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十个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1.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造句:他这次真是破釜沉舟了,决定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2.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造句:瞧他现在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被四面楚歌包围了一样,难道真没招了?3.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造句:咱们也来个约法三章,这样以后做事就都有个准则了,不好吗?4. 背水一战: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造句: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真替他们捏把汗呀!5.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造句:他这招暗度陈仓可真够绝的,谁能想到呢!6. 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造句:他们个个英勇无比,简直是以一当十啊,太厉害了!7.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造句:他那一番话,听起来怎么感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8. 十面埋伏: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敌人这次可是布下了十面埋伏,我们得小心应对啊!9.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造句:他那无奈的样子,真有点像霸王别姬时的项羽,让人叹息啊!10.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造句:要是能再多些帮手就好了,这不是多多益善嘛!楚汉之争真的是充满了各种精彩的故事和策略啊!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后世传为佳话,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有人密告韩信与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
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
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嘿,大家好!今天咱来说说楚汉之争里的那些成语典故。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玩桌游,玩的就是那种模拟战争的游戏。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楚汉之争。
咱先说“破釜沉舟”吧。
当年项羽带兵去攻打秦军,为了鼓舞士气,他把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让士兵们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时候也得孤注一掷,下定决心去拼一把。
还有“四面楚歌”。
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让人在周围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项羽的士兵们听了,都以为家乡被占领了,军心大乱。
这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被对手包围了,心里那个慌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很有名。
在鸿门宴上,项庄假装舞剑,其实是想趁机杀了刘邦。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些人表面上在做一件事,其实暗地里有别的目的。
楚汉之争里的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在生活中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就像玩游戏,有时候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时候得小心别人的“项庄舞剑”。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以后听到这些成语典故,就能想起楚汉之争的精彩故事。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1.揭竿而起: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 胯下之: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3. 作壁上观: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4、破釜沉舟: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指鹿为马: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6、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涌现了许多成语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1."楚河汉界":成语"楚河汉界"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和汉国的地理
位置,形容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面。
这也反映了楚汉之间长期的斗争和对立。
2."大权在握":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掌握大权,成为
朝中的实际统治者。
董卓专横跋扈,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大权在握"成为人们对他专横独断权力的描述。
3.《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
之战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传奇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和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前两天又翻出史记看了看楚汉之争,发现里边的成语典故不是一般的多啊。
网上也有人整理过,我本来想再加点故事背景,按时间线捋捋就好……然后发现工程量还挺大。
从项羽本纪开始,成语和典故就有二十个左右。
取而代之、拔山扛鼎、先发制人、作壁上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锦衣夜行、沐猴而冠、一决雌雄、楚河汉界、养虎为患、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些成语和典故里面,能看到西楚霸王的生平。
其中有个细节很有趣,表格里放不下,在正文里说说吧。
那是有关于 “一决雌雄” 这个成语的故事。
那会儿已经是楚汉对峙的光景了,项羽遥望刘邦,许多年的岁月从他们的目光中浩荡流逝,他这才发现,对面那个曾经与他结拜的大哥,是他一生的敌人。
项羽说,天下狼烟不止,都是因为你我二人为敌,不如决一生死,莫让天下人受苦。
刘邦:???刘邦:当我白痴啊,我打得过你吗!然后刘邦就开始派人,派战将与项羽的战将单挑。
只是刘邦这厮比较无赖,还埋伏了神箭手放在城头,冷不丁就射死对面的高手。
项羽:???项羽恼了,好不容易把刘邦当对手,这厮一点贵族气质都没有。
项羽不顾手下人的阻拦,亲自下场了。
这或许正是刘邦所期待的,倘若能一箭射死项羽,那该有多好啊。
当时神箭手还不知道对面的来将是谁,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张弓搭箭,瞄得贼准。
战场上卷起黄沙,项羽似有所觉,猛地抬头一瞪,目光里仿佛射出电光,笔直刺向神箭手。
神箭手当场吓尿。
溜了溜了溜了,不敢射不敢射。
汉军得知这个消息,刘邦一拍城头:必项羽也!然后刘邦屁颠屁颠跑去确认,然后刘邦被项羽埋伏的射手一箭射伤。
刘邦:???刘邦:卧槽!你丫学坏了!倘若不知道历史的结局,或许我们每次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我们会想,这可是项羽啊,拔山扛鼎,单杀近百人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三万打了五十六万,又有什么能打败他呢?可惜我们知道那个结局。
我们知道避开项羽之后,那个名叫韩信的执戟郎在后方战场上所向无敌,最后带着诸侯联军,十面埋伏缺粮的西楚霸王。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内战,其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1、“楚河汉界”:楚河和汉界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界限,后来用来比喻两个阵营之间的界限。
2、“楚囚汉赦”:楚囚汉赦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和解,重新建立友谊。
3、“楚汉争鼎”:楚汉争鼎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争夺鼎的一次战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争夺某种财富或权力。
4、“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激烈的争斗,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激烈竞争。
5、“楚汉之好”:楚汉之好是楚汉之争中楚汉双方的一次和解,后来用来比喻双方之间的友谊。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1、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
”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楚汉争霸成语和典故
楚汉争霸成语和典故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项庄舞剑【成语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暗渡陈仓【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
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拔帜易帜【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
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养虎遗患【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宣布停战。
项羽领兵东归,刘邦西进。
楚汉成语典故
暗渡陈仓,拔帜易帜,背水一战,成败萧何,大逆不道,独当一面,短兵相接,多多益善,分我杯羹,国士无双,汗马功劳,捷足先登,解衣推食,借箸代筹,锦衣夜行,沐猴衣冠,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千虑一得,秋毫无犯,取而代之,孺子可教,盖世之才,四面楚歌,先发制人,后发制人,项庄舞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养虎遗患,一饭千金,一日千里,所向无敌,扬长避短,约法三章,十面埋伏1、暗度陈仓发音àn dù chén cāng释义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
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示例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度陈仓之计。
★《三国演义》第九六回3、成败萧何(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韩信是刘邦的大将,为汉朝大业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史记·卷九十二》记载,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当一个郎中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
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
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
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
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
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
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
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一下子被刘邦拜为统率全军的大将。
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果然节节胜利。
攻下齐后,韩信被立为齐王;最后终于打败了项羽,又被迁封楚王。
韩信任齐王时,谋士蒯通就鼓动韩信造反,背汉自立,韩信不忍。
楚汉时期典故
楚汉时期典故成语,作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大的宝藏和财富。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楚汉时期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楚汉时期典故:倾国倾城古代学者在剖析我国历史时,曾列举“商惑妲己”、“周爱褒姒”、“汉嬖飞燕”、“唐溺杨妃”四大美女倾国案例。
他们用商纣王、周幽王、汉成帝、唐明皇四位君主分别被苏妲己、褒姒、赵飞燕、杨玉环美色迷惑,不爱江山爱美人,骄奢淫逸,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历史事件,来说明“女人是祸水”,她们足以“倾国倾城”。
在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大雅》和《小雅》篇分别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诗句。
这就是讥讽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朝政荒废而亡国的真实故事。
哲夫、哲妇,即明达、才智者。
倾城,是指城邦覆灭。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意思是“智慧的丈夫为城,智慧的妇人坏城”。
据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中“褒城县”条下载:“褒国,在县东二百步,褒姒之所出也。
”褒国是褒姒的家乡。
汉中地方志又记,褒国故址在骆骆坪,今属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花果村。
唐代著名诗人胡曾也写有褒姒倾国诗篇:“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
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即所谓“倾城倾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
这就是“倾城倾国”或“倾国倾城”典故的出处。
古人把西周灭亡的历史罪责强加在褒姒头上,显然有失偏颇。
后来,人们约定成俗,习惯用倾城倾国来形容妇人容貌很美。
这句成语已作为绝色美女的赞词,并无贬意。
这里的倾,已不是倾覆之意,而应作为倾慕理解。
倾城倾国是说全城、全国得人都倾慕其美貌。
这就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褒姒的美貌应受到所有人的羡慕。
女人艳丽何罪之有!唐代官居御史大夫的大诗人元稹当年路过褒城时曾有感而发,留下了“花疑褒姒笑,栈息武侯征”的诗句。
这位政治家和诗人把功业未就的哲夫诸葛亮和亡国人劫的褒姒相提并论,字里行间充满对这两位“哲人”遗憾及同情之心,这也是对那些历史学人所作的褒姒倾国结论的有力否定。
关于楚汉相争的成语故事
关于楚汉相争的成语故事
1. 背水一战:这个成语说的是韩信呀,当年他带着兵被困在河边,没退路了!他就激励士兵们,说咱们只能拼死一战啦!就像那次我们打篮球比赛,落后了好多,我们也没退路了,只能全力去拼,这不就是背水一战嘛!
2. 破釜沉舟:项羽真的太猛了!他下令把锅都砸了,船也沉了,让大家没了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这就好比我们准备考试的时候,把所有娱乐都抛开,一心就扑在学习上,不成功便成仁呀!
3. 四面楚歌:项羽被刘邦包围的时候,刘邦让人唱楚歌,把项羽的军心都搞乱啦!这多像我们在遇到很多困难一起涌来的时候,感觉到处都是问题,真的是四面楚歌啊!
4. 约法三章:刘邦进了咸阳后,跟老百姓约法三章,大家都可高兴了!就像我们班级定规矩,简单明了大家都遵守,多好呀!
5. 暗度陈仓:韩信表面装作不动,暗地里却悄悄地走陈仓这条路去打敌人!这跟我们悄悄准备给朋友一个惊喜很像呀,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偷偷策划着呢!
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在宴会上,项庄假装跳舞,其实是想杀刘邦!哎呀,这就像有的人表面上做一件事,其实心里有别的打算呢!
7. 以一当十:项羽的士兵那叫一个厉害,一个能顶十个!我们校运会的时候,我们班那个跑步超快的同学,可不就是以一当十,一个人就为班级拿了好多分呢!
8. 多多益善: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越多越好!这真的很牛啊,就像我们玩游戏,当然是等级越高、装备越多越好啦!
我觉得楚汉相争的这些成语故事真的太精彩了,每一个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让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呢!。
楚汉相争时期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楚汉相争时期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楚汉相争时期典故11.破釜沉舟秦末项羽与秦军战于巨鹿,项羽为使士卒拚死战斗,渡河之后,即将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断绝士兵后退的念头。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引申为做事果决、义无反顾。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亦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船沉巨鹿。
2.拔山盖世释义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形容人的力气强大或志向远大。
如:「项羽枉有拔山盖世的气慨,可惜时不我与,终落得饮恨乌江的下场。
」3.楚河汉界楚汉纷争时,以鸿沟为界。
比喻敌对的两方。
象棋棋盘的中界。
4.判若鸿沟判,区分。
鸿沟,战国时的运河,位于今河南省,相传楚汉相争时,划鸿沟为界。
判若鸿沟比喻界线清楚,区别明显。
如:「从此以后,他凡事讲求效率,和以往的习惯,判若鸿沟。
」5.计将安出将如何制订计谋?史记.卷九十七.郦生传:「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 ?』」6.鸿门宴楚汉相争时,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嫉之,遂用范增之计,设宴于鸿门,欲加害之。
后来刘邦赴宴,范增使项庄舞剑,伺机行刺刘邦,幸得羽叔父项伯及张良等协助,始免于难。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后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
如:「他为人狡猾,我看你还是不要去赴那鸿门宴吧!」亦称为「鸿门会」、「鸿门计」。
7.项庄舞剑秦朝末年,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时,项庄藉表演舞剑想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至军门,樊哙问情况如何时,张良回答道:「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后遂以项庄舞剑指在表面事物之下隐藏了另外的意图。
8.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自己受制于人,处于任人摆弄的境况。
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争霸时期,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为我们今天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为您讲述几个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楚汉争霸时期。
项羽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实则想借机加害。
刘邦的谋士张良事先得知消息,通知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宴会上,项庄借舞剑助兴之名,企图刺杀刘邦。
此时,樊哙闯入宴会,指责项庄舞剑有异心,实际上是在暗示项羽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二、破釜沉舟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决战于巨鹿。
为了激励士气,项羽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就不回头。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三、背水一战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部将韩信曾在井陉山一带与赵国军队展开激战。
为了鼓舞士气,韩信命令士兵背水布阵,表示不打胜仗就无法撤退。
最终,韩信大败赵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比喻处于绝境,不得不拼命一搏。
四、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虽然不是楚汉相争时期的故事,但与楚汉争霸有关。
故事讲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后,为了报仇雪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最终,勾践灭掉吴国,实现了复仇。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五、骄兵必败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性格骄傲自大,不善于用人。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多次因骄傲轻敌而败给刘邦。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骄傲的军队必定会失败。
总结:楚汉相争时期的成语故事,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楚汉战争相关成语典故
楚汉战争相关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涉及到了很多成语和典故。
以下是一些与楚汉战争相关的成语典故:纸上谈兵:比喻只会在纸上空谈而无实际行动。
典故来自于刘邦和项羽的对峙。
当时,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刘邦身陷重围,但他不愿就此束手待毙,而是与堂弟刘德共商对策。
刘德认为,项羽虽然强大,但不懂得固若金汤,可以从内部瓦解。
于是,刘邦按照刘德的建议,在城中设立了一所书院,并在书院中张贴告示,表示希望和项羽的各路将领讲和。
项羽得知此事后愤怒地说:“汉王非攻战之将,城降不血刃。
欲以书文之计与共逞天下之利,此夫纸上谈兵者也。
”最终,项羽并不信任刘邦的谋略,放任刘邦顺利脱困。
胜败乃兵家常事:意即胜败是常事,战争中取得胜利或失败都属正常,不必过于沮丧或自满。
典故源自于汉高祖刘邦与项羽的楚汉战争。
在刘邦多次失败之后,他的一位亲信谏官枚乘安慰刘邦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无需过于自责和灰心。
”这句话激励了刘邦,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取得了汉朝的胜利。
势如破竹:形容进展迅速,势不可挡。
成语“破竹之势”来源于刘邦的一次战役。
当时,刘邦被项羽等敌人围困在阳夏(今河南省长阳县)一带,形势十分危急。
刘邦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派遣大量人马袭击了项羽在西方的军队,并不断传话说刘邦大军已经将项羽歼灭。
项羽听闻后疑心生畏,即将围困刘邦的兵力撤回,刘邦顺利突围。
这个战局逆转迅速且势如破竹,于是人们就用“势如破竹”来形容进展迅速,势不可挡的局势。
出奇制胜:利用出乎意料的措施战胜对手。
成语“出奇制胜”源于刘邦的一次战役。
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困,面临着胜利的困境。
刘邦的技术顾问张良提出一个计策,借用了楚地一种名为“白蛇”的酒。
此酒性能麻醉人,刘邦便命令手下士兵打碎大量的白蛇酒,将其顺风通过管道引入楚军的战壕中,并与风调雨顺的天气配合,楚军大批士兵因酒醉昏迷,在傍晚之间悉数毙命。
刘邦因此战胜敌人,最终脱离了危机。
这些成语典故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智慧,对于人们理解楚汉战争的背景和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楚汉争霸的成语故事
原文: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 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 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前256—195),出身平民。在沛县起义反秦, 自称沛公,后实力壮大后,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史 称汉高祖。
一为楚汉相争时,刘邦彭城兵败,只身逃走,由于 后面楚军追赶急迫,刘邦嫌车重太慢将两个孩子推下 车去。 二为一次项羽为了要挟刘邦,将刘邦的父亲抓去 做人质,两军阵中项羽将刘父推至阵前,说:“你若 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吃了”,刘邦不为所动。
原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背景:刘邦攻破函谷关,直取咸阳,秦王子婴称臣。 项羽巨鹿一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但比刘邦晚 入咸阳。更听说刘邦要称王,欲杀之,便设下鸿门宴。
过程:刘邦听从张良,退出咸阳,并将咸阳所得原封不动 地送到项羽军营。 鸿门宴当天,刘邦坦然赴约,并跪在项羽面前,称愿 拥戴项羽为汉中王。项羽一时心软。 在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屡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 豫不决。 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 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 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 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 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 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 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 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 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 ——《史记· 项羽本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时期成语典故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
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
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人的称呼就缘于汉中,先有汉中,再有汉中王、汉朝、最后才有汉人、汉族、汉文化的精髓。
汉中自古是帝王建基兴业之地,更是三国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冲。
尤其在两汉三国时期,张骞、刘邦以及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在这里演绎了许多永载史册的动人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
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
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
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
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
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
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
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
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
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自汉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随它有一段古老传说:东汉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学道又酷爱柑桔。
他所务桔园,绕河之水,沐山神风,质量上乘。
秋高气爽,满园星辰,常有神仙路过,讨要品尝。
一天早晨,山口处万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连同他的房舍果园,冉冉飞升上天,若干年后,尚闻鸡鸣九宵,犬吠云中,为了纪念这一段美丽的传说,山口处村庄便称作“升仙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换代产品——升仙蜜桔。
它处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优点特点,还个儿硕大,薄皮无核,更兼树型矮化,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近年来发展沿秦岭南麓八万亩产业林带,形成了秋风十里柑桔香的桔园秋色。
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飘香之际,特推出桔乡秋色一日游。
4.“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
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
“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
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
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
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
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
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
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
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
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
“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
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
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成为丞相曹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
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
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
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
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
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6.筑坛拜将义指仰仗贤能。
来源《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7.偃旗息鼓《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8.一笑失天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
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
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
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
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
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
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
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
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
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