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立意指导+优秀范文(2023年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

2023年4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了适应性测试,命制了三套作文,其中一套为读写结合类型:现代文阅读1《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

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篇文章。

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

“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

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

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2024年全国卷甲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可从交互的双方入手,个体要愿意主动、真实地表达,他人也同样需要坦诚以待。 此外,应当创设开放、尊重、包容的交流环境作为支持条件。 ③怎样才算“真正”的相遇?“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从材料中的“才可能”或是客观规律上,我们可以明确前者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只 有坦诚交流,实现心与心相连,交流才有意义,这样才是“真正”的相遇。 ④实现“真正的相遇”能带来什么好处?
在俄乌战争引发的世界大战危机、全球变暖、动植物快速灭 绝、环境急剧恶化等因素的威胁下,人类迟早要迎接共同的命运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 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世界战火纷飞、贫富差距巨大,在信息化 的浪潮之下,又有多少人流离失所、甚至在绝望中不甘死去?
(举例论证,结合热点素材展开,切中肯綮。
国与国之间,应真诚相待,和谐共处,以面对共同的命运。 (第二分论点,从国与国之间相处的角度展开论证。) 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 永远的利益。”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并不总是和谐共处。从中 国放眼望去,环顾世界:向东,日本一意孤行,核污水排海仍在 继续;向西,美国态度强硬,议院批准的对台军售额逐年上涨; 向南,南海诸岛因主权问题争执不休;向北,俄乌战争依旧不息 。这东西南北,又可曾真正安宁?
坦诚交流促相遇,和谐相处共命运。相信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多真正的相遇和更加美好的人生 。
(呼应开头,归结全文,展示美好愿景。)
【例文点评】
本文标题切合材料,直接表明立场观点。开头引用诗 句,从阐释“相处之道”入手,明确提出中心论点:“人 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都应坦诚交流,以谋求‘天 下大同’”主体部分一分为三,逐层展开论证。所有论述 均围绕“人际交往与国之交流”这一特定情境展开,考生 视野开阔,格局高蹈,认识深刻,使得文章气度从容不迫 ,节奏不疾不徐,文字流畅优雅。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只有两句话,我们逐句分析一下: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前半句表述成了状语,规定了现象背景,将现象的概括限定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条件下;后半句是一个主谓句,是整句的表意重点,即第一句话聚焦的关键现象所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在审题时,考生必须注意,“越来越多”并非指全部,也很难说是“大部分”;“很快”侧重指效率高,而也非强调“量”,更非强调“正误”——就是说还有很多问题是搜不到答案的,搜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确。

这就给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有多少问题是通过技术手段得不到答案的?哪类问题可以得到答案?哪类问题又得不到答案?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学习提效,作为学习主体,人的作用又是什么?(提出新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辨别假问题等)。

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学生的探究精神。

什么是探究?那就是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实,第一句话还只是客观陈述了一种现象,但我们为什么看完了第一句就能想这么多呢?完全是因为命题人在组织第一句话时,一定是在为后面问题(第二句)的提出作着合理的逻辑铺垫,在措辞上都是精心打磨过的。

不然这句话也不会选择“越来越多”“很快”这种措辞。

比如,如果把“越来越多”换成“大部分”,后面的问题还成立吗?高考解题,其实就是咬文嚼字。

我们看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汉语中,“那么”作为关联词,一般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表示假定前面的前提正确,就应该得出后面的结论。

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用“那么”得出明确结论,而是把问题留给了考生。

考辩证思维,似乎是作文命题永恒的指向。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

2024年新课标Ι卷高考作文导写(审题指导+立意指导+经典范文)【原题呈现】【2024高考作文真题(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11: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河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题材料以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背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实际上是一个启发思考的设问,旨在探讨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影响,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技术进步对人类求知欲、问题意识以及知识探索过程的影响。

考生应当认识到,虽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获取现成答案变得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会减少。

相反,技术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以及对旧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深度,选择一个角度作为文章的核心论点。

例如,可以强调在信息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或者讨论科技与人类智慧的共生关系,亦或是预测未来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一、思考角度①正面视角:可以从技术如何促进知识传播、激发新的研究领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等方面入手,探讨技术如何帮助人类面对和解决更多复杂问题。

②反思视角:可以探讨依赖即时答案可能导致的思维惰性、创新能力下降、深度学习能力减弱等问题,以及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

③人文关怀视角:关注技术发展对人际关系、个人隐私、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在快速获取答案的同时,如何维护人的本质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未来展望:思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的能力,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结构安排建议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框架,开头简明扼要地引入话题,中间段落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论证方法支持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点,或提出呼吁、建议。

2024年新高考2卷作文指导

2024年新高考2卷作文指导

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它是创新的摇篮。每一次对未知的勇 敢探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马云敢于踏入互联网商业的 未知领域,历经艰辛创立了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新纪 元,让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马化腾积极探索即时通 讯和社交网络的未知,打造了腾讯这一庞大的互联网帝国,旗下的 微信等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社交方式。当我们以开放的 心态拥抱未知时,我们就有可能打破常规,开拓出全新的领域,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正如婴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尝试,我们对未 知的渴望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 是在对未知的孜孜探求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徐霞客怀着对山川大地未知 的向往,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考察记录;郑和带着对辽阔海 洋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心,率领庞大船队开启下西洋之旅,历经艰难 险阻,开辟了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开拓 精神。当我们果敢地迈入未知的天地,内心的探索欲望便会熊熊燃起,引 领我们在求知的征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成长质的飞跃。
写作提纲
探索未知,成就非凡
分论点一:探索未知需要勇气。 分论点二:探索未知需要坚持。 分论点三:探索未知更需要创新。
拥抱未知,铸就辉煌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能拓展人生的广度。 分论点二:拥抱未知,可挖掘生命的深度。 分论点三:拥抱未知,会激发创造的热度。
向未知进击,展人生宏图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分论点二:踏入未知之境,能磨砺顽强意志,铸就坚韧的精神品格。 分论点三: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2024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写作指导

6.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发掘新问题 7.善用科技之翼,做人工智能主人 8.莫被人工智能异化心灵,成为它的奴隶; 9.君子善假人工智能;丰盈你我人生 10.于善问中求思,于求思中致远
名言金句
1霍金曾言:“人工智能的崛起,或成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亦或是最糟糕 的。”这句话警示我们,面对AI的飞速发展,既要看到其巨大潜力,也要警惕潜 在风险。
2024全国Ⅰ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 审题立意及写作指导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 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便利让我们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无疑提高了效率; 但另一方面,这种便捷性也可能导致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 限制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文章。例如,可以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改变了我们对待问 题的态度,是否让我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和深层含义。也可以探 讨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探索,以及如何平衡科技的 便利性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如何避免被人工智能“矮化”等。
4.人工智能的崛起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也带来了深深的忧虑。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AI的精确与迅速无疑极大地推动 了社会的进.,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断 的能力。
5.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解答复杂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其强大的计算 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可能让我们忘记 问题的本质,甚至可能削弱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

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好的故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四篇【原题呈现】【2023高考新课标1卷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1.关键词句:好的故事。

什么是“好的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

字典中“故事”意义是死呆的,生活中的故事是灵动的。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自古以来的故事,只要富有教育意义,皆可以纳入此次写作。

作文中到底讲什么样的好故事,这个就由考生自主选取。

但是考生要有这个意识,以讲中国好故事为主,或者讲中国好故事为佳选择。

2.关键词句:四个“可以……”。

四个“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好故事的作用,“更好地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命题人在拟题时材料够简,但解读连用四个“可以”,可谓用情颇深,给考生以足够的提示。

注意是“可以”,不是一定,故事虽好,若听故事的人听不进、参不透,再好的故事也是枉然。

3.关键词句:故事是有力量的。

这是材料总结语,直指作文的中心立意。

作文的任务就是写出故事的力量。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好故事的力量所在。

好故事的力量有哪些内涵?①题目材料: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

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人民日报》)。

讲故事,怎么就和“表达和沟通”联接起来呢?这里面有深意。

为什么要讲故事?是有故事要讲。

为什么要讲?是因为我们有好的故事,这些精彩故事不为人所知。

【高考作文】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好的故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高考作文】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好的故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一卷“好的故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20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比对】(20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两个命题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22年的命题已经为学生确立了论点,学生但凡不是想自寻死路,无论怎样不甘心写那些人云亦云的文章,都心须意识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既然立意已定,学生就只能“敷演”成文,像孔雀开屏一样炫书法,炫素材,炫语言,企图通过在这三个方面使力,以使自己的作文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

事实上,对于一个想考好大学的学生而言,做到这三个方面并非难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省的数据显示,2022年50分以上的作文有近2万份之多了。

第二个差别是写作要求(提示语)的变化。

2022年作文是这样说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两次提及材料,提示考生按照材料给定的观点去写;而2023年作文是这样说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024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解析指导+名句素材+优秀范文4篇

2024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解析指导+名句素材+优秀范文4篇

2024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坦诚交流”解析指导+名句素材+优秀范文4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是高考作文的明确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融入社会,如何构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获得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议题。

全国甲卷作文题干简洁明了,指出了获得“真正相遇”的关键是“坦诚交流”。

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其一,为什么要“学习相处”?理解“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该作文写作的前提。

这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一步,是学生学会生活的关键一步,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认真思考过的。

学校、家庭给予过学生什么样的成长帮助,就可以在作文表达中自然流露出来。

其二,“学习相处”有哪些内容?材料中表达为“坦诚交流”,坦诚是一个人的修养,是真心、初心和真诚,是心无芥蒂、虚怀若谷,是面对“人”时需要的人文关怀,于是就有了“交流”方法的学习。

其三,有哪些“学习相处”的方法呢?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深厚的人文底蕴,能否饱含人文关怀,针对不同的场合、场景和人进行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能否调动丰富的词汇根据场合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能否根据不同心态的交流对象进行句式选择……这是写作中需要调动生活经验去思考表达的关键。

当然,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当今环境中,还有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介的交流,这都是“相处”,都需要“学习”。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与阅卷老师真诚相遇,在未来生活中遇见美好。

2024年新课标1卷语文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深层解读分析+范文

2024年新课标1卷语文全国高考语文作文真题写作指导:深层解读分析+范文

新课标1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分析、审题立意、行文结构、论点拟写、行文布局、语言优化、素材选用、论证方法+范文结构讲解示例材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分析指导:互联网的普及与问题的深度:不仅仅是答案的获取一、题材分析这篇作文材料主要探讨了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对人们获取答案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减少人们的问题。

这一题材涉及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我们需要抓住“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和“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两个关键点。

立意上,可以从科技进步对人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入手,探讨技术进步是否真正减少了问题,或者只是改变了问题的形式和性质。

三、行文结构1.开头:简要概述材料内容,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并没有真正减少问题,而是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和解决途径。

2.正文: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人们可以快速找到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

相反,它可能导致人们忽略问题的深层原因,满足于表面的解答。

分论点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等,这些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问题。

分论点三:尽管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但它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真正的问题解决需要人类的智慧和创新。

3.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论点拟写•分论点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对问题解决的表面化影响。

•分论点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问题和挑战。

2024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4年高考天津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真题】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

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开篇:可以通过描述一个具体场景或故事引入主题,比如一个人在学习、工作或社交中被他人以某种方式定义的经历。

第一部分:分析“被定义”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

探讨在不同的环境中,别人的看法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行为。

第二部分:讨论如何通过“明辨是非”和“去芜存真”来识别和处理这些外界定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阐述“自定义”的过程和重要性,包括如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人生路径。

结尾:总结自定义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呼吁读者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独特性。

素材运用:结合时事、历史人物或个人经历,展示如何成功地进行自我定义或是如何克服被定义带来的困扰。

范文展我,宁做我苏格拉底曾深刻地提出,“认识你自己”是人类终其一生的探索课题;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其谜题亦象征着人类对自我认知的追问;孔子敬鬼神,重人事;王阳明龙场悟道,明心见性;朱熹格物致知,心中格竹。

先辈求索一生,只为回答“我是谁”的命题。

年轻、激情、莽撞、“废掉的一代”各种标签贴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

21世纪的“我”是谁?纵然屡屡被定义,依然要勇于自定义,要做具备新生力量的真实的“我”。

我是“新生”。

生长在21世纪,我对一切充满了好奇。

许许多多新生事物吸引着我,好奇吸引着我对他们的接触。

“可穿戴设备”让我体验到了科技与身体的无缝连接,“虚拟现实”技术让我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穿梭;“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让我对未来交通充满了想象;“3D打印”技术的创新让我看到了制造业的未来——快速实现个性化定制……新生事物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专练二元对立思辨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写作指导:材料作文专练二元对立思辨类(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对立思辨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以挺直、刚正的姿态面对风雪,有人说直易折、刚易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以委曲、迂回的方式面对现实,有人说曲则全、迂则行。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世界,变乱交织,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中,人们迫切希望有更多更强大的确定性力量,来推动世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3.写作。

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诞生,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缺少合适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经常出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感觉”“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代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对于这个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

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屏蔽力---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写作要求: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

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

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

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语句通顺,语言优美,多采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不少于1000字。

写作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材料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抵御外界干扰,过分关注他人看法和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的问题。

强调了这种现象会使个人的人生走向狭窄的隧道。

作文要求考生从这一现象出发,谈论在当今社会中,拥有屏蔽力(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成为一种重要能力的思考。

二、审题立意:审题时,要抓住“拥有屏蔽力”作为关键词,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培养这种屏蔽力,以及这种能力对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可以从心理健康、聚焦目标、过滤无关信息等方面入手,表达在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培养对外界的屏蔽力对于个体的价值。

三、构思要点:1.外界干扰与人生康庄大道的对比:开篇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延伸,比喻人生开始时是一条宽广的康庄大道,但由于过度关注外界干扰,人们逐渐走入了狭窄的隧道。

这可以引起读者对现代社会人陷入的困境的深刻思考。

2.外界评价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探讨在意他人看法和关注外界评论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可以借助拟人手法,将外界评价比喻成喧嚣的声音,而个体的成长则是一曲静谧的旋律。

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两者之间的对比。

3.屏蔽力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今社会,拥有屏蔽力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通过引用相关专业观点、名人名言,支撑屏蔽力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于个体在信息爆炸时代的自我保护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4.培养屏蔽力的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如专注力的培养、选择性关注信息、学会拒绝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屏蔽力,使其成为生活中的积极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 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 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 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地理环境复杂,在 没有任何食物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 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 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的 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示) •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

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示例 •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 面。。。。 道理: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审题出现偏差的原因:
角度理解有误;
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主旨;
整体把握材料的审题方法:
1,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2,最方便快捷,但有风险的方法; 3,最易操作,提炼观点的方法;
最保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 即“概括中心法”
• 三步走: • 1,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 • 2,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
新材料作文: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作文围绕提炼的 观点展开。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
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
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
还。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马嘉鱼死了 第二步:找出原因(关键句):不爱转弯,不思改变 第三步:组成观点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作宾语 ①改变,为自己开一扇天窗(比喻手法好5分)②适时改变,人生大智慧③灵活变通,柳 暗花明④死于固执,生于变通⑤执而不化与灵活变通⑥拐个弯,天堑变通途⑦退一步, 海阔天空(引用好5分)⑧死板之路,死亡之路
: 实用操作:请运用由果溯因法,完成下面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 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 简单:有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有两 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 即使闯入落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 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收紧。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 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结果为渔 民所获。
•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 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 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 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 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如下图所示: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 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
⑨墨守成规,自掘坟墓⑩有改变,才能生存(绝对了一点3分)
⑾冲动等于死亡(用词不准确0分)⑿错误越深,陷得越深(没有写出结果、原因0分)
作业
•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法其中的一法三步骤准确审题并 作文。
•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 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 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 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 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用丰富的经验 打造人生奇迹
变通成就人生奇迹
第三种方法:最易操作,提炼观点 的方法:关键词提炼法
1.找出关键句
文中提示句: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外一方 面。。。。
2.提炼出关键词
奇迹 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3.组句:关键句中的 关键词﹢谓语﹢关键
句中的关键词 体魄 奇迹 经验 奇迹大门的金钥匙
角度?最佳角度?
角度不是一句话?角度不能偏离材料整体。角度 是看问题的出发点。如何理解材料的角度问题? 1.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 2,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角度; 3,有几种情感,态度,就有几个角度;
角度分优劣;主要人物,主要原因,新颖独特,有 现实指导意义的角度,贴近生活 的角度,自己驾轻 就熟,材料丰富的才是最佳角度。
• 请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 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标题自拟,立意自 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请看下面拟定的题目(讨论): 哪个更符合材料主旨?
• 1.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 2.磨放弃生命; ×
• 5.知识改变命运; • 6.生存需要经验 • 7.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 8.成功等于健康加经验
• • 新材料作文 • • • • •
本质:材料作文 —— 讲究审题 形式:话题作文 —— 体现开放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
与传统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 联系和区别:
1、新材料作文:它保持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三自”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限文体;
2、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 作文围绕“话题”范围展开;
3,组织观点,压缩成主谓宾句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第二种方法: 最方便快捷,但有风 险的方法:由果溯因法
第一步:从结果入手; 第二步:找出原因(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 第三步:组句:原因作主语﹢谓语﹢结果
作宾语
结果:创造奇迹
原因:身体素质 经验 变通 改变 组句:健康的体魄 创造 奇迹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
• 1、通过严谨的步骤,审出精当的立意。 • 2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三法( 概括中心法、
由果溯因法、话题提炼法)及其步骤。
◆概念:所谓“新材料作文”,提供 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 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 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 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