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管理制度(通用版)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4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确保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噪声作业环境中的所有作业人员,包括员工、承包商和访客等。
第三条对于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章作业场所噪声管理第四条作业场所噪声应当定期进行噪声检测,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五条对于噪声超过国家相关标准的作业场所,应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隔音处理、设立噪声屏障、更换噪声较低的设备等。
第六条作业场所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噪声防护。
第七条作业场所应提供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耳塞、耳罩等,供作业人员选择和佩戴。
第八条作业场所应进行定期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产生噪声的可能性。
第三章作业人员噪声防护第九条所有作业人员应接受噪声防护培训,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第十条作业人员在进行噪声作业前,应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并正确使用。
第十一条作业人员在接触噪声作业时,应采取适当的工作姿势,减少噪声的影响。
第十二条对于特殊噪声作业环境,应根据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需求,提供额外的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作业人员在噪声作业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洁和更换个人防护设备。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第十四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建立健全噪声防护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培训计划。
第十五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定期进行噪声检测,核查作业场所噪声水平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六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组织噪声防护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噪声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十七条噪声防护责任部门应定期进行噪声防护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十八条监督部门应对噪声防护工作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第十九条作业人员有权提出噪声防护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和解决。
第五章紧急情况处理第二十条在突发噪声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
环境噪声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区域内所有产生环境噪声的单位和个人。
三、管理职责1. 环保部门负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3. 单位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承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责任。
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 控制噪声源(1)工业噪声:企业应采用低噪声设备、工艺和原材料,对噪声源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噪声排放。
(2)建筑施工噪声: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排放。
(3)交通运输噪声:交通运输部门应加强车辆管理,推广使用低噪声车辆,严格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减少噪声排放。
2. 环境噪声监测(1)环保部门应定期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掌握噪声污染状况。
(2)单位和个人应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噪声监测工作。
3.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1)企业应配备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2)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噪声。
4.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1)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单位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生活环境。
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与处罚1.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2. 对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3. 对举报环境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环保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范文(3篇)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范文1、目的加强噪声的控制管理,减少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使用范围本程序使用公司内在生产、办公、生活和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噪声的控制。
3、职责3.1安全环保部负责全处范围噪声治理工作的监督。
3.2各部室、生产车间负责本部室、车间范围内的噪声控制管理。
4、管理规定____公司存在的注意噪声源:a)各种机电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如煤气风机、振动筛、各类泵等。
b)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c)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
d)其它4.2噪声的控制措施4.2.1机电设备噪声的控制措施a)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常噪音。
b)按照机电设备的检查与维护要求,定期做好加注润滑油,更换易损件,紧固各个零部件等工作。
c)加强各种机电设备的巡检工作,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修理产生异常噪音的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d)尽可能将噪声源与工作人员相隔离,减少噪声对接受者的影响。
4.2.2车辆机械设备噪声的控制措施a)严格遵守车辆、机械设备操作规范,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常噪音。
b)定期对车辆、机械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持其技术性能良好,使其排放的噪声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c)检查车辆、机械设备的状态时、注重对其噪声的监测,对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机械设备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d)加强车辆、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修理产生异常的车辆、机械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e)进入公司区域内的车辆及外部车辆禁止鸣喇叭。
4.2.3工程施工中噪声的控制措施a)工程主管部门应要求施工单位作业时,符合国家规定的GB125-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b)施工单位在管理处区域内作业时,应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和合理的作业时间安排,尽量减少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c)对超过噪声标准的作业,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前告知相关部门。
4.2.4对其它类噪音的控制措施a)在使用音响设备时,应注意音量的大小,并且禁止在办公室区域内大声喧哗。
《防噪声污染管理制度[推荐五篇]》
《防噪声污染管理制度[推荐五篇]》第一篇:防噪声污染管理制度防噪声污染管理制度一、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的自觉意识。
二、尽量选用降噪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施工机械。
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
对员工进行防噪声宣传,发放耳塞。
三、现场的噪声监测请专门检测机构对厂区噪声进行检测。
噪声控制程序一、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使其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证人体健康,特制定本程序。
二、范围本程序适用本站噪声污染的管理本站噪声控制范围。
装载机、混凝土搅拌车、散装水泥车、混凝土搅拌机工作时产生的设备噪音。
三、职责机组负责对设备噪声进行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四、工作程序具体工作描述如下:机组负责对所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设备良好以降低工作噪声。
出现异常状态及时维修。
污水管理制度一丶设置沉淀池,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沉淀池,食堂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食堂废水排放经隔油池。
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二、油库内严禁放置其它物资,库房地面和墙面要做防渗漏的特殊处理。
储存、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三、厕所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
污水控制程序一、目的:为全面有效的控制污水的排放,符合污水环保排放标准,特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站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控制。
生产污水主要包括刷车废水、洗车水合混凝土分离废水。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食堂废水、化粪池水、浴室洗澡水。
三、职责1.办公室是本程序的主控部门,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改和组织实施。
2.生产部负责对生产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尽兴控制,办公室负责对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进行控制。
四、工作程序生产污水。
刷洗车辆必须在制定的清晰地点进行,合理用水,严禁浪费生产废水、生活废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治理后符合沉淀要求,排放到污水系统。
刷洗车废水须排放到沉淀池进行沉淀,经沉淀后的水体在生产中进行循环使用。
噪音管理制度范文
噪音管理制度范文噪音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生态环境质量,规范噪音污染的防治行为,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噪音源产生的噪音排放和噪音防治活动。
第三条噪音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公众参与和依法管理的原则。
加强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噪音防治的合力。
第四条国家鼓励并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积极推广低噪音设备和技术,提高噪音防治的技术水平。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噪音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执法等职能,确保噪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公民有权利享受良好的环境,在环境噪音超过国家标准时,有权向环保部门投诉,并有权要求噪音源的责任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噪音。
第七条噪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噪音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向公众及时发布噪音防治信息。
第八条噪音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第二章噪音源的分类和管理第九条噪音源按照其产生方式、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交通噪音、工业噪音、社会生活噪音、室内噪音。
第十条交通噪音管理按照陆上交通、水上交通、航空交通等划分,分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工业噪音的管理应当按照工业产品制造单位的规模和性质进行分类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社会生活噪音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噪音、商业噪音、餐饮噪音、娱乐噪音、教育噪音、医疗噪音等,管理应当依据其性质和影响范围进行划分。
第十三条室内噪音管理主要涉及到住宅小区、公共场所、办公场所等,应当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噪音源的管理应当采取源头控制、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十五条各噪音源的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对噪音的管理,设置噪音防止装置,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噪音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六条噪音源管理责任单位应当制定并实施噪音防治方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减少噪音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范文(3篇)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安宁、建设和谐社区,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噪声环境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严格控制噪声排放,降低噪声污染水平。
2. 保障居民休息、学习和工作的环境质量。
3. 加强对噪声环境污染源的监管,确保噪声环境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4. 提高社会公众的噪声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5. 不断完善噪声环境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
三、管辖范围本噪声环境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市所有噪声源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工厂、施工工地、交通运输等。
四、责任部门1. 市环保局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噪声环境管理工作。
2. 区县环保局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噪声环境管理工作。
3. 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环保部门完成噪声环境管理任务。
五、管理措施1. 噪声源的排放控制(1) 全面落实噪声源的排放控制标准,对于超标排放的噪声源,责令限期整改,不得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 在建设项目中,噪声源应符合相关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在规定范围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排放。
(3) 对于交通工具的噪声污染,加强对车辆、船舶等的技术管理,防止噪声超标排放。
(4) 对于存在严重噪声污染的产业企业,要加强监管,确保其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
2. 噪声管控区划(1) 根据城市规划和噪声环境状况,划定不同噪声管控区域,分级管理。
(2) 噪声管控区划依据噪声分贝等级和噪声源类型进行划分,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管理措施。
3. 噪声源监管(1) 加强对噪声源的监管,确保其噪声污染达标。
(2) 建立噪声源排查制度,定期对可能存在的噪声源进行排查,并进行整改。
(3) 对于违规排放噪声的噪声源,积极追究责任,并依法进行处罚。
4. 噪声环境监测(1) 建立噪声环境监测体系,监测范围覆盖全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2) 对于噪声环境监测结果异常的地区,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噪声环境指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噪音管理制度范文
噪音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管理各类设备及作业活动所产生的噪音,保障员工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本制度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相关设备及作业活动。
第三条噪音管理的基本原则:噪音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追求综合治理。
第四条噪音管理的基本要求:依法合规,科学管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第五条本单位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噪音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噪音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明确噪音管理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噪音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鼓励本单位员工积极深入参与和支持噪音管理工作,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预防能力。
第七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本单位有关领导部门。
第二章噪音管理的基本内容第八条各类设备的噪音控制1.对设备的噪音水平进行评估和监控,并针对高噪音设备采取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噪音水平。
2.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在正常运转状态下噪音水平达标。
第九条作业活动的噪音控制1.对作业活动产生的噪音进行评估和监控,并采取适当控制措施,降低噪音水平。
2.采用噪音控制技术、设备和工艺,降低作业活动产生的噪音。
第十条噪音暴露监测1.定期对工作环境内的噪音水平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2.对不同工作区域和岗位的噪音暴露进行评估,保证员工的噪音暴露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一条噪音管理培训1.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噪音管理与防护培训,提高员工的噪音管理意识和技能。
2.定期组织噪音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噪音管理意识。
第十二条噪音管理责任1.相关部门应当落实噪音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2.对噪音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三章噪音管理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噪音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备案存档。
第十四条噪音管理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1.设备和作业活动产生的噪音监测记录;2.噪音控制、防护设施的管理情况;3.员工的噪音防护培训记录;4.噪音管理工作效果评估报告。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5篇)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1 目的控制和管理生产运行活动中产生的噪声,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实现社会责任。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厂区生产运行活动中产生噪声的防治与管理,包括本厂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的外来单位。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____)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____)三级标准。
3 职责3.1 安环部是噪声环境归口管理部门,对噪声污染进行管理和考核,负责噪声污染的环保改进方案。
3.2 生产部控制生产运行活动中的噪声污染。
3.3 仓库部控制运输活动产生的噪声。
4 工作内容4.1 主要噪声源:4.1.1 车间机械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如升降机运行,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
4.1.2 运输活动产生的噪声4.2 生产活动噪声控制:4.2.1 生产部应根据防止噪声的有关要求督促员工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2.2 生产部应对产生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按照《设施与工作环境控制程序》进行巡检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降低噪声音量。
4.2.3 对生产过程、设备运行中产生的高噪声,安环部应组织生产部提出具体治理方案,从而减轻噪声污染。
4.2.4 对操作岗位上无法解决的高噪声问题,生产部应采取隔声等防护措施,确保岗位操作人员不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
4.3 运输车辆噪声控制4.3.1 厂区内实施限速、限鸣号等控制措施,确保降低运输噪声4.3.2 仓储部对外来运输车辆宣讲有关规定,控制外来车辆噪声。
4.4 安环部至少每____个月组织一次厂界噪声检测。
管理体系试运行过程(认证前)需进行一次检测。
检测单位必须具有相关法律资质。
检测结果记录在《环境和安全监测情况一览表》内。
4.5 安环部监督噪声环境控制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或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提出改进方案。
5 相关文件5.1 《设施与工作环境控制程序》CY/QES-P-105.2 《监视与测量控制程序》CY/QES-P-215.3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CY/AH-W-015.4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____5.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____6 记录6.1 《环境和安全监测情况一览表》R-P21-8是指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管理和控制噪声环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模版噪声控制管理制度模板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环境安静、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护员工职业健康,减少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各部门、岗位以及访客。
所有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噪声控制工作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教育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噪声控制工作要强调全员参与,倡导员工自觉遵守噪声控制制度,提高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五条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噪声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噪声源的控制和管理。
第六条本单位噪声控制管理工作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职责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制定。
第七条噪声控制工作应和其他相关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相互配合、长期有效的全面管理体系。
第二章噪声控制指标第八条本单位在室内使用的各种设备、机器、设施等噪声源,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限制值。
第九条各部门或岗位使用的噪声源需在购买前进行噪声测量,并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限制值。
第十条噪声控制衡量指标包括允许曝露限值、各类噪声源的噪声限制值、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等。
第十一条噪声控制指标的具体要求和测量方法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
第十二条各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噪声控制指标对自身的噪声源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噪声水平符合标准。
第三章噪声控制措施第十三条噪声控制措施主要分为源头控制、传播路径控制和人身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源头控制是噪声控制的首要措施,包括选择低噪声设备、加装吸声装置、减少设备运行时间等。
第十五条传播路径控制主要通过隔音、隔振等措施减少噪声传播,如安装隔音门窗、隔音板等。
第十六条人身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七条噪声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由各部门或岗位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并加强员工培训。
第四章噪声控制管理第十八条各部门或岗位负责人应建立健全噪声控制台账,记录噪声源信息、噪声监测数据、噪声控制措施等。
关于噪声的管理规定范文(三篇)
关于噪声的管理规定范文噪声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为建立安静、和谐的环境,减少噪声对人体健康和心理的危害,根据《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噪声管理规定。
二、基本原则1. 控制噪声产生源,保持环境安静;2. 进行噪声治理,降低噪声水平;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噪声意识。
三、噪声管理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内的噪声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活动产生的噪声:设备运行、工艺操作、机械振动、交通车辆、建筑施工等。
四、噪声限值标准根据噪声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定以下噪声限值标准:1. 室内噪声限值标准:1.1 办公室、图书馆、会议室等主要用于工作和学习的室内空间噪声限值为35分贝;1.2 住宅区内居民户的室内空间噪声限值为40分贝;1.3 其他室内空间噪声限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 室外噪声限值标准:2.1 住宅区内白天的噪声限值为55分贝,晚上为50分贝;2.2 商业区、办公区、休闲娱乐区的噪声限值为60分贝;2.3 道路交通噪声限值按照《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规定》执行;2.4 其他室外区域噪声限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五、噪声管理措施1. 建设噪声隔离设施:对产生噪声源的设备或设施进行隔离,采取隔音、吸音措施,减少噪声传播;2. 控制噪声产生源:对设备和机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进行控制,采取静音技术,降低噪声水平;3. 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避免设备老化和不正常运行导致噪声增加;4. 建设绿化带和隔音墙:在噪声源周围建设绿化带和隔音墙,减少噪声的传播;5. 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对噪声源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水平;6. 加强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噪声管理制度,对噪声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
六、违规处罚对违反本噪声管理规定的行为,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几种:1.口头警告;2.书面警告;3.罚款;4.停产整顿;5.吊销许可证。
七、宣传教育和培训本单位将定期进行噪声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噪声意识,确保大家共同遵守噪声管理规定。
噪声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管理噪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相关单位的噪声管理工作。
噪声管理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噪声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第三条噪声管理工作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和《噪声污染防治法》,并配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噪声管理相关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噪声是指能够对听觉器官产生不适或损害的声音,包括环境噪声和生产噪声。
第二章噪声管理组织第五条本单位设立噪声管理组织,统一管理本单位的噪声管理工作。
噪声管理组织由噪声管理负责人、噪声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第六条噪声管理负责人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负责本单位的噪声管理工作,直接向领导负责。
第七条噪声管理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噪声管理组织成员进行噪声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噪声管理能力。
第八条噪声管理组织成员应配合噪声管理负责人的工作,认真落实噪声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
第九条相关部门的代表应积极参与噪声管理组织的工作,配合噪声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十条噪声管理组织应建立健全噪声管理档案,包括噪声监测记录、处理结果、技术资料等。
第三章噪声监测与评估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定期对噪声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上报噪声管理组织。
第十二条噪声监测应在噪声较大的时段进行,全面监测本单位的环境噪声和生产噪声。
第十三条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监测地点、时间、频率谱、噪声分贝等信息,保留监测数据、监测报告和数据分析结果。
第十四条噪声管理组织应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评估,确定噪声防治措施的实施方案。
第十五条对于存在噪声超标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第16条噪声管理组织应对超标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噪声超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四章噪声防治措施第17条对于环境噪声,本单位应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隔音等手段减少噪声的传播。
噪声管理制度 噪声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噪声管理制度噪声管理制度范文三篇为了加强噪声的控制管理,减少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
WTT今天为你整理了噪声管理制度范文。
噪声管理制度范文篇一1、厂区噪声控制标准:工业广场白天65分贝、夜晚55分贝。
2、《煤矿安全规程》(SM/WL 005-20__)第741条“作业场所噪声不应超过85分贝。
大于85分贝时,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分贝时还应采取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措施。
”3、生产技术科负责对高噪声设备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4、对目前能够治理、控制的噪音,由生产技术科并进行监督落实。
5、对目前没法达到控制要求的高噪声场所,生产技术科负责联系建造隔音室,减少噪声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6、依照《煤矿安全规程》(SM/WL 005-20__)第743条规定,企管科负责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高噪声生产区、高噪声设备的测定,保持测定记录,并建立“高噪声岗位人员登记表”。
7、企管科负责按照“高噪声岗位人员登记表” 每年为高噪声岗位人员配发一副防噪声耳塞。
8、对高噪声设备,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分开布置,降低噪声影响。
9、各单位负责所属设备的维护、保养,对润滑部位定期注油,保持良好的润滑;防护罩、筛板等震动部位要保持紧固;消声器要保持完好有效。
10、厂区内禁止车辆鸣笛。
11、建筑施工的噪声控制执行《对相关方管理办法》,由土建管理员监督执行。
一、建立健全职业危害管理机构,配备或聘请有资质的部门开展噪声检测工作二、煤矿作业场所噪声每天至少监测1次。
三、煤矿作业场所的监测地点主要包括:井工矿的风动凿岩机、风镐、局部通风机、煤电钻、乳化液机、采煤机、带式输送机、运输车等地点。
在每个检测地点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
四、露天矿应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检修,避免机械部件松动,并采取对驾驶室进行密闭隔音处理等措施,控制露天煤矿噪声。
五、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声指标超过标准时,要立即进行检修,直到符合标准才可使用。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减轻噪声对员工的危害,制定本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操作、维护、清洁等岗位的员工。
第三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噪声防护工作,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四条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控制噪声风险的发生;(二)科学评估,合理设置噪声防护标准;(三)采取技术措施,降低噪声产生和传播;(四)个体防护与集体防护相结合,保障员工的健康安全;(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六)监督检查,改进噪声防护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第二章噪声评估与监测第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对噪声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并进行定期监测。
第六条噪声评估包括噪声源的识别与定位、噪声指标的测定、噪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内容。
第七条噪声监测应进行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
对于超过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还应进行专项监测。
第八条噪声监测的方法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噪声监测技术标准,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证书。
第九条对于监测结果超过国家噪声防护标准的场所,企事业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露点或隔离噪声源。
第三章噪声作业防护措施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噪声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噪声作业防护措施方案。
第十一条噪声作业防护措施应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两方面。
第十二条技术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采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二)加装隔振、隔音设备;(三)优化作业流程,减少噪声产生;(四)改进工作方法,减少员工的暴露时间;(五)合理布局、隔离噪声源;(六)提供噪声防护设备,如耳塞、耳罩等。
第十三条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一)建立健全噪声作业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并设立噪声防护专职人员;(二)开展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三)定期检查、维护噪声防护设备;(四)建立噪声作业台帐,记录噪声作业情况;(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噪声事故的应对措施。
噪声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维护社区环境,保障居民生活品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社区内噪声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家庭娱乐噪声、硬件设施噪声、公共场所噪声、街面服务业噪声等。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分工负责,协同治理;(三)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第四条管理职责(一)社区管理部门负责噪声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二)居民应当遵守社区噪声管理制度,自觉减少噪声污染;(三)相关单位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采取措施,减轻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五条家庭娱乐噪声管理(一)家庭娱乐活动应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在夜间及休息时间影响他人;(二)家庭娱乐噪声应在室内进行,避免影响室外环境;(三)高音响活动如家庭舞会、卡拉OK等应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避免对相邻居民造成影响。
第六条硬件设施噪声管理(一)小区内的水泵、变配电设施与居民楼应分离设置,并符合规范要求;(二)小区内的水泵、变配电、电梯等设施应定期检修、保养,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降低噪声;(三)对产生噪声的设施应采取隔音、减震等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第七条公共场所噪声管理(一)禁止在公共场所设置高音喇叭;(二)禁止商贩在公共场所进行叫卖;(三)禁止居民和其他人员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四)居民在楼道内应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注意脚步音响,防止产生噪声。
第八条街面服务业噪声管理(一)街面服务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噪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二)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应在室内进行,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三)经营活动中使用的音响设备应采取隔音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第九条处罚措施(一)违反本制度的,由社区管理部门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改正;(二)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条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社区管理部门所有。
噪音安全管理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员工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等职业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从事噪声作业的岗位及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实验室、仓库等。
第三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噪音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噪音防护措施,定期开展噪音监测和员工健康检查,确保噪音作业环境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噪音监测与评价第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噪声监测,监测频率不少于每年一次,特殊情况可增加监测次数。
第五条噪声监测应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进行,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级;(二)噪声作业人员的暴露时间;(三)噪声作业场所的声环境。
第六条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若发现噪声超标,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三、噪音防护措施第七条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噪声对员工的危害:(一)技术措施:1. 采用低噪声设备,如选用低噪声风机、电机等;2. 改进工艺流程,减少噪声源;3. 采用吸声、隔声、减振等降噪措施;4. 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降噪改造。
(二)组织措施:1. 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安排员工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2. 定期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员工的噪声防护意识;3. 设置噪声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防护。
(三)个体防护措施:1. 为噪声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2. 定期对防护用品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
四、健康监护与职业病防治第八条公司应建立员工健康监护制度,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听力、血压、心电图等检查。
第九条对患有职业性噪声聋等职业病的员工,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救治、补偿,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其工作环境。
第十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对噪声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危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关于噪声的管理规定模版(四篇)
关于噪声的管理规定模版噪声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噪声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以及在我国境内从事建设、施工、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住、工作的外国人。
第三条噪声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源头管理、科学监测、多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噪声管理应当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影响为前提,根据不同区域和类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五条所有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在生产、经营、居住、工作等活动中,应当尽量减少噪声产生、传播和污染。
第六条所有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应当遵守噪声管理规定,建立噪声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噪声在规定范围内。
第七条噪声管理应当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噪声管理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噪声管理应当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噪声管理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噪声源管控第九条所有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应当合理选择设备、使用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噪声产生。
第十条所有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居民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噪声源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确保噪声源在规定范围内。
第十一条工业企业应当采取措施降低生产噪声,设置噪声防护设施,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
第十二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施工噪声,合理安排施工工期,控制施工噪声的时间和强度。
第十三条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车辆噪声排放管理,对噪声严重超标的车辆进行处罚,并加大对噪声防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十四条机场、港口等交通枢纽应当加强噪声防护设施建设,合理安排航班、船次,减少夜间和早晨的起降噪声。
第四章噪声传播控制第十五条建筑物、工厂、单位等噪声源周围应当设置噪声防护带,采取隔声、吸声等措施减少噪声的传播。
噪声管理制度文件范文
噪声管理制度文件范文噪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居民合法权益,加强噪声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和使用本单位场所、设备、设施的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对本单位内部以及与外界的噪声管理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起指导、约束和监督作用。
第四条噪声管理应坚持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二章噪声管理责任和义务第五条本单位领导对噪声管理工作负主体责任,应制定噪声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和目标,并组织开展噪声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负责噪声管理工作的落实和执行。
应制定噪声管理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噪声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噪声源或减轻噪声干扰。
第七条噪声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噪声管理工作。
噪声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提高噪声管理水平。
第八条使用本单位场所、设备、设施的人员应遵守本制度规定的噪声管理要求,并积极配合噪声管理人员的工作。
第三章噪声监测与评估第九条本单位应定期开展噪声监测和评估工作。
监测内容包括噪声强度、噪声频谱、噪声源位置等。
评估结果应公开,向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第十条噪声监测和评估应由专业的噪声检测机构进行,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进行定期校准。
第四章噪声源管理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和设施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噪声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对于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和设施,本单位应采取措施进行隔音处理,减少噪声传播。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工地、机械设备等噪声源的管理,对超过噪声限值的施工活动或设备应及时停工或停用,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干扰。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制定隔音设施维护计划,定期对已建设的隔音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五章噪声管理措施第十五条本单位应根据噪声监测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噪声管理措施,消除噪声或减轻噪声干扰。
第十六条噪声管理措施可以包括:技术改造、隔音处理、时段分流、减少噪声源数量或容积、采用低噪声设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管理制度(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93
噪声管理制度(通用版)
1目的
加强噪声的控制管理,减少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管理处在生产经营、办公、生活和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噪声的控制。
3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全处范围内噪声治理工作的监督。
3.2各科室、单位负责本科室、单位范围内的噪声控制管理。
4管理规定
4.1管理处存在的主要噪声源:
---各种机电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如发电机、空调、厨房设备
等。
---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
---其它。
4.2噪声的控制措施
4.2.1机电设备噪声的控制措施
a)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常噪音。
b)尽量减少各种机电设备运转的时间,用完后及时关闭。
c)按照机电设备的检查与维护要求,定期做好加注润滑油(脂),更换易损件,紧固各个零部件等工作。
d)加强各种机电设备的循检工作,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修理产生异常噪音的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e)尽可能将噪声源与工作人员相隔离,减少噪声对接受者的影响。
a)严格遵守车辆、机械设备操作规范,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
常噪音。
b)定期对车辆、机械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持其技术性能良好,使其排放的噪声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c)检查车辆、机械设备的状态时,注重对其噪声的监测,对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机械设备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d)加强车辆、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修理产生异常噪音的车辆、机械设备,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e)进入管理处区域内的车辆及外部车辆禁止鸣喇叭。
f)做好道路养护工作,提高路面质量,在相关路段设置隔音屏障。
4.2.3养护、其他工程施工中噪声的控制措施
a)工程主管部门应要求施工单位作业时,符合国家规定的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b)施工单位在管理处区域内作业时,应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和合理的作业时间安排,尽量减少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c)对超过噪声标准的作业,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并提前告知相关部门。
4.2.4对其它类噪音的控制措施
a)在使用音响设备时,应注意音量的大小,并且禁止在办公室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办公室区域内,尽量减少各种办公设备的工作时间,用完后及时关闭。
c)加强门窗的密封性,做到随时关闭门窗,将工作人员与噪声源隔离开。
4.2.5在各种生产活动中,应注意改进工艺流程及工作程序,减少各种设备因长时间运转所产生的噪声。
4.2.6及时更换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
在购置新的车辆及设备时,应进行评价,其噪声排放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低噪声的设备及车辆,以减少噪声的排放。
4.3接受者的防护
4.3.1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处于噪声环境下的人员适当配备耳
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4.3.2安排工作时,尽可能减少相关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5相关文件
5.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5.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