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
手足口病小学主题班会
手足口病小学主题班会一、引入1. 向同学们问好,介绍主题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吗?是否听说过有同学得过手足口病?二、了解手足口病1. 解释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分泌物传播。
2. 询问同学们,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三、手足口病的症状1. 详细介绍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症状,如发热、喉咙痛、口腔溃疡等。
2. 视频播放:播放手足口病患者的真实病例,让同学们了解病症的严重性和对生活的影响。
四、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 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2. 提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
五、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1. 讲解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患病者等。
2. 视频播放:播放手足口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如正确洗手的步骤等。
3. 游戏环节:分组进行手部清洁比赛,查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速、最干净地洗手。
六、同学们的互动分享1. 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对手足口病的了解,以及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经验。
2. 让同学们互相提问与回答,增加彼此的知识。
七、学习手足口病的知识1. 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手足口病知识问答活动。
2. 游戏环节:进行手足口病知识竞赛,测试同学们对手足口病的了解程度。
八、总结和反思1. 向同学们提问:你们对手足口病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2. 结合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手足口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
九、课堂小结1. 重新梳理手足口病的主要知识点及预防方法。
2. 倡导同学们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保护自己,也要保护他人的健康。
十、课后延伸1. 分发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让同学们带回家与家人分享。
2. 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体状况,并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
十一、结束语1. 感谢同学们的参与和分享。
2.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病,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标题:预防手足口病教案引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在儿童中。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一、加强卫生意识1.1 定期洗手: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特别是在接触食物、接触公共场所后要及时洗手。
1.2 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1.3 定期消毒:经常消毒家居用品、玩具等物品,减少病毒的传播。
二、合理饮食2.1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2 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消化系统的刺激。
2.3 饮食卫生: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三、避免接触病毒3.1 避免密集场所:尽量减少孩子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停留,减少感染的机会。
3.2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如发现有手足口病症状的儿童,及时隔离并就医治疗。
3.3 避免共用物品:减少孩子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避免病毒传播。
四、加强体育锻炼4.1 增强免疫力: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4.2 促进新陈代谢: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4.3 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减少疾病的侵袭。
五、定期体检5.1 增加防控意识: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和教师的防控意识。
5.2 预防疫情扩散: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手足口病患者,减少疫情的扩散。
5.3 提高预防意识:定期体检可以提高孩子和家长的预防意识,减少感染的风险。
结语:通过加强卫生意识、合理饮食、避免接触病毒、加强体育锻炼和定期体检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护孩子的健康。
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疫情的发生。
希望本文的预防手足口病教案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优秀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优秀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教案名称: 预防手足口病适用年龄: 幼儿园中班教案目标:1. 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了解其病因和传播途径;2. 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3.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1. 手足口病的宣传材料、图片、视频;2. 手洗液或消毒液;3. 干净的毛巾。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幼儿介绍手足口病,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导致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
2. 展示手足口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1. 向幼儿解释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告诉他们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2. 引导幼儿讨论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包括:- 经常洗手:提醒幼儿在关键时刻,如吃完饭、上完厕所、外出玩耍等,需要用肥皂和水或手洗液洗手,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 勤通风:告诉幼儿保持室内通风,尽量不待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
- 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幼儿正确使用纸巾,避免舔手指、吃嘴巴等不卫生的行为。
3. 通过观看卫生教育视频、演示、游戏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卫生习惯,例如正确的洗手方法、勤换内衣内裤等。
小结:1. 对幼儿进行知识检测,向他们提问手足口病的症状、预防措施等,并纠正他们的答案。
2. 强调手足口病的预防是每个人的责任,帮助幼儿树立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延伸活动:1. 组织幼儿互相检查手部卫生情况,提醒他们正确使用肥皂洗手。
2. 设置洗手时间并监督幼儿洗手,每天记录洗手情况,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和展示正确的卫生习惯。
2. 经常提醒和检查幼儿的洗手习惯,并记录他们的表现。
预防手足口病:学校班会主题教案
预防手足口病:学校班会主题教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可引起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
为了提高学生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学校可以开展一次以“预防手足口病”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教学教案,帮助学生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并学会有效预防。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概念、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提高预防手足口病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消毒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教学内容1. 手足口病的基本概念- 手足口病的定义-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正确洗手的方法- 消毒措施-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3. 手足口病的应对方法- 发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预防交叉感染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10分钟)- 老师详细讲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互动环节:正确洗手比赛(10分钟)- 老师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 学生分组进行洗手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
4. 讲解手足口病的应对方法(5分钟)- 老师讲解发现疑似症状时的应对方法,以及居家隔离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 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析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调查学生对手足口病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以评估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手足口病,提高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惯,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一、目的: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发病症状。
2、知道预防疾病的方法。
3、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
二、准备:网上手足口病的图片、手足口病预防的资料三、学习过程:(一)疾病概述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目前还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2.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
3.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內仍具传染性。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一)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 Al6引起。
(三)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精选7篇)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精选7篇)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1、春季是各种传染病多发季节,避免传染病在校内发生。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的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过程:1、全体起立,唱国歌。
2、辅导员宣布主题班队会正式开始。
3、主持人讲话:同学们,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
我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开展本次班队会,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4、观看《构建无结核病的和谐校园》的影片。
5、向学生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手足口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2)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3)麻疹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6、小组讨论:如何从身边做起,如何讲好卫生,如何预防各种传染病。
7、发出倡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大家讲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8、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传染病的防治”主题班队会,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希望大家要爱护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回家向家人做宣传,发动家人讲好卫生,预防各种疾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篇2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现象。
2、提高幼儿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一)你们听说过"手足口病"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幼儿说说。
)(二)师出示课件ppt1、你们看,得了这个病,我们身上会长什么东西?2、会长在我们身体的那些位置?(幼儿说说。
)(三)教师小结:手足口病会在我们的手、足-脚、臀-屁股、口-嘴巴、背等各处长小红泡泡,小泡泡会疼,有时我们还会出现发烧、感冒等症状。
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一)请幼儿说说"手足口病"的预防办法。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园班会教案
主题: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一、主题背景1. 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2. 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易发地点3. 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征2. 学会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和方法3. 增强幼儿对手足口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a. 病原体及传播途径b. 典型症状和表现c. 潜在危害和严重性2. 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a. 洁净卫生习惯的养成b. 饮食卫生c. 避免接触感染源3. 识别手足口病的症状和疑似病例处理a. 症状的特点和表现b. 发现疑似患者后的应急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解a.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为幼儿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b. 利用故事情节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深入理解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2. 游戏互动a. 设计幼儿喜欢的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知识b. 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3. 视瓶播放a. 播放与手足口病相关的预防教育视瓶,增强幼儿的认知和记忆五、教学手段1. 教具准备a. 课件b. 幼儿图书c. 视瓶材料2. 教育设施a. 教室b. 电视及音响设备3. 辅助工具a. 小道具b. 游戏道具六、课程安排1. 时间:一堂课,约40分钟2. 讲授内容:分成三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20分钟七、评价方式1. 知识点回顾2. 案例分析3. 游戏小测验八、延伸活动1. 利用教室或幼儿园周边环境,进行有关手足口病的观察和实践活动2.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并制定相关的家庭预防计划以上就是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课后家长配合1. 家长会传达a. 在幼儿园进行一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家长会,向家长们介绍幼儿园的相关教育活动和重要信息。
b. 通知家长们对幼儿进行相关防病知识的教育,包括洗手、饮食卫生等方面,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预防。
2. 家庭预防指南a. 发放家长手册,包括手足口病症状、传染途径和预防方法。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案《预防手足口病》教学目标
1.认识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2.掌握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幻灯片介绍。
2.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份宣传单。
教学内容及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1.用图片或幻灯片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因以及传播途径,让孩子了解这一疾病的危害。
2.问孩子有没有得过手足口病,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步骤二:教学(15分钟)
1.向孩子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2.介绍正确认识手足口病是预防疾病的第一步,正确的知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孩子们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熟悉,才能更好的预防手足口病。
3.给孩子发放宣传单,宣传单中包括预防手足口病的多种方法。
宣传单另一面可以为孩子做好自我卫生提供指导,如洗手的正确步骤、衣服的整理方式等。
步骤三:检查(5分钟)
检查孩子是否掌握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是否了解正确的自我卫生方法。
后续措施
1.孩子们可以通过口头或写字表达方式,介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2.孩子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反复练习正确的自我卫生方法来预防手足口病。
教学总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孩子们应当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掌握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是每个孩子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才能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警觉,切记不要因小失大,做到预防比治疗重要。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班会教案
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症状等。
•学习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正确洗手和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
•提高幼儿的健康意识,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别是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孩子。
–手足口病的病因是肠道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口腔、呼吸道和眼结膜等,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和病灶液体传播。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脚皮疹等。
2.如何预防手足口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剪指甲、常换洗衣物等。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勤打扫卫生、彻底消毒等。
–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其体液,如唾液、呕吐物和粪便等。
–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共用餐具、玩具等个人物品。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适量饮水等。
3.如何正确洗手?–摸湿双手,取适量肥皂搓揉至起泡沫。
–用手心揉搓手背,交替揉搓指缝,再交叉揉搓指关节。
–用指腹揉搓手指,清洗指甲缝和指尖。
–双手互搓,同时清洗手腕,持续揉搓约20秒。
–冲洗双手,确保肥皂和污垢被冲洗干净。
–用干净毛巾擦干双手,或摇晃双手使其自然风干。
4.如何避免接触患有手足口病的人?–避免与有手足口病症状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其体液。
–不共用餐具、玩具等个人物品。
–避免与患者使用同一水杯、毛巾等物品。
–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并避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手足口病吗?–你知道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吗?2.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通过多媒体资料、图片等向幼儿展示手足口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并简要介绍病因和预防方法。
3.学习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引导幼儿讨论并总结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引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该疾病主要影响婴幼儿和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的儿童。
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教案,匡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加强个人卫生意识1.1 时常洗手:儿童应养成时常洗手的良好习惯,特殊是在接触食物、上厕所、外出回家后等情况下。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手指间和指甲缝隙。
1.2 注意饮食卫生:儿童应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特殊是肉类和蔬菜。
同时,要确保餐具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3 做好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教导儿童使用纸巾或者手肘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同时,儿童应学会正确使用纸巾,并及时将使用过的纸巾丢入垃圾桶。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接触的常用物品、玩具和学习用具等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特殊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
2.2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有助于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
2.3 避免接触污水和污物:儿童应避免接触污水和污物,以防止病毒通过接触传播。
三、加强个人防护3.1 使用口罩: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或者疫情期间,儿童应佩戴口罩,特殊是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或者外出时。
3.2 避免亲密接触:儿童应尽量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亲密接触,如分享食物、饮水杯等。
3.3 注意个人卫生用品的个人化:儿童应使用个人专用的毛巾、牙刷等卫生用品,避免与他人共用,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家庭卫生管理4.1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家庭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儿童接触的常用物品、玩具和学习用具等,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
4.2 定期通风:保持家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家庭中的滞留时间。
4.3 饮食卫生:家庭成员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确保餐具的清洁和消毒。
五、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管理5.1 定期检查儿童健康状况:学校和幼儿园应定期检查儿童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隔离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
2024年幼儿园《手足口病》教师教案
2024年幼儿园《手足口病》教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园《健康与生活》教材的第六章“常见疾病的预防与处理”,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手足口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主要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掌握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其预防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增强幼儿关注健康、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手足口病的症状识别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日常防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黑板、粉笔。
2. 学具:画纸、彩笔、洗手液。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手足口病预防动画,引导幼儿关注动画中的健康行为,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手足口病侵害。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
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手足口病患处,加深印象。
3. 例题讲解(10分钟)解答:共用餐具、不洗手、接触患者。
分析:讲解正确答案及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检验幼儿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
答题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5. 实践操作(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比赛,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分组讨论,分享预防手足口病的好方法。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手足口病2. 内容:病因:病毒感染传播途径:飞沫、接触主要症状:发热、口腔溃疡、手、足、臀部皮疹预防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卫生、避免接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如何预防手足口病?2. 答案要点: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患者,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动画、有趣的例题和实践操作,使幼儿对手足口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手足口病班会教案
手足口病班会教案教案标题:预防手足口病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幻灯片展示2. 手足口病宣传海报或图片3. 视频素材(可选)4. 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起学生对手足口病的注意,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手足口病,以及他们对这种疾病的了解程度。
2. 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PPT或幻灯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定义、症状和传播途径。
- 强调手足口病的严重性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 预防措施(15分钟)- 向学生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a.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患者或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
b. 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用品。
c. 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d.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
4. 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患者、医生、家长等。
- 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5. 总结和展望(5分钟)- 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 强调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制作手足口病宣传海报,以提醒家人和同学注意预防。
2. 鼓励学生在社区或学校内组织手足口病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班会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和建议。
3. 可以设置一份简单的问答或选择题作为课后作业,以检查学生对于手足口病的理解和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备注:教案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预防手足口教案
预防手足口教案标题:预防手足口教案引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及幼儿园儿童中。
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预防手足口教案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预防手足口教案的内容。
一、保持个人卫生1.1 经常洗手:儿童及教师在进食、接触污物后应及时洗手,特别是在幼儿园环境中更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
1.2 勤换洗衣物:儿童的衣物要保持清洁,勤换洗,避免交叉感染。
1.3 鼻涕纸使用:儿童在打喷嚏或擤鼻涕时要使用纸巾,避免直接用手擤鼻涕。
二、保持环境卫生2.1 定期消毒:教室、玩具、床上用品等要定期进行消毒,杀灭病毒,减少传播风险。
2.2 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2.3 分餐制度:幼儿园实行分餐制度,避免食物交叉感染。
三、加强健康教育3.1 定期体检:儿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减少传播风险。
3.2 提倡合理饮食:教师向家长传达合理饮食知识,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3.3 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课程,让师生了解疾病的预防知识。
四、加强管理措施4.1 隔离患病儿童:一旦发现有儿童患有手足口病,要及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儿童。
4.2 请假制度:对于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要及时请假,直至康复后再返校。
4.3 健康监测:教师要及时监测儿童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五、应急处置5.1 建立应急预案:幼儿园应建立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
5.2 配备急救药品:幼儿园应备有常用的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5.3 通报机制: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要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结语: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师生的健康安全。
希望各幼儿园能够重视预防手足口教案的制定和执行,共同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可编辑版】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目的: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染原因、趋势。
2、向学生传授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
3、延伸到珍惜生命,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宝贵。
二、活动安排:1、请同学发表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2、老师详细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并让学生做到。
三、活动过程: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病吗?请告诉大家你对它的认识吧!同学1: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同学2:它可引发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同学3: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可是你们知道专业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吗?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通常不严重。
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并发症不常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教师:哦!原来这就是手足口病呀!看来我们先前了解的还不多呢。
但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有预防的行动,你们在生活中是怎么预防为主的呀?同学1:都要做到勤洗手,这是最基本的。
同学2:在室内也要多通风。
教师:以上这些同学说的都对,但是还不全面,如果要做到正确预防手足口病的话还要听医院医生的建议!医生: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家长如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预防手足口病教案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手口足病的传播和防治的知识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关于手口足病的传播和防治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共同交流学生自己知道的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二、师讲解:
1、手足口病的症状
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2、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保持空气流通;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三、防治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现时并无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纾缓;
四、学习洗手的方法
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包含手腕、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湿;
搓:双手擦上肥皂,搓洗双手之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要洗20秒;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乾净;
捧:因为洗手前开水龙头时,手实际上已污染了水龙头,故捧水将水龙头冲洗乾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水龙头;
擦:以擦手纸将双手擦乾;。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合集五篇)
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合集五篇)第一篇: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一(1)班潘能莹活动地点:一(1)班教室活动目的: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染原因、趋势。
2、向学生传授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
3、延伸到珍惜生命,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宝贵。
活动过程:一、认识手足口病:二、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1、饭前便后要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勤洗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多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要开窗通风换气。
要保持教室、房间充分通风。
4、注意家庭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5、减少自己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6、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充裕的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7、不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和街边小店“三无”或过期食品。
8、在流行期间,不去人群集中场所,不去医院探望病人。
四、正确的洗手方法五、活动小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
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
第二篇: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篇一: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一(1)班潘能莹活动地点:一(1)班教室活动目的: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染原因、趋势。
2、向学生传授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
3、延伸到珍惜生命,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宝贵。
活动过程:一、认识手足口病:二、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小学生手足口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小学生手足口病预防主题班会教案设计一、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手足口病预防主题班会,旨在让学生学会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班级的团体防疫意识。
二、活动内容:1、引入老师在开始班会之前可以引入到“手足口病”的话题,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病,病原体是什么,传播途径等。
2、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方式、流行趋势,并根据不同传播途径,提供不同的防范方法。
3、预防知识普及教师可以通过PPT或互动板书的方式,向学生普及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
4、交流互动通过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手足口病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5、手抄报制作在手抄报制作环节,可以让学生打印一些防疫海报和宣传贴纸,将它们粘贴到校园内的公共区域,以加强防疫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6、游戏互动在班会的尾声,可进行防疫知识PPT小游戏或者其他寓教于乐的较互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顺畅掌握防疫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对手足口病的危害性认知。
三、班会导流:“病毒无情人有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疫情面前,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更要懂得团体防疫的重要性,班会中,我们将谈论“如何防范手足口病的传播”,希望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一起加入防疫战中,为真正做到驻守零感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活动时序:1、引入: 5分钟2、知识讲解:10分钟3、预防知识普及:10分钟4、交流互动:10分钟5、手抄报制作:30分钟6、游戏互动:25分钟五、材料准备:1、关于手足口病的图片、视频、PPT等宣传资料。
2、防疫海报和宣传贴纸的制作材料。
3、参与活动的学生可以自带纸张、色笔、剪刀等手抄报制作必要工具。
4、班会相关用具(互动板书、而等)。
六、班会总结:通过这场手足口病的预防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了解了关于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预防、应对等防疫相关知识,活动也在感性认知的形式下,引导同学们融入到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使班级的防疫工作不断加强。
手足口病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加强对于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以及对于儿童的关心,本次主题班会便针对于手足口病的防治展开。
一、开场小游戏1、防护由我,预防由家人,温馨提醒开场小游戏是主题班会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在班会开始前,我们先让学生通过抽签或者接龙的形式进行抢答游戏,以提高学生们对于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积极性和参与率。
此次小游戏的主旨是通过温馨提醒,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家庭和个人卫生的关注。
二、手足口病症状介绍2、宝贝健康从手抓起,手足口病症状在此环节中,老师将会对于手足口病的症状进行简要介绍。
手足口病又称云南癣,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发热、口腔疱疹、手掌、脚底出现疱疹等症状。
由于手足口病的症状类似于其他疾病,因此对于这些症状的了解,有助于有效防治手足口病。
三、手足口病预防措施3、宝宝抗疫我在行动,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在本次主题班会的关键环节中,老师将会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讲解。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和摄入污染食物,增加免疫力等。
在讲解措施的同时,老师还将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和饮食卫生注意事项。
四、手足口病治疗措施4、粉嫩小手,细心呵护,手足口病治疗措施在本次主题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老师将会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措施进行讲解。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和皮肤搽剂等药品,同时采取一些物理疗法,如冷敷和支持疗法等。
在讲解措施的同时,老师还将对于儿童的营养保健给予重点关注和讲解。
本次手足口病防治主题班会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手足口病的症状和预防措施,也可以培养出正确的卫生习惯和自我防疫意识。
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们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共同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小班卫生教育活动教案《手足口病防治》
小班卫生教育活动教案《手足口病防治》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使小班幼儿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学会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活动准备1. 准备手足口病的相关图片、视频、玩具等教具。
2. 准备手洗液、纸巾、消毒湿巾等卫生用品。
3. 预先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三、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手足口病,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普及教师向幼儿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包括:- 症状:高热、口腔溃疡、皮疹等。
-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飞沫传播等。
- 预防措施: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患者等。
3.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分成小组,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如洗手、分享食物等,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卫生用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 游戏互动教师设计手足口病相关的游戏,如找出不洁净的物品、辨认卫生用品等,通过游戏加深幼儿对手足口病的了解,并巩固卫生知识。
5. 总结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再次强调幼儿应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四、活动评估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对手足口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简要评估,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延伸家长配合幼儿园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宣传活动,提高家庭和社区的卫生意识,共同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六、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卫生教育活动,小班幼儿对手足口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也增强了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一(1)班潘能莹活动地点:一(1)班教室活动目的: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染原因、趋势。
2、向学生传授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
3、延伸到珍惜生命,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宝贵。
活动过程:一、认识手足口病:二、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1、饭前便后要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勤洗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多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要开窗通风换气。
要保持教室、房间充分通风。
4、注意家庭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5、减少自己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6、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充裕的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7、不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和街边小店“三无”或过期食品。
8、在流行期间,不去人群集中场所,不去医院探望病人。
四、正确的洗手方法五、活动小结: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知道了手足口病预防关键是从日常生活的预防。
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发病率就会下降。
篇二:手足口病的预防主题班会教案147主题班会教案时间:2011年12月12日地点:本班教室参加人员:六(2)班全体学生主题:手足口病的预防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手足口病有深入地了解,从而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积极预防,并加以宣传。
活动过程: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情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2、学生讨论:你了解了解手足口病的知识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3、如何预防:应注意班级的换气通风,特别是玩具、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4、点拨:今后,你打算怎样做?( 学生汇报)5、活动小结: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对手足口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都决心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篇三:手足口病主题班会珍爱生命,远离危险——预防手、足、口病安全教育教案一、认识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二、手足口病的症状:1、急性起病,发热;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1、饭前便后要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勤洗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多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热透后再食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要开窗通风换气。
要保持教室、房间充分通风。
4、注意家庭内外的清洁卫生,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曝晒。
5、减少自己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6、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保证充裕的休息时间,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7、不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和街边小店“三无”或过期食品。
8、在流行期间,不去人群集中场所,不去医院探望病人。
四、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
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入厕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小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懂得了什么?篇四:预防手足口病教案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手口足病的传播和防治的知识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关于手口足病的传播和防治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共同交流学生自己知道的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二、师讲解:1、手足口病的症状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情况可能持续4至5日。
手掌、脚掌,有时臀部,亦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
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
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
并发症并不常见。
在罕见的情况下,此病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2、预防措施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保持空气流通。
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热度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才回校上课。
减少到人多挤迫的地方。
三、防治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
现时并无有效治疗此病的方法,但可采用症状疗法,使患者的热度、以及溃疡引致的痛楚得以纾缓。
四、学习洗手的方法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包含手腕、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湿。
搓:双手擦上肥皂,搓洗双手之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要洗20秒。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乾净。
捧:因为洗手前开水龙头时,手实际上已污染了水龙头,故捧水将水龙头冲洗乾净,或用擦手纸包著水龙头关闭水龙头。
擦:以擦手纸将双手擦乾。
篇五:防手足口主题班会设计《预防手足口病》主题班会教案城关希望小学六(1)班余李力活动目的:1、向学生介绍手足口病的传染原因、趋势。
2、向学生传授预防手足口病的要点。
3、延伸到珍惜生命,使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宝贵。
活动安排:1、请同学发表对手足口病的认识。
2、老师详细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并让学生做到。
活动过程: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病吗?请告诉大家你对它的认识吧!同学1: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同学2:它可引发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同学3: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可是你们知道专业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吗?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
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
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
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
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
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通常不严重。
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并发症不常见。
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教师:哦!原来这就是手足口病呀!看来我们先前了解的还不多呢。
但是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有预防的行动,你们在生活中是怎么预防为主的呀?同学1:都要做到勤洗手,这是最基本的。
同学2:在室内也要多通风。
教师:以上这些同学说的都对,但是还不全面,如果要做到正确预防手足口病的话还要听医院医生的建议!医生: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家长如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
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患病后在家休息3周再来上课。
主持人:大家都了解了吗?我们都应该这样预防手足口病,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可以松懈,时时刻刻都要警惕着。
通过本次队会,我们读懂生命的脆弱,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爱生命,相信,我们可以!主持人:祝我们的友谊校园越来越美丽,祝祖国妈妈越来越强大。
祝同学们和爸爸妈妈过一个个康、干净的日子。
最后请班主任讲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班会课。
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