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的苏联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
1964
1982
1991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的重点
农业改革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50年代)
• 垦荒运动 • 玉米运动 • 扩大集体农庄
五年间,第一批到达的垦荒者开垦了4200多万公顷土 地。……1958年农民的实际收入为1950年的 184%。……5年间,农业生产增长了34%。
——《俄国现代史》,第92-93页
从苏联改革历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改革创新的前提 体制改革要有全盘考虑和逐步实施 改革需要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农轻重比例协调) 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功?
中国的改革为何能够成功?
农村经济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十 四 大
体制改革
——《俄罗斯现代史》,第95页
赫鲁晓夫
推行地区(不顾气候条件); 推行方式(长官意志); 推行效果(先有成效,后遇挫折)
集体农庄主席和党的地主工作人员搞破坏,他们 “自己待着不动,使得玉米枯死了。”在寻找合理方 法摆脱危机的过程中,赫鲁晓夫认为,应该更大规模 的集体经济,想以此建立实力强大的“集体农庄联盟” 的组成,并使之对农业实行真正工业化管理的开 端。……紧接着,向农民个体经济发起了第二次进 攻。……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个人副业几乎被 消灭,这给城市、特别是城郊食品问题的解决增加了 难度。
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
占国民生产的40%
2. 评价 (1)积极: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 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消极: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社会 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原因: (1)没有冲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 (2)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俄国斯现代史》,第100-101页
扩大集体农庄、取消个人副业
• 问题1:赫鲁晓夫力图通过上述措施解决什么问题? (提高产量,发展农业)
• 问题2: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后采用了什么方式? (增加耕地面积、种植高产作物、加强集体农庄)
• 问题3:改革解决了农业问题吗? 你认为制约苏联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1917 资本主 年十月 义社会 革命
1922年 社会主 义社会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 宣言》
列宁
赫鲁 勃列日 戈尔巴 斯大林 晓夫 涅夫 乔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体 制
社会主义改革
(集体农庄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束缚农民生产 积极性) • 问题4: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问题4:你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从改革的初衷来看,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
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抓住了农业这个关键 的问题;
从改革的方式来看,用斯大林模式的方法、 思维和作风来推行改革;
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最关键的是不能失去人民的支持。这对我,对你 们,都是一种教训或启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 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 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农业
重工业
经济 政治
回顾改革历程,小结:
改革的内容要切中时弊; 其方式要尊重客观现实; 一定要争取广泛的支持; 改革成果惠及民众。
由于经济改革缺乏 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 继续滑坡。
戈尔巴乔夫将改革 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 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 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 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
……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措施
政治措施
失败原因
用经济管理方法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
代替原来的行政 会主义”;
命令 ,取消指 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
令性计划,承认 统制和多党制
市场对经济的调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
节作用。所有制 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
结构变化。
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
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 结构失调。
1978 172 240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
十 经济体
一 届
制改革
三
中
全
会
乡镇企业
建
的发展
立
社
会
改革所有制 城市经济
主 义
体制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
市
场
政治体制
改革分配体制 经
Baidu Nhomakorabea改革
济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体 制
十五大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
沙俄
高明的政治家善于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 解决问题。戈尔巴乔夫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 问题,甚至制造新的问题。……如何使得社会以最小 的成本获得改革,如何把握住全局不使其失控,让社 会的演变按照一个稳定的轨道进行,这是任何一个高 明的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然而,戈尔巴乔夫显然不 具备这些素质。
“垄断地位”,实行政 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 元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内容上较赫鲁晓 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重大突破,为 何仍然未能取得成功?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措施
政治措施
失败原因
用经济管理方法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
代替原来的行政 会主义”;
命令 ,取消指 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
令性计划,承认 统制和多党制
市场对经济的调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
节作用。所有制 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
结构变化。
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
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 结构失调。
“垄断地位”,实行政 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 元化
经济突破旧 体制,进行 根本性变革, 缺乏配套措 施; 政治改革偏 离了社会主 义方向,导 致苏联解体
改革的失控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 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 到1960年,已有几百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仅在巴夫 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垦荒面积、效果
强行推广玉米种植面积, 减少草地面积, 1953年全苏玉米面 积仅350万公顷, 赫鲁晓夫竟要求到1960年增加到2,800万公 顷,从而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由于它不适合苏联各地的实情, 从 而造成大幅度减产, 农民拒播, 到1965年仅为320万公顷。
重、轻工业与农业比重为74:26:22。
80年代初苏联95%的物资仍由国家调拨, 95%的产品价格仍由国家规定。
“商品短缺,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以致人 们寻找短缺商品的时间比工作时间还要多。”
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
我们请求增加合作社商店的商品品种。 尽快改变生产物美价廉商品方面的落 后状况。 生活必需品什么时候停止涨价? 我们要求公平分配肉制品——凭票。
从改革的结局来讲,不可能从根本上获得 突破。
由于他(赫鲁 晓夫)是自己那个 时代的儿子,他完 全采用斯大林的方 法同斯大林遗产作 斗争。
——《俄罗斯现代史》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改革的重点:重工业,军工企业
改革的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 经营自主权,农业方面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扩大企业自主 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 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这个改革在当时 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使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都 达到了鼎盛。
跛足巨人——斯大林模式
跛足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 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
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 单一公有 计划经济
重工业发展与轻工业发展 专断作风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 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洲际导弹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潜射导弹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战略轰炸机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核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