功能)以及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对产品进行设计)。 大多数产品及其零部件是通过工程图来定义的,工程图显示了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材料。还有许多产品是通过书面的规范及标准给产品下定义的。 1、制造或购买决策

三大产业(二)

三大产业(二)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也越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化过程,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讲解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要从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两个角度实行。讲成绩如下表格: 通过图表能够看出,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变化幅度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表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是变化的。我们在小范围做的调查与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是协调一致的。这使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正在拉近。其次,指出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讲第一点意义之前,媒体显示:没有人是贫困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通过大屏幕上的至理名言,使学生明白: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转播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同知识对个人的作用一样重要。 要求学生们以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产业为例(能够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论证第一点意义。(注: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即能够讲清第一点意义,又可使学生理解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总结时,既能够举出瓦特、爱迪生等个人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的例子,又能够举出韩国、日本等国家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例子。 在讲第二点意义之前,先拿出一道讨论题要求同学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出第二点意义。讨论题是:我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经济生活贫困窘迫,但社会的犯罪率比较低。现在生活富裕了,但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犯罪率居高不下,据调查犯罪分子中刑事犯罪分子绝大部分都是无业人员。你认为犯罪与就业相关系吗?是一种什么关系?根据中国当前农业现有1.2亿剩余劳动力,城镇有大量下岗工人的国情,应该把这

GDP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GDP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首先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收集了我国大陆31省市2010-2013年GDP。试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统计数据中,研究其内在联系,并对今年总体经济做预测。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三大产业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第一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进步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三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可近似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大产业增长率的加权和,建立以下模型,其表达式为: Y =β0 +β1X1 + β2X2 + β3X3 +ε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 1、X 2 、X 3 分别 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 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而βn(n=1,2,3)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n * X n (n=1,2,3)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ε表示随机误差项,代表其他影响GDP的因素。 下面将对我国36年来的三大产业对GDP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一.数据的收集整理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Y 第一产业X 1第二产业X 2 第三产业X 3 1978 3,645.2 1,027.5 1,745.2 872.5 1979 4,062.6 1,270.2 1,913.5 878.9 1980 4,545.6 1,371.6 2,192.0 982.0 1981 4,891.6 1,559.5 2,255.5 1,076.6 1982 5,323.4 1,777.4 2,383.0 1,163.0 1983 5,962.7 1,978.4 2,646.2 1,338.1 1984 7,208.1 2,316.1 3,105.7 1,786.3 1985 9,016.0 2,564.4 3,866.6 2,585.0 1986 10,275.2 2,788.7 4,492.7 2,993.8 1987 12,058.6 3,233.0 5,251.6 3,574.0 1988 15,042.8 3,865.4 6,587.2 4,590.3 1989 16,992.3 4,265.9 7,278.0 5,448.4 1990 18,667.8 5,062.0 7,717.4 5,888.4 1991 21,781.5 5,342.2 9,102.2 7,337.1 1992 26,923.5 5,866.6 11,699.5 9,357.4 1993 35,333.9 6,963.8 16,454.4 11,915.7 1994 48,197.9 9,572.7 22,445.4 16,179.8 1995 60,793.7 12,135.8 28,679.5 19,978.5 1996 71,176.6 14,015.4 33,835.0 23,326.2 1997 78,973.0 14,441.9 37,543.0 26,988.1 1998 84,402.3 14,817.6 39,004.2 30,580.5 1999 89,677.1 14,770.0 41,033.6 33,873.4 2000 99,214.6 14,944.7 45,555.9 38,714.0 2001 109,655.2 15,781.3 49,512.3 44,361.6 2002 120,332.7 16,537.0 53,896.8 49,898.9 2003 135,822.8 17,381.7 62,436.3 56,004.7 2004 159,878.3 21,412.7 73,904.3 64,561.3 2005 184,937.4 22,420.0 87,598.1 74,919.3 2006 216,314.4 24,040.0 103,719.5 88,554.9 2007 265,810.3 28,627.0 125,831.4 111,351.9 2008 314,045.4 33,702.0 149,003.4 131,340.0 2009 340,902.8 35,226.0 157,638.8 148,038.0 2010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0 2011 473,104.0 47,486.2 220,412.8 205,205.0 2012 519,470.1 52,373.6 235,162.0 231,934.5 2013 568,845.2 56,957.0 249,684.4 262,203.8 (表一)

GDP增长率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题目: GDP增长率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GDP增长率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我国国生产总值在20年间得到迅速增长。文章试从三大产业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统计数据中,研究其在联系,并对今年总体经济做预测。 关键字:产业经济结构 一、经济理论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占统治地位达到一定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我国而言,把各种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和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三大产业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第一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基础,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进步

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三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对于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作用是否明显,他们与国生产总值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整个国生产总值又有多大的影响,对于三大产业,在新的条件下哪一产业对国生产总值的影响更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研究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成为决策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体来说,2O世纪9O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历史上累积下来的产业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从总体上看,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了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将对我国20年来的三大产业对GDP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1年24.5%下降到2010年的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1年的41.8%上升到2010年的4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91年33.7%增加到2010年43.1%。由此可见,从1991年到2010年,总的来说,三大产业各自的增加值都有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二、

(完整版)康养产业类型划分及康养小镇规划思路

康养产业类型划分及康养小镇规划思路 我国居民正在进入避暑避霾避寒、养生养心养老的大众旅游休闲时代,人们愈加追求健康和精神享受,作为新时期人们的一种旅居生活方式,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休闲生活主流。 一、康养的概念 什么是康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界定。以下从学术界、产业界、行为学和生命学四个角度来说明。 二、康养的分类 概括来说,康养产业就是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和。然而,根据消费群体、市场需求、关联产业、资源差异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康养产业类型。 1.基于消费群体 从消费群体来看,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消费群体的年龄构成来看,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依据年龄构成进行划分,不同年龄群体有不同的产业分类。 妇孕婴幼康养:妇孕婴幼康养是康养产业中新的分支,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妇孕婴幼群体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以及该群体消费转向多元化,妇孕婴幼的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医疗保健,更多母婴健康产品服务持续涌现,如产前检测、产后恢复、胎儿早教、小儿推拿、妇幼膳食、益智玩具等其他围绕妇孕婴幼群体的康养产品。 青少年康养:是指为满足青少年群体康养需要的产业集合。因此,针对这一群体的康养供给更多是围绕教育、体育、旅游、美容、养生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

展开,如健身赛事、康复医疗、中医药疗养、亚健康防治、美体美容、心理诊疗等相关产品与服务。 中老年康养:由于业界始终将健康和养老视为康养产业的主要组成,且现阶段中国社会加速步入老龄化,因此中老年康养长久以来都集中或等同于养老产业。就现阶段该群体实际需求来看,中老年康养不仅包含养老产业,还包含医疗旅游、慢病管理、健康检测、营养膳食、老年文化等相关及周边产业。 另一方面从消费群体的个体健康来看,一般把人群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病患三类:健康群体重保养、亚健康群体重疗养、病患群体则重医养。 健康状态的保养:健康人群的康养需求集中在对身心的保养上,即通过健康运动、休息睡眠以及其他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康养行为等保持身心健康状态。基于健康人群的康养业主要集中在:体育、健身、休闲、旅游以及文教和影视等。 亚健康状态的疗养:亚健康人群是目前康养产业最关注的人群之一,对应的康养业主要集中在健康检测、疾病防治、保健康复等行业。如:中医养生、保健

产业划分体系

产业划分体系 主要包括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等分类方法。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产业革命往往是由于制造业的革命引发的一场导致三大产业全面变革。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

回归分析案例_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产业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产业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我国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产业的数据. 根据数据绘制数据变化趋势如下.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第一、二产业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Y,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作为自变量X 1、X 2 ,做多元线

得到的回归方程为21895.1811.0794.516X X Y ++-= 显著性P 值Sig=0.000,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对回归系数作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出,X 1、X 2单独对因变量Y 有显著性影响,最大的复相关系数R=1,决定系数R 2=0.999,估计的标准差为2113.43764,小于回归平方和(1.36e+11),说明拟合效果较好. 即可以以99.9%以上的概率断言自变量X 1、X 2对因变量Y 产生显著性线性影响.通过检验. 当一个回归问题存在异方差性时,如果仍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估计未知参数,将引起不良后果,特别是最小二乘估计量不再具有最小方差的优良性,即最小二乘估计的有效性被破坏了. 残差图是一种直观、方便的分析方法.它以残差e 为纵坐标,以其他适宜的变量为横坐标画散点图. 如果回归模型适合于样本数据,那么残差e 反映误差项所假定的性质,残差e 应该在e=0附近随机变化,并在变化幅度不大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可以根据残插图来判断回归模型是否具有某些性质. 分别画出X 1、X 2的残差图.

三大产业合理比重

中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 *可以这么说,低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很小;第二,中下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而经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很大;第三,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更小,第二产业相对中等收入国家则更小些,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则达到更高程度。。(低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GNP在195美元及以下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GNP在195美元以上和8626美元以下的国家。中下等收入和中上等收入国家按1993年人均GNP2185美元进行划分。高收入国家指1993年人均收入GN P在8626美元以上的国家。) 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目前,它正介于低收于国家和中等国家之间,即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认识并体会到:理解掌握国民生产总值与国人生产总值的要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常可以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而三大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和对外某此更高层次的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了,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才可能有从力、物力、财力去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当第一、第二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社会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也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劳动者第一、第二产业的进步(板书) 因为,没有商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即取决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程度,又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才能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