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1. 引言外国教育史是指研究各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发展的特点,从而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介绍几个重要的外国教育史阶段及其特点。

2. 古代教育时期古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起始阶段,各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以体育、音乐和哲学为重点,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古罗马的教育则侧重于军事训练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此外,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国的教育也各有千秋,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教育时期中世纪教育时期是欧洲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欧洲的教育由教堂主导,宗教教育成为主流。

修道院学校和大学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士人的中心,教堂把握着教育权力。

此时的教育注重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学习,而且只有少数富裕家庭能够接受教育。

中世纪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为后来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4.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中世纪与现代的过渡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衷和对新知识的追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罗马的重建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注重人文主义的培养,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工业革命时期教育工业革命是近代外国教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日益重视科学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个时期的教育变得普及而实用,普通工人和贫困人口也能够接受教育。

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注重对劳动人民的培养,鼓励实践和创新,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 现代教育时期现代教育时期是外国教育史的最后阶段,也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育制度和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1、社会背景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

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

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

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

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

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

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

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

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3)政体: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专政。

2、学校类型1)教会学校①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基于修道院修行制度而产生的一种教会学校。

最初僧院只是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书写方面的简单训练,为终身修道作准备。

在这个基础上,后来产生了专门培养僧侣子弟的僧院学校,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贫穷三种品质,分为内学和外学。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可能性: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可有一定的 财力投入教育。 – 城市出现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2)东西方贸易的往来和“十字军战役”的促进, 使古代文明重回西欧。 (3)世俗政权与教皇之间的斗争,需要世俗统治者 去寻找理论根据,培养非教会人才,削弱教会 在西欧统治势力。 (4)经院哲学内部孕含着怀疑信仰、崇尚理性的新 思潮。
(二)文化教育特征
1、僧侣垄断了教育权,文化教育权成为僧侣 阶级的特权。 2、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使教育本身带上 了强烈的宗教性。 3、政治上的严格等级决定了教育必然带上等 级的色彩。 4、教会学校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会教育和僧侣学校
1、学校性质:恩格斯指出:僧侣阶级是当时 “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因此,教会教 育成为中世纪早、中期的主要形式。 • 当时有三类学校:大教堂学校、僧院学校 、教区学校 • 三类学校有其共同的办学目的,一是培养 僧侣;其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员;再 次是向群众传播宗教。
意义
• 经院哲学产生的意义不在它本身.在提倡盲 目信仰、绝对笃从的时代,唯名论和唯实 论不同观点的出现,打破了中世纪意识形 态领域所崇尚的盲目信仰的思潮,使思想 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因素,产生了意识形态产 生了质的飞跃。
2、中世纪大学及其具体特征
• 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下,中世纪 大学出现了。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法国和英国等国家。 • 意大利: (那不勒斯南部)1131年,萨莱诺大学(医学院) (那不勒斯北部)1158年,博洛那(尼亚)大学 • 法国:1180年,巴黎大学(教会学校) • 英国:1168年 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 津大学中分离。

外国教育史——第5章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原因: 1.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兴起的需要; 2.世俗生活的需要(如疾病防治等的需要); 3.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二、早期的大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科)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十一世纪中期)。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 巴黎大学(神学) (12世纪) 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 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
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和教育内容
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 学校中修道院学校是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 (重点) (一)修道院学校:
创始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 (重点) 教师:教士 学生:修道院学校学生分为“内学”、和“外学” 教育内容:以神学和“七艺”构成了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 个别教学,采用问答法,盛行体罚;
波隆那法律方面大学产生与12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世纪初巴黎大学神学12世纪英国牛津大学世纪英国牛津大学12世纪剑桥大学13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世纪德国海德堡大学14世纪科隆大学14世纪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三中世纪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贸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二、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敬畏和信仰上帝。 人具有原罪 对儿童应该约束和体罚 神学是最高的学问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5世 纪末——14世纪文艺复兴)
第二节 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8世纪后)
一、宫廷学校:(起于查里曼大帝)以“七艺”为主 要内容,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 二、骑士教育: (重点) (一)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盛行于11-12世纪。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骑士精神和能力。 (三)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①家庭教育(出生到 7、8岁)②礼文教育(7至14、15岁,教育重点在 礼仪和文艺)③侍从教育三个阶段(14、15岁至21 岁,重点学习“骑士七技”);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一节远古社会的教(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夏、商和西周的教育(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官学衰废与私学兴起(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可做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六书2、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_________原则。

第三节“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墨子与墨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填空、名词解释)1、墨子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七节《学记》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学记》来源于_____________一书。

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可做名词解释、简答)1、三大文教政策2、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第五节王充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六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一节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产生(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韩愈的教育思想(可作填空、名词、简答)1、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提出“________ ”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填空、简答)1、简述宋出三次兴学的内容及其影响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三节书院(只需作一般了解)第四节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简述朱子读书法2、存天理、灭人欲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封建教育制度的腐败(只需作一般了解)第二节科举制度的教条化(只需作一般了解)1、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______。

01839 中外教育史(高纲1830)

01839 中外教育史(高纲1830)

高纲1830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8062中外教育史南京师范大学编(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外教育史》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段)课程中必修、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历史学和教育学相交叉的学科,因而在学习时,要求自学者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了解中外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二是要求自学者能够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对教育史实进行分析批判的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外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史实,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张,从中把握教育发展的规律,并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鉴。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世界早期学校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诸种教育起源说,并掌握远古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掌握中国夏、商、西周官学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掌握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制度的异同;了解古罗马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学习内容】第一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两河流域的学校(一)苏美尔人的学校(二)古巴比伦的学校教育二、古埃及的学校(一)宫廷学校(二)寺庙学校(三)文士学校三、古印度的学校(一)婆罗门教的教育1.家庭教育2.古儒学校(二)佛教的寺院教育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学校的萌芽: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学校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商朝的学校教育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一)西周社会概况(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学(1)小学(2)大学2、乡学(三)西周学校的教师(四)六艺教育1、人文教育传统与六艺的起源2、西周的六艺教育1.礼、乐2.射、御3.书、数第三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二、雅典的教育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第四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共和政体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小学教育(二)中学教育(三)高等教育二、帝国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考核知识点】(一)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及其特征;(二)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三)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四)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2.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大学称(辟雍)3.西周六艺教育中属于“小艺”的是(书数)4.战国时期创建稷下学宫的国家是(齐国)5.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是(孔子)6.将自然科技知识作为重要教育内容的是(墨家)学派7.下述思想属于法家的是(以吏为师)8.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的著作是(《大学》)9.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10.“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汉代)11.“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汉武帝)12.王充的主要著作是(《论衡》)13.王充认为人才的最高层次是(鸿儒)14.魏文帝时制定(五经课试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的结合起来15.西晋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国子学)16.西晋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17.嵇康是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1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19.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隋朝)20.唐朝科举生源中,在官学中通过了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乡贡)21.“六学二馆”是哪个朝代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唐代)22.以下唐朝的学校中,不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是?(医学)23.韩愈的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师道思想)24.苏湖教学法实质是一种(分斋教学制)25.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颁布(《三经新义》)26.朱熹认为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明理)27.“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教育作用)的描述28.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9.明代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30.下列学校中,属于清代官学所独有的是哪一种?(觉罗学)31.在培养目标上,特别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家是(王守仁)32.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33.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正式颁布并施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34.下列不属于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35.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36.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于(1905)年37.壬戌学制颁布于(1922)年38.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是(江苏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实验)39.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教育)40.“三艺”由(智者学派)所创立41.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强调的是(军事体育)42.《论演说家的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著作4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44.西欧中世纪后期产生的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45.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中,(神学)是全部学科的“王冠”46.(蒙田)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47.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是(维多里诺)48.在下列人文主义者中,倡导“公共、平等、普遍的教育”的是(莫尔)49.(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50.在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久的(《费里教育法》)规定,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免费的、普及的51.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教育模式对欧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2.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了莫斯科大学,它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53.《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54.提出“要素教育理论”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55.奠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科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56.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家是(斯宾塞)57.提出“形式阶段”教学理论的教育思想家是(赫尔巴特)58.新教育运动之父是(英国的雷迪)59.设计教学法之父是(克伯屈)60.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61.法国职业教育史上的“技术教育宪章”是指(《阿斯蒂埃法》)62.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次贯彻了非宗教的社会主义教育原则的立法是(《统一劳动学校规程》)63.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地位的美国中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是指(《莫雷尔法案》)64.《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每股教育的纲领》是谁的作品?(巴格莱)65.主张把宗教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的是哪家教育思想?(新托马斯主义教育)66.“教学机器之父”是(斯金纳)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二、 骑士教育
(一) 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封君和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严守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 不惜为他付出生命。“在贵族阶层内部,对骑士精神和优雅行为的重视逐渐增强了对 较高道德标准和文雅举止的期望,这促使骑士们成为社会有教养的领导者。
第一节
基督教与教育
中世纪早期文明反映了三重遗产:日耳曼的习俗和制度、罗马人的文化和制度以 及基督教的信仰和制度。
基督教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干。西欧中世纪沿用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 教阶制,作为组织原则,大主教和主教分别管辖大主教区和主教区。教会的基层组织 是乡镇的教区,由教区神父管理。西欧中世纪的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与这种体制密切 相关。在各级教区以外,教会还有另一种组织形态,即修道院,其在基督教会传播和 重建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和学术中心。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只负责教授和指导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其转教给其他 学生。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七艺”,也包含一些宗教经典。
从大教堂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成为教会的各级管理人员。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 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基督教教义和一般读、写式的,却被广泛认可的适合于贵族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在骑士 品质中,军人品质指勇敢、忠心和慷慨;宗教品质指服从教会、顺从和贞洁;社会交 际品质包括礼貌、谦逊和仁慈。
二、 骑士教育
(二) 骑士教育的阶段与内容
① 在家庭教育阶段主要由母亲负责对幼童加以养护。 ② 在侍童教育阶段,7—8岁的儿童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级的封君家里充当侍 童,学习各种礼仪和弈棋、弹琴、唱歌、识字和吟诗等,并养成对宗教的虔诚。 ③ 侍从教育阶段的起始年龄是12—14岁,主要负责照料领主的日常生活。年龄 再大一些可在比武场和疆场观摩和锻炼,学习使用各种武器和战斗技能。 ④ 到21岁,经过一定仪式便可正式成为骑士。 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 打猎、弈棋和吟诗。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下篇外国教育史一第十二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第一节基督教教育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第三节西欧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第四节经院哲学与西欧中世纪教育早在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在中世纪就被定为了国教。

当时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为重要的教会学校。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公元3世纪时,在埃及等中东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修道士和修道院。

公元4世纪中叶后,修行制度逐渐扩展到西欧。

529年(或530年),本尼狄克兴建了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制定了《本尼狄克规程》,对修道院的组织管理、修道职责和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作了全面、详尽的严格规定。

到10世纪,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学”。

儿童10岁左右入学,18岁毕业时成为神职人员。

“内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教义、宗教音乐、宗教仪式等,此外还包括读、写、算的基本知识以及文法、修辞学、天文学等古典学科。

二是“外学”。

教学内容与“内学”相差无几,但程度要低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艺”成为修道院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后来随着志愿修行的女性人数的增多,也出现了培养修女的修道院学校。

修道院学校因其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的教学制度以及一批著名的神学家,而成为中世纪前期西欧最好的教育机构。

关于教会公元9世纪以后,特别是11-13世纪,是教会的鼎盛期,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首先,教会伪造“君士坦丁的赠礼”,确定了教皇国的神圣性,这一骗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揭穿。

其次,教会也开始形成教阶制度:最高位者为教皇,主持梵蒂冈的内部事务;按下来是红衣主教,红衣主教是教会的主要领导人,教皇由红衣主教推举产生;然后就是都主教、宗主教和大主教,他们都是大教区的领导人;最下层的则是主教和神父,神父的职权范围是教堂,但不能主持圣礼。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古希腊教育(一)古风时代的教育斯巴达教育(华南11-2特点)教育被当做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特征: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教育目的(唯一目的):培养坚忍不拔的武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

教育制度: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长老检查,父母抚养国家监督,7-18军营,18-20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20实战训练、服兵役,30获得公民资格。

教育内容:1忍耐苦劳训练2军事训练,五项竞技为内容(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3道德教育,通过神话、传说、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进行,道德教育的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精神。

重视女子教育目的:1强壮母亲、生育健康子女2男子出征防守本土特点:1教育由国家控制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的保卫国家的战士4教育内容只重军事体育,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6重视女子教育7教育中的国家导向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代表世界教育史的实践方向。

雅典教育:身心统一和谐发展,最好的公民是道德、智慧、健康、美于一身,追求身体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教育,教好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的公民特点:1教育部完全由国家控制,私人讲学盛行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4既重视体育教育又重视文化教育,重视理性教育。

5教育方式与斯巴达相比要温和的多6轻视女子教育(二)古典时代的教育1、“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河南13-1智者,福建12-1智者派,中山11-2)智者:是指古典时代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具有高等教育性质,开始了集体教育。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叫人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提出辩论术修辞法文法(三艺)作为智者们的主要教学科目。

智者派共同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外国教育史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4——西欧中世纪教育“中世纪”是指代一个特定历史时段的专有名词,英语表达为Middle Ages,法语为Moyen age;德语为 Mittelalter;意大利语为medioevo,都起源于拉丁语medium aevum,意思是“中间的时代”,即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通常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其开端,以15、16世纪诸多划时代历史事件作为其终结,这些事件包括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于土耳其人、文艺复兴、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1517年宗教改革的开始等等。

“中世纪”这个词并不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人自己创造的,当时的人并没有现代人所熟悉的“中世纪”这一观念。

这个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人文主义者认为在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了,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古典时代之间的一千年时间里,是两个文化高峰时期的低谷,这个时代是野蛮、愚昧、专制和未开化的“黑暗时代(Dark Ages)”。

18世纪以来,虽然历史学家不断在驳斥这种偏见,但是中世纪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人们习惯上仍将这漫长的时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欧洲近代的文明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而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孕育的,大学的孕育诞生,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漫长的中世纪千年并非一成不变,史学界一般把持续了1000多年的中世纪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不同的阶段,中间以10、11世纪欧洲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各方面的复兴为分界线。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开始。

西欧的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

其中5—14世纪上半叶,是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历史上称之为中世纪。

14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是西欧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发展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西欧封建社会教育史一般以文艺复兴为分水岭,以前为中世纪教育,以后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学校多设在牧师的家中或教堂的门房中。学习 时间短、学习时间不固定;尽管收费,但是组 织得最不好的学校。
(2)僧院学校:
性质:
最初是培养“圣童” 的学校,儿童全部住在僧院 ;后来渐渐分为内学和外学两部,内学训练住校生 ,外学训练走读生。
教师:
多是一些有相当造诣的、爱好教育的僧侣,他们 只担任学校教育工作,任专职神学教师。
学校制度:
学校设备比教区学校要好得多,有抄书室和图书馆。学习 没有固定期限,一般招收8到16岁(或20岁)的青少年。这 种学校是不收费的。
(2)僧院学校:
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读、写、唱歌、宗教课; 学习浅近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前三艺); 较深的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四种科目(后四艺)
“但信勿问” (3)管理方式:管理方式残酷、甚至致残。
注重体罚。主张“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4)与此相联系,教学中反对体育和美育。
(四)骑士教育及其实质
骑士:身披甲胄、跟敌人单枪匹马格斗的武士。世俗奴 隶主子弟所受的即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实质: 骑士教育是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 武夫的教育。
骑士教育的历程
(1)0—7岁,家庭教育。 母亲对孩子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同时进行身体锻炼。
(2)7—14岁,礼法教育。 高一级的封建领主家庭中接受礼仪教育和最初的武士训练
。 陪同主妇接人待物,学取上流社会的习惯、礼貌和姿态。 由领主委托人教授孩子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角力。 还要学习吟诗、唱歌、弹奏乐器
(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意义
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提供了必 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A 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使社会对具有世俗工商业 知识的人才具有日益强烈的需求,由此而调动起了人们的求 知欲望。 B 市民阶层渴望摆脱教会束缚,希望自治、参政,以使工商 业有比较顺畅的发展,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社会知识。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库

中外教育史纲复习题库

中外教育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禄B.利托尔诺C.马克思D.恩格斯【解析】B。

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2.古埃及的学校中主要培养书吏工作人员的是()A.神庙学校B.职官学校C.宫廷学校D.文士学校【解析】D。

古代埃及的学校:1)宫廷学校—古代埃及最早、也是最高级的学校。

教育对象:王子、高官子弟培养目标:上层统治者2)寺庙学校(神庙学校)—寺庙僧职人员设立,培训祭司或僧侣。

教育对象:富有阶层子弟培养目标:一般官吏、僧职人员、医术人员3)文士学校(书吏学校)—大多奴隶主子弟就学的学校,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教育对象:官吏子弟、自由民子弟培养目标:文士,下层官吏4)职官学校—政府机关内部设立,培训本机关官员,内容与政务密切相关,以吏为师。

3.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突出军事体育训练,而轻视文化知识学习的是()A.斯巴达B.雅典C.巴比伦D.马其顿【解析】A。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全面发展)。

4.以下不是柏拉图的著作的是()A.《苏格拉底对话集》B.《理想国》C.《苏格拉底回想录》D.《伦理学》【解析】D。

《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5.中世纪后期世俗教育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出现了()A.骑士教育B.绅士教育C.中世纪大学D.宫廷学校【解析】C。

6.由朱熹、吕祖谦辑录北宋理学家的语录而成,并被后世作为理学入门书的著作是()A.《近思录》B.《四书集注》C.《训斋学规》D.《小学》【解析】A。

南宋人写北宋事,故为近思。

BCD都是朱熹所作。

朱熹先后为小学编写了《童蒙须知》(又称《训斋学规》)、《小学》;为大学编写了《四书集注》、《近思录》和《白鹿洞书院学规》。

其中,《四书集注》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

外国教育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二)组织机构
中世纪大学中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一般按学科划分
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
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
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二、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三)课程与教学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
三、经院哲学
(二)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4、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
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
学方法。
三、经院哲学
(二)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5、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
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
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
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比较低
第三部分:
西欧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
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
机构上建立起来的。其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
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 教学校。
一、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阶层)需要应运而生并很快发展起来。城市学校并
非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 的学校的总称,里面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
三、城市学校
(一)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
理,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
(二)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
(三)宗教教育仍然是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
但是其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

外国教育史11

外国教育史11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 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 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 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 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 阿奎那(ThomasAquinas, 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 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 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 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
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 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 阿拉伯的教育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
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
(Mi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 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 一时期的教育。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 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
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
托马斯· 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 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 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1.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
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
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
俗教育。
第一节
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优:世界存在普遍规律、人类社会是有目的和意义的、
借助上帝的名义取消的人与人的不平等
缺:信仰与理性
(二)基督教的教育机构
— 传播教义,争取信徒作为目标
修道院(最主要):生产、生活、教育、教师养成、修道与一身
教育对象:“内学”与“外学” 教育内容:宗教信仰,读、写、算,“七艺” 教 师:宗教神职人员担任教师 教学形式:刻板、简单、三节
… 选士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西汉至隋唐之际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五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非形式化 原始社会
形式化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制度化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中国
夏——西周 秦——清
清末
民国——
远古
非形式化
西方
古希腊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工业革命后—
标• ④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
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 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⑤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 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 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 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新兴市民阶级的形成与城市学校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近代教育的制度化
第二节 17-19世纪欧美日俄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法国
‥‥‥
(三)德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四)美国
‥‥‥
(五)日本
‥‥‥
(六)俄国
‥‥‥
第三节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背景:
制度: 初等教育:国立初等教育 泛爱学校 幼儿教育
本节结构
基督教教育 教育机构 教育思想
封建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中世纪大学
新兴市民阶级与城市学校
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思想:
“上帝创世说”:万物本源、敬畏与信仰 “原罪说”:原罪,靠基督的救赎 知识观:以神学为最高学问 教育目标:教育就是教人们克制服从、成为
上帝选民,从而获得救赎进入天国
要完全根据老师的讲解,不能有自己的理解
主教学校:主教所在地;条件好 堂区学校(最普遍):面向世俗群众;少数招女生;教育
范围广泛;条件水平低
封建世俗教育
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在宫廷中,培养王公贵族后代,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教育目的: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 教学内容:七艺 教学方法:问答法
骑士教育:在领主家庭的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特点: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
学士--硕士或博士; 宗教性质
目的:职业训练 校内组织: 文-法-神-医 ;“同乡会”与“教授会”
领导体制:学生大学 与 教师大学 课程:
预科——文科,学习七艺课程 本科——法、神、医相关课程
(二)中世纪大学的意义
1.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 强有力的人才准备
3、中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世界之最)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 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中国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四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2.中世纪大学所倡导的自治,学术自由等传统奠定 了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
3.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因为有了大学普 通教育即使还很差,却普及的多了
总之,中世纪大学活跃思想文化生活,对城 市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作用,并未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运动做了一次能够的准备
(三)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①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③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
市民阶级:由城市中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城市手工业
者和商人构成,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市民阶级的特殊教育需要:世俗教育机构和教会教育
机构均不能满足
城市学校:
培养目标: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才 课程:读、写、算,与商业、手工业的相关知识 类型: 行会学校
基尔特学校 领导权:从行会与商会的领导到市政当局的领导 性质——世俗性质
(东西方教育奠定基础、初步形成时期)
•奠基 •发展与高峰
中国和东方国家-西方
(西盛中衰的开始)
西方的繁荣与中国的衰落
现代的制度化教育 (多元化)
确立和发展时期
苏联和新独立国家-美国和西方
中外教育史发展的若干异同
1、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2、中西教育的历史差异及其理解 -教育目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柏林大学(洪堡)
思想:康德、费希特、第斯多惠
中外教育史
吴龙海 2010010451 kuki0282@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金哲华
绪论
中外教育史的基本分期
远古的非形式化教 (教育的萌芽状态)
育(原始教育时期 )
中国-古希腊-古罗马
古代形式化教育时
期(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
近代的形式化向制 度化教育转变时期
骑士:国王-公-侯-伯-子-爵-骑士 骑士教育: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骑士教育制度:①0~7、8岁: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②7~14岁:这一时期称为礼文教育阶段 ③14~21:侍从教育阶段;“骑士七技"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介绍
起源: 工商业发展与新兴市民阶层
中世纪教育小结
时期 类型 背景
目标 内容 方法 特点、评价
基督教 教育
修道院 主教学校 堂区学校
原罪 禁欲 平等思想 神学-最高学问
传播教义 争取信徒
内学 外学 七艺
宗教知识
口授 背诵 抄写 体罚
灌输
普遍规律 平等
信仰高于理性,宗 教高于知识
世俗 教育
大学 城市 学校
宫廷学校 骑士教育
封建制度发展 王权的巩固
培养官吏
培养 忠君武士
七艺 七技
问答法
家庭教育 社交活动
培养实际应用人才
大学 城市学校
新兴市民阶层 十字军东征
东西方文化交流
培养 专业人才
培养实际 知识和技能
文 法神医
中教课程 读写算 本族语
讲演和辩 论
艺徒制
突破宗教和神学的 垄断,推动文化科 学的发展,促进萌 芽阶段的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