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第8章【圣才出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封闭经济下的一时期宏观经济模型)【圣才出品】
1 / 66第5章 封闭经济下的一时期宏观经济模型5.1 复习笔记一、政府1.政府行为政府希望购买一定数量的消费品G ,资金来源正是它对典型消费者的征税。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
2.政府预算约束商品在私人部门生产出来后,政府从中购买的数量为G ,剩下的由典型消费者消费,而G 属于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而内生变量则由模型本身决定。
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假定政府支出与其他经济部门发生的事情无关,则政府支出是外生变量。
政府必须遵守政府预算约束,它表示为:G =T ,即政府的实际购买等于实际税收。
2 / 663.政府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其(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性支出和借债的选择。
其中,政府(购买性)支出是用来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而转移性支出只不过是将购买力从一组人那里重新分配给另一组人。
在预算约束下,政府不能通过借债为其支出筹资,税收收入也不能高于其支出。
政府预算赤字即G -T 总为零。
二、竞争性均衡1.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选取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用于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内生变量的值,如图5-1所示。
利用模型的过程,就是进行实验以确定外生变量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内生变量的过程。
图5-1 模型选取外生变量,以确定内生变量3 / 662.竞争性均衡(1)定义竞争性均衡(competitive equilibrium )是指给定市场价格,经济中每个市场的需求都等于供给的状态。
其中,竞争性是指所有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当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一致时,经济就处于均衡中。
市场出清是指所有市场的需求都等于供给。
(2)须满足的四个条件竞争性均衡是在给定外生变量G (政府支出)、z (全要素生产率)和K (资本存量)下,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组内生数量——C (消费)、N s (劳动供给)、N d (劳动需求)、T (税收)、Y (总产出)以及内生实际工资w 。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包含投资的实际跨期模型)【圣才出品】
1 / 205第11章 包含投资的实际跨期模型11.1 复习笔记一、典型消费者1.基本分析典型消费者在当期和未来的每一时期作出工作-闲暇决策,在当期作出消费-储蓄决策。
(1)典型消费者预算约束①基本假定a .典型消费者在每一时期有h 单位的时间,并在每一时期都将该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b .w 表示当期实际工资,w ′表示未来实际工资,r 表示实际利率,消费者当期和未来向政府缴纳的一次总付税,分别为T 和T ′;c .把w 、w ′和r 视为给定,该典型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税收也是给定的。
2 / 205②预算约束a .当期预算约束当期,典型消费者挣得实际工资收入w (h -l ),从典型企业那里获得股息收入π,纳税T ,当期可支配收入是w (h -l )+π-T 。
当期可支配收入被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储蓄的表现形式是债券,获取的一时期实际利率为r 。
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通过发行债券来借款。
于是,消费者的当期预算约束是:C +S P =w (h -l )+π-Tb .未来预算约束未来,典型消费者获取的实际工资收入w ′(h -l ′),从典型企业那里获得股息收入π′,向政府纳税T ′,并获得当期储蓄的本息(1+r )S p 。
由于未来是最后时期,又由于假定消费者没有留下遗产,因此未来消费者的全部财富都用于消费,于是,消费者的未来预算约束是:C ′=w′(h -l ′)+π′-T ′+(1+r )S pc .一生预算约束把S p 代入当期预算约束,可以得到典型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3 / 205该预算约束表明,消费的现值(等式左边)等于一生可支配收入的现值(等式右边)。
(2)典型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典型消费者的问题是,选择未来消费C ′、当期消费C 、当期闲暇时间l 和未来闲暇时间l ′,使其境况尽可能改善,同时又满足一生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最优决策的三个边际条件:①消费者在当期作出工作—闲暇决策,因此,当消费者实现最优时,有: MRS l ,c =w亦即消费者通过选择当期闲暇和消费,使闲暇对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当期实际工资,就可以实现最优。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圣才出品】
1 / 34第18章 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18.1 复习笔记一、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1)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从英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化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又因为名义工资的变化率与其他货币价格的变化率高度正相关,因此,失业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偏离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又得出通货膨胀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将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总产出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如果用Y T 表示趋势实际总产出,用Y 表示现实实际总产出,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如下关系描述:i =H (Y -Y T )式中,i 为通货膨胀率;H 为增函数,如图18-1所示。
2 / 34图18-1 菲利普斯曲线(2)对由经验得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评论如图18-2所示,从美国的经验数据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数据集中。
若将1947~2012年作为一个考察期,难以辨别出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但若将样本期分成三个时期,菲利普斯曲线就开始显现出来。
也就是划分成1947~1969年、1970~1984年和1985~2012年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低通货膨胀时期、高通货膨胀时期和低通货膨胀时期。
②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
在1947~1969年和1970~1984年期间,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在1985~2012年,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变得不那么陡直。
3 / 34图18-2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3)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①基本上所有的恶性通货膨胀都能追根溯源到大量政府预算赤字的存在。
政府需要高额支出,但公众可能不愿意用税收来为这些支出买单;政府可能也不想增加税收。
于是,政府会求助于通过印钞为政府赤字筹资。
4 / 34②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一定是由高额政府预算赤字造成的,未必需要求助于通货膨胀税。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意外提高(货币意外)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意外上升,能使劳动力供给量和总产出暂时增加。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答案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答案威廉森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威廉森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立。
经济学涉及到广泛的问题或领域,但在实践中没有统一、成熟的学科。
其基本理论框架是:(1)生产和交换活动是市场主体的主要活动,以实现其目标为前提;(2)市场参与者将其活动理解为生产和交换活动。
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行为持怀疑态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其目标不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行为无效;二是认为其行为有失理性。
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四种:(1)交易不完全。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交易双方是处于相对非对称性状态下进行交易;(2]交易不完全;(3)交易双方处于非对称性状态下进行交易;(4)交易不完全对交易双方都不完全。
对非对称性参与交易所需要具有下列要求:(1)交易价格合理;并具有适当数量和质量;(2)交易双方之间必须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沟通。
在对上述四种要求中最基本与直接相关的要求是:没有货币支付能力;不能使用金融工具;价格波动剧烈。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五版中文答案解析:此题考查消费者心理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影响的问题。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在消费行为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是消费者支出的主要因素之一。
消费者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而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消费需求的变化往往导致消费结构的改变。
这也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收入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收入结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住房、子女教育等)与消费结构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消费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出现不同程度变化。
消费结构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并进而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经济结构会影响消费意愿,又反过来会影响消费支出水平。
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一个可支配收入越多时其消费支出就越多。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5篇 货币和经济周期【圣才出品】
第5篇货币和经济周期第12章货币、银行、价格和货币政策12.1复习笔记一、货币1.货币三个重要职能(1)交换媒介货币的突出经济特征是它的交换媒介作用,原因在于:①有关资产品质的信息常常不完整;②一些资产的面值很大,难以用于零买;③一些资产按其市值出售要花时间。
(2)价值贮藏(3)记账单位2.货币供给的衡量(1)最狭义的货币总量是M0,它有时指基础货币或外在货币。
基础货币完全由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the Fed)——的负债构成,构成M0的负债是流通于美联储之外的美钞和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存款。
M0的数量被称为外在货币,因为它是流通于银行系统之外的货币数量。
(2)M1的数量等于美钞(指流通于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存款机构金库之外的美元)、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和存款机构其他交易账户之和,M1是用来衡量私人部门进行交易时用得最广泛的资产指标。
(3)M2的数量是M1加上储蓄存款、小额储蓄存款和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二、货币跨期模型1.交换中需要货币①在现代经济学中,物物交换,即以商品交换商品,困难重重。
②在有些情况下,难以或不可能进行信用交易。
尽管现代信用卡制度化解决了利用个人信用进行交易所衍生的一些信息问题,但这种制度的实施成本高。
由于货币容易识别,除假币问题外,利用货币进行交易所衍生的信息问题基本不存在。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和费雪关系式假定外在货币的全部存量由通货构成,P表示当期价格水平,用P′表示未来价格水平。
名义债券是当期售价1单位货币、未来偿还1+R单位货币的资产。
因此,R是用货币单位表示的债券收益率,即名义利率。
(1)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是某人从当期到未来持有名义债券时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率。
实际利率可以根据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i来确定,i定义为:i=(P′-P)/P即通货膨胀率是价格水平从当期到未来的增长率。
(2)费雪关系式①实际利率用以欧文·费雪命名的费雪关系式来确定,可表述为:1+r=(1+R)/(1+i)②费雪关系式的推导以实际值来看,购得名义债券的人,当期放弃1/P 商品,未来就获得回报(1+R)/P′商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1 / 37第1章 导 论1.1 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
2 / 37(2)区别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单个消费者或者企业的行为选择。
二、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GDP 也表示那些对国内产出作出贡献的人挣得的收入总量。
实际GDP 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总产出衡量指标。
2.经济增长(long-run growth )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
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长期增长是指一国长期的生产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的短期上下波动,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3 / 37三、宏观经济模型1.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假设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存在的原因、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的模型。
确切的说,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是用来描述下列特征的:(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可利用的资源。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出清的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第11章市场出清的经济周期模型11.1 复习笔记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1.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进程(1)凯恩斯的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在短期不是中性的,这种非中性是由工资和价格的短期刚性引起的。
在凯恩斯模型中,价格和工资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所有市场可能无法在每一时点上出清,是经济冲击造成总产出波动的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
价格和工资缓慢向出清的市场变动的事实,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总冲击时可以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2)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货币主义者往往认为,货币政策是比财政政策更有效的稳定工具,但他们对政府政策微调经济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一些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政策可能是有效的,但非常短。
(3)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模型理性预期革命提出的两大原则是:①宏观经济学模型应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即这些模型应以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偏好、禀赋、技术和最优行为的描述为后盾;②均衡模型是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最有成效的工具。
2.分析不同经济周期理论的必要性(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能够通过经济周期理论,了解左右经济的宏观经济冲击是什么,它对未来总体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2)每一种经济周期模型都能确定经济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及经济对宏观经济冲击作出反应的一些方面。
如果将所有这些特征纳入一个模型中,将无助于认识经济周期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政府政策。
二、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由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创。
1.全要素生产率持久提高的均衡效应假定货币跨期模型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持久提高,即z和z'分别提高。
(1)全要素生产率z提高的影响①当期z提高会增加每一数量劳动投入的边际劳动产出,劳动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导致产出供给曲线右移。
如图11-1所示。
图11-1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持久提高的影响②预期未来全要素生产率z'提高的影响:a .投资品需求会增加,因为典型企业预期未来边际资本产出会增加;b .典型消费者预期较高的未来全要素生产率会带来较高的未来收入,因此一生财富增加,消费品需求增加。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价格和工资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1 / 63第13章 价格和工资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周期模型13.1 复习笔记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1.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进程(1)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在短期不是中性的,这种非中性是由工资和价格的短期刚性引起的。
在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价格和工资刚性是经济冲击造成总产出波动的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
价格和工资缓慢向其有效值变动的事实,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总量冲击时可以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2)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是比财政政策更有效的稳定工具,但他们对政府政策微调经济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一些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政策可能是有效的,但非常短。
(3)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模型2 / 63理性预期革命提出的两大原则是:①宏观经济学模型应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即这些模型应以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偏好、禀赋、技术和最优行为的描述为基础;②包含灵活工资和价格的模型可能是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最富有成效的工具。
2.分析不同经济周期理论的必要性(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能够通过经济周期理论,了解左右经济的宏观经济冲击是什么,它对未来总体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2)每一种经济周期模型都能确定经济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及经济对宏观经济冲击作出反应的一些方面。
如果将所有这些特征纳入一个模型中,将无助于认识经济周期行为和政府政策的基本原理。
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由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创。
1.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均衡效应假定货币跨期模型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即z 和z ′分别都提高。
(1)全要素生产率z 持续提高的影响3 / 63①当期全要素生产率z 提高会增加每一数量劳动投入量的边际劳动产量,图13-1(a )中的劳动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图13-1(b )中的产出供给曲线右移。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提供免费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导论1.1复习笔记考点一: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它主要关注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1)表1-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考点二: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在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表示那些对国内产出作出贡献的人挣得的收入总量。
区别于名义GDP,实际GDP是针对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调整后的总产出衡量指标。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往年的增长率。
经济正增长一般就认为整体经济是景气的。
长期增长是指一国长期的生产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在短期内的上下波动,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考点三:宏观经济模型★★★1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征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判断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的模型。
准确来说,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是用来描述下列特征的:(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愿意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生产时可利用的资源。
2宏观经济模型的假设两个重要假设:①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
假定消费者尽可能达到效用最大化,企业尽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如何实现协调一致。
假定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在竞争性均衡中,假定商品经由市场买卖,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中都是价格接受者。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搜寻和失业)【圣才出品】
1 / 46第6章 搜寻和失业6.1 复习笔记一、劳动力市场事实1.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1)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的定义失业率=U/Q参与率=Q/N就业-人口比率=(Q -U )/N式中,N 为适龄就业人口数;Q 是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U 是失业人口数。
(2)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的特征失业率是一个逆周期变量,当实际GDP 高(低)于趋势时,失业率往往就低(高)于趋势。
参与率是顺周期变量,但要比实际GDP 的变化稳定得多。
同就业-人口比率相2 / 46比,劳动力参与率没那么像周期性变量。
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者要去找其他的工作,虽然处于失业但仍属劳动力。
2.职位空缺率与贝弗里奇曲线(1)职位空缺率的定义在任何时点上,只要企业出现了想要填补的职位空缺,就可以通过做广告,招聘新工人。
如果令A 代表整个经济体系的职位空缺数量,那么,职位空缺率就可定义为: 职业空缺率=A/(A +Q -U )即职位空缺数占职位空缺数加上就业数的百分比。
(2)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 )的定义贝弗里奇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可观察到的关系。
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率负相关,且职位空缺率是顺周期的。
二、戴蒙德—莫特森—皮萨里迪斯的搜寻与失业模型(DMP 模型)总体假设:假定只有一个时期,有N 个消费者,都是潜在工人,即N 为适龄就业人口。
企业的数量是内生的,由模型决定。
3 / 461.消费者(1)假设N 个消费者均可以选择在市场之外工作(市场外工作一般都属于家务生产),或者寻找市场工作。
(2)分析令Q 代表决定寻找工作的消费者数量,则N -Q 就是选择家务生产的消费者数量。
将Q 看作是劳动力,N -Q 看作是不属于劳动力的适龄就业人员;令P (Q )界定选择寻找市场工作的工人的供给曲线,故P (Q )代表能诱使Q 个消费者寻找市场工作的预期报酬。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货币、通货膨胀和银行)【圣才出品】
1 / 58第17章 货币、通货膨胀和银行17.1 复习笔记一、各种货币形式1.商品货币(1)概念商品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在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或更早的年代里普遍使用,通常是贵金属,如黄金、白银或铜。
实践中,商品货币制度是由政府开办铸币厂,用贵金属制造硬币,然后将此作为货币来流通。
由政府来控制铸币厂很重要,因为政府能发行货币,就有了重要的铸币收入来源。
(2)商品货币制度①商品货币制度存在的问题a .商品品质难以查实;b .商品货币的制造成本高;2 / 58c .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就使得这种商品不能作他用。
②商品货币制度的优点a .在使用商品货币的年代里,由于打击伪造纸币的法律难以实行或不可能实施,尚无合适的其他物品来替代这些商品货币。
制造商品货币的高成本反倒是一个优点。
b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必须有限供给,黄金和白银能很好地充当商品货币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具有稀缺性。
2.流通的私人银行钞票在美国的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年)和较早时期,经州政府特许成立的银行可以发行流通票据,与今天的通货非常相似。
加拿大在1935年之前也实行由私人银行发行钞票的制度。
自由银行时期的一个问题是,发行钞票的银行有数千家,因此,让拥有某一地方钞票的人来评估这种钞票的品质就非常困难。
自由银行的效率是经济历史学家争论颇大的一个问题。
3.商品担保纸币3 / 58在这种货币制度中,虽然纸币由政府发行,但这种货币需由某种商品作担保,例如金本位制下的纸币。
实际上,这是一种商品货币制度,但节省了商品货币的一些成本,因为消费者在想要购买大宗货物时不必随身携带大量的这种商品(即黄金)。
4.不兑现纸币不兑现纸币可以被视为大多数现代经济所实行的货币制度中的一种货币形式。
在美国,不兑现纸币是美联储发行的联邦储备券(即美钞)。
不兑现纸币由实质上毫无价值的纸币构成,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因纸币上的颜色或图案而认为联邦储备券具有价值。
然而,美国联邦储备券是有价值的,因为可以用它们来交换消费品。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 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 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 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 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 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圣才出品】
1 / 60第4章 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工作-闲暇决策和利润最大化4.1 复习笔记一、典型消费者1.典型消费者的偏好(1)模型假定①假定消费者想购买的商品只有两种:消费品(consumption goods )即在经济中表示全部消费品的集合或计算出的总消费;闲暇(leisure )即市场中的非工作时间,包括娱乐活动、睡眠和家务(做饭、庭院杂务,以及打扫房间)等。
②假定所有消费者都是同质的,即典型消费者。
③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 )用来刻画典型消费者对闲暇和消费品的偏好,可写成:U (C ,l )式中,U 为效用函数;C 为消费量;l 为闲暇量。
2 / 60消费和闲暇的特定组合即为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 )。
效用函数表示的是消费者如何对不同的消费束排序。
(2)典型消费者的偏好典型消费者偏好的三个特性:①多总比少好;②消费者喜欢其消费束具有多样性;③消费和闲暇是正常品(消费者在收入增加时会增加购买量的商品对此消费者为正常品,反之为低档品)。
(3)无差异曲线与无差异图①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即连接一组表示消费者对各种消费束无差异的点的集合。
②无差异曲线的两个重要特性a .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a 源于偏好的特性①(多总比少好)。
b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b 源于偏好的特性②(消费者喜欢其消费束具有多样性)。
③无差异图(indifference map )是各种无差异曲线的集合,有助于分析典型消费者的偏好。
如图4-1所示。
3 / 60图4-1 无差异曲线④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of substitution ,MRS )即负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一特性表明,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也就是说,当沿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移动时,消费者愿意放弃一种商品去替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周期的衡量一、名词解释1.生产率(productivity)答:生产率指一个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内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用来衡量每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量的指标。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有物质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引起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有知识存量的增长,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等因素。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
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
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而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2.经济周期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经济波动的叙述中,()项是正确的。
A.经济波动在其衰退阶段是总需求和经济活动下降的时期,表现为GDP值的下降B.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波动是围绕着长期的经济增长趋势而上下波动的C.乘数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加速作用导致总产出的减少,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D.如果政府不加以政策调控,经济波动将无限地扩张与收缩【答案】B【解析】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第10章【圣才出品】
第9章两时期模型:消费-储蓄决策与信贷市场9.1复习笔记考点一:两时期模型★★★★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决策是一个在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进行取舍的动态决策过程。
在两时期模型中,第一个时期为当期,第二个时期为未来。
1.消费者行为分析(1)基本假设(见表9-1)表9-1基本假设(2)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消费者的目标是实现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又满足等式(9.1)和(9.2)联立的预算约束,求解得:c+c′/(1+r)=y+y′/(1+r)-t-t′/(1+r)(9.3)即每个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约束是其一生消费的现值c+c′/(1+r)要等于一生收入的现值y+y′/(1+r)减去一生税收的现值t+t′/(1+r)。
一生财富用we表示,令:we=y+y′/(1+r)-t-t′/(1+r)(9.4)解得:c′=-(1+r)c+we(1+r)(9.5)其图形表示如图9-1。
图9-1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3)消费者的偏好①偏好的三个性质a.多多益善;b.相比单一消费组合,消费者更加偏爱多样化的消费组合;c.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都是正常品。
②无差异曲线图9-2表示一条典型的无差异曲线,其凸向原点,且向下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当期消费对未来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即MRS c,c′),即消费者需要放弃多少单位的未来消费,才可以增加一单位当期消费。
图9-2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4)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消费者的最优消费组合位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处,作为借方和贷方的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的异同可见表9-2。
表9-2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图9-3作为贷方的消费者图9-4作为借方的消费者(5)当期收入增加和未来收入增加两种收入增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见表9-3。
表9-3收入增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图9-5当期收入增加的影响(贷方消费者)。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第8章【圣才出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第8章【圣才出品】第7章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索洛7.1复习笔记考点⼀:七个经济增长事实★1.在1800年前后⼯业⾰命发⽣之前,⽣活⽔平⼏乎长期没有变化,各国的差异也很⼩。
2.⼯业⾰命以来,最富裕国家的⼈均收⼊持续增长。
3.各国的投资率与劳均产出正相关。
4.各国的⼈⼝增长率与劳均产出负相关。
5.1800~1950年,世界各国的⼈均收⼊增长差异很⼤,西欧、美国、加拿⼤、澳⼤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拉⼤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6.各国1960年的⼈均产出⽔平与1960~2007年的⼈均产出平均增长率基本不相关。
7.从⼈均实际收⼊的增长率来看,富国之间⽐穷国之间更接近。
考点⼆:马尔萨斯经济增长模型★★1.主要观点马尔萨斯认为,技术进步会拉动⼈⼝增长,⽽更多的⼈⼝会将⽣活⽔平拉低⾄技术进步前。
因此,只有限制⼈⼝增长,才能使⽣活⽔平提⾼。
2.具体模型(1)模型假设①总量⽣产函数为:Y=zF(L,N)(7.1)其中,z为全要素⽣产率;F的性质与第4章中Y=zF(K,N d)的性质相同,如:规模报酬不变,不同之处在于⽤⼟地替代资本;Y为社会总产出,可看作⾷物。
函数意义为利⽤当期⼟地投⼊L和当期劳动投⼊N来⽣产当期总产出Y。
②不存在投资和储蓄(封闭经济中I=S);③不存在政府⽀出;④⼟地L的供给固定不变;⑤充分就业,即N既是⼈⼝,也是劳动投⼊。
(2)模型分析①模型构建令N′代表下⼀时期的⼈⼝数量,则:N′=N+N(出⽣率-死亡率)(7.2)出⽣率=出⽣⼈数/总⼈⼝,死亡率=死亡⼈数/总⼈⼝。
⼯业⾰命之前,出⽣率是⼈均消费C/N的增函数,死亡率是⼈均消费C/N的减函数,因此,将等式(7.2)的两边同除以N得:N′/N=g(C/N)(7.3)g 是⼀个增函数;C 为总消费,N′/N=1+⼈⼝增长率。
图7-1说明了等式(7.3)所描述的关系。
图7-1马尔萨斯模型中的⼈⼝增长取决于劳均消费均衡状态下,⽣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全部⽤于消费,即C=Y。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周期的衡量3.1 复习笔记一、GDP波动的规律性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的主要明显特征是:围绕着实际GDP的趋势波动。
1.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图3-1显示了实际GDP中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它围绕着长期趋势波动。
实际GDP有波峰(peaks)和波谷(troughs),波峰是对趋势相对大的正偏离,波谷是对趋势相对大的负偏离。
偏离实际GDP趋势中的波峰和波谷被称为拐点(turning points)。
对趋势的最大偏离称作经济周期的波幅(amplitude)。
实际GDP中波峰每年发生的次数称作经济周期的频率(frequency)。
图3-1 理想化的经济周期2.偏离GDP趋势的特征(1)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具有持续性。
(2)偏离实际GDP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3)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一些波峰和波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波峰和波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4)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二、联动1.联动(comovement)尽管实际GDP波动具有不规律的形式,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
2.单个宏观经济变量与实际GDP的联动(1)顺周期的(procyclical):一个经济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正相关;(2)逆周期的(countercyclical):一个经济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负相关;(3)非周期的(acyclical):既不顺周期,也不逆周期。
3.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衡量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指标。
其取值范围是-1~1。
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perfec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perfec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如果相关系数为0,那么两个变量不相关。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1 / 21第3章 经济周期的衡量3.1 复习笔记一、GDP 波动的规律性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的主要明显特征是:围绕着实际GDP 的趋势波动。
1.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图3-1显示了实际GDP 的理想化的经济周期活动,它围绕着长期趋势波动。
实际GDP 有高峰(peaks )和低谷(troughs ),高峰是对趋势的最大正偏离,低谷是对趋势的最大负偏离。
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高峰和低谷被称为拐点(turning points )。
对趋势的最大偏离程度称作经济周期的波幅(amplitude )。
实际GDP 中高峰每年发生的次数称作经济周期的频率(frequency )。
2 / 21图3-1 理想化的经济周期2.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特征(1)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具有持续性。
(2)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3)实际GDP 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有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4)实际GDP 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 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 / 21二、联动1.联动(comovement )尽管实际GDP 波动具有不规律性,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
2.单个宏观经济变量与实际GDP 的联动(1)顺周期的(procyclical ):一个经济变量的趋势偏离和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2)逆周期的(countercyclical ):一个经济变量的趋势偏离和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负相关。
(3)非周期的(acyclical ):既不顺周期,也不逆周期。
3.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它是衡量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指标。
其取值范围是[-1,1]。
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如果相关系数为0,那么两个变量不相关。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索洛)【圣才出品】
第7章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索洛一、名词解释1.总量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答: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最大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任何增长理论的出发点。
假设总产出通过两种投入要素生产出来,资本和劳动,那么总量生产函数为:Y=F(K,N)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经济中所有机器、工厂、办公楼和住宅之和;N表示劳动——经济中的工人数量。
函数F为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
总量生产函数F自身依赖于技术状态。
具有更为先进技术的国家要比只具有简单技术的国家在投入同样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出更多。
2.经济增长黄金律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
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用方程表示为:f′(k*)=n上述结论可以用图7-1来加以论证。
如图7-1所示,应选择k*,这时稳态的人均消费等于线段MM′的长度。
可以看出,在k*处,曲线f(k)的切线的斜率与直线nk的斜率应相等,由于直线nk的斜率为n,而曲线f(k)在k*处的斜率为f′(k*),故有f′(k*)=n。
图7-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1)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2)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3.稳态(steady state)答:稳态是指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人均资本量和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那么人均产量也不变的一种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章经济增长:马尔萨斯和索洛
7.1复习笔记
考点一:七个经济增长事实★
1.在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生活水平几乎长期没有变化,各国的差异也很小。
2.工业革命以来,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3.各国的投资率与劳均产出正相关。
4.各国的人口增长率与劳均产出负相关。
5.1800~1950年,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差异很大,西欧、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拉大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6.各国1960年的人均产出水平与1960~2007年的人均产出平均增长率基本不相关。
7.从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富国之间比穷国之间更接近。
考点二:马尔萨斯经济增长模型★★
1.主要观点
马尔萨斯认为,技术进步会拉动人口增长,而更多的人口会将生活水平拉低至技术进步前。
因此,只有限制人口增长,才能使生活水平提高。
2.具体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总量生产函数为:Y=zF(L,N)(7.1)
其中,z为全要素生产率;F的性质与第4章中Y=zF(K,N d)的性质相同,如:规模报酬不变,不同之处在于用土地替代资本;Y为社会总产出,可看作食物。
函数意义为利用当期土地投入L和当期劳动投入N来生产当期总产出Y。
②不存在投资和储蓄(封闭经济中I=S);
③不存在政府支出;
④土地L的供给固定不变;
⑤充分就业,即N既是人口,也是劳动投入。
(2)模型分析
①模型构建
令N′代表下一时期的人口数量,则:N′=N+N(出生率-死亡率)(7.2)
出生率=出生人数/总人口,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口。
工业革命之前,出生率是人均消费C/N的增函数,死亡率是人均消费C/N的减函数,因此,将等式(7.2)的两边同除以N得:N′/N=g(C/N)(7.3)
g 是一个增函数;C 为总消费,N′/N=1+人口增长率。
图7-1说明了等式(7.3)所描述的关系。
图7-1马尔萨斯模型中的人口增长取决于劳均消费
均衡状态下,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全部用于消费,即C=Y。
因此,用C 替换等式(7.1)中的Y,得:
C=zF(L,N)(7.4)用等式(7.4)替换等式(7.3)中的C,则有:(),zF L N N'g N N ⎛⎫= ⎪⎝⎭(7.5)
因为总量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所以:xzF(L,N)=zF(xL,xN)。
对于任意的x>0,假设x=1/N,则:zF(L,N)/N=zF(L/N,1)。
因此,等式(7.5)两边同乘以N,并重新整理,得:(),,1zF L N L N'g N g zF N N N ⎛⎫⎡⎤⎛⎫== ⎪ ⎪⎢⎥⎝⎭⎣⎦⎝⎭
(7.6)
等式(7.6)意味着未来人口是当期人口的函数,用图7-2来表示。
图7-2稳定状态的人口决定
N*代表人口的稳态水平,由函数曲线与45°线的交点决定的。
如果当期人口N<N*,即N位于N*左侧,则N′>N,人口增长;如果N>N*,即N位于N*右侧,则N′<N,人口减少。
因此,在长期中,无论当期人口是多少,最后都会稳定在N*。
即稳态N*是人口的长期均衡状态。
②人口收敛于稳态的原因
a.假设当期人口低于稳态值,那么劳均消费量较大,高消费水平意味着高生活水平,人口增长率为正,因此人口增长;
b.假设当期人口高于稳态值,那么劳均消费量较小,低消费水平意味着低生活水平,人口增长率为负,因此人口减少。
由于土地投入固定,因此当人口向稳态N*收敛时,消费总量(等于总产出)将收敛于:C*=zF(L,N*)。
3.马尔萨斯模型中稳态的分析
(1)劳均生产函数
因为生产函数F规模报酬不变,等式(7.1)的两边同时除以N,整理可得:Y/N=zF (L/N,1)。
用小写字母表示劳均量,即y≡Y/N(劳均产出),l≡L/N(劳均土地),c≡C/N(劳均消费),有:y=zF(l,1)=zf(l)(7.7)
zf(l)为劳均生产函数,它描述了对于每一劳均土地l,每个工人产出数量y。
由于均衡时c=y,有:c=zf(l)(7.8)
等式(7.3)也可写成:N′/N=g(c)(7.9)
(2)马尔萨斯模型中稳态的决定
图7-3说明了等式(7.8)和等式(7.9)。
在稳定状态下,N′=N=N*,因此N′/N=1,在图7-3(b)中,c*即稳定状态的劳均消费量;在图7-3(a)中,c*又决定了稳定状态的劳均土地量l*。
由于土地量固定为L,因此,稳定状态的人口为N*=L/l*。
马尔萨斯认为生活水平取决于稳态的劳均消费c*。
因此,长期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函数g,g反映了生活水平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该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在图7-3(a)中,c*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因此生产技术的提高或土地数量的增加对长期生活水平没有影响。
图7-3(a)马尔萨斯模型中稳定状态的决定(劳均土地)
图7-3(b)马尔萨斯模型中稳定状态的决定(劳均消费)(3)全要素生产率z的提高对稳态的影响
①在图7-4(a)中,若生产力的提高使劳均生产函数从z1f(l)提高到z2f(l),不影响稳态的劳均消费c*,而c*在图7-4(b)中确定。
在新的稳态下,劳均土地量从l1*下降到l2*,这意味着稳定状态的人口会从N1*=L/l1*增加到N2*=L/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