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精品版

合集下载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与反思

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与反思

课程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电器不断进入现代社会,大大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是我从初中调到高中的第一节区级展示课,在师父的帮助下,课很成功。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和设计简单原电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原电池设计过程的分析,引出内电路、外电路、盐桥等概念,要求学生能够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借助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以及物理上电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例如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对电极材料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帮助学生对电化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本节课涉及学生实验,因此采用实验探究法,几个实验逐步推进。

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电极上的现象及电流计的偏转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1)将Zn 片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有气泡产生,Zn 片逐渐溶解(2)将Cu 片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不反应,无现象。

(3)将Zn 片、Cu 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Zn 片上产生气泡,Cu 片表面无现象。

稀硫酸稀硫酸稀硫酸ZnCuZn Cu 稀硫酸ZnCu(4)若将Zn 片、Cu 片用一根导线连接再浸在硫酸溶液中,有什么现象?Cu 片上产生气泡,Zn 片表面无现象(长时间逐渐溶解)。

稀硫酸ZnCu(5)导线间接一电流计有何现象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6)用—干电池连接接电流计验证电子流向,确定Zn 片、Cu 片的正负极是怎样的?Zn 为负极,Cu 为正极。

得出原电池的概念、电极名称及规定、电极反应,化学实验只能为我们呈现宏观的实验现象,而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的微粒构成的,但微粒的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到,利用多媒体中的flash 就能直接让学生观察到微粒的移动。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原电池的概念,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电极的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会写电极反应方程式。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认真观察、归纳从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个知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定义,原理,正负极的判断,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一种方法—用试验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过程中掌握: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的探究方法。

一条思路—问题猜想试验论证结论一种思想—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构成条件的探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材处理(1)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先学习原电池知识,然后再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

(2)把教材中的“实验2-4”改为3个对比分析的探究实验,并增加了原电池产生电流方向的实验探究和形成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播放动画,揭示原电池的微观工作原理,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认识其本质,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与学法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事先编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课堂上采用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发展能力。

所以,我采用:教法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教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归纳、交流合作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以组织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陕西省山阳中学陈许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依此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课以国庆60周年题材为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游行彩车只所以能运动,原因是它装有高能电池。

从而提出问题:常见电池有哪些?它们的工作原理?这样激发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入课题。

进入新课分组实验:将锌片、铜片插入稀硫酸,观察有何现象?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Zn + 2H+= Zn2++ H2↑,我们知道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当学生无意将锌片、铜片靠在一起插入稀硫酸中,就会发现异常的实验现象。

让发现异常实验现象的小组汇报他们的实验过程。

其他小组按汇报过程进行操作。

老师可以追问这又为什么呢?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大胆假设,用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引导讨论的结果:铁上的电子跑到铜上去了,可以用下面实验进行验证: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用于观察电子流向),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观察铜片表面和电流计指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装置中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把温度计插入到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烧杯中,观察温度计度数的变化;然后再测量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的烧杯溶液的温度变化。

热能(化学反应放热)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我们平时用电池的时候都要分正负极,那么怎样判别原电池正负极呢?实验方案:把干电池和锌铜原电池分别接入电流表,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原电池扥正负极了。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和电能》教学反思化学组付勇(一)公开课--时装还是服装?每次公开课后的评课几乎会遭遇同样的质疑,《化性能和电能》也不例外:公开课虽然好,但是平时上课能这样上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还要上公开课呢?公开课仅仅为了表演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认识公开课和平时上课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

我们知道,课堂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不再外在的表现形式,关键是内在的设计理念,而课堂设计理念的核心则是它的文化取向。

因此,应该先分析公开课和平时课堂有什么样的文化取向。

这里我想用时装和服装的关系来与公开课和平时课堂做类比。

首先,公开课如时装表演,代表了平时课堂的发展方向。

公开课如时装表演,虽绚丽多姿,然不为日常所穿戴。

它需要专门的舞台供观众欣赏,为众人评说。

当然,公开课的准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非一般课堂所比拟。

但是,公开课却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公开课的文化取向是最新的理念做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课堂,以师生互动为重要特征。

这种文化取向正是我们平时课堂的发展方向,平时课堂虽然不必那么绚丽多彩,但至少在文化取向上应该向着公开课努力,公开课的文化元素可以为平时上课所用。

例如,《化学能好电能》这一节课,实际上它的文化取向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学习,积极建构知识。

平时上课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知识,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满堂灌,君不见还有多少课堂还在给学生从头到尾在灌输?其次,公开课如时装设计,它具有更多的创新成分。

公开课的重要特征是它有所创新,需要设计者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教学进行创造性重构。

创新是公开课的追求,也是课堂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公开课的创新设计,我们课堂设计还会有创新吗?平时的课堂设计可以毫无创造,凭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或模仿足够上好一节课,不必要刻意突破传统。

作为公开课,《化学能和电能》的设计没有按传统《原电池》的设计,而是淡化化学学科本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生活经验——原电池入手,一步步通过实验探究完成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发展中的化学电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本节课是《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二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并不是高考中的重点,但本人认为非常重要。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这节课的有效教学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体会化学和创新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综上,本节课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书写电极反应式的层面,也不能就当科普知识讲座,简单介绍一下或学生自己阅读了事,要让学生对前面知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电池的应用、各类电池的优缺点)有一个完整的全局体会。

整体的设计思路按“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发展线索,注重培养学生“化学科技在不断改进创新中发展”的发展观和创新意识,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落实。

同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2.教学深度和广度考虑学生实际情况;3.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4.教学设备和用具辅助教学。

二、教学特色“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讲的多,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本节课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展开自学(即先学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学的情况引导学生研讨内容、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改进创新,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即后教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体现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学习意识,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题,经过训练,形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当堂达标”。

三、附教学详案达标检测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废旧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其首要原因是()A.利用废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B.防止废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C.防止电池中渗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D.回收其中的石墨电极。

2.人造地球卫星用到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镍-镉碱性蓄电池 P38
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 电池——锂离子电池 特点:高能电池,电 压高,质量轻,贮存 时间长等。 用途:电脑、手表、 心脏起搏器等。
氢氧燃料 电池
新型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不是把还原剂、 氧化剂物质全部贮藏在电 池内,而是在工作时,不 断从外界输入,同时将电 极反应产物不断排出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 源
普通锌锰电池 碱性电池
镍 镉 电 池 小型高性能燃料电池 锂离子电池 镍氢电池
上图是锌-锰干电池
干电池
2、充电电池
铅蓄电池结构 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它在放 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 充电时又逆向进行,使生成物恢 复原状,如此充放电可循环进行, 至一定周期后终止。 汽车用蓄电池 (1)铅蓄电池
锂电池 干电池 叠层电池 纽扣电池 各类电池
减少污染
节约资源
感谢观赏
点击添加副标题
谢谢大家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202X
第二章化学反 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授课教师:
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001年我国发电量构成 图
火力发电厂能量转化: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 为电能呢?
【实验2-4】
请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课 本P38表中: Cu片有气泡产生 锌片溶解 电流表指针偏转 结论: 有电流产生
铜片
锌片
电流 表
现象
1、将化学能转变为 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原电池的电极 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2.Zn-Cu-H2SO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反应式:
Zn片: Zn -2e- = Zn2+ (氧化反应) Cu片:2H++2e- = H2 ↑ (还原反应)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

以下是我对这次课程的教学评价和反思。

首先,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一些实际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

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一些材料和设备,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材料和设备的变化,并找出其中涉及的化学能和电能。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巩固和扩展了他们对化学能和电能的理解。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我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合作解决,然后向全班汇报并进行讨论。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我进行了教学评价。

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让学生对这次课程进行评价。

问卷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

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比较满意。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希望能有更多的例子和实践性活动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我对这次课程的观察和分析,我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

其次,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我认为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这两个概念的讲解,并提供更多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最后,我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的机会,这让我了解到他们对这次课程的理解和反馈。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状态,从而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

总体而言,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评价和反思,帮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与反思兰州市六十一中缪炎红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2》2.年级:高一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5.教学时间:40分钟二、教材分析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己的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能源观。

四、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电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以图表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电能的主要来源,以化学能与热能转化,及能量守恒为知识线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展开有关火力发电的利与弊的讨论。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07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07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要求学生简单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关系,为学生在选修4学习第四章《电化学基础》做好铺垫和基础工作;属于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不高,只是让学生能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电池的工作原理,阐明化学科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主要作用。

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或体验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是一门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学好化学对自己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健全和丰富、对国家的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益处;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更多的只是精讲点拨,处处体现了学为主体。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必须改变仅仅“在听中学”、“在看中学”的单一方式,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的机会。

新试行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验本)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品质的养成。

强调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的展示,了解火力发电原理;2、通过类比于物理电路的形成,利用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的思想能够设计一个原电池的模型3、通过教师讲述学生能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学生能够判断出原电池的负极并说出其判断方式;5、通过动手实验,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并能灵活应用到设计更多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经历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2、能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探究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1、寓学于乐,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化学思想与心灵的碰撞,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突破的快感,体会获得成功的成就感。

2、通过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重要意义体会化学对社会科技的重要价值。

3、通过研究火力发电的弊端使学生树立绿色环保、节约的化学思想和为人类文明社会努力学习化学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化还原电子转移为依据的原电池设计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原理、概念、组成已经应用;原电池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的思想与原电池模型设计的结合;原电池的本质以及形成条件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火力发电原理【展示】2013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讲述】从这张发电总量构成图来看,我国目前火力发电占主导地位。

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火力发电的原理。

【展示】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火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热水使热水变为蒸汽,推动蒸汽机轮,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提问】火力发电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同桌讨论)【理答】火电站建厂造价低廉,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如季节气候)。

火力发电厂从储存在煤中的化学能到最终转变成电能,经历了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转化,能量都不可能是100%利用的,那么必将造成大量能源的损耗,实际上目前我国火力发电中,能源的利用率仅为30%~40%。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了,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从身边做起认真听讲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通过饼状图说明我国事火力发电占主导地位,并讲述火电站工作原理并讲述能量转化。

《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第一篇:《化学与电能》教学反思《化学与电能》这节课,整体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本人认为有以下几处亮点:1.学生活动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与探究。

2.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3.设计了四组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程理念。

也有两点不足:1.准备的对比实验还可以再多几组。

2.时间比较紧,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

总之,经过这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的洗礼,我学到了很多,收获挺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教学及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第二篇: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范文)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中宁中学荣涛一、教材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

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评价和反思化学能与电能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评价教学的质量也是必要的,下面是对化学能与电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思的1200字以上论述。

化学能与电能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和电路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从而加深对化学能与电能的理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自主阅读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作业和考试以外,我还采用了开放性问题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我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结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下一次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和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规律。

其次,我在评价方式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采用更多样化和全面性的评价方式。

此外,我在教学中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

下一次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化学能与电能是中学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课时〕的教学反思总算顺利完成“2023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课,一下子觉得轻松多了。

心里充满了感谢之情,感谢羊文俊主任对我的信托,给了我参赛的时机,感谢林高曼恩师的殷勤指导,感谢化学组全体老师的援助和提供的宝贵建议,感谢乐东中学的培植,感谢省研训组织的活动,感谢屯昌中学能提供那么齐全的实验用品,感谢屯昌中学高一〔1〕班A组同学们的积极配合。

当拿到比赛课题的时候,有点失措,屯昌中学使用的是人教版,而我们使用的是鲁教版,鲁教版的教材对这节课的讲解甚少,经过反复思考,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购置人教版的教材,利用人教版的教材上这节课。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需要钻研教材有一个评委专家说“教材的顺序不等于教学的顺序,教材的内容不等于教学的内容〞,这句话让我获益匪浅,如哪里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点。

先好好研究教材中这节课的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哪些内容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只需要点到即可。

哪些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如哪里理。

那些内容是难点,需要如何突破。

还要依据考试大纲,高考考点,学生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出所需要教学的内容。

再设计整节课的框架和主要的路线。

对于化学能与电能这节课,我认为前面关于能量的各种介绍可以交给学生自学,原电池的概念是次要,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的理解,需要引导,深刻的分析。

我设计的主线思路为:引课引导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实验探究并悟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检测课堂效果清楚了整体的框架及主要的路线后,我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让每一个环节尽显风采,又环环紧扣,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上苦下工夫。

2.需要精心设计教案、课件、导学案我依据整体的框架及主要的路线,设计出教案,并且不断反复地修改,再让林高曼导师过目并且给出建议。

再依据教案设计出相对应的课件及导学案。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
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机。

学生处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奇感和探究
欲望。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商量中自己发觉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
顺序,首先通过商量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出发,引入课题。

与此同时,在实验——观察——商量——推测——验证的
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探究和商量组成原电池
的条件。

最后,通过家庭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水果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
①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推断,教材是以表达的形式提出的,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得
出正负极,然后通过两极材料的相对生动性得出:较生动的金属是
负极,不生动的极是正极。

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推断方法更有利于
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设计层次问题探究,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 )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响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作用;要在科学探究的组织中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操作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进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两项科学探究活动时,如果全部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究,完全不加以组织和引导的话,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水平,是无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设计出较为科学,严密的实验探究方案,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探究如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时,如果不进行探究思路引导的话,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也就不知道如何入手探究。

但是,如果先设置阶梯式的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之后,对探究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认识,自然而然就能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

因此,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我都是先设置阶梯式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思路引导,之后再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内容,总结结论。

同时本节课内容丰富,并且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学习有兴趣,我通过多媒体、分组实验等形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过程中来,使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与艰辛,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对比、迁移,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好习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有时还不够简洁,对于学生们在课堂所生成的问题,有时不能及时的加以解惑,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疑惑,并及时解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及反思
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

2、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铜片上有无气泡产生?在
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讨论与交流
(1)两个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和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3)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上述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与讨论的结果,请总结:
1. 原电池的定义:把转变为的装置。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泼金属(Zn)→发生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
原电池的极;
不活泼金属(Cu)→发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
原电池的
问题:(1)你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吗?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总结:
思考:观察下列装置,有电流产生的有那些?总结归纳组成一个原电池的条件。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2)
(3)
教材P41科学探究:
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4.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化学能→电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如何开放,即开放哪些点的问题;开放到何种程度,即时间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讨论、归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