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以“蛋白质”为例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以“蛋白质”为例

教学·现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以“蛋白质”为例文|杜小杰一、背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变革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其中项目式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备受关注。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和合理决策,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蛋白质”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该课程重点介绍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等。

为达成良好的教学实效,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为高中化学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二、案例描述(一)项目启动:揭开蛋白质的神秘面纱问题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种我们身体中至关重要的物质,它就是蛋白质。

在开始之前,大家想想我们吃过哪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呢?学生:鸡蛋、牛奶等。

教师:没错,这些食物中都富含蛋白质。

那大家知道蛋白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吗?学生:我知道,蛋白质能帮助我们成长,还有修复身体组织。

教师:很好,蛋白质的确是我们成长和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关键营养物质。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蛋白质的神秘面纱,开始这个有趣的旅程吧!(二)项目实施:探索蛋白质的多元魅力1.氨基酸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氨基酸,它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基础。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氨基酸呢?学生A :氨基酸是羧酸分子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得到的化合物,含有的官能团有羧基(-COOH )和氨基(-NH 2)。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预习过这部分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常见的氨基酸有哪些吧!(展示常见的氨基酸结构简式,见表1)表1氨基酸结构简式表作者简介:杜小杰(1980—),男,陕西安康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项目化教学,针对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任务包括: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项目实践,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一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通过项目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其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设计将充分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中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化学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等;(2)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3)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等;(4)通过项目实践,提高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图表绘制等实际操作能力;(5)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成果展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持续改进的学习习惯;(5)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来自一所普通高中的化学课堂。

该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多,且学生之间的化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动画、图片和实验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其次是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案例反思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均衡,有些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之本案例中教师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项目化教学教案课题: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知识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 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能力目标:1. 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2.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3. 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质。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教学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酸碱的基本概念;2. 提出问题: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实验操作 (20分钟)1. 实验材料准备:酸碱溶液、酸碱指示剂、试管、滴管等;2. 实验步骤:a. 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倒入试管中;b. 用滴管滴入等量的碱溶液;c. 加入几滴酸碱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d. 记录实验现象;e. 如实验表现为颜色呈现中性,说明已完成中和反应。

3. 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实验结果分析 (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结果;2. 引导学生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3. 引导学生讨论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四、总结 (5分钟)1. 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多花时间进行化学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五、作业布置 (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酸碱中和反应,锻炼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提高他们的化学知识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本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为高中化学教学,主题为“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该项目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概念认识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

2. 熟悉几种化学反应的普遍情况,掌握其中一些反应的基本规律。

3. 掌握实验技能,学会实验记录,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3. 实验室准备、实验记录和实验安全。

三、教学过程1. 实验一:酸碱反应实验内容: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作为酸和碱,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分别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用酚酞(或甲基橙)指示剂滴定,直至颜色变化停止。

(2)实验记录:记录所用药品量、实验步骤和结果,并计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果:酸和碱完全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记录和思考:药品初始质量/m(g)酸滴数(mL)碱滴数(mL)形成的产物盐酸 520 ? ?方程式:2HCl + NaOH → NaCl + H2O思考:观察盐和水的性质,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如制造氯化钠)。

2. 实验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内容:用硫酸与铜丝反应,观察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1)实验前准备:切割一小段铜丝,置于硫酸中。

思考: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还原剂与氧化剂的概念,并梳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如电池制造等)。

(1)实验前准备:取一定量的过氧化氢,用高锰酸钾滴定,计算出过氧化氢浓度。

实验结果: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

2H2O2 → 2H2O + O2↑思考:分解反应的特征和应用(如过氧化氢的储存和运输等)。

(1)实验前准备:取一定量的氯化铁和铜片。

实验结果:氯化铁和铜片反应生成铁离子和铜离子。

思考:了解单置换反应的概念和规律,探究置换反应的应用(如金属加工和矿物提取等)。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答:Fe2+与Fe3+的性质与转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从本节在《化学1》所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钠、镁、铝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 应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变价金属铁。

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 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预留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程度且有可变价态的金属,经过初中以及高中人学以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铁和酸反应、铁的置换反应、铁和氯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水、酸、盐反应),“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

铁的氧化物知识比较简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所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 Fe2+ 的性质,结合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来了解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的性质和制备。

学生的难点会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完整性、试剂选择的可靠性、现象分析的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形成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等观念,体会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相互转化。

2. 通过氢氧化亚铁真面目的揭示,体验物质转化中选择条件、控制转化等的重要意义。

3. 体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科学验证; 分析归纳,方法提升”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罕阴视用有侍生沽甲阴刊顶相现家,开还用 1 七罕却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以“物质的量”为例

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以“物质的量”为例

精品案例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案例———以“物质的量”为例文|邓亚鹏1,宗立三2项目式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多元认知等理论的一种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

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真实的生产、生活问题情境为载体设计学习目标,通过设置驱动性问题和开放性的项目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综合运用查阅收集的信息、整合学科内或跨学科知识,应用实际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工具等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建构与学生合作交流、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的同步提升。

本文以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物质的量”为例,探索通过课前项目准备、课堂项目实施、课后项目评价三个阶段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过程。

一、课前项目准备实施项目式学习的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确定项目主题项目式学习的主题通常源于生产实际问题,能承载学科核心知识、思想方法和核心素养,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且能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的量”是联系物质宏观可称量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数目的桥梁。

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间的转化以及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明确项目学习主体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教师主要提供学习资源,参与、指导、监督、观察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

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自行设计各环节具体方案等。

我们需要根据项目任务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选择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组项目实施,由组长具体分配任务,组内成员密切合作规划项目,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录制实验视频、完成实验报告,记录活动过程,展示学习成果等。

(三)确定项目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质的量”作为桥梁,建立宏观可称量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数目之间的联系的必要性,发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都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写出的,这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提早整理的文字载体。

项目式教学高中化学教案

项目式教学高中化学教案

项目式教学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的因素,并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影响因素。

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溶液、玻璃棒、烧杯、计时器、烧杯架、温度计等实验器材。

活动步骤:
1. 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反应速率快的实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今天的学习
内容。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2. 学习: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某
种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老师给予指导和支持。

3. 实验: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4. 讨论与总结: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归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并总结出影响速率的规律。

5. 展示与分享: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分享,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6. 总结与评价: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扩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化学反应进行类似实验,探索不同反应的速率变化情况,进
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评估方式:考察学生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交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评
价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备注:本教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愿本
项目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

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化学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制作酸雨模型一、教学目标:1. 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酸雨的化学反应原理;3. 学会制作酸雨模型,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对酸雨的认识。

二、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室用具:玻璃烧杯、试管、滴管、托盘等;2. 实验药品:无水硫酸、无水盐酸、红酚酞溶液;3. 实验草稿纸、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学生对酸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简要讲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即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硫化物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硫酸等,介绍酸雨对植物和建筑物的损害。

3. 模型制作(4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装有无水硫酸和无水盐酸溶液的试管,以及一小滴红酚酞溶液的玻璃烧杯。

(2)指导学生将红酚酞溶液滴在试管壁上,制作出红色的酸雨效果。

(3)观察并总结酸雨模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化学反应原理。

(4)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更多的酸雨模型,可以改变试剂浓度和模型材料等,探究不同情况下的酸雨效果。

4. 实验报告撰写(30分钟)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包括酸雨模型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5. 知识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探讨酸雨对环境的危害、预防和减轻酸雨的方法。

(2)通过展示和交流,全班学生互相学习和吸收相关知识。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族中调查酸雨的相关情况,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包括酸雨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等。

五、教学评价:以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为依据,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观察小组讨论和全班的交流情况,评估学生对酸雨问题的深入理解及应用能力。

这样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案例可以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酸雨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答:《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多以这样的序列展开。

但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一是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Na2CO3溶液呈碱性等,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

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

因此,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紧紧抓住某些盐的离子会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由学生自己构建出盐类水解的知识框架。

2 教学目标(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知识与技能)(2)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过程与方法)(3)能在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过程中感受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4)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 W仍为10-14。

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生]可以考虑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或OH-浓度。

[追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和c(H+)或c(OH-)呢?[生] 可以加入能与之反应的离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3篇】.doc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3篇】.doc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范本一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

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

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

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实验1NH4+实验2Cl—实验3SO42—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项目式学习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项目式学习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项目式学习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作者:党聪燕侯富存来源:《成功密码》2023年第06期为落实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增加合作意识。

本文为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发生条件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习任务1将溶洞形成、文物腐蚀等自然现象与离子反应联系起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溶洞的形成、文物的腐蚀等自然现象都与离子反应有关。

教师活动1.播放关于溶洞形成、文物腐蚀的微课视频。

2.引导学生将这些现象与离子反应联系起来。

3.提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反应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将视频与本节课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实验一学习任务2探究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的实质。

学生活动1.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2.分小组规范完成实验一的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产生)。

4.小组讨论,对实验产生的现象进行猜想并分析。

猜想一:Na+和Cl-形成NaCl;猜想二:Ba2+和SO42-形成BaSO4沉淀;猜想三:Na+和Cl-形成NaCl,Ba2+和SO42-形成BaSO4沉淀。

分析:硫酸鈉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写电离方程式)Na2SO4=2Na++SO42-,氯化钡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写电离方程式)BaCl2=Ba2++2Cl-,通过生活经验思考得知NaCl在水中可溶,得出猜想一、三错误,得出结论:Ba2++SO42-=BaSO4 ↓。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并分析;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更直观的现象来验证这一结论呢?”引出实验二。

设计意图教师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回忆起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事项。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实验—记录现象—假设猜想—分析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案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案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案**课题:化学实验探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及区别;2. 学会利用实验方法鉴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2. 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导电仪、导线、电极、试管、试管架等;2. 实验原料:盐酸、硫酸、葡萄糖等;3. 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要探究的化学现象,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一:准备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步骤二:使用导电仪检测两种溶液的导电性;步骤三: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中是否含有电解质。

**3. 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分析两种溶液的性质,总结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4. 实验讨论(10分钟)**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澄清疑问。

**5. 实验报告撰写(20分钟)**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料、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

**6. 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五、实验延伸:**1. 可以进一步比较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对导电性的影响;2. 探究不同条件下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六、教学反思:**1. 实验操作是否足够清晰简洁,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2. 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七、作业:**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在线平台提交。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2. 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程度。

**九、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本文介绍一篇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溶解度等化学概念,并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一项化学实验。

实验名称:热力学实验实验目标:1. 了解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焓、熵、自由能等。

2. 了解化学平衡和溶解度的概念和原理。

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

实验内容:实验一:测量化学反应的焓变1. 将NaOH固体和HCl溶液混合,观察反应现象。

2. 在这个反应中测量反应热,并计算出反应的焓变。

实验二:测量化学反应的熵变1. 将Na2CO3固体和HCl溶液混合,观察反应现象。

2. 在这个反应中测量反应熵,并计算出反应的熵变。

实验三:测量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1. 将NaCl固体和AgNO3溶液混合,观察反应现象。

2. 在这个反应中测量反应的电动势,并计算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实验四:测量溶解度1. 将NaCl固体分别加入不同的水溶液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2. 计算出每个盐的溶解度。

实验要求:1. 学生需要在学校或实验室中完成实验。

2. 学生需要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需要参加实验讨论和撰写实验报告。

4. 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评估标准:1. 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需要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3. 学生需要参加实验讨论,能够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和讨论实验的结果和分析。

4. 学生需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对实验室安全的意识有所提高。

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学习到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和溶解度等重要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个化学实验。

同时,学生还能够提高对实验室安全的意识,加强实验讨论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化学项目式教学课例

化学项目式教学课例

化学项目式教学课例
化学项目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际项目来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概念。

下面我将以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的项目为例,来说明化学项目式教学的课例。

首先,为了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项目式教学,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器材,比如酸度计、碱度计、PH试纸、酸碱指示剂、稀释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个关于酸碱中和反应的小型实验项目。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地操作实验器材,测量溶液的PH值,观察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过程,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项目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引导他们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除了实验项目,化学项目式教学还可以包括一些实际应用的案
例分析,比如酸雨对环境的影响、酸碱中和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通
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
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总的来说,化学项目式教学通过实际项目和案例分析,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希望这个课例能够对你有所
帮助。

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化学

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化学

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化学一、项目背景。

化学课总是被同学们认为是充满各种抽象概念和复杂方程式的学科,为了让化学变得有趣又易懂,我设计了这个自制汽水的项目式教学,把化学知识融入到一个大家都熟悉又觉得好玩的事情当中。

这个项目在学校的教学案例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哦,现在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项目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二氧化碳的产生原理,包括酸与碳酸盐的反应。

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基本概念,知道汽水是一种溶液。

学会正确使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仪器,如锥形瓶、长颈漏斗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制汽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在项目中他们要分组合作,还可以尝试不同的配方来制作独特的汽水。

三、项目实施过程。

1. 项目导入(像魔术师开场一样吸引人)我带着一瓶自制的汽水走进教室,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噗”地打开瓶盖,汽水冒出大量气泡。

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充满好奇。

我就问他们:“想不想知道这神奇的气泡是怎么来的?想不想自己做出这样一瓶汽水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着“想”,这样就成功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2. 知识铺垫(为魔法揭秘做准备)我先简单介绍了一下汽水的历史,说它可是被人们称为“快乐水”呢。

然后开始讲解与汽水相关的化学知识。

我拿着一个锥形瓶,里面放了一些碳酸钠粉末,然后通过长颈漏斗慢慢加入稀盐酸,同学们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就像汽水冒气泡一样。

我解释说:“这就是酸和碳酸盐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而二氧化碳就是汽水中气泡的来源哦。

就像魔法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

”接着又讲解了溶液的概念,说汽水就是二氧化碳等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水是溶剂,糖、二氧化碳等是溶质。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像“那为什么汽水喝起来甜甜的呢?”我就顺势讲解了糖在汽水中的作用。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修3化学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课为例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修3化学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课为例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修3化学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课为例摘要:基于STEM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以化学模型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通过模型制作实践活动,建构学生的模型结构观。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性、体验性、情境性原则,本节课以知识线、活动线、素养线三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模型制作;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STEM项目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设计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与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相符合。

STEM教育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出发,在处理实际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学科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调动各个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设计2.1 STEM项目学习目标2.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见晶胞结构模型制作及模型分析应用【教学难点】分子结构、晶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及辨识2.3教学流程STEM项目教学流程图2.4教学过程环节一:模型设计,准备阶段【创设情景】课前以一个分析晶胞中微粒配位数和判断配位多面体外形的问题为情景,诱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难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呢?【学生活动】如果结合实物模型分析,可能会更直观,对微粒的堆积情况会更加清晰。

【教师活动】今天这节课,大家就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出常见的分子结构模型和晶胞结构模型,直观地感受微观结构和晶胞微粒堆积方式。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性能,综合比较,选择合适的模型制作材料。

【学生分组】将学生根据任务需要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次对应任务1—7,分配好任务。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分析与设想: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多以这样的序列展开。

但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一是学生在研究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Na2CO3溶液呈碱性等,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

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研究中会反映出来。

因此,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紧紧抓住某些盐的离子会促进水的电离这一核心,由学生自己构建出盐类水解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1.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知识与技能)。

2.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过程与方法)3.能在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过程中感受到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4.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是有条件的、动态的平衡,当水中加入酸或碱时,会抑制水的电离,但室温下的KW仍为10-14.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水的电离呢?生:可以考虑升高温度或减少水电离出来的H+或OH-浓度。

追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水电离出来和c(H+)或c(OH-)呢?生:可以加入能与之反应的离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答:Fe2+与Fe3+的性质与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从本节在《化学1》所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钠、镁、铝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变价金属铁。

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预留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程度且有可变价态的金属,经过初中以及高中人学以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铁和酸反应、铁的置换反应、铁和氯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水、酸、盐反应),“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

铁的氧化物知识比较简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所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 Fe2+的性质,结合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来了解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的性质和制备。

学生的难点会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完整性、试剂选择的可靠性、现象分析的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形成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等观念,体会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相互转化。

2.通过氢氧化亚铁真面目的揭示,体验物质转化中选择条件、控制转化等的重要意义。

3.体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科学验证;分析归纳,方法提升”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罕阴视用有侍生沽甲阴刊顶相现家,开还用1
七罕却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

三、教学思维导图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生】感受美图(绿色主题的美图)(好似人间仙境,美的让人心醉)。

【师】绿色象征着生命,给人新鲜、朝气、向上、生机勃勃的感觉。

“绿色”背后的英雄之一:铁是叶绿素合成时多种酶的活化剂,植物缺铁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而患黄化病,施铁肥后恢复生机,铁被誉为土壤中的“绿色”元素。

[生1(观看图片)感受植物缺铁时,引发“黄化病”,施用铁肥后恢复生机。

【师]地壳中铁含量居第4位,植物为什么还会缺铁。

资料显示(资料卡):
一般认为,Fe2+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Fe3+在根系表面转化成Fe2+才能被吸收。

Fe3+易转化为Fe2+以及碱性土壤会降低铁的有效性,是植物缺铁的原因之一。

从中可以获得有关Fe2+、Fe3+的什么信息?
【生】亚铁离子与铁离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且性质也是有差异的。

【师】展示介绍“铁肥”硫酸亚铁:“浅绿色”的铁肥。

研磨成粉末后溶于水配成溶液。

【生】观察新制铁肥溶液。

【师】投影铁肥放置于空气中一个月后发黄(图片),其原因可能是……
[生]被o2氧化了。

【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说话。

请同学们说说已学过哪些亚铁盐和铁盐的性质?
【生】展示氯化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讨论回答相关性质。

[演示1l各取2mL氯化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滴加10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演示2]各取2mL氯化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滴加2滴I}SCN溶液,观察现象。

【生】观察总结,Fe3+的检验(三种检验方法:观察法、NaOH溶液法、KSCN溶液法)。

[演示3]取4mL水,滴加2滴氯化铁溶液,振荡后观察溶液颜色。

均分成2份,分别滴加2滴KSCN溶液和10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生】评价Fe3+检验的三种方法。

环节二探究铁肥
[过渡]我们就用kSCN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来检验铁中的“铁”。

[学生实验1]检验铁肥
【生】汇报总结实验。

铁肥中铁元素主要是Fe2+,有少量Fe3+
【师]硫酸亚铁肥中为什么会有Fe3+?
【生】可能是Fe2+与被02氧化成Fe3+
【师】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来看,将Fe2+转化为Fe3+要提供什么条件?(加人氧化剂),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手段来验证该转化的发生。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将Fe}'转化为Fe",并确认该转化的发生。

提供试剂:铁肥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H202溶液、铁粉、铜粉、VC片。

提出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现象。

【师1师生共同分析。

【生】书写离子方程式,汇报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师]空自对照实验,是研究物质转化时常用方法。

【生】通过以上学习,总结证明Fe2+存在的方法。

(1)滴人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或溶液呈浅红色,加人氧化剂(如双氧水)后,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或红色加深。

2Fe2++Cl2==2Fe3'+2C1-,
Fe3'+3SCN-=Fe ( SCN )3
(2)NaOH溶液法。

【师]可否先加氧化剂,再加人kSCN溶液来证明Fe2+的存在?
【生】可以。

如果有空自对照实验即可。

l过渡l展示氢氧化亚铁沉淀颜色变化,为什么最终变成红褐色?(被o2氧化),展示有关氢氧化亚铁的性质[Fe(OH)2在常温常压下为白色固体,因易被氧化多呈灰绿色〕。

【师」如何制得白色Fe(OH)=沉淀?其关键是什么?
[生]除去02,创造无氧环境。

【师]边示范边图解实验操作:取1mL新制硫酸亚铁溶液,将滴管插人氨水液面下,轻轻挤出硫酸亚铁溶液(不要挤人空气),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3}氢氧化亚铁沉淀的制备。

【生】汇报评价实验。

振荡后再观察,变成灰绿色。

回顾并总结:(1)实验成功的关键:
(2)具体措施:_______的FeSO4溶液;滴
管 ;除去的氨水;生成
的沉淀(沉人或浮于)液面(上或下)。

(3)Fe3+遇到OH-的完整现象描述: _色沉淀迅速变成_色,最终变为_色。

【小结」NaOH溶液法证明Fe2+'存在的方法:
反应原理:Fe2++2NH3 .H20=Fe(OH)2+2NH4+,
4 Fe(OH)2 +02+2H20=4 Fe(OH)3
实验现象:产生自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师」对比铁肥溶液与Fe(OH)2沉淀变质的快慢,谈谈酸碱性对Fe2+的还原性的影响。

【生」Fe2+在碱性环境下更易被氧化。

【过渡】铁肥中的亚铁离子易被氧化成铁离子,而植物主要吸收亚铁离子,如何提高铁的吸收率,提出你的设想。

【生】将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

需要加人还原剂,常见还原剂有Fe,Cu 等。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将Fe2+转化为Fe3+,并确认该转化的发生。

提供的试剂:FeCI,溶液、I}SCN溶液、铁粉、铜粉、VC片_
【生】汇报方案,形成方案。

[学生实验3}利用学生实验2的两份红色溶液,一份加人VC片,另一份加少量铁粉(或铜粉),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现象。

【生】学生实验,书写离子方程式,汇报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2Fe3++Fe = 3Fe2+ , 2Fe3++Cu = 2Fe2++Cu2+
[演示4}加VC片褪色的溶液,滴加双氧水,变红,振荡后又褪色。

[应用1}(实验室中的“Fe")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时常加少量铁粉,且现用现配。

为什么?
【生】将被氧气氧化形成的Fe3+还原为Fe2+
[应用2}(生产中的“Fe")常用氯化铁溶液来腐蚀电路板的铜。

【生1利用Fe3+的氧化性,将铜溶解。

[应用3}(生命中的“Fe")植物缺铁的相关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Fe2+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形式,Fe3+在根系表面转化成Fe}'才能被吸收。

Fe2+易转化为Fe3+以及碱性土壤会降低铁的有效性,是植物缺铁的原因之一。

[生]植物缺铁时会主动产生还原酶,将Fe3+还原为Fe2+以利于植物吸收;碱性土壤致使铁元素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而不利于植物吸收。

[应用4](生命中的“Fe")人体缺铁时,补铁剂常与维生素C同服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体能吸收Fe2+,维生素C可以将Fe3+Fe"还原为Fe2+
【小结】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能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转化,相同价态之间常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转化。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通过选择条件,控制转化,进而应用转化,使化学为人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