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作用
摘要:城墙是中国城市的重要标志。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城墙围绕,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城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作用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起防御作用。对城墙在各个朝代的发展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墙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城墙,发展,作用
引言
“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框架。它们围绕着它,它们划分它成为地段和组合体,它们比任何其他建筑物更能标志出中国式城市的基本特色。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朝代是没有城墙所围绕的,这就是中国人何以名副其实地将城市称作“城”。
城墙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城防工事现存于现今以色列境内的耶利哥城,其最早的部分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城防体系由11米高的中心塔楼和四周5米高、3米厚的城墙构成。因为当时还没有效率较高的攻城武器能砸毁城墙,攻城的主要手段就是围城和架云梯运送战士上城墙进行强攻。而在我国古代,在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城市建设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而这也一直都有被后来的各朝代沿用。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奴隶社会想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诸侯都纷纷营建各自的都城。其中齐都临淄,它的故城是有大小两座城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约4公里,小城嵌在大城的西南角。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城中最宏大的一座城市。而在这一时期,“市”也真正的在城内出现,这就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同是也使得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筑城的技术也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
而到了秦汉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墙的发展更加成熟,城墙上面出现了敌台,城门外还加筑了“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此外,又利用城墙内横作仓库。汉长安为例,汉长安城的形状并不是很规则,城墙的周长为25.1公里,城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它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的城市,(罗马仅13.68平方公里,拜占庭仅11.99平方公里,而且它们建城的年代都比汉长安晚)。其实汉长安的形状是有意识的不规则的,“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呼汉京为斗城之也”。不过实际上还是由于地形上的影响。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建
造,不但在中国建筑史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它又是中世纪世界最强大的“天可汗”唐王朝帝都。其平面为长方形,南北8652米,东西9721米,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外垣长度亦达36公里,均居古代世界各国之首(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面积480公顷、君士坦丁堡城墙全长21.5公里)。同时为了皇室交通的便捷和安全,在都城的东侧及新宫大明宫的两侧,又修建了专供帝王车马通行的夹城,这在我国古代城市的城垣建设中,乃是少见的孤例。
在宋以后,由于火药在战争中广泛使用,抵御火药的砖石城墙逐渐增多。城墙在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低谷,由于蒙古人在征战时老是受到城墙的阻挡,所以很厌恶城墙,于是在元
朝时期很多城墙没有得到修补,破败不堪。到了明朝建立以后,出现了新一轮的修筑城墙高潮。但从清末后期开始,由于清政府的无能,一直锁在城墙内的中国遭到了尖船利炮的各帝国列强的蹂躏和践踏,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城墙也从此开始衰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墙开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绊脚石”,而不断被拆除。
在两宋、辽、金、元及明、清,历代封建王朝都有筑城。但就墙垣本身而言,出构造的方式和使用的材料有变化外,基本上的形制并没有什么变化。
城墙的作用
防御作用
城墙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在防御城墙的设计过程中,城墙的形状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以宋代为例,宋太祖有军事经验,知道整齐规则的城墙不利于防守,因而下令建筑弯曲的城墙。其后的皇帝就不会打仗,蔡京是文人,书法很出色,就是不懂军事,也体会不到先人的遗意,因而就以形式主义的观点来改建城墙,宋金之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药为武器,假如,以后的战争都继续强调火药的威力的话,城墙很快就会被打“曲”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以火炮取胜的金人自己规划金中都时,城市还是一个正方的外形。元大都也是一个直线的规则的城墙构成的都城。
瓮城也是为了城市的防御而建造的,因
为城门部分是一个军事上的重点,但同时也
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它本身就是一个防守
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卫,这部分一般就是在
城门外再加翁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
据已知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瓮城在汉
代以前似未曾出现。在瓮城的出现开始,各
朝代一直都沿用它作为城市防御的一大主要
系统。同时也是因为它在各朝代的广泛利用,
使得它在一些城市中还可以看到。现有的实
物遗址皆得自两汉北境之塞外边城,像内蒙居研破城子边堡、潮格旗朝鲁库仑古城、甘肃夏
河县八角城等。
文化作用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的作用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当城墙与城市相伴几千年之后,城墙已
决不仅是一道防御外敌的屏障了,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即所谓的城墙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是先筑城墙后建城市。西方中世纪的城墙都是市民自发建造的,而且修筑城墙的钱也都是市民自己出;而中国城墙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
式建造的,修筑城墙的花费都是由国家承担。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
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墙———外城廓,外城廓多为土墙。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是城市的中心。在中国古代城市中,城墙成为了划分城与乡的标志。都城外城墙以内为城,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墙以外为乡,为农村或郊野,负责给都城供给粮食及其他物资。
结束语
城墙是文明的守护者,是文明的盾牌,它在无数次血腥与惨烈的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地
位与实力。它高大坚固的结构,与其他防御设施的巧妙结合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在野蛮入侵
或文明间撕杀中的弱小文明,一年又一年地保护了文明的发展与壮大。
城墙也是文明的承载者,是文明的体现之一。人们总有这种认识“在古代城市中,哪座
城的城墙最好,哪座城必然经济政治文化也最发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翻一翻史书,这种
现象在古代是确有其事。这不但是出于军事考虑,也是人们将当时盛行的文化思想与艺术风
格通过工匠的巧手雕刻在城墙上的作风。而且不单是城墙本身,就连城墙上的武器、装置也
是当时最新科技的结晶。很大一部分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考察都能在城墙等一系
列城防设施上找到答案。它既守护了它所属的文明,也承载了这个文明的许许多多。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华夏意匠》李允鉌
[2]. 《古代建筑》李穆南
[3]. 《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
[4]. 《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
[5].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