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五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儒、道文化背景下的文论创生 ▪ 第二节 “诗言志” ▪ 第三节 道 法 自 然 ▪ 第四节 风教与原道 ▪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第五节 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 ▪ 一、“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 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 三、“无知音”与“有知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志感丝簧,气变金石,是 以师旷觇风于盛衰,季札鉴 微于兴废,精之至也。”—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 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 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 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 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 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董仲舒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后人接受 “《诗》无达诂”说并在两方面促使它变化:其一, 提法本身变为“诗无达诂”,将原先专指阅读理解《诗经》 变而指所有诗歌,也可以泛指文学或非文学的其它读本,超 出其原来的经学意义,真正成了一种文学理论;其二,不再 用客观性阅读做掩护,而是直接明了地肯定读者阅读作品所 得、欣赏理解和评价意见难以取得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承认 阐释自由。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诗》无达诂”说既是对 “赋诗言志”说的承继,也是 对它的超越。
▪ 所闻《诗》无达诂,《易》无 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 从义,一以奉(尊奉)人。—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董仲舒“《诗》无达诂”实际上 是要求用审“处”的态度读《诗 经》,对作品得出正确解释。
▪ “意,学者之心意也。孟子言说诗者 当本之,不可以文害其辞,文不显乃 反显也;不可以辞害其志。……人情 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 其实矣。”——赵岐《孟子注疏·万 章章句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人论世”的意思是,后人 神交古代先哲,阅读有关诗书, 应当结合他们的时代社会和个 人生平,这样才能读懂作品, 了解他们的精神,惟其如此才 能与古人成为旷世相契的朋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邯郸师有出新曲者,讬之李奇 (赵国精通音乐者),诸人皆争 学之,后知其非也,而皆弃其曲, 此未始知音者也。”——《淮南 鸿烈·修务训》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音说”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于增强阅读、分析、鉴赏、 评价的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使文学批评建立确 然的追求,就是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旨保持一致。为了做 到这一点,知音者不止应当是有关学说、技能的专家,而 且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精神,能够说真话,不媚附权贵, 不随波逐流,除了揭示事物的真相实际,没有其它私念和 目的。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知人论世”既然是强调阅读和 批评的客观性,所以当后人用孟 子“以意逆志”为主观文学批评 张目时,有人想到了用“知人论 世”之说对它加以遏制。
▪ “以意逆志,须的知某诗出于何 世,与所作者何等人,方可施吾 逆之之法。”——阎若璩《尚书 古文疏证》卷五下
阎若璩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无知音”与“有知音”
▪ “知音”一词作为譬喻,经常 被用来描述读者与作者、作品 之间这种理想化的关系,从而 成为阅读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 部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 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 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 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 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孟子提倡“以意逆志”说重在 追求理解作品的正确性,包括 正确索解作品的本旨和诗人写 作的意图,反对离开篇旨,刻 板拘泥于字句去揣摩、解说诗 意。
▪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 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戴 震《古经解钩沈序》
戴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以意逆志”说在流传过程中引起了 对解释者、接受者因素的重视,从而 使这一主张脱离孟子本意而成为我国 古代解释理论和接受文学批评的一个 重要的思想构成。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知人论世”在后世又转化成为一个创作命题,要求作者描写 现实,表现真实性情,以便读者通过其作品可以知其人而识其 世。
▪ “从来读古人书者,贵乎知人论世,而古人之书必有不可腐坏 澌灭者,使人据以为知人论世之实。如读李太白诗如见其芥视 六合,读杜子美诗如见其忧时爱国,读韩退之诗如见其怜才若 渴,与世龃龉,。读苏子赡诗。,如见其不合时宜,风流尔 雅,。即下至贾岛、马戴、魏野、真山民之流,无不有性情面 目存乎其间。苟其人无君形者存,而断断焉求工于章句,彼其 所求者,非必不工也,然欲使后世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吾恐性 情面目隐而不见也久矣。”——沈德潜《东隅兄诗序》
二、“赋诗言志”与“诗无达诂”
▪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 古人赋诗分“造篇”和“诵古”,前者指作诗以抒志,后者
指吟咏他人诗章言自己之志。“赋诗言志”是指第二种情况。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赋诗言志风气附着于春秋时 期君主及列国大夫聘享活动 而存在,至战国以后衰歇, 渐渐为《诗》的释义之学所 替代,至汉武帝“独尊儒 术”,《诗》与其它儒家经 典并受举世极高尊崇而达到 新顶点。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 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季札观乐
▪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 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 “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 不怨矣。” 为之歌《邶》、《鄘》、 《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 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是其《卫风》乎?……见舞《大武》 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 乎?”——《左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