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 黄甫全、王本陆:在广义上,教学就是 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 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就是 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 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 与学统一的活动。 •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 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 任务
•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 • (一)学科的逻辑起点
• 就是学科体系结构过程中最抽象、最简 单的概念,是范畴体系的出发范畴,又 称逻辑始项,它是唯一的,与之相对的 是具体的原理、结论,即逻辑终点。
• 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一般要符合三 个条件:一是逻辑起点一定是这门科学 与学科的最简单、最一般、最抽象的范 畴,反映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 二是一定是这门科学与学科一切矛盾发 展过程中的胚芽,它符合从抽象到具体 要求、规定性不断添加的规律;三是一 定与这门科学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 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 个层次 • ①理想课程 ②正式课程 • ③感知课程 ④运作课程 ⑤体验课程
•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 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 (二)教学的内涵 • 1.教学概念的词源分析 • “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书· 商 书· 说命》 • 《学记》开篇“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这里“教学”一词具有教与学双方活动 的意思,其含义大体与“教育”一词相似。
•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拂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拂抑则 易,开而弗达则思。 • 汉唐:独尊儒术;韩愈师说 • 宋明:张载因材施教;朱熹直观教学; 王守仁知行合一。
• 雅典的文雅教育孕育了古希腊课程与教 学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无忧PPT整理发布
.
1
经验自然主义
主 要
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
流
派
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2
.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
产生背景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 与进步教育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 相关。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 教育家认识到,学校课程的问题症结 在于课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没有用的东 西,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删去在儿童 年生活中不重要的、不中肯的学习材 料,开始重新确定选择课程的标准。
主
活动方式”,是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
动 作 业
活中得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 各种活动方式,如烹饪、纺织、缝纫等。
它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
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
的具体途径。它强调密切联系社会活动,使学生
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5
.
3、以“永恒学科”为核心
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 的学科”是训练学生理智的最好办法,因此 他们强调学校课程的确定是教育家和教师考 虑的问题,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 教育家和教师应该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为 学生设计和确定课程。
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所谓“永恒的学科”主要是历 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 大人物的著作,因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包括对真理 的探求和理解……真理能在文明的伟大作品中找到。 因此,永恒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古人的伟大作品的 重要性。
经验界定
8
.
哲学命题
9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1.课程:是活动(活动内容)(课业)及其进程。
含学习方案、学习内容、预期的结果、活动计划及其进程安排。
(补充)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补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知识授受它的两层含义:一是“授受”什么知识,二是如何“授受”知识。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课程与教学思想萌发(二)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三)20世纪教学论发展样态:分化与多样化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1.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2.20世纪五六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3.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一、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产生时间:20世纪初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杜威的观点:①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②反对学科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③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详细描述:书名: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原价:39元作者:关文信主编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1-10-1内容提要本书从整合的视角构建全书的逻辑体系,首先对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整合研究,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层面的完整链条,然后分别对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全书阐述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对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课程结构,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反映了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初等教育的特色。
目录第1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内涵及其发展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教学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三、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第三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第2章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三、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环节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四、教学目标的呈现……第3章课程与教学内容第4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5章课程与教学评价第6章课程类型与结构第7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第8章教学设计第9章教学模式第10章教学环境第11章教学方法第12章教学组织形式第13章教学媒体参考文献后记作者:关文信主编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完整版)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1.课程性质《课程与教学论》是以研究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目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类本科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扎实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技能,科学地观察、描述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自主地发现、分析并解决基础教育一线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为从事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要点:1.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3.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重点: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逻辑起点难点:影响较大的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点:1.课程与教学目标概念;功能;依据和取向2.课程与教学目标分类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呈现重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难点:任务分析与目标表述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点:1.课程与内容的含义及特点;不同取向及原则;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重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内容特点难点: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要点:1.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课程实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教学过程的内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重点: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难点: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三个基本关系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要点: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历史发展;类型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意义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4.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5.发展性评价体系与方法重点: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教育功能难点: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六章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要点: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概述2.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重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第七章教学设计要点:1.教学设计的内涵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重点: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是指在现代教育中,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流派。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现代教育学中最基础的流派之一,它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发生的。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上的,而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技能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语言学习、阅读和数学等。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关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使用的过程。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理解新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发生的。
认知心理学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概念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科学、历史和哲学等。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关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个体的经验和情感而发生的。
人本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情感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艺术、音乐和文学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关于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构建意义的过程。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个体主动地构建意义而发生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科学实验、项目设计和创业等。
5.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关于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构建意义的过程。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而发生的。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文化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社会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等。
6.实用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关于个体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而发生的。
实用主义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中,例如工程、医学和商业等。
综上所述,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理论等。
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孙雅静、赵皆喜、汪瑜敏、 朱丽彬、邱菁、马春华
课程定义
课程是与某种形式的专门 教育活动相联系的,在教育活 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
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 研究角度的不同,课程概念至 今没有达成能够得到人们公认 的结果。
课程理论
学校应该教什么?
主 要 研 究
为什么教? 怎样选择教材? 怎样安排与组织教材?
F.结构主义课程论
(一)背景
1957年,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 首先上天,美国朝野一片哗然,惊 呼美国科学技术落后了。于是在美 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陆续 成立了若干课程改革组织,掀起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召集 35位科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在科 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了中小学自 然科学教改会议,美国心理学家 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会议结束 时做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报告, 报告里提出了他的结构主义课程 论的思想。
有些学者研究课程理论,并不局限于一 隅,而致力于探寻课程编订的共同规律,如 美国的泰勒教授提出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
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能实现目标
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目标得到实现
谢 谢!
(一)背景
1929年秋开始,欧美诸国相继卷 入一场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国家 经济开始走上萧条,个人目的与社会 目的之间的矛盾重新显现。
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危机
的民主主义制度?学校的社会作用究 竟是什么?这一类问题成为人们普遍 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布拉梅尔德是为改造主义带来新貌 的主要人物,他于20世纪50年代出版了 一系列著作,如《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世纪中的估价》《走向改造的教育哲学》 《来临时代的教育》等。在这些著作中, 布拉梅尔德主张教育不仅仅应该帮助个 人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参与社 会。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
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
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
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
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
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
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
关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一)——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
这一课程理论的主要内涵为:1、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前者的实质是使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2、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这样,他就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把他提出的有些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3、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
科目设置主要为: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4、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他还敏锐地看到学校里原学科把内容割裂开了,使学生学到的是知识碎片。
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设想:在校外生活中,这些学科内容几乎看不到它们是各自割裂的,那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不能把它们联络起来呢?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坚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陶冶德性的观念。
他指出,要达成陶冶道德和陶冶宗教意志的目的,仅仅借助于宗教的教授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饮食了丰富多样内容的、以明确的教学目的为核心整合起来的课程才有可能。
只有借助这种课程,才能统一儿童的意识,保证儿童以道德、宗教情感和意志为核心的人格的形成。
以教学目的为核心仅仅是观念整合,还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中心形成形式的和实质的整合。
齐勒认为,中心学科必须是能够陶冶情绪的,它同意志的形成直接结合,唤起意欲,成为行动的源泉。
这种中心学科就是历史、文学、宗教。
齐勒把所有学科划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是自然学科,第二系列是语言和数学,第三系列是地理、体操、技能和唱歌。
现代教育教学相关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一、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
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
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①高难度进行教学高难度含义之一是,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
因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
”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
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经教师的指导,由现有水平而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②高速度进行教学“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教学理论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
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1985)。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P182)?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F·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
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课程教学论之课程各流派
课程流派整理一、夸美纽斯的课程理论·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自己四十余年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他所著的《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的课程论: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即人人应该掌握各种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是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但也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夸美纽斯在他的泛智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关于课程的比较系统的理论。
1.课程分类夸美纽斯把课程分为三类:主要课程、次要课程和第三类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宗教神学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体育、音乐、游戏等。
主要课程包括智慧、辩才、正直行为和笃信宗教的本质、核心和内容。
次要课程主要是指为主要课程服务的辅助性课程。
第三类课程主要是指增进健康和换发精神的娱乐游戏等课程。
2.课程体系夸美纽斯提出和论证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
他提出,在国语学校,除了当时普遍开设的读、写、算和教义问答外,增加了几何测量、自然常识、地理、历史、唱歌和手工技艺等;在拉丁学校,除了当时普遍开设的七艺之外,主张增加物理、地理、历史,还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本民族语和一门现代外语课程。
3.教科的编写夸美纽斯在教科书的编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认为教科书应当是简明扼要的,内容排列应当是有系统的,而且应当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明白简单的语言来阐述。
4.课程论的特点:(1)扩大了学校教学科目的门类,突出了自然学科的地位,重视语文工具学习。
(2)确立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1.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2011-03-10 12:46从19世纪以来,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促使教学观念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这里,拟对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简要分析介绍。
一、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赫尔巴特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流派,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发展者主要是他的学生齐勒(Ziller, J., 1817-1882)和赖因(Rein,W.,1847-1929),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教育目的他们坚持,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前者的实质是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则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二)关于教育目标他们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这样就在教学层面上,把其提出的有着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三)关于课程形态他们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
主要设置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科目。
(四)关于课程横向结构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
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五)关于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
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
现代教学论流派综述
现代教学论流派文献综述现代教学论是20 世纪50 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所产生的现代教育意识。
它是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 有意识地变革传统教学论, 不断地选择、融合、重组、整合世界改革潮流和教学实践形成的先进教学理论。
它既蕴含了原有教学论中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合理部分, 又在应答时代的挑战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而具有变革、创新的特点。
教学论流派是各种教学理论的派别,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存在形态,具有独特性、群体性和实践性。
现代教学论流派主要是指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各种教学论派别。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率先进行改革的是美国和苏联,接着扩散到日本与英、法、意、系、德等国,以至影响到全世界。
这场波及世界的教学改革运动涉及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起了教学理论、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教育家根据教学实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论流派。
在众多的教学论流派中,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为现代教学论流派的三大代表。
主要综述如下:一、结构主义教学论(一)认知结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力量的较量日趋激烈。
在此背景下,1957 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了美国朝野,一种危机意识弥漫着整个国家。
美国人把科技领先地位的动摇归因于教育的失败。
美国之所以在科技和军事方面落后于苏联,其原因归结为教育的落后。
于是在1958 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联邦政府斥巨资开展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
在此期间,美国科学院召集了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马萨诸塞的伍兹霍尔开会杰罗姆.布鲁纳作为该次会议的主席,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这场运动中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和认同。
(二)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布鲁纳阐明了结构主义教学论的实质: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影响较大的课程改革。 第一次改革出现在20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 义思想; 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 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 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新兴的建构主义。
一、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第三节 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必修课 1.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需要 林崇德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 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舒尔曼(Shulman)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主 要类别,其中内容知识主要有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的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全是实践,实际上 实践性知识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结晶”
2.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具有合理性的。而 所谓合理性一是合目的,二是合规律。合目的是价值理性 问题,合规律是工具理性问题。
3.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
㈠掌握基本结构,了解前沿动态,明确探索空间 学科的基本结构由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观组成。 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 基本原理:社会、文化、儿童三者的关系;教师与学生、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
2.实施平行课程体系。包括学术性课程、社会体验课程和 自我实现课程;提倡“非指导性教学” 。
(六)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奈勒( G. Kneler )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 产生于20世纪初,其理论基础是卢棱的自然主义、杜威的 机能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1.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而 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 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
2.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真 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多尔( W.E. Doll )。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 4R ”,即丰富性
( Richness )、循环性 (Recursive) 、关联性 (Relational) 和严密性 (Rigorous) 。
1.丰富性。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 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 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三)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
人物有美国的哈钦(R.M.Hutchins)、阿德勒 (M.J.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R.Livingstone)和法 国的阿兰(Alain)等。其理论基础是古典实在论和共同
人性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 心地位,永恒课程首先是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 著作水平的书籍,主张学习名著。永恒学科大体上有三类: 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和理智训练的工具。
(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
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J.S.Bruner)。
1.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是“发现法”。要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 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就 是“发现法”。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情, 确定地说,它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
基本价值观:传承文化,促进儿童发展,体现社会价值是 课程理论的最基本价值观;教学要促进发展和优化师生活 动是教学理论中最基本的价值观。
基本方法(技术):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评 价技术;教学设计。
要特别注意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寻找兴趣点,明确探索空间。
㈡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动 ㈢开展研究性学习
1.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为学生规定一种固定 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 态度。 2. 教材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 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3.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 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最早是由德米亚西克维奇(Michael Demiashkevich)提出来的,因其强调人类文化中的“要
素”或“精华”对世界变化的意义而得名。一般认为,巴
格莱(Bagley)是要素主义最主要的代言人。要素主义课
程理论与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同属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社会遗传的核心就是“共同文化因素的遗传”。
2.以“社会改造”为核心来构建社会问题中心的“核心课 程”。在小学,常以生命与健康、家庭生活的改善、资源 保护、协作、谋生、宗教、审美、娱乐等为核心内容。
(五)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现 代课程理论,是针对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思潮给教育
带来的困惑而提出来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罗杰斯(Carl.R.Rogers)。其理论基础是马斯洛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教学。意义学习包括4个要素:学 习具有个人参与、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 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这种意义学习就是非指导性教 学。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 课堂中的气氛发表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的、相互支持 的。
4.师生关系的品质。师生关系的品质应该是真诚、接受、 理解。
1.发展指的是儿童身心品质的质的变化。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指个性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二是指心理一般发 展而不是指身心的一般发展,三是包括动机,情感和意志 的发展。
2.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算是好的教学。
3.五项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以理论知识 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 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4.严密性。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 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严密性 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也就是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 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 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二、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一)发展主义教学论 发展主义教学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创立 的。他从1957年起就在小学从事“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 验,1975年出版《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实验教学论 体系”,作为实验总结。其主题就是“教学与发展”。
发展主义教学理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范例教学理 论被学者们称为20世纪三大教学论流派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理论流派,其理论可追溯至皮亚杰
(J·Piaget)。
1.知识是在人的心灵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最终从 心灵内部建构而成的。
2.学习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 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四)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也叫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 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克伯屈
( W.H.Kilpatrick )、拉格(H.O.Rugg)和康茨 (G.S.Counts)等;20世纪50年代后,使改造主义以新的面
貌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布拉梅尔德。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 社会。要实现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改造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专心致志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必须在人的 心灵中引起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
2.循环性。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 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循环与 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讲话的业绩,其框架 是封闭的,而可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 的。
3.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上的关联。强调在 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 其中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2.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 作为课程内容核心。因此,要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心理顺 序来组织经验是学科课程最明显的特征。教师是教育宇宙 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要素主义使学科课程由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从而确立 了学科课程的地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传递 社会文化、传递传统价值和社会主流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3.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儿童与课程是确定一个过程 的两极,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其实 现的途径就是将教材心理化。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经 验和学科的逻辑经验,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
4.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 要提供合适的情境。
克伯屈:“有了杜威,世界向前走了许多大步,而且再也 不能后退了。”
。
(五)情感教学理论 情感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认为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 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1.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充分发挥 作用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通常包括5个阶段:确定帮助的情 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3.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 个部分。
4.教学原则:①关注知识的建构;②依据背景知识建构; ③提供多极、复杂的真实表征;④提供真实世界的、以案 例为基础的学习环境;⑤支持反应性实验;⑥支持合作, 而不是竞争;⑦注重学习者水平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