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4-湘教版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感受城市化<情境创设,设疑导学>1、课件展示2015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指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2、课件展示2000年唐山市地图,由学生找出我校在地图上的位置。

<互动交流,共同探究>出示:“唐山市的新旧景观图”大家通过比较这两组图,能结合生活体会列举出我们这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吗?小结: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通过找学校的位置,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问题的习惯认知城市化依据提供的图像与数据,简述上海市土地、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2、上海市人口的变化3、上海市1995-2010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特征教师总结城市化特征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提供一个展示学生探究成果的平台,从而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通过具体实例,验证探究成果,并为讲解城市人口比重做好铺垫。

通过上面的认知方式我们能不能分析唐山市的城市化进程呢?唐山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大地震受到重大挫折,经过唐山人民近40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依然蓬勃发展,引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归纳总结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城市化的动力:分推力和拉力因素,指出城乡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差异是城市化的动力。

设置情境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对生活有用,增加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照片对比,了解家乡建设中取得的可喜成果,更加热爱家乡。

对比城市化课件展示:读世界夜晚灯光分布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教师总结:城市灯光亮度反应城市化水平。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依据导学案所给数据课前绘制统计图。

(曲线图,年份为横坐标)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图合作探究问题:地理学习小组分析所画统计图对比填充下表归纳总结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必修2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
目 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
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 生的辨证思 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
材 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
分 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
析 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1

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

同。
难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引导法 教 学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方

教 学 准 问题导学 地图册 备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时
(要 间 求)
伸拓展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
升钟
步掌握重难点知识
2




归纳总 15 结自主 分
建网 钟
通过自主建网, 使知识系统完 善,提升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 果进行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体 验收获和成功的快乐。
独立建网,小组展示
解决练 30 分
习 钟
教师通过“练案” 让学生对所学知 识巩固和提高。 发放练案,解决共性问题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探究一:城市化的表现及意义材料一、观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乌兰浩特发展变化”材料二、乌兰浩特市2009 年、2019年的同比例尺城市用地平面示意图比较1.乌兰浩特市2009年——2019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一般用哪个衡量城市化水平?2.这些变化对乌兰浩特市有哪些意义?探究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材料一、2017年全盟户籍人口163.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01万人;蒙古族人口71.51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76万人。

据201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年末全盟常住人口160.42万人,出生率为10.04‰,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1‰。

城镇化率为48.36%,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

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兴安盟三次产业由1980年的57.5:23:19.5演进为30.0:29.8:40.2。

2017年人均GDP为26074元,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

综合兴安盟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兴安盟已由农牧业经济主导的前工业化阶段跨越了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2017年兴安盟粮食总产量451.32万吨,是1980年的11.7倍;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140.11万头只,比1980年增加924.6万头只。

2017年兴安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429.57万千瓦,是1980年的19倍。

40年来,兴安盟工业经济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形成了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已逐步形成食品工业、烟酒矿泉水业、制糖业、能源电力业、新型化工业、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制药及高新技术等“七大主导产业”。

1.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乌兰浩特城市化的发展?2.分别说明2017年乌兰浩特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探究点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湘教版必修模块2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互动探究课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分析其动力机制,了解三大产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探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通过本节阅读使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或值得关注的特点使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对比思考分析问题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结合图2——16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城市花的进程及其主要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目标分析论证1.准确性分析第二章的二、三节要求标准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以说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补充和拓展。

城市化过程是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城市化在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因此城市化和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既是社会热点,也是高考重点。

此处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有较强的时代感;并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又着眼于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可行性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较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理性思维不强,动手动脑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较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就以钓鱼为例,将此和教学结合起来给大家说明,假如现在有一池肥美的鱼儿,我们都想把它们钓上来,那么要钓鱼必须得先抛鱼饵,这时鱼才会上钩,然后我们用熟练的钓鱼技巧去钓,等我们将一条一条鱼钓上岸来,收获的不仅是鱼,更多的则是快乐!我们的教学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按照预习认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求疑——多方解疑(自主、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概括总结(反思建构)——练习,这一种模式。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在城市的相关章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在介绍完城市的空间构(外部和内部)后,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便应该出现城市化,然后在最后一节中介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的标志,产生的原因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区别难度不大,易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对于一中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但是这部分知识在高考相关的试题中得分率却不高,原因主要是学生图表信息提取的不够准确,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而且会忽略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能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能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图表的分析,能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家乡经济发展出谋划策(2)了解家乡城市的发展,为家乡今后的发展而努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产生的原因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法2、问题探究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习3、分组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阅读材料、图表等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六.教学程序设计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牡丹江江南地区建设发展前后的两幅图片,让学生看看是牡丹江的哪里,由绿地建设启动牡丹江江南新区建设,引入本节课《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播放视频《牡丹江江南新区规划》,让学生了解江南现在及未来的变化,更多的了解牡丹江。

牡丹江江南新区建设就是一种城市化过程,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设计意图:选取家乡不同时期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能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城市化的过程,更加直观。

易于概念的掌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章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机制及特点;3.应⽤: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机制、特点【知识梳理】⼀、城市化及其动⼒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数量;城市⼈⼝占总⼈⼝的⽐重;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城市⽤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为1000万,城市⼈⼝460万;B城市总⼈⼝2000万,城市⼈⼝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平⾼呢?(3)意义:项⽬意义⼈⼝转化城市能创造出⽐较多的机会,⼤量吸引农村剩余⼈⼝,劳动⼒从第⼀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业城市化有助于提⾼⼯业⽣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进⽽提⾼区域的整体发展⽔平⽂化、思想、观念城市⽂化向乡村⼴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产⽣活⽅式,并提⾼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2.城市化动⼒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平就越⾼,反之就越低。

(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产率提⾼剩余劳动⼒社会经济发展⼯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

(2)此过程被称为。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重的变化趋势是。

⼆、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意图”,讨论完成下表。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为⼀条稍被拉平的“ ”形曲线,⼤致可划分为个阶段。

2.2湘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2湘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色》教课方案备课人课题课标要求教材剖析学情剖析三维目标教课重难点教课方法教具准备学40地理年级高一时间分钟科城市化过程与特色课型新讲课联合实例,解说城镇和农村内部的空间构造特色,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城市化过程与特色,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必修二中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化的观点及标记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一系列特色,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此刻各种考试中。

需要点掌握这一节内容知识点难度不高,可是内容许多且内容的对照性较强,学生在记忆时易出现杂乱,所以在教课的时候要重申内容的一个对照性。

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城市化的观点、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 经过采集所在城市不一样期间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认识城市的变化。

[ 根源 :Z&xx&]2.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图表资料,进行议论、剖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建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点,加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课要点1.城市化的观点、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教课难点不一样期间、不一样地域城市化的过程和特色。

解说法、演示法投影仪,电脑、黑板教课过程(双边活动)师生活动设计企图第一课时【导入】: 3 分钟师:我们上一节学习了城市的空间构造,此刻请大家回首一下城市的地理区位经过复习导入法,对先前主要有哪些呢?城市的功能分区怎么分它以及城市的空间构造主要有哪三大学过的内容进行一个回首类?生:回答有关内容。

师:看来大家对内容都掌握的不错,那么今日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城市化过程与特色。

【承转】: :1 分钟师:先来看本次的学习目标定位【承转】:8 分钟师:学习城镇化的过程和特色,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记有哪些?(对往下三页 PPT 进行相应解说,指引学生做好相应笔录)【讲堂练习】 2 分钟师:勤学习了这些以后呢,我们此刻来看一下这张图,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世界城市化的进度有何突出特色呢?生:与人口有关师:对,为何人口数目能对我们城市化水平有提高作用呢?我们持续往下看【承转】 3 分钟师:来看城市化进度的一个动力体制,主假如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个城市一个地域的经济更加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学案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教师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城市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矛盾和问题?如何解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角度,如城市化与资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等,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解决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实践性作业:教师布置的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这种实践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湛把握,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充分关注。这些亮点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市化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其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组图片展示我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现状,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等,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现象。
2.提问:“你们对城市化有什么了解?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
整个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同时,案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化观念,为其今后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 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 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工业区、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科目地理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备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时间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材分析教材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的意义。

从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概念不难得出其三个主要特征。

对于城市化的意义,教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不难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部分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最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西安变迁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标志、动力、特点”的感知、理解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引入城市化的概念,通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实例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2、通过对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的调查使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及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湘教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X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教材分析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

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子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地理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等理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实践问题。

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以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教师情景创设下的研究也可以是实地调查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小组性的研究也可以是组间诘疑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4)教师补充:中国的城市化。

5)提供图片: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某某1911、1949、1990年的城市扩展要求:用目前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比一比:看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讲得透彻<信息共享动态调整>课前分的污染组(又分空气污染调查小队、水污染调查小队、噪声污染调查小队、固体废弃物调查小队、光污染调查小队)、交通组、住房组、就业组、人口组交流各自的调查结果。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案:备课资料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备课资料一、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英国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

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4%上升到1990年的50%左右,整个世界开始进入基本实现城市化阶段,并且出现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膨胀的趋势。

据预测,到2015年,东京人口将会由现在的2 680万上升到2 870万,孟买人口将会由现在的1 450万上升到2 74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

拉各斯城人口将会升至第三位,达到2 440万。

上海市的人口也会由现在的1 410万猛增到2 340万。

到下世纪,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些人口超亿的超规模级城市。

二、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1.城市化过程也就是工业化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一般趋势是:农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比重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城市化使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拉力,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又造成了人口外推力,推动了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这一推一拉,逐渐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成正比。

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相应提高。

大致人均国民收入在25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低于2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5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水平在50%左右;人均国民收入大于5 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

3.城市聚集区增加。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连接成一个巨型的居住区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形成城市群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从容说课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

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推进新课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何特点?3.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观察分析后回答:问题1:两幅图相比较,可以总结得出,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该区域1985年只有上海、南京两个特大城市,而到了2000年,特大城市已达到了5个,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

问题2: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速度快,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问题3: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问题4: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

南美国家的“虚假城市化”使城市化进程过快,超越了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滞后城市化”又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师(激励性评价后,总结指出)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造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和谐,使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大幅度下降。

课件展示:课堂训练:1.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B.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C.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2.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①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的是()正确答案:1.C2.C3.A师像这种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大,都是城市化的具体表现,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生城市化的表现有三方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承转)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何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精讲总结)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③城市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促进了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材料,找出“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变”。

在我国主要有哪些类型?生(回答)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

在我国,乡村—城市转变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②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③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课件展示:课堂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出现了新的人口中心。

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

……城市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

1851年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收入是795万英镑,在工业方面的收入则为1 171万英镑。

材料二: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2)材料中的统计数字不能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B.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C.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未开始工业化D.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3)有关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90%以上B.是城市化发展得最早的国家C.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D.目前农村人口仍大量流向城市答案:(1)工业革命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

(2)C(3)ABC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板书: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学生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师(总结)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的推进”师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特点?生(回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表现在2000年,不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特大城市比重,都有了明显上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的分析回答。

板书:(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课件展示:“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图”及“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师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入了城市化进程的哪一阶段?2.城市化进程各有何特点?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P37~P39内容及活动,小组合作讨论。

讨论结果:问题1:通过读图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英国更是高达9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化速度快,近5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发达国家的2.7倍,目前大多进入城市进程的加速阶段。

问题2:城市化进程各有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市化地域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地带的郊区发展,出现了市区城市化;还有些国家,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上述两种城市化现象可以用知识框图表示:(1)城市郊区化(2)逆城市化(承转)以上我们分析了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状况,那么,我国城市化有何特点呢?我们应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呢?板书:(二)中国的城市化课件展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资料及“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我国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49~1957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

2.1958~1965年的振荡阶段。

由1958年的“大跃进”及“跃进”失败后的调整造成。

3.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

“文革”十年,使经济停滞,工业化停滞,加上农村人口猛增,使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不前阶段。

4.1979~1995年的恢复正常发展阶段。

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开始步入正常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