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
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及答案(2020.12.16)
(判断题)21: “请以遗之。
” 中“以” 词性是介词,可译为是“把”。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2: 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当事人主观上认为或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当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和事。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3: 狂草是草书的一种,只有艺术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4: “飘摇乎高翔”中的“乎”字是介词,相当于“于”.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25: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6: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中“宦”的文中义是做贵族的奴隶.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7: “彼天子固然”中“固然”与“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中的“固”都是“本来”的意思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28: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中“以为”是一个词.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29: “ 若是其甚与?”属于倒装的结构。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0: “请以遗之。
” 中“以” 的词性是介词,可译为是“把”。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1: 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省去的部分不能补出来.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2: 现在最通行的《礼记》注本即《礼记注疏》,是东汉杜预作的注,唐孔颖达作的疏。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3: “友人惭,下车引之”是“拉”的意思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4: 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B(判断题)35: 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四种造字法。
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 A(判断题)36: “慚、慙”是异体字关系。
古代汉语(1)一
《古代汉语(1)》一一、填空题1、传统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中“会意”所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对“指事”所下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对“假借”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四体二用“说中的“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4、几个具有同一的意义和读音而形体不同的字是异体字。
5、异体字形成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6、“慚”的异体字是惭。
“群”的异体字是群。
7、“寶”的简体字是宝。
“馀”的简体字是余。
8、以秦为分界,可以把汉字发展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其中古文字范畴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9、《左传》相传是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解释孔丘的《春秋》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历史著作。
10、“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中的“焉”是指事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在那里。
“穆公访诸蹇叔”的“诸”是介词,相当于之于。
二、概念题1、文字:文字是记录和传递语言的社会性的书写符号体系。
2、六书:“六书”说是汉代古文经学家从分析大量汉字结构和用字现象中归纳出的造字和用字条例。
3、象形:“象形”的定义及例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誳,日月是也;4、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四种造字法。
转注、假借是二种用字法。
5、异体字: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共写一个词的不同的书写形式。
换言之,就是所记的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6、古今字: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7、繁简字: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是着眼于字的笔画的多少。
8、甲骨文:甲骨文是用刀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作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文字、殷虚书契等9、金文: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铭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辞。
商周两代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钟是古代的乐器,鼎是古代的礼器,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指出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指出句中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责利之。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利;名词活用作动词;谋取利益。
3.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使动用法;使……干净。
乱;使动用法;扰乱。
5.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6.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7.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名词活用为动词;饶圈。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私;名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9.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饮酒。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使动用法。
使……成为边邑。
1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使动用法;使……美。
12.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民生二心。
1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把……当作困难的事。
免;使其君免于灾祸。
1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认为……低贱。
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贫;使……贫。
16.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饮酒。
17.从左右,皆肘之。
使立于后。
肘;用肘撞。
18.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之日寤生。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2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2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影墙。
君;名词活用作动词;守君道。
2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
2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远离。
2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25.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难;意动用法;把……当作困难的事。
免;使动用法;使其君免于灾祸。
26.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贱;意动用法;认为……低贱。
自考《古代汉语》文选部分(1)
⽂选翻译 01〔原⽂〕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于是姜⽒就很讨厌他。
⽽偏爱共叔段,想⽴他为太⼦,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从前虢叔就死在那⾥,若是封给其它的城⾢,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
现在京这个地⽅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滋⽣蔓延!⼀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 02〔原⽂〕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暱,厚将崩。
《古代汉语1》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册-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5、愿无伐善,无施劳。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8、师进,次于召陵。
9、不介马而驰之。
9、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五、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就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注释:
穷:穷尽
逐事:一件一件的事。逐,逐一。
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1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4、吴起取齐女为妻。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18、失其所与,不知。
19、公赐之食,食舍肉。
20一胫之大几如要。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______________,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______________,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的词义,是指与该词______________并有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1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6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100分
16秋学期《古代汉语(一)》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下列“莫”作无定代词的是:A.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B. 小子何莫学夫《诗》?C. 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
D.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正确答案:D2. 下列各项同义词中,属于使用对象不同的是:A. 行、走B. 恐、惧C. 往、去D. 杀、弑正确答案:D3. 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暱——昵B. 翦——剪C. 桀——揭D. 赴——讣正确答案:D4. 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 锦楚众男B. 森栽表朝C. 友见比炎D. 袜肥果解正确答案:C5. 我国目前收集汉字最多的字典是A. 《康熙字典》B. 《汉语大字典》C. 《中华字海》D. 《词源》正确答案:C6. 下列句子中含有古今字的是:A.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B. 此之谓自谦。
C.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D. 养其根而竢其实。
正确答案:A7.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 “莫”是“暮”的古字B. “既”是副词,既然C. “冠”是个名词D. “风”属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正确答案:A8. 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A. 《辞源》B. 《辞海》C. 《词诠》D. 《经传释词》正确答案:C9.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缓急”和“卑鄙”分别是:A. 偏义复词,单音词连用B. 单音词连用,单音词连用C. 单纯词,单纯词D. 复合词,单纯词正确答案:A10.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中“生”的用法是:A. 动词的使动用法B. 动词的一般用法C.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 形容词作定语正确答案:A11. 按照传统的“六书”体例,“自”字应属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正确答案:A12. 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A. 甘 朝 問 篇B. 即 戒 鳴 及C. 行 莫 亦 大D. 雷 遘 集 各正确答案:B13. 下面几组字,不属于古今字关系的一组是A. 垂陲B. 难谁C. 齐剂D. 赴讣正确答案:B14. 下列关于“勤”的解释错误的是:A. 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
古代汉语(1).pdf
单选题1.“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中“是”的词性和意义是A.系词,是B.形容词,正确C.代词,这些D.词尾,……样子答案:C2.“舍瑟而作。
”中的“作”的文中义是.A.耕作B.站起C.写作D.起义答案:B3.“擐甲执兵,固即死”中“即”的词义是()A.立即B.即使C.走近D.已经答案:C4.“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
”中“轶”的意思是A.偷袭B.后车超过前车C.攻打D.快马驱车答案:B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中的“凶”的文中义是B.凶险C.荒年D.厉害答案:C6.下列句子中的“而”是连词,连接并列结构的是A.长驱到齐,晨而相见。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D.任重而道远答案:D7.“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中“选”的文中义是A.选举者B.提拔的人C.选拔出来的人物D.当权者答案:C8.“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中的第一个“夫”的词性是A.语气词B.副词C.连词D.代词答案:A9.西汉后期古文经学家认为《左传》解释A.《春秋》B.《谷梁传》C.《国语》D.《公羊传》答案:A10.《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什么体著作B.编年体C.纪传体D.语录体答案:B11.“纣以为恶,醢鬼侯。
”中“醢”的意思是A.烹煮B.车裂C.炮烙D.剁成肉酱答案:D12.“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中“兹”的词性和意思是A.代词,这里B.名词,年C.介词,在D.连词,却答案:B13.“诺,恣君之所使之”中“恣”的词义是()A.放肆B.纵容C.任凭D.故意答案:C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中的“杇”词义是()A.涂饰B.污泥C.污浊D.污染答案:A15.“俯噣白粒,仰棲茂树,鼓翅奋翼。
”中“噣”的文中义是B.啃噬C.拾取D.鸟嘴答案:A16.下面句子中,有名词用如动词现象的是A.吾道一以贯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1)》十年期末考试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1)》十年期末考试题库2022年1月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广义的古代汉语指(C)。
A.先秦汉语B.先秦至唐代的汉语言C.五四运动以前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汉民族语言2.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是(B)。
A.《尔雅》B.《说文解字》C.《康熙字典》3.按照文字的性质而言,中国的汉字属于(B)的文字。
A.表音体系B.表意体系C.表形体系4.下列不属于词义分化所形成古今字的是(C)。
A.奉俸B.内纳C.莫暮5.指出“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一句中的通假字(A)。
A.蚤B.施C.所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论语·述而》:“子疾病。
”“病”指病势很重。
B.《揠苗助长》:“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
”“病”指生重病。
C.《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指“担心”。
7.“及”的本义用法是(B)。
A.“将及华泉。
”“及”指达到。
B.“故不能推车而及。
”“及”指追赶上。
C.“病未及死,吾子忍之。
”“及”意思是到那个时候。
8.“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段话中,只有一个复音词,即(A)。
A.勇气B.大国C.辙乱9.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变化缓慢的是(B)。
A.词汇B.语法C.语言10.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B)关系。
A.主谓B.动宾C.状补11.在“君何患焉?”中,“何”的语法分析应是(A)。
A.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B.作主语C.作谓语12.“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指(B)。
A.活动B.使之活,让项伯活下来C.生活1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基本上是一致的B.古代汉语的被动用法可以不需要“于”、“为”、“见”等被动标志C.古代汉语中有“于”、“为”、“见”等字的句子一定是被动用法14.下列句子中,(A)是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
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一、填空题1.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的说法。
它们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2)、、来者犹可追。
5、清代对《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有和桂馥、王筠、朱骏声等四家。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指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8、词义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和综合式。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10.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 )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像“寘”与“置”、“脩”与“修”、“游”与“遊”等只有部分义项相同或相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就不能算是异体字。
11.二、名词解释题1、古今字:2、浑言:3、异体字:4、偏义复词:5、衍文:6、异体字7、浑言、析言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1、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亟:2、(晋灵公)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骤:贼:3、师进,次.于陉。
次: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归:5、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会: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7、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市: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五谷:9、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姑:10、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羹:遗:11、曾子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濯:暴:12、(宣子)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饿:四、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及其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义1、庄公寤生,惊姜氏。
()2、晋灵公不君。
()3、齐侯饮赵盾酒。
()4、左右以君贱之矣,食以草具。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东师《古代汉语(1)》20春在线作业1答案3
东师《古代汉语(1)》20春在线作业1答案3(单选题)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殆”的文义是A:危险B:懈怠C:疑惑D:厌倦正确答案: C(单选题)2: “夫人将启之。
”中“ 之” 的词性和意义或用法是A:语气词,表停顿B:代词,代共叔段C:代词,代门D:助词,指门正确答案: B(单选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情况的是A: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B:吾道一以贯之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正确答案: A(单选题)4: “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中“ 厉”的文中义是A:病,使……困苦B:对……暴戾C:对……鼓励D:使……庄重正确答案: A(单选题)5:许慎的“六书”中,属于用字法的是()A:象形B:指事C:形声D:转注正确答案: D(单项选择题)6: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中“贰”的文中义是A:两属B:两个C:二十D:第二次正确答案: A(单项选择题)7: “老汉病足,曾不克不及疾走”中“走”的文中义是()A:离开B:跑C:慢走D:散步正确答案: B(单选题)8: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存在的特殊语法现象是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用作动词D:名词做状语正确谜底: B(单选题)9: “或谓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也。
’ ”中“或”字的词性为A:选择连词B:肯定性无定代词C:否定性无定代词D:副词正确答案: B(单项选择题)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中“彫”的用法是()A:通“雕”B:通“凋”C:同“凋”D:同“凋”正确答案: B(多选题)11:下面各句中,属于判断句的有A:夫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百乘,显使也。
C:千金,重币也。
D: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正确谜底: B,C,D(多选题)12:下面句子中,含有宾语前置征象的有()()()()A:吾道一以贯之B:赵后曰:“否则。
苟无岁,何故有民?”C:惟奕秋之为听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正确答案: A,B,C,D(多选题)13: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A:奉—捧B:见—现C:属—嘱D:后—後正确答案: A,B,C(多选题)14:关于“夫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东师16春《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满分答案全解
东师16春《古代汉语(1)》在线作业满分答案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谓语与宾语的关系需要译为“把……看作”、“认为……怎样”,有主观上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这种用法是A. 意动用法B. 对动用法C. 为动用法D. 使动用法2. 下列句子中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 于予与何诛!C. 舍瑟而作。
D.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3. 四体二用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A. 段玉裁B. 许慎C. 班固D. 戴震4. “子路问:‘闻斯行诸?’”中“诸”字的词性为A. 语气词B. 代词C. 兼词D. 词尾5. 下列句子中存在使动用法的是()A.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B. 刻削之道:鼻莫加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C. 甘其食,美其服D. 一狼洞其中6. 下列句子中“朝”是使动用法的是A. 武丁朝诸侯。
B. 使妇人载以过朝。
C. 太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
D. 盛服将朝。
7. 下面句子中,有名词用如动词现象的是A. 吾道一以贯之。
B.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 孟尝君客我。
D.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8. 下列句子中,“ 然”不是代词的是A. 赵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B. 夫子怃然。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D.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惟此时为然。
9. 有些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功能,这种用法是A. 使动用法B. 宾语前置C. 词类活用D. 意动用法10. “歌、謌”的关系是A. 繁简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异体字古代汉语(1)16春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5 分。
)1. 从结构上,判定名词用作动词,注意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包括()()()()A. 看此名词是否受否定副词修饰B. 看此名词后边是否带宾语C. 看此名词的文中义D. 看此名词是否有补语2. 关于“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古代汉语1课外作业(一) 及答案
古代汉语作业(一)一、填空1.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分析汉字字形、解释汉字本义为宗旨的字书。
2.“比類合誼(义),以見指撝(挥)”是许慎给(会意)造字法下的定义。
3.省形、省声和(亦声)是形声字的三种特殊结构。
古文字阶段的书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古文、大篆、小篆等。
4.甲骨文亦称“契文”、“殷墟文字”或(甲骨卜辞)。
5.商周青铜器以鐘和鼎为代表,故金文又叫作(钟鼎)文。
二、简答6. 汉人所谓“六书”指的是哪“六书”?请按顺序写出其各自的名称。
答:按照许慎的名目、班固的顺序,传统“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7. 简要说明“合体象形”与“会意”有什么不同。
答:(1)合体象形属独体字,会意属合体字。
如“果”中只含“木”一个字,“集”中含“隹”、“木”两个字。
(2)合体象形一般记写有形可象的名词;会意主要记写动词、形容词及较为抽象的名词。
前者如“眉”、“胃”、“瓜”、“果”;后者如“集”、“美”、“朝”、“莫(暮)”。
(3)合体象形直接显示“实物本体”,如“果”中有“田”,“瓜”中有“厶”。
会意则无“实物本体”,其通过若干字符组合,表示某种行为或性状。
如“集”通过“隹”和“木”的组合,表示“群鸟落下”之义;“美”通过“大”和“羊”的组合,表示滋味鲜美之义。
(4)合体象形两部分之间是陪衬和被陪衬的关系。
如“果”字以木(树)陪衬果体;“瓜”字以蔓以陪衬瓜体。
会意内部则无主辅之分,无陪衬与被陪衬关系。
如“集”字由“隹”、“木”相合而成,“令”字由“口”和“卩”互构而成,皆不分主、辅。
8. 举例说明什么是“省声字”,什么是“亦声字”。
答:(1)省声::形声字的一种特殊结构。
所谓“省声”,就是为使字形简化,并为声符留出空间,而将字形繁复的声符(声旁)省去某些笔划。
例如“夜”字,从月(或夕),亦省声;“炊”字,从火,吹省声。
“省声”的表述方式为“从×,×省声”。
古代汉语_教学课件_(1)
甲骨文 选(四)
•
甲骨文的别名
•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 上的文字,所以也叫契文。 公元1899年在河南安阳 发现,这里曾是商代的遗 址,因而甲骨文又叫殷墟 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 记载先民占卜之事,所以 又叫甲骨卜辞。
王懿荣
• (1845-1900) 山东福山人。字 正儒,号廉生, 我国清末著名金 石学家。 第一个 认识并有意识地 购藏殷墟甲骨文 的学者 .被誉为甲 骨文之父.
• 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学期学习内容(第一册)
• 文选
• 1、郑伯克段于鄢 • 2、齐桓公伐楚 • 3、烛之武退秦师 • 4、晋灵公不君 • 5、齐晋鞍之战 • 6、冯谖客孟尝君
• 7、触龙说赵太后 • 8、论语四则 • 9、大同 博学 • 10、寡人之于国也 • 11、齐桓晋文之事 • 12、舜发于犬亩之中 • 13、许行
汉语史分期
• 上古:殷商——两汉 • 中古:魏晋南北朝——唐宋 • 近古: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上古汉语
• 书 面 语 韵文:《诗经》、《楚辞》等 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历史 《春秋》《左传》 如
散文 《战国策》 《国语》
诸子 《 论语》《孟子》 如 《庄子》《荀子》
散文 《韩非子》《墨子》
上古汉语
罗振玉
• (1866—1940),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 文物收藏家.是最早 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 得主要进展的学者之 一。释甲骨文字达 561个 .著《殷商贞 卜文字考》 、《殷 虚书契前编》
接 • 源头。现在已经正式称之为“近代汉语”,从而形成“古
代汉 • 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这样一个完整的汉语发展系列。 • 因此,古白话再也不属于古汉语的一部分了。
《古代汉语(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1)》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6分)1.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是东汉____所撰写的____,该书开创了____编字法,此外,该书收录的字头属于____字形。
2.通假字和假借字有所区别,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借用。
比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属于____,“女”汝”在表示指称代词时属于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繁体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要具备识繁写简的能力,繁体字“植”、“舆”、“後”相对应的简化字分别为____、____、____。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
5.古代汉语中,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对句子进行分类。
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____,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____,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是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词(34分)三、说明下列句中的语法问题(30分)(一)指出下列哪个词具有词类活用的用法,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o(每词3分-共5小题6个词18分)22.今君有戋戋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23.项伯杀人,臣活之。
2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6.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二)指出以下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其类型。
(共5小题6个前置宾语12分)27.敢问何谓也?28.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129.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0.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3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将以下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32.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勤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勤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勤学,如炳烛之明。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字词解释(20分)书本中个人复习
二、翻译(10分)
三、默写(10分)
四、阅读(20分)课外
五、标点(10分)课外
六、翻译短文(15分)课外
七、填空
八、平仄格式
九、词性与意义(用法)课外
十、简答题
(一):题型七“填空题”三中类型知识点:
1、注本类:
1)《韩非子》:现存55篇、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
《韩子浅解》
2)《论语》:《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
语正义》;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3)《孟子》:《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四书集注》;清焦循《孟
子正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4)《诗经》:305篇。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宋
朱熹著);《诗毛氏传疏》(清陈奂著);《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著)
5)《荀子》:《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
现在通行的注本是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今
人梁启雄《荀子简释》
6)《墨子》: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
7)《庄子》:内七篇,外十五篇,杂篇三十三篇。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
集释》;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8)《左传》:《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9)《史记》:最通行的是所谓“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
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10)《汉书》:早在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就给《汉书》作过音义。
目前通行的《汉书》,有
唐颜师古的注本和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补:
11)《老子》: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
今人
马叙伦的《老子校诂》、高亨的《老子正诂》。
12)《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宋朱熹《楚辞集注》、请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13)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术语类:
1)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有时其作用与“读曰”、“读为”相同,也用
来说明假借字。
2)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3)疏、正义: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
也叫“正义”。
4)如字:关于注音的术语。
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
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5)读破: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几个读音的时候,不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来
读,叫做“读破”。
6)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7)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成为“某某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合成被注字的音。
8)集注、集解: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
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9)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
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10)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个术语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11)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叫“脱字”。
这个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12)平水韵:《广韵》共206韵,分韵太细。
唐代曾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
渊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减为106韵,这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13)失黏:不合乎黏的规则的,叫“失黏”。
(所谓粘,即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类型一致)
14)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15)流水对: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
出句
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16)借对: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
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
17)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有一定的格律,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近体诗是唐代
以后的主要诗体。
18)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约束。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19)近体诗押韵: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
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
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
20)中古的声韵调:
a.声:就是声母,还有声组、声类、字母、组、母等名称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b.韵部:按照各个韵目,类聚反切和被切字,以为诗文押韵检查字词之用,就成为韵书。
代表:《广韵》206韵(以隋代陆法言《切韵》为基础)
金代平水人刘渊编《诗韵》(《平水韵》),共106韵(这106韵为写诗的依据)
c.调类: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又依据声母的清浊各分为二)
大致中古清平归于普通话阴平,浊平归于普通话阳平,清上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话上声,去声和一部分浊上归于普通话去声,清入归于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浊入归于普通话阳平和去声。
21)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式为常见
22)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
3、骈体文:
1:发展: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特殊文体。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
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
2:语言方面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二)题型八“平仄格式”(8分)
五言:
仄起式: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七言:
仄起式:平起式:
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三)题型十“简答题”
1、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从两方面回答:
1: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2:两方面的对比。
⑴句数: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⑵押韵: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上、去、入,不同声调一般不能押韵);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不能出韵,不许邻韵通押;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也可以换韵。
⑶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律诗讲究粘对和拗救,避免孤平。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都形成了平起式、仄起式两种基本的平仄格式,古体诗的平仄没有任何规定。
⑷对仗:近体诗中间两联规定要用对仗,首尾两联可用可不用,但极少全首都用的。
长律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尾联不对仗。
律绝一般完全不用对仗,也有首联对仗的。
近体诗的对仗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古体诗可以用对仗,也可以不用,用对仗也不求工整,并且不避同字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