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合集下载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三段论推理的运用成为西方人思维的基石。

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维发达在对事物的定义上也有体现,较之于形象思维的下定义,抽象思维往往更加清晰、概括。

例如: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这样阐释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人思维方式中国人思维方式这个世界主要是由人类和大自然组成的,西方人只注重研究自然,而忽视人类。

在文艺复兴前人是依附于神权的,没有自主性(这就是西方人提出人权的原因)。

认为人类和自然是各自独立的,是分开的;强调征服自然,注重对抗和斗争、征服。

中国人不仅研究自然,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类社会: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小宇宙,自然是大宇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在争斗中求和谐,逐步发展到无神论。

“四根说”,认为世界史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各自独立的。

没有经过概括、抽象思维等过程,只独立研究具体事物的内部构成,而不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步形成还原论。

“五元素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并且是相互联系的。

逐步从具体事物中经过概括、抽象思维,把具有同类作用、功能等事物分类,形成“五行说”,并且是相生相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逐步形成整体论、系统论。

形成以概念、推理、判断为主的形式逻辑,并一直沿续下来,而中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发现形式逻辑有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了形式逻辑,形成阴阳为主的辩证逻辑。

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以概念、推理等逻辑思维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淘汰形式逻辑,逐步形成了辩证逻辑思维的阴阳论,因为概念、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不可能对事物进行完美无缺的定义和判断,甚至还可能被表面形象所迷惑。

如春秋战国时期白马非马论的名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形式逻辑为主的墨家《墨辩》成了绝响,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以阴阳辩证逻辑取代了有缺陷的形式逻辑。

唐代玄奘接触到了印度逻辑学,明朝中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将形式逻辑学带到中国,都曾经时髦一时,但最后在中国逐步淘汰。

还原论、机械论的形成整体论、系统论、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的形成还原论主要研究事物的内部构成,认为只要把事物内部构成的因素搞清楚了,就能认识到事物整体的作用,也就是局部之和等于整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搞清楚了原子(最小单位)的各项功能,那整体功能就完全搞明白了,意思就是局部各项相加等于整体(即分开后再相加)。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

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

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差异
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

用形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往往只注重表面现象的类比总结,缺乏深入剖析内在本质,象玄学、巫术、中医学理论、八卦太极理论都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

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体系,而只有经验技术;抽象思维方式较倾向于精确的定量定性,建立在实验和数学逻辑体系上,如西医学,化学和物理学。

因此,西方出现了可以精确计算和推导的真正的科学体系。

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缺乏对事物的综合总结,往往会用某个单一的现象去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解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的问题已提出100多种学说,譬如,陨石撞击地球学说和火山爆发学说,往往没有考虑到同恐龙一起生活的许多动植物为什么还活到至今,由天体撞击地球和火山爆发产生的核冬天为什么不会把怕冷的鳄鱼一起灭绝掉;在解释人为什么会衰老方面已提出300多种学说,发现自由基会破坏生物的大分子就发展为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发现某些废物会累积在细胞里就提出衰老的中毒累积学说。

而没有考虑到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及这套防御体系的防御功能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因此,在解释恐龙灭绝原因,细胞衰老原因已各自发展出了上百种理论,让人迷惑,不知庐山真面目。

综上所述我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都不适合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作一统一,取长补短。

-作者:黄必录,欢迎转载
1。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这些词语都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而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到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文学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诗性地描写宏大的历史场面,到充分展示命运的冲突、揭示人物深层性格双向逆反的矛盾运动的这样一个由感性到抽象的进化过程。

(二)中方的整体综合和西方的偏好分析差异在对思维的基本智力操作中,中国人偏好综合,西方人偏好分析。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导致了思维上部分优先的思维操作的特点。

中国人的这种整体综合思想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各部分器官有机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并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与西医根据人体九大系统的生理结构来解释病理现象有很大的不同。

从观念上来说,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产物。

总之,对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必须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出改进要求可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此工作方法也应求新。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思维方式分类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起来看看吧!思维方式分类1.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

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2.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3.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

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4.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5.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6.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

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7.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8.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

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9.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具有指向性、层次性。

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思维方式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型西方思维方式——科学认知型地理环境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开放性、海洋经济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航海业发达代表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出于忧患意识,关注政治伦理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智者:出于好奇、“惊异”思维中心伦常治道认知自然政治 + 伦理 + 哲学 + 哲学家本人的生活体验= 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哲学家 = 政治家 = 道德家 = 文学家/诗人哲学 + 科学 =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哲学家 = 自然科学家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科举制度:读书人醉心于科举,埋头于八股近现代西方人:发扬古希腊崇尚自然、追求知识的传统科学技术:被统治者视为“奇技淫巧”,受到歧视与打击重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追究宇宙起源,探索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寻求物质元素,诘问人生目的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重科学、重认知2.整体性与分析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1) 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2) 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3) 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中国辩证思维方式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 西方的“原子论”“元气说”—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原子论”—分析性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分析性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3.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复杂的世界3.意向性与对象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向性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其中的主观情感使传统思维带有浓厚的主体意向判断价值标准:以主体意向统摄客观事实,以政治判断统摄真假是非,以道德判断作为价值判断判断学术价值标准:重“经世致用”,重君主的权术和驭民术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哲学文学化,政治伦理化重视“治人”与“人治”的政治伦理西方思维方式——对象性以自然为认知对象主客二分,天人对立,划分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界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将自然作为自身之外的对象来研究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尊重客观的态度理性主义:把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进行探究摆脱主体意向而导致客体意识以事实判断统摄价值判断注重真假选择而非伦理规范排除主观因素,强调客观性,使客体客观化以客观和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4.直觉性与逻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直觉性儒、道、佛—孟子:“诚”;老子:“道”;玄学家:“无”;理学家:‘太极”;佛教:“顿悟都靠直觉、灵感、顿悟、领会儒家—孔子:“内省不疚”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论语》:靠直观的自然知识证明道德规范道家—庄子:“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主张以无知无欲无思之心去直觉体悟宇宙本体佛教—禅宗主张“顿悟”:“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西方思维方式——逻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形式逻辑提出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断、推理提出两种思维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演绎推理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提出整个形式逻辑体系西方中世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也未能从根本上否定理性和形式思维的作用从教会的《圣经》出发5.意象性与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意象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 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采用:意象 - 联想 - 想象替代; 概念 - 判断 - 推理的逻辑论证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集中表现: “立意于象”,“妙象尽意”“微言尽意”,“入理言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西方思维方式——实证性古代希腊人注重:形体,特别是解剖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形,而非定性手工业发达:工匠传统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实证性培根:创立归纳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奥地利马赫和法国阿芬那留斯:创立第二代实证主义德国哲学家石里克:创立第三代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6.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模糊性思维的对象、方法和工具:模糊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视直觉体悟疏于分析实证,缺乏逻辑推理描述事物重求其似、其“神”不甚求其真、其实不甚求其精确、清晰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西方思维方式——精确性古希腊人的传统:注重雕塑这种三维艺术精确性思维的基础:二值逻辑“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基本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重视数学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确定性、规范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符号化注重语言的逻辑性7.求同性与求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求同性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的一体化政治结构:信仰和观念一元化、一体化、同步化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压制异己的先例“汉代孔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径,古今之通义也”科举考试制度:按统一的八股文格式写同类文章表达同种观念和同类观点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维护君权专制为核心,以皇帝圣旨为最高权威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制度强化一元化的政治结构把不同思想视为异端规范意识、群体意识、集体主义、同一的价值取向、人格标准、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求同、排异“超稳定”文化西方思维方式——求异性西方智者:对于自然奥秘充满好奇心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西方思维方式随着科学发展而变化科学与民主氛围:不求一成不变西方思维的批判性:继承、怀疑、批判、挑战、否定、求异忌同,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笛卡儿:“怀疑论”主张思想自由、破除奴性、摆脱束缚个体主义: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喜欢各抒己见思维方式——多元化: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寻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重视追根穷源: “为什么” - “是什么” - “为什么”...8.后馈性与前瞻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后馈性一体化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唯圣、唯书、唯上、膜拜祖先,崇尚圣人、经典、权威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以经典之学说为信条、以权威之结论为根据喜欢引经据典,“温故而知新”,“言必称三代”嗜好对经书进行训诂、注疏和考据(即所谓“经学”)结果:重视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以托古求认同,以“古已有之”为立论准则以“古纸堆”而非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西方思维方式——前瞻性前瞻性的主要表现:提出许多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和学说,如:柏拉图:理想国哥白尼:日心说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德国弗勒希特海姆:未来学9.内向性与外向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内向性内向性的主要原因: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大一统”的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占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向性的主要表现: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反求诸己”、“反求自识”、“反身而诚”、“反省内求”“人人可以反求自识,而无事乎向外追索”认为自识本心即可达到自我完善亦即把握了外界事物的本体儒家: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返回到人自身的致思倾向:内向性的思维方式求稳的心理,好静的性格:“静”、“思”、“悟”、“忍”安分守己、知足忍让、重义轻利满足现状、害怕竞争、怯于突破热衷于“窝里斗”、“内耗”,不求向外进取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西方思维方式——外向性外向性的主要原因: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商业、航海业发达古希腊传统: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向外探索自然奥秘文艺复兴时期:个性解放,追求自由近代以来: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外向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的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方式开放型海上大扩张,对外侵略、推行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求变的心理,好动的性格:“动”、“变”、“争”、“斗”全球观念,宇宙意识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举例说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美学上的差异就人类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言,西方思维更适合于科学原理的发现,因为只有将事物孤立起来静止下来审视,才能全面地展示该事物的种种特性,从而发现一些根本性的东西。

如果不把经验、环境等因素完全抛开,事物的一些根本的属性就很难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就是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同样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由西方人提出的,而不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呢,是思维方式决定的。

西方思维在严格划分概念,并且把它们视为实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追问“它是什么”,也就有了定义它的冲动。

在过去的文明史中,西方思维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使西方哲学走过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论的发展阶段,带动了各门科学的发展,真正起到科学之母的作用,并推动各门科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作为西方思维方式代表的形式逻辑,更是极其有效的思维工具。

中国传统的思维则更适合于实用的发明,因为它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擅长于相关性的思考,它不依赖多少原理的指导,就可完成人们所预想的方案。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另一方面,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内容摘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及文化体系。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闪光的一面。

中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因素很多,如地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抽象解析;中国人思维比较保守,西方人思维崇尚开放;中国人曲线思维,西方人直线思维。

这些都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点。

关键字: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及文化体系。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闪光的一面。

中西方文化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差异的因素很多,如地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中国人注重具象思维,西方人注重抽象解析。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中国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崇尚整体印象,和谐之美;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抽象意识。

这样看来,中国人思维方式属于整体、具象思维,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方文化。

中国人善于归纳,所以流传下来了四库全书,四大名著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总结和归纳。

而西方人重演绎,他们多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阶段进行深入彻底的研究,在某一个点上做文章。

再如中国人强调群体,提倡整体的进步,整体的团结,而西方人强调个体,追求个性的发挥。

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这些都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中国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才成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辉煌灿烂的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逐渐显现。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我们将首先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然后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表现,最后提出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促进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直观与逻辑、动态与静态等。

我们将强调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中西方人在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和沟通表达方面的不同倾向。

这些概述将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本质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平衡。

在处理问题时,中国人往往从整体出发,寻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相比之下,西方思维方式更注重分析性和个体性,强调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剖,追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中国思维方式具有直觉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善于通过直觉和象征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意义。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采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逻辑性和实证性,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实验来验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思维方式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往往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和矛盾。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强调个人的独立和竞争。

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在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和误解。

例如,西方人在交流中可能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中国人则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比如,在西方,独立自主被视为成熟的标志;而在东方,孝顺父母、维系家庭和谐更为重要。

2. 直线思维与循环思维:
西方思维偏向于直线式的因果关系思考,追求线性发展。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循环往复,注重事物的动态平衡。

比如,西方人倾向于制定详细的长期计划;而东方人则更加重视随机应变,顺其自然。

3. 理性主义与人情味:
西方文化崇尚理性主义,重视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

而东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比如,在西方,法律法规被严格执行;而在东方,人情往往可以影响法律的实施。

4. 时间观念差异:
西方人对时间观念较为严格,重视效率和准时。

而东方人对时间相对宽松,更加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比如,西方人会严格遵守约定时间;而东方人则更加随性,容易推迟或拖延。

5. 冲突处理方式:
在处理冲突时,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对抗,通过辩论和谈判解决分歧。

而东方人则更加注重和谐,往往采取迂回或回避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比如,西方人在会议上会直言不讳地表达分歧;而东方人则可能会选择私下沟通。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外思维差异例子,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增进理解,消除隔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本文将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包括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对比。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思维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理解、非语言交际、沟通风格、冲突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思维方式的差异,促进有效沟通和合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和谐与发展。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各自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体而言,中国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综合性,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分析性、逻辑性。

在认知方式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把握,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能够从宏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寻求整体最优解。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将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元素进行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来认识事物。

这种分析性思维使西方人在处理问题时,更注重细节和精确性。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思维方式强调和谐、平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取向使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倾向于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效率,强调个人能力和成就。

这种价值取向使西方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注重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强调效率和结果。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中外思维差异例子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在职场上,西方员工更倾向于追求个人成就和发展,而东方员工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2. 时间观念:
西方人通常将时间视为线性的,重视准时和效率。

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循环的,对时间安排相对更加宽松。

比如,在商业约会上,西方人很看重准时,而东方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迟到。

3. 直接与含蓄: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明确的表达方式,而东方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委婉。

在沟通中,西方人更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隐喻和暗示。

4. 规则与人情:
西方文化强调遵守规则和法律,认为这是公平和有序的基础。

而东方文化则更重视人情关系,有时会在特殊情况下做出弹性处理。

比如,在商业交易中,西方人更看重合同条款,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考虑人际关系。

5. 逻辑思维与整体思维:
西方思维模式较为分析性和逻辑性,注重细节和线性推理。

而东方思维则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步骤地分析,而东方人则更注重洞察全局。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不同,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顾名思义是要突破局限。

很多人讨论局限的时候,讨论的是社会、讨论的是体制、讨论的是别人的局限,我们很少讨论我们自己的局限。

要做国际化的视野,主要是帮助我们超脱自己的局限,跳出我们文化的圈子,看一看我们到底有什么特点?那么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经常愿意做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请大家联想这两个概念,我们和他们,你想我们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东西?你想他们的时候,你想到什么东西?我们,想到什么?同学、自己、美好、幸福、快乐,我们想的都是特别积极的东西。

他们想什么东西?我们特别容易想到的是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问题,他们有毛病,我们联想的是好的事情,他们联想的是坏的事情,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局限,这个局限让我们不能够批评我们自己,而且我们特别容易批评他人,所以有很多的问题,其实需要我们自己认认真真地进行比较,认认真真地进行探索。

我给大家举几个简单的心理学的例子和实验,我们就知道其实理性的分析、科学的分析、逻辑的分析、跨文化的国际分析,这个才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正道。

让大家看两条线,一个是AB线,一个是CD线,是AB长还是CD长?一样长,为什么是一样长?因为我们学习过科学知识,我们上过心理学的课,凭着直觉老老实实讲,肯定是觉得AB比CD长,这个就是直觉思维和科学知识之间的一个差异。

我们在心理学里头,把这种直觉的思维叫做第一系统思维,它是经验的、它是迅速的、它是固执的,而且是特别自信的,我们对我们自己文化的分析,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第一系统思维,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历史的典故、美好的故事、其他人讲的案例来做各种各样的分析,这个我们把它叫做直觉的分析。

那么科学的分析是要讲理性、是要讲逻辑,特别是讲自我批评,这个叫做理性的思维。

为什么我们讲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中国人创新的障碍和中国人创新的绝境和成功的经验,都不能凭着我们自己的经验直觉来进行讲解和分析,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分析,而这个科学的分析,心理学可以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那么心理学为什么能够跟文化又有关系?其实我们在谈文化的时候,谈得比较多的是一些客观的文化,比如说经典,比如说艺术,这都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文化,这个其实是一个主观的文化,是文化的载体,真正的文化我们认为是人主观的文化、是一个心理的文化、是一个精神的气质、是一个思维的方式和思维的理念,主观文化比客观文化其实更重要。

我是湖南人,每次从北京到湖南岳阳去都要经过一个地方叫做蒲圻,蒲圻现在改名叫赤壁,因为当年赤壁之战打仗的地方就是在蒲圻,现在的赤壁市。

可是到了赤壁这个地方,也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时候,我想的是文赤壁,我们想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们想的是一种精神,我们想的是一种理念,我们不想的是这个打仗的赤壁蒲圻市,对我们人来讲,更重要的是主观文化,而不是客观的文化。

那么既然是一个主观的,那就有很多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影响,语言影响到我们的文化思维,有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些经典的研究,发现我们中国人对一些虚拟现实状态,不太能够做这种反事实思维,比如说彭老师说假设彭老师是一个美国总统,你说咱们中美关系会怎么样?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思维,你这小子还想当美国总统?没门。

首先拒绝这种假设,而不愿意跟这种假设做思维,创新是要做假设的,创新是要反现实的,创新是要突破现状的,所以这个人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说如果所有的圆都很大,这个小三角形是个圆,它会大吗?它应该大。

如果你根据逻辑思维来做的话,应该大,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是个小三角形怎么会大呢?这不就矛盾了吗?这个就被局限了。

其实这是一个假设,假设是一种思维,我们如果连这种假设都不愿意做,我们怎么创新?另外一个,语言对于我们的误导也是非常大的,有的时候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无中生有地做出一些判断,有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就是让美国人读这个英文句子,叫做“FINISHED FILES ARE THE RESULT OF YEARS OF SCIENTIFIC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YEARS”就是最后完成的文件是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活的结晶,这个里头有多少个字母F?有多少个?六个。

我们中国人一看就对,为什么能看对?我们数,一二三四五六,正好是六个,美国人说几个?三个,为什么说三个?因为他在意义加工里头OF这种介词,他不数,所以他出了问题,我们中国人反而答得对,英语越不好越答得对,英语越好越答得错,因为进行意义加工,先入为主,容易犯错误,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的山寨现象,我们为什么会上山寨的当,因为我们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意念,早上洗头之后头皮很痒,仔细一看是飘柔,再仔细一看不对是瓢柔,先泡上一碗康师傅方便面,不对这是康赛傅方便面,抽了一只中萃香烟解闷,早餐后穿上报喜乌的外套,然后含着一块大白免的奶糖,下楼到中国石油加油,开票时才知道人家是中围石油,这就是文化和语言,有的时候会有先入为主的诱导作用,使我们容易上当。

文化也影响到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很多年之前我和我的师兄Michael Morris,莫里斯教授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就用计算机模拟鱼的各种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不同文化的人对这个鱼的互动关系还有不同的解读,让我们中国人判断一下蓝色的鱼在前面游,后面一群鱼慢慢地游过来,你说这个鱼它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我们人类对这些问题的判断,其实是有两种判断的,而这两种判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都是正确的判断,因为这没有正确答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鱼它到底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把自己的经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自己的意识投射到鱼的身上去,而这种投射,我们发现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倾向于认为这个鱼是高兴的,美国人倾向于认为这个鱼是不高兴的,因为我们是强调团结、强调集体、强调互相联络的一种文化,美国文化相对而言是强调独立的、强调分离的、强调与大家不一样的。

不光是在文化的这个鱼的直觉方面,对自我的认识也是有差距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Hazel Markus和密歇根大学的一个日本的心理学家Kitayama,他们就在1991年发表了一篇很有名的心理学文章就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东方人的自我概念相对而言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就是在我们的自我认识中间有母亲、有同事、有很多其他的人,那么在西方人的自我概念里头,更多的是互相分离的,互不关心的一种社会自我认识,我们中国人讲自我的时候,讲到的更多的是集体的、社会的自我,让我们在座的同学回答一下我是谁?我们自己第一个反应是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我是北京人。

在西方做这种研究做出来的结果更多是与自己的特性有关的自我概念,让东方的被试和西方的被试对两种变异进行喜好判断,你是喜欢这个A图具有一个变异,还是喜欢B图具有多个变异?发现很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讲我们东方被试喜欢多个变异的人要多于喜欢一个变异的人,那么在西方国家正好是相反,所以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叫法不责众,即使是一个变异行为,但是要拉几个人一起,我们觉得就心安理得,就无所谓。

那么不光是有这种自我概念的差别,主要是在认识思维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我们对一些思维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已经发现有很大的文化差异,我们中国人在选择使用这些心理的认识工具,归纳、演绎、因果、理解、判断、决策、推理、说服等方面,我们都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是exceptional(独特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一些特点和特色,这个东西来自于什么地方?我们认为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经验,比如说让大家看这两个怪物谁大谁小?一样大对不对,那加上一个背景,谁大谁小?那么越看越觉得后面这个大,前面这个小,理智告诉你这就是刚才看的两个一样大的怪物,但是现在有背景以后,我们的判断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判断不一样?因为这个背景给我们一个信号,虽然这两个怪物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现实的、客观的、物质的成像是一样大的,但是它在后面,这个在前面,我们在思维上就自动化地把它解释为这是在后面的一个怪物,结果它应该要大一些,这个来自于我们的经验,这个来自于我们认知的加工,那么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各种不同的习惯、角度和特性对我们思维的限制。

让大家看这个图,这里头到底有几个人?有谁看到老太太的举一下手,有谁看到了一个少妇的举一下手,不少,这跟好色一点关系都没有,有多少看见了一个小姑娘的举一下手,真的有人只能看见一个,有人能看见两个,很少有人能看见三个,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两个、三个?这跟智商没有关系,这跟情商也没有关系,这跟你人品也没有关系,就是我们有一个认识定式,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限制,这个限制来自于我们的第一个印象,这个印象限制了我们去看到其他的可能性。

那么在中国人的思维特性上,我们有哪些发现和突破?第一个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知觉注意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国人注意背景、注意整体,西方人注意具体的个体,比如说让大家判断一下这个人到底有多高兴?我们中国被试的普遍反应就是不一样,刚才他是挺高兴,可是现在这个旁边的人不高兴,他怎么还这么高兴,他肯定是假装的,不高兴,所以我们对背景有比较多的敏感和关注,那么在西方国家做这个研究,它的答案是一致的,因为他们关注这个人而不关注这个背景,那么这是在知觉方面,我们已经作出了一个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让你画一条跟这个一样的线你画多长?有两种画法,一种画法叫做相对判断,也就是说根据这个线在这个框里的比例,我画另外一条线,那么相对而言要短,因为这个框在右边是小,所以这个线就要短,那么另外一种画法,是绝对的画法,就是根据这个线在框里的长度,我画一样长的一条线,这个叫做绝对判断,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个教授真的做出来,发现我们中国的被试,在做这种任务的时候,我们喜欢相对判断是比较多的,美国人相对而言做绝对判断比较多,更有趣的是咱们中国人在相对判断的时候,头脑的活动要少,反过来要做绝对判断的时候心潮澎湃,特别不安,但是做相对判断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无所谓。

这个就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大家判断一下,你觉得是A应该跟这个牛归在一起,还是B应该跟这个牛归在一起?有多少人认为是A的举下手?少数,多少人认为B的举一下手?绝大多数。

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发现,我们中国人在进行归类分析的时候,是愿意根据事物的关系来进行归类,而西方人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和本性来进行归类,所以鸡跟牛它都属于动物,所以西方人把它归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认为牛要吃草,所以我们把B跟牛归在一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归类方式。

那么这种绝对不同的方式,它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西方心理学家一两百年以来都认为根据事物的本质归类是高级归类,根据事物的关系归类是低级归类,但现在我们发现,不对,我们十亿中国人民怎么是做低级归类的呢?所以我们给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要用人类共有的标准进行判断,就是一个进化生存的普世标准,我们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那么从生存的角度来讲,是根据特质来进行归类,本质来进行归类好呢?还是根据关系进行归类好?很简单的,如果有一个婴儿车有一个妈妈,有一个小轿车,你说谁应该归在一起?当然是妈妈和婴儿车,你不能把婴儿车和小轿车归在一起,虽然它们都是交通工具,但没有意义,说明根据关系的归类不一定是低级的归类,关键是要掌握话语权,关键是我们要做实证研究,关键是要我们要突破,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不要简单地谩骂人家,你这帝国主义又丑化我们中国,你得拿出科学的证据,查出充足的理由,特别是要有逻辑的分析,这样才能够说服别人,这基本上就把西方心理学家的一百年来的论据给否掉了,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是高级思维,起码跟你的思维差不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