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28f1a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6.png)
•••••••••••••••••《论语》学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论语》十则之儒道互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论语》十则之儒道互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fc0d72bb770bf78a6529546c.png)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论语》十则之儒道互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第一课时《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二、文学常识回顾考察:见课件。
三、赏析示例: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诲。
知:知道。
知:同“智”,聪明,明智。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理解:做学问要务实、严谨、谦虚。
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四、接下来,我们就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来研读剩余的九则。
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教师把握: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是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
要想成为一个君子,好学是一个必须的条件。
而要作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应该要勤快努力、全力以赴,并忠实地检讨自己对真知是否了解;遇到有机会时,也应向任何学有专精的人士请教,并验证自己所学。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d2ee67d1050876323112127d.png)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1 《论语》十则
学国学 1.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 要行一日好事。
——《格言联璧》
【古文今译】 活在世上一日要做一日好
人,做官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事。
【评说】 把今天过得问心无愧,比任何形式的许诺都有 价值!
2.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 ——《庄子· 齐物论》 【注解】 詹(zhān):说话烦琐、喋喋不休的样子。
答案: 1.①敏捷,勤快 ②小心谨慎 2.①靠近, 到……那里去 ②修正 ③通“矣”, 句末语气助词 3. 自立, 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处事,这③同“智”,聪明,明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 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5.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不知为不知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仁者乐山 仁者静 仁者寿 5.于我如浮云 6.小人长戚戚
诵读第一、二、三则,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敏 . 于事而慎 . 于言①(
三、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 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 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 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朱熹将它和《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 《中 庸》合编为“四书” ,与“五经”并列,后来成为读书人 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全书二十篇,每篇由长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组成,多数是 以“子曰”开头的孔子语录,少数段落略有记事和对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https://img.taocdn.com/s3/m/c6d75fad5fbfc77da269b1a1.png)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 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 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 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 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 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问 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 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 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 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 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 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 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 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 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 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教案
![高二语文《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c18c6fe4733687e21aad8.png)
《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2、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本节课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
“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
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赏析步骤:1、诵读一遍。
2、逐句翻译,不懂的字词留下记号。
3、尝试写下你对这则语录的感悟,待会与同学共同探讨,能联系以前学《论语》时所记得的其他语录更好。
原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是基础,还需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当然,学习文化知识的根本目的也是获取真知,用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格,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1、要做到好学,一定得先要坚定学习求知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物质是生活质量的保证,但不是追求之根本。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自己的精神追求留一定的空间。
2、“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还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9f5e81eb360cba1aa811da6b.png)
1 《论语》十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论.语(lún) 踰.矩(yú) 诲.(huì)盍.(hé) 轻裘.(qiú) 曲肱.(ɡō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2)是知也(“知”同“智”,聪明、明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 愿无伐.善(动词,夸耀、炫耀)坎坎伐.檀兮(《诗经·伐檀》)(动词,砍伐)(2)克⎩⎨⎧ 克.己复礼(动词,克制)克.勤克俭(《尚书》)(动词,能够)(3)是⎩⎨⎧ 是.知也(代词,这)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形容词,正确)(4)信⎩⎨⎧ 朋友信.之(动词,信任)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副词,实在)言而无信.(《论语·为政》)(名词,信用)(5)道⎩⎨⎧ 就有道.而正焉(名词,道德)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名词,道路)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方法)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动词,取道)(6)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连词,表顺承)敝之而.无憾(连词,表转折)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7)为⎩⎪⎨⎪⎧ 知之为.知之(动词,表判断,就是)臣为.韩王送沛公(《鸿门宴》)(介词,替、给)为所欲为.(《资治通鉴》)(动词,干、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介词,表被动)冰,水为.之(《劝学》)(动词,形成)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请事.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 (2)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不义.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道义) (4)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于) (5)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7)知者动.(动词作形容词,活跃) (8)戒之在得.(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0b88336c175f0e7cd137ad.png)
《儒道互补》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儒家经典《论语》十则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
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
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
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
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二、“为政”篇[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1《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0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1《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dced5c0b4e767f5acfced9.png)
《论语》十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超越。
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行。
C.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
D.小人长.戚戚长:总是。
解析B项,“施”的意思应为“表白”。
答案B2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仁者乐.山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知者乐.水D.饭.疏食、饮水解析D项,“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吃”。
其余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B.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C.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相同。
D.两个加点的“而”字,用法不同;两个加点的“为”字,用法不同。
解析“而”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为”①动词,表判断;②动词,做。
答案D4补写出下列《论语》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吾十有五而,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不踰矩。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子曰:“,小人长戚戚。
”(4)。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答案(1)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君子坦荡荡(4)克己复礼为仁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以上“颜渊”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推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a5a7eb289eb172ded63b7e3.png)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对应学生用书P3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https://img.taocdn.com/s3/m/692ff3e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a.png)
《论语》十则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饭疏食、饮水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有道..而正焉其中..矣无憾..克己复礼.. D.一日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及其壮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大意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9~10题。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论语》十则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1《论语》十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7116e02768e9951e73822.png)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 《论语》十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
现存《论语》共20篇,本文所选《论语》十则,涉及学习、交友、立身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论语》的博大精深。
一、注音踰.矩________ 教诲.________ 盍.________ 轻裘.________ 曲肱.________ 二、解释词义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秦穆公)公从.之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客从.外来,与坐谈敝⎩⎪⎨⎪⎧敝.之而无憾 侯生摄敝.衣冠 因人之力而敝.之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季氏将伐.颛臾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归⎩⎪⎨⎪⎧天下归.仁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五年,吾妻来归. 折藏之,归.以示成 目⎩⎪⎨⎪⎧请问其目. 而心目.耳力俱穷 范增数目.项王三、通假字可谓好学也已 ____________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 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 老者安.之 ____________ 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____________ 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7a21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1.png)
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以下为《论语》中的十则文言文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修养。
孔子说,学习后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这体现了曾子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严格要求。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以及能够通过复习有所创新和发现。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缺一不可。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子路说,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这是对待知识应有的诚实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这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善于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
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走近先贤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
由于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
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
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
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语录体经典——《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古代君子标准《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并且不懈怠,称得上是君子。
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一、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通“矣”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智”,聪明、明智 二、一词多义1.从⎩⎪⎨⎪⎧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动词,顺从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动词,从事(秦穆公)公从.之 动词,听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名词,通“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动词,跟随客从.外来,与坐谈 介词,自 2.敝⎩⎪⎨⎪⎧敝.之而无憾 动词,破,坏侯生摄敝.衣冠 形容词,旧的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 3.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舒适,安逸风雨不动安.如山 形容词,安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形容词,安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动词,养,养生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动词,安置,安放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哪里 4.就⎩⎪⎨⎪⎧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靠近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成就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就职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副词,趋近,趋向 5.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动词,立志,有志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名词,记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寻向所志.,遂迷 名词,所做的标志 6.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动词,夸耀、炫耀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动词,砍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动词,讨伐,攻打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名词,功业,功劳7.归⎩⎪⎨⎪⎧天下归.仁焉 动词,称许、赞许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女子出嫁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动词,使……返回,回去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带回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动词,归附,归属 8.焉⎩⎪⎨⎪⎧就有道而正焉.助词,表陈述语气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词,相当于“之”且焉.置土石 兼词,于何,在哪里则牛羊何择焉. 助词,表疑问语气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助词,用于句中表语气舒缓、停顿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青麻头伏焉.兼词,“于此、于之”,意思是“在这里、在那里” 三、词类活用1.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怀念3.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作动词,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不义而富.且贵.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富贵 6.戒之在得.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7.请事.斯语矣 名词作动词,施行 四、古今异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2.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五、文言句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语后置句)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六、名句默写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
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主要内容“学而”篇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为政”篇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公冶长”篇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雍也”篇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述而”篇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颜渊”篇解释什么是“仁”“季氏”篇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从颜渊的志向中,可以看出颜渊具有哪些美德?[明确] 颜渊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向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明确] 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
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
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4题。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明确] 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4.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明确] 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
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了。
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1.本文的前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明确] (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谦虚求实的品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恒定的志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味其中的快乐。
2.请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明确] 孔子主张“慎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
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的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