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一数学《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角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角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挑战的信心;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数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章节《角的比较》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学生在此阶段的特点如下:
2.难点:
(1)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和角的准确比较;
(2)角的和差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角的轴对称性质的理解及其在图形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过程自主探究角的性质和比较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结合实物和教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角的大小,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强调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4.学生互相讨论练习中的难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定义、分类、性质、测量和比较方法、和差运算等。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巩固。
2.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举例说明角的和差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角的测量、比较、和差运算等。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3.探究题:
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在平面几何中,还有哪些关于角的大小比较的性质和定理?请举例说明。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书写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方法。
3.对于选做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勇于尝试,培养创新意识。
4.探究题要求小组共同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直观印象。
3.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发现角的大小比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或相等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大小相等。
(3)角的补角相等: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补角,它们的大小相等。
2.教师结合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含有不同角度的扇形卡片。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角的大小有差异,激发学生对角的大小比较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判断各种角的类型。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本概念,对于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判断各种角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判断各种角的类型。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3.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角的模型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硬纸板和直尺,让学生自己制作和测量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如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中的角,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的比较。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及度量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定义、分类及度量方法,角的比较。

2.教学难点:运用比较方法,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

三、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板、圆规、直尺、量角器。

2.学具:三角形板、圆规、直尺、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剪刀、钟表等,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形状。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找到的角,并描述角的形状。

第二环节:探究角的定义与分类1.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提问:什么是角?3.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分类,分为直角、锐角、钝角三种。

第三环节:学习角的度量方法1.教师展示量角器,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量角心得。

第四环节:角的比较1.教师提问: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学生分组进行角的比较练习,交流比较方法。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复习角的定义、分类、度量方法及比较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让学生初步了解角的定义。

接着通过学习角的分类、度量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基本知识。

通过角的比较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探究角的定义与分类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在三角板上找到三种不同类型的角吗?学生:是的,我可以找到直角,这是90度的角。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教学设计
(3)观察生活中的角,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形成原因。
5.预习下节课内容,了解圆周角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为学习圆周角定理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遇到问题主动思考,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如无法解决,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小组作业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任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2角的比较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如度、分、秒,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学会使用量角器进行角度的测量,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能够运用角的加减法、倍数关系进行角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4.能够运用角度排序的方法,比较不同角的大小,并应用于实际情境。
4.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无误。
3.讲解示范,巩固提高
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强调度、分、秒换算的关键步骤,以及角的加减运算和比较方法的注意事项。同时,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2)拓展延伸:引入角度与弧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角的度量与运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给出讨论题目,如:“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角的加减运算中,如何处理度、分、秒的换算?”等。
2.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题目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角的度量、加减运算、比较等方面。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最新2024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6.3 角6.3.2 角的比较与运算主要师生活动一、复习导入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梳理线段的知识点,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角可以类比线段学习,比如上节课学习的定义,到表示方法,这节课也会学习大小比较和运算,同学们可以思考能否也通过叠合法和度量法比较大小,运算是否也是计算角的和差倍分的关系.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角的比较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师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思考并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发言,预测会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教师引导和规范学生操作步骤,得出结果如下:度量法:因为55°>40°,所以∠1>∠2.叠合法:想一想:你能用图形和几何语言说明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两个角分别记作∠AOB,∠A'O'B' )?师生活动:学生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指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且仅有三种情况.知识点二:角的运算探究1: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预测学生能确定角的个数,明确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3个:∠AOB、∠AOC、∠BOC∠AOC =∠AOB +∠BOC∠AOB =∠AOC-∠BOC∠BOC =∠AOC -∠AOB教师关注学生是否能发现角的和差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类比线段的和与差,发现角的和差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共顶点的几个角,可进行加减.探究2 :如图,借助三角尺画出15°,75°的角.用一副三角尺,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试一试.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归纳,如下:用三角尺画特殊角,关键在于把它写成30°,45°,60°,90°角的和或差.凡是15的整数倍的角,都能用三角尺画出,而能用三角尺画出的,也只限于这样的角.例题精析:例1 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C = 53°17′,求∠BOC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并整理板书.解:由题意可知,∠AOB是平角,∠AOB =∠AOC +∠BOC所以∠BOC =∠AOB-∠AOC= 180° - 53°17′= 126°43′总结:∠同单位加减(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分别相加、减);∠度分秒是60进制(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作60).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总结解题思路与过程.知识点3:角平分线探究3:你能在∠AOC内找一条射线OB,使∠AOB =∠BOC吗?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巡堂指导,预测会有不同方法,教师可让这些学生代表分别展示,预测两种方法(如下):对折法:生巩固角的和与差概念外,也使学生对这些特殊角的大小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对角的大小的估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题目锻炼学生运算能力,初步学习几何语言在解题中的运用,体会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联系与不同,加深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设计意图:从角的和差问题中,将射线OB的位置特殊化,并类比线段的中点,引出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不仅知识的产生、发展自然连续,也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度量法:教师追问:同学们知道图中三个角的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与填空.教师再以此引出角平分线的定义.定义总结:师生活动:教师讲解,再让学生朗读定义,加深印象.类比:仿照角平分线的结论,你能写出角的三等分线的结论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予以适当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规范完成几何书写.例2 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解:360°÷7 = 51°+ 3°÷7= 51°+ 180′÷7≈51°26′答:每份是51°26′的角.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注意度、分、秒是60进制的,要把剩余的度数化成分.设计意图:进一步明晰角平分线的概念,为后续学习轴对称和研究有关图形的翻折问题打下基础.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体会几何知识的关联性,巩固几何语言的书写.设计意图:通过题目帮助学生巩固角平分线的知识与角的运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算能力.又通过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其他可能性,建立分类讨论思想,养成严谨思考的习惯.三、当堂练习例3 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OB是∠COD的三等平分线,∠BOD = 15°.则∠AOB等于( )A. 75B. 70C. 65D. 60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时评价与引导.思考:除此题所给图片的情况,你还能想出其他情况与答案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教师予以评价与指导,得出另一种结果,∠AOB = 15°.三、当堂练习1. 比较大小:60°25′60.25°(填“>”,“<”或“=”).2. 计算:(1) 180° - 98°24′30″(2) 62°24′17″×43. 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若∠AOB = 50°,∠DOE = 30°,那么∠BOD是多少度?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角的大小比较.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角度的运算.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试图能力和运算能力.板书设计角的比较与运算一、角的概念二、角的表示三、角的度量和单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数形结合,培养识图能力。

(初一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角的比较-教学教案

(初一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角的比较-教学教案

数学教案-角的比拟-教学教案教学建议一、学问结构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拟,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力量的培育.角的比拟的相关学问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争辩平面几何图形的根底.1﹒角的大小的比拟有两种方法:〔1〕重合法:即把要比拟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拟另一条边的位置;〔2〕度量法;即比拟两个角的度数.两种方法的比拟结果是全都的.2.利用比拟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拟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留意以下两点:〔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局部.〔2〕要把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假设OC 是的平分线,那么或4.在比拟角的大小时,应留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局部的长短无关.这是由于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假设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三、教法建议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比线段的比拟,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格外相像的.2.比拟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肯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那么不能进行比拟.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拟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拟格外相像.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拟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同学利用旧学问,解决新问题.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状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同学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根底.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那么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教学设计例如一、素养教育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2.把握角平分线的概念3.会比拟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角.〔二〕力量训练点1.通过让同学亲自动手演示比拟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角等,培育训练同学的动手操作力量.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同学几何语言的表达力量及几何识图力量,培育其空间观念.〔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拟这一由感性生疏上升到理性生疏的过程,培育同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同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角的大小比拟,提高同学的鉴赏力,通过同学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同学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二、学法引导1.老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2.同学学法:主动参与、乐观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角的大小比拟,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二〕难点空间观念,几何识图力量的培育.〔三〕疑点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四〕解决方法通过同学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握学问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四、课时支配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教学,使同学在角的比拟中把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把握角平分线的概念.〔二〕整体感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同学的画图相结合,完本钱节教学任务.〔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同学根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拟,也可能通过观看,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同学争辩,说出接受的比拟方法,但表达可能不标准.老师既不赐予确定也不否认,只是再提出新问题.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看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同学困惑时老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拟.同学们提出的比拟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标准.期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把握角的比拟等学问,为以后的学习打好根底.〔板书课题〕[板书]1.5 角的比拟【教法说明】由同学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拟入手,把同学带入比拟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消灭了不标度数,观看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同学束手无策时,老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吸引其留意力.探究新知1.角的比拟〔1〕叠合法老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状况:,,,如图1所示.图1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消灭以下三种状况,如图2所示.图2师:请同学们观看的另一边的位置状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同学活动:观看老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挂念理解比拟两角的大小,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依据同学答复整理板书.[板书]① 与重合,等于,记作.② 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③ 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拟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同学的爱好.留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分.〔2〕测量法师:学校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拟.度数大的角那么大,度数小的那么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同学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拟它们的大小.【教法说明】测量前老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留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同学动手操作,培育他们动手力量.反应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精确.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图1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状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同学活动:争辩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状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学校测量的根底,同学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同学自己动手操作.〕老师依据同学答复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消灭两种状况.如图2及图3所示:〔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肯定要留意训练同学的看图力量和几何语句表达力量,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同学观看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力量的训练.图2图3反应练习: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如图4,,画,使.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图43.角平分线同学观看以上反应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说明:假设,那么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变式训练,培育力量投影显示:1.如图1填空:图1 ①②2.是的平分线,那么,①②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①。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角的比较》教案一. 教材分析《角的比较》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

本节课通过引入角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不仅与边的长短有关,还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基本概念到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前,已经学习了角的基本概念,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他们对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仅局限于边的长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角的大小不仅与边的长短有关,还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能进行角的比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

2.教学素材:课件、教学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大小。

提问:你们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呈现(10分钟)介绍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不仅与边的长短有关,还与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量角器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角的比较教案初中

角的比较教案初中

角的比较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2.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够运用比较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角的分类;2. 比较角的大小方法。

教学难点:1. 角的分类的理解和运用;2. 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角模型;3. 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线段、射线等;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角吗?角有哪些分类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 介绍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3. 讲解比较角的大小方法:a. 量角器比较法:使用量角器量取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度数;b. 图形比较法:通过绘制两个角的图形,观察比较大小;c. 生活实例比较法: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分类和比较角的大小方法;2. 强调角的分类和比较角的大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并比较它们的大小;2. 找出生活中的两个角,运用比较角的方法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角的概念、分类和比较角的大小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角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比较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分类和比较角的大小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角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2.角的分类和性质: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等)及其性质是本章的核心,学生需要理解不同类型角的定义,并能够运用它们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难点:学生对角的性质的掌握,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这些性质。
-设想: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如通过构建模型来观察和验证角的性质,以及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和应用角的性质。
-希望同学们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我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解,期待看到大家的学习成果。同时,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我将竭诚为大家解答。祝大家学习进步!
-这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家共同探索和发现角的运算规律。
4.创新思维题:设计一道关于角的和差运算的创新题目,并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这个作业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习心得反思:撰写一份学习日志,总结自己在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这一章节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设想:提供基础题、提高题和挑战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角的性质和运算规律,通过讨论和互助解决问题。
-设想: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4.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角、角的分类以及角的和差运算。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角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巩固这些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角的美妙。"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角的概念、度量、分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努力追求卓越。
本章节《角的比较》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角的有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角的分类理解:学生对角的分类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加强理解。
3.角的比较技巧:角的比较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角的概念,如窗户的开启角度、桌面上的三角形游戏等,让学生感受到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但依旧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数学学科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如点、线、面等,对于角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角的度量、分类和比较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方面:
(一)教学重点
1.角的度量:角的度量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角的度数。
2.角的分类:理解和区分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够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其类型。
3.角的比较: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掌握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难点
1.角的度量的精确性题,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精确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准确测量角的度数,以及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角的比较方法和运算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练习题,题目包括角的测量、角的比较、角的运算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2.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量角器的构造和原理,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量角器的放置、视线与刻度线平行等。
3.角的运算规律:教师通过典型例题,讲解角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并强调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学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角度不同的卡片,要求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卡片上的角度,并进行比较。
9.教学反思方面,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各种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角的存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加强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测量角的准确性。
3.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角的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的定义、分类、性质;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角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设计一道关于角的运算的应用题,并给出解答过程。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实际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能正确描述角的特征;2.能识别角的种类,并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3.能够测量并比较角的大小,使用角度符号表示角的大小;4.能够应用角的比较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角的定义;2.角的种类及特征;3.角的测量与比较。

三、教学重点1.角的种类及特征;2.角的测量与比较。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直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是否能看到角?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步骤二:角的定义和表示1.展示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两条射线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角;2.引导学生描述角的特征:角由两条射线围成,射线的共同起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分别叫做角的腿;3.引导学生练习用符号来表示角,即∠ABC表示角BAC;4.通过多个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步骤三:角的种类及特征1.展示各种角的图示,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2.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并记录角的特征;3.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角,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总结角的种类及其特征。

步骤四:角的测量和比较1.提供透明角度量具,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角度量具测量角的大小;2.引导学生进行角度测量实践,并记录测量结果;3.提示学生角的大小可以通过角的比较进行判断,引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实践,并思考比较结果的含义;4.通过多个实例让学生练习角的测量和比较。

步骤五:应用与拓展1.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角的比较来解决实际问题;3.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提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角的种类辨别能力,测量角度的准确性以及使用角比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课后完成的习题作业,包括角的测量和比较练习题,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六、教学资源1.透明角度量具;2.角的种类图示;3.角的测量和比较练习题。

(完整版)初一数学《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完整版)初一数学《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引入与新知识的讲解贯通, 一气呵成,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 充分发挥学 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 角的比较方法是通过实 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 理性认识。 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 学生的思维 得到深化,突出本课的重点,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 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渗透实验、 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理念, 培养学生爱 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学习,从学会方法上是通过类比“线段的比较”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对今后的学习在方法上有所收益。 三、教学目标:
1、会用类比“线段的比较”的方法进行“角的比较”大小。 2、通过观察图形总结出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并会用符号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概念。 4、能够把几何图形、语言表述、符号表示很好的联系起来。 重点:会用类比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能够把文字语言、图形和符号语言很好的转化 四、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 操作、探索、 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 识,本课注重了培养学生从数学的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初一数学《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最基础的线段和角的概念学习之后, 通过类比“线段的比较” 来进行“角的比较”教学的。

角的比较(教案)

角的比较(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概述《角的比较》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比较线段的长短、角的度量与表示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所研究的是最为基础的平面图形—角,要求会比较角的大小、明确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角度换算,以后几何对象的研究大多建立在此基础上。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②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③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探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思考如何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探究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来达到本课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重点与难点】重点:角的两种比较方法、角的平分线定义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后,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演示和学生动手画图、度量、折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策略分析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媒体分析: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课时说明:1课时六.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 4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 4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1 /2 4.4角的比较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既是对“角的测量”内容的拓展,也是今后几何学习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从活动中积累经验和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及大小的认识;2.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3.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4. 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 通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

3. 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四、教学设计(一) 引入:1、 请同学们回忆,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有哪几种方法?(测量法和叠合法---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类比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展示公园示意图或引导学生观看P148/图4-15并回答](1)请同学们把图中的五大景点中的任何两个之间都用线段连接。

(2)教师任选其中的两个角并提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比较的? 说明:由学生探讨出角的大小比较的一种方法———测量法。

(二)新课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的比较。

刚才同学们已经探讨出一种方法:测量法(板书)现在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各指出每个三角板的一个锐角),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角的大小吗?说明:由学生动手操作探讨出叠合法的比较过程,教师总结并板书出此方法的名称 若两个角能完全重合,你们说说这两个角的大小有何关系?(相等)2、利用三角板提问: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个内角各属于什么角?(锐角、锐角、直角) 在小学里大家还学过哪些角?(钝角、平角、周角)谁能告诉我这5种角是怎样判别的吗?说明:由学生根据小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3601801809090900ααααα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角的分类2 / 23、重新展示公园示意图。

角的比较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 教学设计

角的比较教学设计标题:角的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及表示方法;2. 能力目标:能够比较不同角的大小;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定义: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称为角的顶点,两条射线称为角的两边;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3. 角的表示方法:点表示法、数字表示法。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射线和角的定义及性质;2. 问题导入: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纸上有不同角的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步骤二:角的定义与分类1. 角的定义: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2. 通过展示不同角的图形,让学生辨别角的类型,引导学生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的特点。

步骤三:角的比较1. 角的比较方法:通过直观的讲解,教给学生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2. 角的比较练习:给学生出示一些角的图形,要求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步骤四:角的表示方法1. 角的点表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和示意图,教给学生如何用点来表示角;2. 角的数字表示法:引导学生用数字表示不同角的度数,如直角是90,平角是180。

步骤五:综合练习与巩固1. 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 讲解与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情况和对角的比较以及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2. 学生评价:要求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拓展:1. 角的应用:通过例题和实际生活中的角的应用案例介绍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2. 角的测量:介绍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和角度的大小判断。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角及其分类、比较和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角的大小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角的大小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以“角的大小比较”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角的性质和测量方法,能够准确比较角的大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这一章节时,已经在小学阶段对角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感知能力。然而,对于角的精确测量和比较方法,以及角的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如果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我提问。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你们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分类、测量方法和比较技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角的分类、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比较角的大小。谁能来说一说,我们今天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习题,巩固我们今天学习的角的分类和比较方法,注意在测量过程中提高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际,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三个物品,观察并测量它们之间的角度,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观察身边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小组合作任务:每组设计一道关于角的和差运算的题目,并给出解题步骤。要求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思维。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测量和比较任务。
“同学们,你们在测量和比较角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技巧或者规律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如何更准确地比较角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角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最基础的线段和角的概念学习之后,通过类比“线段的比较”来进行“角的比较”教学的。

因为线段和角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比较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开、四边形的必要基础,角的画法、计算是有关复杂图形的画法、计算的基础。

“角的比较,角平分线”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和相似形的基础,其中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是从此开始,所以本角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几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符号语言)的基础,会进行几种语言的转化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从学会方法上是通过类比“线段的比较”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在方法上有所收益。

三、教学目标:
1、会用类比“线段的比较”的方法进行“角的比较”大小。

2、通过观察图形总结出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并会用符号表示。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归纳、总结出角平分线的概念。

4、能够把几何图形、语言表述、符号表示很好的联系起来。

重点:会用类比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难点:能够把文字语言、图形和符号语言很好的转化
四、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本课注重了培养学生从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角的比较》教学简案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角的比较》课堂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角的两边画的越长,角就越大
B、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C、从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D、从角的顶点出发的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
2、(1)分别测量图中∠ABC,∠BCD,∠CDA,∠DAB的茺数;从这四个角中找出相等的角,
并用符号表示出来,找出不相等的角,并用符号表示出来。

(2)分别测量图中∠DAO,∠BAO,∠ABO,∠CBO的度数,
并填空:∠DAO_______∠BAO=_______∠DAB;; ∠ABO_______∠CBO=_______∠ABC。

3、根据图形填空:
(1)∠AOB=∠AOC+____________;
(2)∠AOD=∠AOD-_______=_______-∠COD;
(3)∠AOC+∠BOD-∠AOB=____________。

4、如图,已知OC平分∠AOB,OD平分∠AOC,
∠AOB=120°,则∠COD=_________°,
∠BOD=___________°。

《角的比较》教学反思
本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让学生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必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的引入与新知识的讲解贯通,一气呵成,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灵活地学习知识。

角的比较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比较等活动,首先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再通过类比、总结,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

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本课的重点,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动手操作、相互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理念,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节课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上课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不足之处最后练习时间紧,有些仓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