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休克
急救护理学(学堂在线) 吉大考试题库答案
急救护理学
一、导课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2、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二、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史
《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何时由国家出台3、1980.10
三、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3、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四、院内急诊科的救治
下列哪一项不属急诊科的设置2、急诊休息室
总结习题
急诊分级标准中,黄色病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4、60分
院前急救主要任务2、灾害遇难者急救
城区的急救半径为多少2、≤5km
院前急救的紧急救护要点包括1、舒适符合病情的体位, 2、迅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3、正确松解病人衣服4、初步急救
院前急救的特点1、社会性、随机性强, 2、时间紧急, 3、流动性大, 4、工作环境条件差, 5、病种多样复杂
急诊工作内涵包括1、强化急诊临床思维, 2、科学地进行病情的评估,
3、迅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规范的早期目标化诊治,
5、合理的分流
患者
第二章灾难应对与护理。
第六章-休克教学教材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静水
管前括约肌舒张
压升高,血浆渗出,血液浓缩
微循环淤血,血流缓慢 静脉回心血量更加减少
心输出量和血压进一步降低
毛细血 管后阻 力增加
休克期
• 特点: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
肌松弛,而微静脉收缩。外周阻力降低。血 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微循环灌大于流。
• 临床表现:脑缺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心肌 缺血→心力衰竭表现;皮肤粘膜瘀血→紫绀、湿冷; 肾缺血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
临床表现 神志
低排高阻型(低动力型,冷休克) 高排低阻型(高动力型,暖休克)
大部分感染性休克 G-球菌
G+球菌
烦躁,淡漠,嗜睡或昏迷
清醒
皮肤色泽
苍白,紫绀或花斑样紫绀
淡红或潮红
皮肤温度
脉搏
脉压差
尿量 心率 四肢静脉 血压 周围血管阻力
湿冷或冷汗
细速
<20mmHg (2.7)
<25ml/小时 增快 萎陷 正常或低 高
温暖、干燥
较慢,有力
> 20mmHg (2.7)
>30 ml/小时 不增快或不显著增快 充盈 偏低 低
微循环:(微A经毛细血管网到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液体的交流,维持内环境稳态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静脉)
(通血毛细血管)(AV吻合支)
消耗了凝血因子 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严重出血倾向
休克晚期
• DIC引起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激活,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溶酶体的破裂,使器官 组织坏死。血管内溶血,加重缺血。
第六章 休克
– 扩容首选平衡盐溶液 – 预防休克选用乳酸钠林格氏液 – 已休克用碳酸氢钠等渗盐水 – 全血用于出血性休克 – 血浆用于烧伤休克 – 中右是最常用的血浆增量剂。低右降血粘、DIC – 高渗盐抗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在有效循环血量得到充分补充和纠正酸中毒后血压仍不回升, 需尽快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收缩剂:(抢救时多用)
– 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阿拉明)、新福林 – 适用:Bp<50mmHg,危及心脑血供而又不能立即输液、
•血管扩张剂: (增加心缩和解除平滑肌痉挛使血管舒张)
– – – – 多巴胺、酚妥拉明、654-2和异丙肾 必须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低浓度、慢滴速 临床上常将多巴胺与间羟胺合并使用。
休克晚期
• DIC引起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
激活,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溶酶体的破裂,使器官 组织坏死。血管内溶血,加重缺血。 特点:微循环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 血液更浓缩,血流变学的改变加重且出现DIC。 休克晚期临床表现:昏迷不醒,血压测不到,脉搏不 清,尿不出,体温不升,DIC出血表现。
萎陷如条索
120或摸不清 厥冷到膝肘,冰泠 <8kpa或测不出 <1.35或测不清 无尿
20~40% 40%以上 (800~1600ML) (>1600ML)
休克急救护理
•休克的救护原则
迅速解除致休克因素 尽快恢复有效循环量 纠正微循环障碍 改善心脏功能 恢复正常代谢
治疗措施
血容量不足 感染 中毒性休克 过敏 心源性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 内分泌性因素 创伤低血容量
休克(教案)
休克(教案)授课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自学内容使用教具休克授课专业及层次临床、本科学时数2学时第六章休克2.了解各类休克的病理生理基础。
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休克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1.掌握休克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无多媒体相关学科知识病理生理教学法讲述法、启发式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第一节概述一、定义什么是休克?)二、分类重点讲解病因分类)三、病理生理1微循环的变化2代谢变化3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重点讲解心、肺、肾)四、临床表现按照休克的病发过程分类1休克早期2休克期5分钟5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为重点内容,重点教学,结合多媒体图表教学,做到浅显易懂)5、诊断六、休克的监测与判别1.神志及末梢循环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附页)2.基本生命体征3.尿量4.特殊监测七、医治1.一般处理2.补充血容量3.积极处理原病发4.救治酸碱平衡失调5.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循环7.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为本章难点,结合多媒体图表讲解,结合临床,增强研究兴趣)第二节过敏性休克一病因予发病机制二临床特点重点讲解临床表现)三医治1脱离过敏原2注射肾上腺素3打针地XXX4伴气管痉挛给予氨茶碱5紧要心肺复苏6抗组胺药物7应用升压药治疗是本章重点内容)第三节低血容量性休克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二临床特点1.病史2.主要表现3.碎玉失血量的估计三医治第四节感染性休克第四节感染性休克。
外科休克外科学第六章
四、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和组织灌流不足
1.微循环变化 2.代谢变化
3.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组成: 1. 阻力血管(前闸门) 2. 容量血管(后闸门) 3 .通路 (1)直捷通路 (2)动-静脉吻合枝 (3)营养通路 微循环的功能: 主要功能:物质交换—营养通路 其他功能:1.调节全身血压—阻力血管 2.调节回心血量—容量血管 微循环的调节 1. 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 神经调节: 交感神经,α 、β 受体 体液调节: 收缩血管: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TXA2.内皮素等 舒张血管:如组胺.激肽.腺苷.乳酸.PGI2.内啡肽.TNF.一氧 化氮 2 .不同血管对同因素反应不同 儿茶酚胺 酸中毒 前闸门 敏感 耐受差 后闸门 不敏感 耐受好
(一)休克早期:
4. 临床表现 外周血管的收缩——(皮肤)面色苍白,四 肢湿冷 尿量减少,肛温降低 汗腺分泌增加——出汗 CNS高级部位兴奋——烦躁不安,意识清楚 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脉搏细速,血压降 低或正常,脉压减小
(二)休克期(抑制期)
微循环淤滞期 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 可逆性失代偿期 1. 微循环变化特点:灌而少流,灌>流,微循环扩张、淤滞 2.微循环淤血机制 (1)组织缺血缺氧→酸中毒 阻力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性↓→松弛 容量血管对儿茶酚胺保持反应→收缩 (2)某些代谢产物(组胺,激肽,腺苷,NO)→血管扩张,通透性↑ (3)内毒素→血管扩张 (4)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细胞压积↑ 红细胞聚集, 白细胞粘着. 血小板粘附和聚积,血液泥化
(三)休克晚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微血栓,出血→回心血量锐减,加重循 环障碍,加重重要脏器损害 。 休克难治—SIRS,炎症介质泛滥,氧自由基。
第六章 休克
中、晚期
Bp〈7kPa DIC
脑组织 缺血、缺氧
无明显脑功 能障碍
神志淡漠 昏迷
(五)胃肠和肝功能障碍 休克时,由于血压下降及有效循环血量减 少,引起肝及胃肠道缺血缺氧,出现淤血、 出血、微血栓形成。
胃、肠运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肠道 内细菌大量繁殖,中毒性肠麻痹。 肝功能障碍、屏障功能降低,菌入血-内毒 素血症。
BP (–)脉搏细速脉压差↓
少 尿
出冷汗
烦躁不安
二、淤血性缺氧期
(一)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Ⅰ 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Ⅲ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Ⅱ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Ⅳ 灌流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二)微循环淤滞的主要机制
酸中毒对微血管舒缩的影响 内毒素的作用
失血、创伤等
微动脉收缩
微动脉扩张
动静脉短路开放
-受体
2.其他体液因子的释放
AGTⅡ:具有拟交感神经作用。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VP):称为ADH。
内皮素(Endothelin, ET):缩血管和增强儿茶酚胺作用。 血栓素A2(TXA2):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心肌抑制因子(MDF):心肌收缩力↓、内脏血管收缩。 AGTⅡ、VP、TXA2、ET和白三烯等 微血管强烈收缩 微循环缺血、缺氧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是
不同类型休克的共同通路。
自身输血: 静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
( 三 ) 微 循 环 变 化 的 代 偿 意 义
有 利 于 维 持 动 脉 BP 有 利 于 心 脑 供 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自身输液: 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醛固酮和ADH ↑: 肾小管重吸收钠水↑
第六章 休克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案【动物医学专业】周次第5 周,年月日章节名称第六章休克shock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实习(∨)教学时数3,另有实验课0.5学时(录像)教学目的及要求1.要求学生明确休克的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休克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其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1.休克的概念;2.休克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3.休克的发展过程;4.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0.41.5 0.5 0.6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1.休克的概念;2.休克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教学难点是:休克的概念及其发生机理。
教学手段1.课堂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意抓住休克发生的根本环节,即微循环灌流不足的问题,不断深入和展开讨论;2.多利用教学课件,并结合实验课教学录像,演示休克的表现、发生机理等,帮助学生掌握本章重点和化解难点。
思考题1.何谓休克,休克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凝血期,这三期是如何发生的?2.简述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凝血期的发生原因及对机体的不同影响。
参考资料1.陈怀涛、许乐仁主编,马学恩、赵德明、潘耀谦、郑世民、龙塔副主编.兽医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4~882.陈主初主编,王树人副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2~2253.李普霖主编,王水琴、邱振东、潘耀谦副主编.动物病理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9~170第六章休克shock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构成血液的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通过微循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灌流不足可引起休克。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
一、概念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造成重要器官(如脑、心、肺、肝、肾)机能障碍和细胞代谢障碍。
这一严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休克。
第六章 休克
3.心功能改变: 3.心功能改变
除心源性休克伴有原发性心泵功能障碍外,在其 它类型休克的早期,由于冠脉本身的特点及机体 的代偿作用,心泵功能一般无明显变化。但是, 随着休克过程的发展,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使 冠状动脉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缺氧,心泵功能 发生障碍,可能发生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时间持 续越久心力衰竭越严重,可产生心肌局灶性坏死 和心内膜下出血。
2.心源性休克:基本机制为泵功能衰竭。病因心 2.心源性休克:基本机制为泵功能衰竭 病因心 泵功能衰竭。 心源性休克 肌梗死、、严重的心率失常、 、、严重的心率失常 肌梗死、、严重的心率失常、等。 3.分布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 3.分布性休克 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 分布性休克: 常。这类休克中,一部分表现为体循环阻力正常 或增高,主要由于容量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 所致。常见的原因为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等神 经性损伤或麻醉药物过量等。另一部分是以体循 环阻力降低为主要表现,导致血液重新分布,主 要有感染性原因所致,也就是临床上称之为的感 染性休克,这是分布性休克的主要组成部分。
休克进展期Ⅱ 休克进展期Ⅱ期(休克中期) 休克中期) 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持续缺血缺氧微循 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就会进入可逆性失代偿 期。这时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 血压进行性 期。这时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血压进行性 下降,少尿甚至无尿,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或 血液重心分不中的优先保证,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心搏无力,患者 神志淡漠甚至转入昏迷;2、肾血流量长时间严重 神志淡漠甚至转入昏迷;2、肾血流量长时间严重 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3 不足,出现少尿甚至无尿;3、皮肤发凉加重、发 绀,可出现花瓣。失代偿初期经积极救治仍属可 逆,但若持续时间较长则进入休克难治期。
病理生理学考试大纲
《病理生理学》考试大纲考试目的本考试为北医网络学院护理专业专科层次学生《病理生理学》课程考试,旨在认定其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要求,同时为北医网络学院下一步教学的实施及评估提供依据。
考试总要求考生应掌握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具有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第一章疾病概论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
病因的分类(生物性因素、理化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
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的概念。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脱水的概念。
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低渗液排出过多)、病理生理变化(少尿、口渴、细胞内液外移、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
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丢失等渗液只补充水未补充电解质)、病理生理变化(循环障碍、脱水体征、细胞水肿)。
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等渗液丢失)、病理生理变化(细胞外液丢失)。
水中毒的概念、原因(肾脏排水功能降低、ADH分泌过多、水输入过多)、病理生理变化(细胞内、外液增多、脑细胞水肿)。
水肿的概念。
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毛细血管血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回流受阻。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低钾血症的概念。
原因(钾摄入不足、钾排出过多:①经消化道失钾;②经肾失钾;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增多)。
对机体的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肌传导性降低;心肌自律性增高;心肌收缩性增强;尿浓缩功能障碍;代谢性碱中毒)。
高钾血症的概念。
原因(肾脏排钾障碍: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远曲小管、集合管排钾受阻;钾入量过多;细胞内钾释放出至细胞外液:①酸中毒;②溶血、组织损伤)。
第六章 休克
二、护理要点
1、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2、密切监测病情 3、开放静脉通路,进行扩容治疗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5、预防感染 6、心理护理
始动因素分类
⒈低血容量性(Hypovo1emic) ⒉心源性(Cardiogenic) ⒊阻塞性(0bstructive)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压迫性(Compressive) 主动脉瘤(Aortic Anerysm) 特点:血流低动力学综合症 4.分布性(Distributive)休克 ⑴例子:感染性休克,脊髓性休克 ⑵机理: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回心血量↓ 特点:血流高动力学综合症
第一节 概述
病因
血容量不足 创伤 感染 心源性因素 内分泌因素 神经源性因素
休克的分类? 病因分类 始动因素分类 血流动力学分类
病因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a Shock) •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2.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4.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5.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第六章休克
休克(shock):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
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 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 理性征候群。
有效血循环量维持的三个因素 充足的血容量 有效的心搏出量 良好的周围血管张力 这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发生改变,在代偿期,其 它因素发生代偿,不能代偿时,有效循环血量锐 减,进入休克状态。 在外科中以失血性和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
急危重症护理学 第六章 休克
3.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DIC】) (1)微循环的特点: a.微循环血流停止,组织得不到氧气、营养物质供应 b.此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DIC ↓ 表现一——大量微血栓形成,阻塞微循环 表现二——因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纤溶亢进,出现出血 (2)临床表现 A.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 B.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 C.血压进行性↓,给升压药也难以恢复 D.毛细血管无复流(即使大量补液,血压回升,有时也不能恢复毛细 血管血流) • E.并发DIC者可出现出血(鼻腔、牙龈、内脏等) • F.由于微循环淤血不断加重和DIC发生,细胞损伤加重,可出现心、 脑、肺、肾、肠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 G.眼底视网膜出血或水肿 • • • • • • • • • • • •
• • • • • • • • •
2.创伤(创伤性休克与失血、疼痛刺激有关) 3.感染 4.过敏 某些药物、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 管床容积↑、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循环血量↓ 5.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 心排出量↓、有效循环血量↓、灌流量↓ 6.神经刺激 强烈的神经刺激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常见于剧烈疼痛、 麻醉意外等引起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回心血量↓、有效 循环血量↓
• • • • • • •
教学目标 掌握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分类——按休克的始动发病学环节分类 3.休克的临床表现 4.临床观察重点 4.休于机体,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以致重要器官代谢、功能 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外伤出血胃溃疡出血产后大出血心排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休克剧烈呕吐腹泻大汗淋漓糖尿病时多尿有效循环血量休克某些药物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床容积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循环血量强烈的神经刺激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
第六章 休克试题
第六章休克试题一、单选题1. 皮温和肛门温度相差大于多少时,提示外周血流灌注不足()A. 0.5~1B. 1~1.5C. 1.5~2D. 2~32.反映内脏血流和休克的重要指标为()A. 血压B. 脉搏C. 呼吸D. 尿量3.高血压病人比原水平低多少时,可评估为低血压()A. 5%B. 10%C. 15%D. 20%4.体表灌注情况的标志是()A. 脉搏B. 血压C. 皮肤黏膜D.精神状态5.脑组织和全身循环情况的反应是()A. 脉搏B. 血压C. 皮肤黏膜D.精神状态6.休克最重要、最基本的监测手段是()A. 血压B. 脉搏C. 呼吸D. 尿量7.尿量维持多少以上时说明休克已经纠正()A. 30ml/hB. 50ml/hC. 17ml/hD. 40ml/h8.尿量维持少于多少时警惕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A. 30ml/hB. 50ml/hC. 17ml/hD. 40ml/h9.尿量维持少于多少时提示血容量不足()A. 30ml/hB.25ml/hC. 17ml/hD. 40ml/h10.休克指数指的是()A. 脉率/中心压B. 中心压/脉率C. 脉率/收缩压D. 脉率/舒张压11.休克指数多少时提示严重休克()A.0.5B. >0.5C. >1.0-1.5D. >2.012.休克指数多少时提示无休克()A.0.5B. >0.5C. >1.0-1.5D. >2.013.休克患者脂肪的体位为()A.平卧位B. 中凹卧位C. 头高脚低位D. 端坐位14.中心静脉压正常值()A. 6~12cmH2OB. 6~10cmH2OC. 8~12cmH2OD. 6~8cmH2O15. 中心静脉压多少时提示血容量不足()A. 4cmH2OB. 5cmH2OC. 6cmH2OD. 8cmH2O二、多选题1. 休克的病因包括()A. 血容量不足B. 感染C. 过敏D. 创伤E. 神经源因素2.休克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包括()A. 心脏指数B. 肺动脉楔入压(PCWP)C. 中心静脉压(CVP)D. 心排血量E. 休克指数3.下列哪几项为休克病人的表现()A. 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B. 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C. 尿量低于0.5ml/kg•hD. CVP为0.49~0.98kPaE. 脉搏的变化常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505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学时数:68(其中理论56学时, 实验实训12学时)【课程性质与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总时数为68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的目标:1.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
2.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3.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4.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5.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考核】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理论部分采取闭卷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是非题、简答、论述题等几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参考教材】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孙菁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科学出版社 2004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2.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第六章 休克
休
克
蒋忠勇
病案分析
高XX,男,34岁,2小时前在外施工,不慎从七 米高的楼梯上摔落,左腰部先着地。入院时有烦 躁不安。在进行X线检查时,突然面色苍白、脉 快而弱,心率115次/min,血压(70/55mmHg), 烦躁不安。在输血补液条件下,急症手术(脾有5 处破裂,被切除)。最终痊愈出院。
心动过缓、房室阻滞或尖端扭转型室速: 心动过缓、房室阻滞或尖端扭转型室速:
异丙肾 上腺素
0.5-1mg+5%GS 200-300ml,2-4µg/min +
第六章 休克:蒋忠勇
治疗 - 血管活性药物
重度、极重度感染性休克: 重度、极重度感染性休克:
去甲肾 上腺素
4-8µg/min
肾 腺
上 素
过敏性克: 过敏性克:0.5-1mg皮下或肌注 皮下或肌注
微循环 淤 滞
微循环 衰 竭
细胞损坏 器官衰竭
代偿性 低血压
失代偿性 低血压
顽固性 低血压
MOF
第六章 休克:蒋忠勇
Normal state
Early stage of shock早期休克
第六章 休克:蒋忠勇
微循环障碍
微动脉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 起“总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决定了微循环的血 流量。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 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 压素)等的影响。 在休克早期微循环以收缩为主,有效循环血量减 少,反射性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大量儿茶 酚胺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使心率加快, 心排出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以维持血压, 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
第六章 休克:蒋忠勇
防治并发症及MODS 治疗 - 防治并发症及MODS
第六章 休克
Emergency Nursing
第六章 休克
学习目标
➢ 归纳休克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 ➢ 熟记休克的分类和病理生理变化 ➢ 解释休克的概念 ➢ 知道不同类型休克的病因和治疗原则
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配套课件
案例
患者,男,45岁,车祸致左大腿撕裂伤,腹痛,急诊入院。 查体:血压90/55mmHg,心率96次/分,面色苍白,表情淡 漠,意识清楚,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左腹股沟处简单包扎, 并有大量渗血,B超示:脾破裂,腹腔积血约600ml。
休克主要死因:MODS 肺(ARDS) 肾(ARF) 心脏 脑 肝 胃肠道(stress ulcer)
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配套课件
三、临床表现
按病程演变过程分三期:
—— 休克前期 —— 休克期 —— 休克晚期
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配套课件
1.休克前期
精神紧张、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 脉搏增快(<100次/分钟)、呼吸增快 血压变化不大,但脉压缩小(<30mmHg) 尿量正常或减少(25~30ml/h)
血管扩张药:加重低血压,须先补足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强 心 药:血容量补足,而动脉压仍低,CVP>15cmH2O时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
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配套课件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 血容量补足情况下方可使用扩血管药物 ▼ 使用时从低浓度、慢滴速开始 ▼ 应用过程中监测BP变化,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 严防药物外渗 ▼ BP平稳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速、减量或降尿激素分泌↑
水钠潴留
高职高专《急救护理学》配套课件
2.代谢改变
乏氧代谢
丙酮酸乳酸↑
代谢
性酸中毒 肝灌流不足
第6章 休克
第六章休克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多种神经一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不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
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
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病因1、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4、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痊孪、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严重心律失常等。
6、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二、分类(一)低血容量休克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有时可伴其他因素,如单纯的胃出血,机体还可重吸收其分解毒素引起肝脏等器管的损害。
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
第六章 休克
治疗情况:
手术探查左腹股沟处长约9cm撕裂伤口,股动、静脉 部分离断,脾破裂,遂行血管修补术和脾摘除术。术中输 血400ml。术后持续输注5%葡萄糖溶液。
(一) 微循环的改变 微 循 环 的 组 成 图 ⑴
微循环组成图⑵
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 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1、微循环收缩期(休克早期)
微血 管及 毛细 血管 前括 约肌 收缩
动静 脉间 短路 开放
缺血缺氧期 组织灌流状态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组织缺血、缺氧
2、休克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感染性休克
-- 神经源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过敏性休克
(二)按血流动力学分 -- 低血容量性休克 -- 分布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 心外阻塞性休克
二、休克的病理生理 (一)微循环的变化
(二)代谢的改变 (三)重要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四)介质在休克中的作用
(二) 代谢的改变
能量代谢变化
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缺氧
糖酵解↑
一过性高血糖和糖尿
脂肪分解↑
蛋白质分解↑ 合成↓
血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
尿氮排泄↑,负氮平衡
(二) 代谢的改变
能量不足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原因
ATP↓、钠泵失灵
ATP↓,钠泵失灵 无氧酵解↑ 休克早期呼吸加快 休克后期休克肺
变化
钠、水流入细胞
2、休克的程度(P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休克shock
本章习题
一、概念:1、休克2、自由基3、休克肺4、低血容量休克5、血
管源性休克6、心源性休克
二、填空题:
1.休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2.休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即()、()、()。
3.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
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
三、论述题:
1.何谓休克,简述其发生原因。
2.为什么微循环缺血期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3.简述微循环缺血期的发生原因。
4.简述微循环淤血期的发生原因。
5.简述微循环凝血期的发生原因。
6.休克为什么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7.简述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休克shock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构成血液的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通过微循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灌流不足可以引起休克。
一、概念
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造成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肝、肾)机能障碍和细胞代谢障碍。
这种严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休克。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
(一)血容量绝对减少
大失血(马鼻疽肝、脾易发生淀粉样变,质度脆弱,受外伤时易破裂)、失液(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血浆外渗)、严重创伤(失血),都会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组织内微循环灌流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二)血管容量扩大,即血容量相对减少。
过敏反应时,IgE与抗原再次相遇,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使血管床容积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感染,特别是G-菌感染,其内毒素(LPS)可引起血小板、白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
大面积心肌梗死(缺血致局部细胞死亡)、急性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四)中枢神经严重损伤
由于脑和脊髓(特别是前部)受到严重损伤,或者深度麻醉、强烈疼痛等,
抑制了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功能,不能维持静脉血管的紧张性(张力),引起一过性血管扩张,导致静脉血管容量扩张和血压下降。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此时的血管变化和血管源性休克相似。
三、休克的分期
(一)微循环缺血期(phase of microcirculation ischemia)
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以少灌或无灌为特征。
原因:血容量减少、内毒素、疼痛等刺激,可通过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压力感受器(主动脉体、颈动脉窦),或神经调节,反射地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使末梢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微静脉和小静脉)持续痉挛,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组成)显著增加,这就引起了微循环内血流量减少,造成微循环缺血(前门关,后门也关,但前门关更明显)。
儿茶酚胺既与α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又与β受体结合。
皮肤、骨骼肌、内脏血管α受体占优势,因此这部分血管痉挛收缩明显;而动-静脉短路上β受体占优势,因此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开放,即微循环的非营养性通道大量开放,也使微循环灌流减少。
此期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1.血液重新分布:不同器官的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不同,皮肤、内脏、骨骼肌、肾血管的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高,收缩明显。
而脑动脉、心冠状动脉改变不明显(α受体少,心肌活动加强时产生的腺苷和乳酸有扩血管作用)。
这样引起血液在体内发生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组织液返流入血:此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引起毛细血管内血压降低,使组织液回流入血,能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
3.血压不降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致小动脉收缩,使外周血液循
环阻力增大;小静脉收缩,致回心血量增多;动-静脉短路开放,也增加回心血量。
这样可使动脉血压不降甚至有所升高。
对维持心、脑的血液供应很重要。
临床表现:动物轻度不安(交感神经兴奋,脑轻度充血),四肢湿冷、黏膜苍白,尿量减少,心跳快而有力、血压基本正常(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所致)。
如救治及时,可转危为安,否则转入下一期。
(二)微循环淤血期(phase of microcirculation stasis)
休克病因未除,病理过程进一步发展,可在微循环缺血的基础上发展为微循环淤血。
微循环改变以“灌大于流”为特征。
原因:在微循环缺血的基础上,引起局部酸中毒,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酸性环境中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故开始松弛和扩张,血液流入微循环内;而微静脉、小静脉,在酸性环境中仍保持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仍呈收缩态(可能与微静脉、小静脉正常时就在一种微酸性环境中生存有关)。
血液流量变学(hemorhology)也发生改变,造成微静脉端血流变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黏附,引起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发生微循环淤血。
(前门开,后门关)。
此期已失去代偿作用。
临床表现:病畜淡漠、昏迷,黏膜发绀,尿量减少或无尿,血压明显下降,脉搏弱而快。
(三)微循环凝血期(phase of microcirculation coagulation)
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微循环凝血,是休克恶化的表现。
微循环改变以“大量微血栓形成”为特征。
原因:缺氧、酸中毒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伴有组织细胞破坏时释放组织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淤血,血流缓慢,容易使血小板黏附、红细胞聚集而发生DIC。
此期已进入休克的不可逆阶段。
临床表现:心、脑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机能严重紊乱:倒地昏迷;血压下降、出血、贫血。
三、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一)细胞
1.代谢障碍:缺血缺氧致细胞内ATP生成减少;糖无氧酯解加强,酸性产物增多,酸中毒;酸中毒和细胞损伤致高血钾。
2.形态损伤:缺氧缺血致细胞膜损伤(如K+、Na-ATP酶活性降低,细胞内Na+增多、水增多)、线粒体肿胀、溶酶体破裂导致细胞自溶。
也可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在形态学上的表现形式,属于生理性死亡、自杀,不同于坏死。
①形成凋亡小体,不引起炎症,②个别细胞发生,③梯状电泳ladder-like electrophoresis )。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
1.心功能不全
①动脉血压明显降低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
②酸中毒、高血钾;
③细胞自溶时释放的溶酶体酶分解组织蛋白,产生一种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
④心肌内DIC形成。
2.肾功能不全
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GFR下降;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GFR下降;
③肾内DIC形成。
3.肺:呼吸功能不全
休克时,可见肺水肿、淤血、出血、肺萎陷、DIC、肺泡内透明膜(hyaline membrane)形成。
发生这种变化的肺称为休克肺。
在功能上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①休克中产生的各种有害因子,包括自由基,能损伤呼吸膜〔自由基是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包括氧自由基、脂自由基如烷氧自由基LO·、其他自由基如氯自由基Cl-。
其中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如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
②II型上皮分泌DPL(二软脂酰卵磷脂)减少,致肺泡塌陷(在气-液交界表面存在表面张力,这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力图使液体的表面积缩小到最小的缘故。
所以我们看到的露水珠都是圆球状的。
DPL降低了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而这种表面张力具有使肺泡萎陷的倾向。
如果DPL生成减少,就会使肺泡塌陷。
);
③肺内DIC形成。
4.脑功能障碍
①严重血压下降引起脑缺血;
②脑内DIC形成。
五、休克的治疗原则
1.病因学治疗:控制原发病,止血、止痛、控制感受染。
2.发病学治疗:
①纠正酸中毒;
②扩充血容量:一早、二快、三足量;
③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收缩血管(如过敏引起的休克)用去甲肾上腺素;扩张血管(如微循环缺血时)用酚妥拉明(phentolamine)、654-2(山茛菪碱)等。
视病情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