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S.Bruner)。
1.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法”。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 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就 是“发现法”。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 确定地说,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
(三)范例教学论
范例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M.Wagnschein)和克拉 夫基(W.Klafki)等人于20世五六十年代纪创立的。“范例”
可理解为“例子”或“典型事例”。概括为:三性、四统 一、四阶段
1.教学内容坚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2.教学要求达到四个统一:①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坚持教 学的教育性;②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③掌握知 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教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①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 ②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④ 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的阶段。
发展主义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 论被学者们称为20世纪三大教学论流派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流派,其理论可追溯至皮亚杰
(J·Piaget)。
1.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从 心灵内部建构而成的。
2.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 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具有合理性的。而 所谓合理性一是合目的,二是合规律。合目的是价值理性 问题,合规律是工具理性问题。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㈠掌握基本结构,了解前沿动态,明确探索空间 学科的基本结构由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观组成。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 基本原理:社会、文化、儿童三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3.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与课程是确定一个过程 的两极,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其实 现的途径就是将教材心理化。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经 验和学科的逻辑经验,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
4.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 要提供合适的情境。
克伯屈:“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 不能后退了。”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于20世纪初,其理论基础是卢棱的自然主义、杜威的 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1.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而 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 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2.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 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
2.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 自我实现课程;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
(六)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奈勒( G. Kneler )
3.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 个部分。
4.教学原则:①关注知识的建构;②依据背景知识建构; ③提供多极、复杂的真实表征;④提供真实世界的、以案 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⑤支持反应性实验;⑥支持合作, 而不是竞争;⑦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4.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有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 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 态度。 2. 教材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 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 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林崇德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 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舒尔曼(Shulman)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主 要类别,其中内容知识主要有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全是实践,实际上 实践性知识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晶”
(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多尔( W.E. Doll )。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 4R ”,即丰富性
( Richness )、循环性 (Recursive) 、关联性 (Relational) 和严密性 (Rigorous) 。
1.丰富性。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 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 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以“社会改造”为核心来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 程”。在小学,常以生命与健康、家庭生活的改善、资源 保护、协作、谋生、宗教、审美、娱乐等为核心内容。
(五)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现 代课程理论,是针对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思潮给教育
带来的困惑而提出来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
4.严密性。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 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 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也就是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 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 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一)发展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创立 的。他从1957年起就在小学从事“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 验,1975年出版《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实验教学论 体系”,作为实验总结。其主题就是“教学与发展”。
(四)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也叫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 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
( W.H.Kilpatrick )、拉格(H.O.Rugg)和康茨 (G.S.Count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
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 社会。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专心致志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必须在人的 心灵中引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基本价值观: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 动是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
基本方法(技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评 价技术;教学设计。
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寻找兴趣点,明确探索空间。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㈢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
人物有美国的哈钦(R.M.Hutchins)、阿德勒 (M.J.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 国的阿兰(Alain)等。其理论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和共同
人性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 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 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永恒学科大体上有三类: 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和理智训练的工具。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最早是由德米亚西克维奇(Michael Demiashkevich)提出来的,因其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
素”或“精华”对世界变化的意义而得名。一般认为,巴
格莱(Bagley)是要素主义最主要的代言人。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与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同属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社会遗传的核心就是“共同文化因素的遗传”。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 义思想; 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 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
(五)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 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1.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 作用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通常包括5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 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Fra Baidu bibliotek
2.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 作为课程内容核心。因此,要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心理顺 序来组织经验是学科课程最明显的特征。教师是教育宇宙 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由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从而确立 了学科课程的地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传递 社会文化、传递传统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教学。意义学习包括4个要素:学 习具有个人参与、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意义学习就是非指导性教 学。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 课堂中的气氛发表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相互支持 的。
4.师生关系的品质。师生关系的品质应该是真诚、接受、 理解。
2.循环性。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 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与 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讲话的业绩,其框架 是封闭的,而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 的。
3.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上的关联。强调在 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 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1.发展指的是儿童身心品质的质的变化。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 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 的发展。
2.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算是好的教学。
3.五项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 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 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S.Bruner)。
1.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法”。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 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就 是“发现法”。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 确定地说,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
(三)范例教学论
范例教学论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M.Wagnschein)和克拉 夫基(W.Klafki)等人于20世五六十年代纪创立的。“范例”
可理解为“例子”或“典型事例”。概括为:三性、四统 一、四阶段
1.教学内容坚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2.教学要求达到四个统一:①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坚持教 学的教育性;②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③掌握知 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④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3.教学程序包括四个阶段:①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 ②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③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④ 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的阶段。
发展主义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 论被学者们称为20世纪三大教学论流派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流派,其理论可追溯至皮亚杰
(J·Piaget)。
1.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从 心灵内部建构而成的。
2.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 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具有合理性的。而 所谓合理性一是合目的,二是合规律。合目的是价值理性 问题,合规律是工具理性问题。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㈠掌握基本结构,了解前沿动态,明确探索空间 学科的基本结构由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观组成。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 基本原理:社会、文化、儿童三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3.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与课程是确定一个过程 的两极,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其实 现的途径就是将教材心理化。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经 验和学科的逻辑经验,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
4.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 要提供合适的情境。
克伯屈:“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 不能后退了。”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于20世纪初,其理论基础是卢棱的自然主义、杜威的 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1.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而 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 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2.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 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
2.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 自我实现课程;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
(六)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奈勒( G. Kneler )
3.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 个部分。
4.教学原则:①关注知识的建构;②依据背景知识建构; ③提供多极、复杂的真实表征;④提供真实世界的、以案 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⑤支持反应性实验;⑥支持合作, 而不是竞争;⑦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
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4.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有动机; 强调信息提取。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 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 态度。 2. 教材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 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 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第三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林崇德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 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舒尔曼(Shulman)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主 要类别,其中内容知识主要有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全是实践,实际上 实践性知识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晶”
(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多尔( W.E. Doll )。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 4R ”,即丰富性
( Richness )、循环性 (Recursive) 、关联性 (Relational) 和严密性 (Rigorous) 。
1.丰富性。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 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 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以“社会改造”为核心来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 程”。在小学,常以生命与健康、家庭生活的改善、资源 保护、协作、谋生、宗教、审美、娱乐等为核心内容。
(五)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现 代课程理论,是针对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思潮给教育
带来的困惑而提出来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
4.严密性。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 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 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也就是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 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 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一)发展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创立 的。他从1957年起就在小学从事“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 验,1975年出版《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实验教学论 体系”,作为实验总结。其主题就是“教学与发展”。
(四)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也叫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 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
( W.H.Kilpatrick )、拉格(H.O.Rugg)和康茨 (G.S.Count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
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 社会。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专心致志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必须在人的 心灵中引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基本价值观: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 动是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
基本方法(技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评 价技术;教学设计。
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寻找兴趣点,明确探索空间。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㈢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
人物有美国的哈钦(R.M.Hutchins)、阿德勒 (M.J.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 国的阿兰(Alain)等。其理论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和共同
人性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 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 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永恒学科大体上有三类: 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和理智训练的工具。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最早是由德米亚西克维奇(Michael Demiashkevich)提出来的,因其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
素”或“精华”对世界变化的意义而得名。一般认为,巴
格莱(Bagley)是要素主义最主要的代言人。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与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同属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社会遗传的核心就是“共同文化因素的遗传”。
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 义思想; 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 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
(五)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 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1.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 作用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通常包括5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 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Fra Baidu bibliotek
2.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 作为课程内容核心。因此,要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心理顺 序来组织经验是学科课程最明显的特征。教师是教育宇宙 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由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从而确立 了学科课程的地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传递 社会文化、传递传统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教学。意义学习包括4个要素:学 习具有个人参与、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意义学习就是非指导性教 学。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 课堂中的气氛发表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相互支持 的。
4.师生关系的品质。师生关系的品质应该是真诚、接受、 理解。
2.循环性。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 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与 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讲话的业绩,其框架 是封闭的,而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 的。
3.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上的关联。强调在 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 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1.发展指的是儿童身心品质的质的变化。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 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 的发展。
2.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算是好的教学。
3.五项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 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 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