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初中导学案.docx

合集下载

2017年最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7年最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章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观摩物理现象,初步了解、掌握观察的科学方法2. 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测量工具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求知欲望4.掌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5.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规律【重点】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预习自学1. 物理学的含义是什么?2. 通常情况下测量有哪些仪器?3.科学探究的环节有哪些?展示提升知识点1 观察物理现象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其中的原因及其。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知识点2 了解实验探究的测量仪器长度测量仪器:时间测量仪器:质量测量仪器:________温度测量仪器:_________ 力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 体积测量仪器:____________ 电的测量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3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和。

典型例题例 1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实验室里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有和量杯。

一、巩固训练1.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其中的原因及其。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 走进实验室的首要目的是让大家 ,了解 。

3. 学习的目的 ,我们不仅要注意用学过的知识点 ;还可以利用家庭实验室搞一些 、 、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进行下列单位换算8.75m = mm = km=⨯cm 61086.5 m = mm5.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测量单位是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6.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 ,在物理实验中测长度往往都需要精确些,就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二、提升训练1. 一支新中华2B 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 )A. 17.5mmB. 17.5cmC. 17.5dmD. 17.5m2. 某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25.76dm ,则此尺的分度值为 ( )A. 1dmB. 1cmC. 1mmD. 1m3.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对某一物理量的测量,需要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对测量仪器选择的方法是 ( )A. 任何测量仪器都可以B. 根据需要选择C. 规格较大的仪器D. 精密度较高的仪器4. 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由此说明实验室的作用是 ( )A. 科学探究的基础B. 重大发明的基地C. 科学发现的起源地D. 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5. 用一把刻度均匀但不标准的米尺,量得一桌边长为0.987m ,用标准尺量得米尺的长度为1.020m ,则桌边的实际长度是( )A. 1.000mB. 1.007mC. 0.985mD. 0.987m6. 在实验室中,小名要测量一水杯的体积和质量,他要用到的测量仪器为 ( )A. 刻度尺、秒表B. 千分尺、天平C. 量筒、天平D. 量筒、弹簧测力计7. 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分米的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是 ( )A. 4.5dmB. 45cmC. 0.45mD. 45mm8. 1.60m 106μ⨯可能是 ( )A. 一个人的高度B. 一本书的长度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D. 一座山的高度9.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会()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都有可能10. 现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创新和发明的时代,那么你在努力学习的方法上采取的是()A. 刻苦学习,牢记课本知识B. 分秒必争,认真完成作业C. 注意观察和思考,勤于探究D. 以上三种同时采用11.如下图所示,该物体长度是()A. 10.94cmB. 10.9cmC. 2.9cmD. 2.94cm12. 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是()A. 分度值是1cm的15cm皮卷尺B. 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C. 分度值是1mm的米尺D. 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的硬杆长尺13. 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米()A.一名学生的身高为16.3B.一支铅笔的长度为0.175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D.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9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规律,观察2. 认识各种仪器,仪器的使用规则3. 在于应用,解释现象,小发明,小设计,小制作4. 31075.8⨯ , 31075.8-⨯ , 41086.5⨯ , 71086.5⨯5. 米(m ),刻度尺6. 单位,分度值二、选择题1. B2. B3. B4. A5. B6. C7. D 8. A 9. B 10. C 11、D 12、D 13、B第一章第二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自主学习、课前诊断一、温故导新同学们观察课本给出的两幅图,比较左图中帽檐直径AB与帽子高度CD哪个的长度较长?右图中位于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较大?再用尺子量一量,结果与我们最初的判断一致吗?现在你还对自己的判断那么肯定吗?二、设问导读1.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国际通用的符号。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了记录方便,还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2. 请填写:1m=_______cm,请推理:35m=_____ × 1m = 35 × ______cm = ______cm。

(想想各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什么规律?)试一试:2.5 um相当于多少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为了准确测量,人们设计、制作了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你知道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有哪些?仔细观察你的刻度尺,并试着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________cm。

根据自己的测量过程,阅读课本“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部分内容,试着总结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刻度尺的选择、放置、读数及刻度值的记录等)。

5. 小组展示自己测量的物理课本的宽,结果完全相同吗?物理课本的宽度是一定的,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真实值,同学们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些差别,物理学中把二者之间的差别叫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减小这种差别。

6. 思考课本“想想议议”,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约等于1m、1dm、1cm、1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可以利用身上的这些部位作为“尺”进行粗略估测。

7.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测量时间的工具是什么?时间的测量会有误差吗?二、自我检测1.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 B C D2. 学完长度的测量,小辰同学对自己周围的物体进行了估测。

8物理(上)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印刷用

8物理(上)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全册印刷用

科学之旅【学习目标】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 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2)图1-8中,观察高压电线上小鸟为什么安全无恙?(3)图1-9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4)图1-10中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小结:【课外作业】 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机械运动》第一节。

【课后反思】 - 1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 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 3.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一般的长度.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之间的换算. 2.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以及刻度尺的读数. 3.误差及其产生原因,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自学指导】:一、有关知识梳理。

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 _____; 常用的还有、、、、和 _ 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 = _______Km = _______dm = _______cm = ______ mm= __________nm。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课前预习】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

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学生回答:吹、搧、罩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

〖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精品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精品

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态变化 温度【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点与难点】1.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理解温度的概念。

【设问导读】1.自然界中水有哪些“化身”? 2.通常情况下物质有三种状态: 具有345度 67.8(1(2(3液柱 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 从被测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9.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 至 ,每小格是 。

使用前需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体温计 取出人体读数。

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用来测量体温,测量的结果可能不正确(体温计显示较高的温度) 【自学检测】1.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

平时我们见到的铁是 态,酒精是 态,氧是 态。

2.物体的冷热程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3.常用的温标是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来表示,这种温标是这样规定的: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0度,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100度。

4.冰的温度很低,为-7℃,读作 。

5.如图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的方法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

7.体温计使用后消毒方法正确的是 ( ) A .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 .放在沸水中煮 C .用医用酒精擦拭 D .用清水冲洗 8.阳光下,有甲、乙两盆水,里面都有冰块,其中甲盆中的冰块大,乙盆中的冰块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高 B.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低ABCC.甲盆水的温度等于乙盆水的温度D.无法判断 【巩固练习】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 .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3.既没有一定体积有没有一定形状是下列哪种物质的正确描述 ( ) A.固体B.液体C.气体 D.固、液、气都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温计不能离开人体读数B.液体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的C.温度计每次使用前都要放在沸水中消毒D.人体口腔的正常温度一定为37℃5.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 ) A.扫地时尘土飞扬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D.高温下铁块变成铁水 6.下列关于0℃的水和0℃的冰的说法正确的是A.0℃的水比0℃的冰温度高B.0℃的冰和0℃的水温度一样C.0℃的冰比0℃的水冷D.无法比较7.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

八年级物理(上)自学导学案(完整版)

八年级物理(上)自学导学案(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学习活动:活动一:观察课本p12上的四幅图片,找出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并找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后找出声音产生的条件,填在横线上要求:使刻度尺2/3伸出桌边,一只手将其另1/3紧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②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音是由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生.练习:“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分别是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活动二:先实验,再思考,然后填空①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②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还呆在原地吗?③正播放音乐的录音机,离开一段距离欣赏音乐,能听到吗?“高效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论: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练习: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是靠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这说明也能传声;人耳隔着枕头,仍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这说明同样能传声。

活动三:仔细观察并感受实验,思考后回答问题①在玻璃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你能听到电铃声吗?②用抽气机抽取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铃声有什么变化?③猜想:如果把钟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还能听到声音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练习: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在真空中声音传播很慢C、真空不能传声D、物体在真空中不能产生振动活动四:阅读课本p15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声以的形式传播着,这个过程跟的传播相似活动五:阅读课本p15“声速”中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①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②声速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一般情况下, 中的声速最大(填固体、液体、气体)③同种介质中,温度升高,声速变(填大、小)有效训练(看!你能行)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2、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影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全章 分课时)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导学案)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全章 分课时)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1.光源光的传播1.通过实验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重点),认识反射、折射现象。

2.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学现象(重难点)。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

4.知道光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5.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1.请找出三种以上能发光的物体(光源),。

2.晚上在家关上电灯,用蜡烛或手电筒作光源,做几个手影在墙上看一看。

3.通过各种手段查有关日食、月食形成原因方面的资料。

4.晚上看到车灯和电筒的光射出去是直的,这是因为光在空气中是传播的。

5.看图4-1-1、2、3可知,光从空气射到镜面上时要发生射;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进入玻璃时要发生射,但光在均匀玻璃中传播路径是(直、弯)的;光射进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时的路径是(直、弯)的。

所以,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6.看图4-1-4、5,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都是由于的结果。

7.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能在真空中传播吗?(能、不能),光在真空传播速度最快,为 m/s。

8.看图4-1-7可知,光传播的是和。

一、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1:将激光束沿黑板面射出,观察光束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不是)直线。

照教材P56图4-1-1图(a),当光射到镜面上时,会被到空气中,在空气中的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不是)直的。

实验2:照教材P56图4-1-2实验,光斜射到玻璃面时,一部分光发生,一部分光发生,但光射入玻璃后,传播路径是。

实验3:照教材P57图4-1-3实验,看到的光路现象是:光路,这是因为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了。

交流与讨论:9.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10.光遇到不透明介质时,发生;遇到透明介质时,会同时发生。

11.声音传播要靠介质,光在传播时也需要介质吗?能在真空中传播吗?(举例说明)解释现象:图4-1-4小孔成像:人头部的光线斜向下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墙上形成头的(实像、黑影),而脚部的光线斜向上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墙上形成脚的(实像、黑影),墙上的像是(倒、正)立的。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一节 光源 光的传播》导学案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一节 光源 光的传播》导学案
(三)光传播的速度——光速
1.真空的光速:我们计算时一般取c=_________m/s。
2.空气中的光速_______真空中光速,但我们一般认为与真空中光速一样大,也取________m/s。
3.水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______;玻璃中的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_______。
4.光年是_______的单位,其值等于光在一年内所通过的距离,s=9.46×1015m。
6.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B.减小C.保持不变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7.植树时.要想判断这行树直不直,采用的方法是:人站在第一棵树前面,如果后面的树都被第一棵树挡住,说明这行树栽直了,其理由是(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现象C.光的反射现象D.光的漫反射现象
8.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3.作出课本P.57图4-1-3光传播的路径。
小孔成像:a.原理:光的直线传播;b.成像性质:倒立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的像);c.成像条件:孔要足够小;d.像的形状由物体决定,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由物体到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孔的距离决定。
例:(1)下列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2)人造光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沿直线传பைடு நூலகம்。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m/s=_________k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编导学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编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导学案目录【课题】0.0认识物理学 (1)【课题】1.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3)【课题】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5)【课题】1.3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二)长度的特殊测量 (8)【课题】1.3降落伞比赛 (10)【课题】2.1认识运动 (13)【课题】2.2运动的描述 (15)【课题】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7)【课题】2.4能量 (19)【课题】3.1 认识声现象 (21)【课题】3.2乐音的三个特征 (23)【课题】3.3噪声 (25)【课题】3.4声与现代科技 (27)【课题】4.1光源光的传播 (29)【课题】4.2光的反射定律 (32)【课题】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34)【课题】4.4 光的折射规律 (37)【课题】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40)【课题】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二) 通过透镜看世界 (42)【课题】4.6神奇的眼睛走进彩色世界 (44)【课题】5.1物态变化与温度 (46)【课题】5.2熔化和凝固 (48)【课题】5.3汽化和液化 (51)【课题】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课题】6.1质量 (56)【课题】6.2物质的密度 (59)【课题】6.3测量密度 (61)【课题】6.4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64)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班级小组时间编号【课题】0.0认识物理学【教师寄语】大胆一点,积极一点,快乐一点,成功一点!【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物理学的认识。

2.能从物理学的三个方面去认识宏观世界、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3.能说出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和素质育人。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重点难点是对物理学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使用说明】为你的学习插上翅膀!1.独学期间保持安静,切勿打扰他人;2.认真阅读教材,并把关键词、知识点(注意黑体字)用波浪线画出;3.自学时要实事求是,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4.先独立完成导学案,用红色笔标出不会的部分,并在对学、群学和小组交流中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5.展示学完后,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认真整理并保存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 活动 降落伞比赛》导学案 (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 活动 降落伞比赛》导学案 (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3 活动降落伞比赛》导学案(新版)教科版第3节活动:降落伞比赛【学习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重点】领悟“控制变量”科学研究方法【难点】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预习自学1、什么是控制变量法?2、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展示提升知识点1 控制变量法一个物理量往往受多个因素的影响,物理学中对于多个因素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即把多个因素的问题转化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找出每个变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加以综合,得出结论。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2 典型例题例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列猜想中不太可能的是()A、降落伞的形状 B。

降落伞的面积 C。

降落伞的高度 D。

降落伞的颜色一、巩固训练1、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有许多,猜想可能与伞的、和伞绳的有关。

2、在设计实验来检验时,先考察其中的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3、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dm= mm= μm(2)45mm= m= dm= μm(3)μm= m= km= nm(4)= mm= m= nm4、给以下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某同学的身高是16、5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 ;(3)一支圆珠笔长约为14 ;(4)乒乓球的直径是3、11 ;(5)物理课本的厚度为9、5 ;(6)一只火柴盒的厚度约0、0135、某同学实验室记录的四个数据:2、93cm,2、92cm,2、49cm,2、94cm,若他测得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测量结果错误的是,测量出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测量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精品导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测量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精品导学案 教科版

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寄语】课堂是知识的超市,展示是生命的狂欢。

【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单位换算。

2.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能进行简单测量。

3.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重点难点】劲往这里使!长度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节的难点。

【课堂探究】亮出我的观点,秀出我的个性,展示我的风采!目标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1、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写出你的一种测量方法:………………………………………………………………………………,如果请一高一矮的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结果相同吗?。

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必需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下图是其它常用单位及单位换算。

3.单位换算: 70Km=……………………………………mm 90nm=……………………………………m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目标二测量长度3、常用的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4、使用带有刻度的测量工具时,都要先做到“三观察...”:(一)观察零刻线(请用红色笔在下图标出);(二)观察量程:即测量工具一次所能测量的范围,下图刻度尺的的量称为………………………;(三)观察分度值:即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也就是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下图刻度尺的的分度值为………………………5、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方法点拨:记住“四个对”)①选对:根据测量要求,会选择恰当的刻度尺。

②放对: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边沿对齐,有刻度的一侧与被测物体的边沿对其。

(记住“两个对齐”)③读对: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对: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三者缺一不可。

准确值=格数×分度值,估计值是不满一格而估计出来的值。

如右图,A尺准确值为18×1cm=18cm,估计值为0.3cm,结果为18.3cm。

(新)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4.2.光的反射定律》导学案(附答案)

(新)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4.2.光的反射定律》导学案(附答案)

2.光的反射定律【学习目标】1.能复述光的反射规律,会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光路图;2.能根据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相关的反射现象。

【自主预习】1.为了研究光的反射规律,人们引入了“法线〞,它的特点是从入射点引出,与镜面,实际平面镜上〔能或不能〕看到这条线。

2.入射角是指光线与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光线与线的夹角。

3.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两侧;反射角入射角。

4.入射光线平行,而反射光线也平行,这种反射叫反射;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不平行,这种反射叫反射。

【课堂探究】1.光的反射规律可以浓缩为12个字的口诀,请写出这三句话对应的含义:⑴“三线共面〞:;⑵“两线分居〞:;⑶“两角相等〞:。

2.一条反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是30°,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是〔〕A.60° B.90° C.120° D.150°3.关于光的反射,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光线在粗糙外表上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一切反射现象都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D.漫反射时光的反射规律不成立4.一束光线与水平线成450角射到一平面镜上,其反射光线恰好沿水平方向射出,问平面镜的镜面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

5. 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6.我们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光的现象。

7.作出图1-图8中和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或平面镜〔保存作图痕迹〕。

图1 图2 图3 图4图5 图6 图7 图88.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写出来,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

【效果评价】A组1.下面的几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A.日食和月食的形成B.小孔成像C.在路灯下,地面上出现的人的影子D.用潜望镜观看海面上的情况2.黑板“反光〞后,有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A.黑板发生漫反射 B.黑板发生镜面反射C.黑板不反射光线 D.无法确定3.以下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B.坐井观天C.海市蜃楼D.立竿见影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反射角为。

初二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初二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描述姓名:班级:组:●学习目标1、认识机械运动现象。

2、知道参照物,并能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和根据运动描述指明参照物。

3、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

●自学自测(自学教材16-18页)一、机械运动1.在物理学中,把物体称为机械运动。

2.举几个生活中机械运动例子:二、参照物思考:小明在车上看到路上汽车飞快驶过,他认为车上乘客是运动,而车上司机看乘客却不动,司机认为乘客是静止,同样是研究乘客运动状态,为什么小明和司机会得出不同结论呢?1.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这个标准物体就是。

2.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重点)例:1.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相同速度前进收割麦子,则收割机相对于________是运动,相对于_________是静止。

2.当我们乘坐电梯上楼时,则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运动,而相对于________我们是静止。

3.“我坐在奔驰汽车里,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景物,只见路旁树木急速向后退去……”文中描述所选择参照物分别是:“静靠”______;“奔驰”________;“后退”_________。

4.平直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判断三人骑车最快是_______。

最慢是。

结论: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物体运动和静止是;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所选取参照物有关,一般为了方便会选为参照物。

●当堂达标1、请你根据下面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横线上:(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差初中物理学习材料教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一章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其换算,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学会“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知识归纳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一切巧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及其,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科学探究的环节包:、、、、、、、。

物理是研究、物质和的________,是一门以和______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

长度的测量1 km= m 1m= km 1m= dm 1dm= m 1dm= cm1cm= dm 1cm= mm 1mm= cm 1mm= μm 1μm= mm1m= μm 1m= nm 1μm= nm 1nm= μm 1nm= m (1)会认:__________ __________(2)会选:______________ ______(3)会放:_________ ___________(4)会看:___________ _________(5)会读:__________________ __(6)会记:________________ ____ 正确使用刻度尺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可______,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______ 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的换算:1h=_______min=_______s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_控制变量法:研究时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_____,这种研究方法称为_________。

合作探究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例1: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两小儿辨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卷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注释:[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这个故事写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①两小儿在争辩中,用到了物理知识中的部分知识。

②他们探索自然现象采用的方法是。

③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的态度是。

④他们在争辩中,各抒己见,不接纳对方观点,表现了他们的。

⑤两小儿对孔子的议论说明他们。

[巩固练习1]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他根据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尝试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破了……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

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心,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内胎放在水中,发现气泡从内胎表明某处不断地往上升,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漏气的原因找到了。

你认为解决上述自行车漏气问题的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例1,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单位:一根火柴的长度约为40 ;南京长江二桥全长21.97 。

[[巩固练习2]1.一只粉笔的长度最接近()A.1米B.1分米C.1厘米D.1毫米2.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50 nm,长度达μm量级的氧化稼半导体一维纳米棒,使我国在国际上首次把氧化稼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

5 6 7 8 cm50 nm = mm = m 。

3.2001年第47届世乒赛,国际乒联做出重大改革:为了增加乒乓球的可观赏性,将乒乓球改为“大球”。

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 .2cmB .2mmC .2μmD .2dm例2: 某同学测出一木块长29.58 cm ,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数据中的准确值是 mm ,估计值 mm 。

[[巩固练习3]1.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 。

一张纸的厚度约70微米=米。

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12厘米,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2.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A . 1 cm 、5.50 cmB . 1 cm 、8.30 cmC . 1 mm 、8.30 cmD . 1 mm 、2.80 cm 3.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分米的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是( )A. 4.5dmB. 45cmC. 0.45mD. 45mm例3: 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1所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B .读取图中刻度尺的示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平行C .测得图中线圈的总长度为15cmD .实验中需要数所绕线圈的圈数[[巩固练习4]1.如图1-15是一只缩小了的脚印,图上小方格的实际边长是2.5cm ,试求脚印的实际面积。

方法简介所得结论2.裁一张白纸条,再有一把直尺、一枚大头针就可以测出一只墨水瓶圆柱形部分的外径。

写出做法。

3. 某同学测得一本书的厚度是8.Omm 。

他数了一下,封面和插页共为5张纸,正文部分没有数。

他翻到最后看了一下,正文共190页。

这本书的每张纸的平均厚度为 mm ,相当于 μm例4: 某同学5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记录是:(1)17.82cm 、(2)17.79cm 、(3)17.81cm 、(4)17.28cm 、(5)17.8cm ,其中第 次测量的结果是错误的,发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是( )A.估读得不对 B .看错了刻度[[巩固练习5]1.对于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来说,下列解释正确的是哪个?( )A .用平均值作为被测物体的长度就没有误差了B .平均值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C .平均值就是被测物体的真实长度2.在相同条件下,由于铜的热胀冷缩程度比玻璃的大,因此用同一把铜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的长度,夏天和冬天的测量结果比较是( )A 、夏天测得的数据大些B 、一样大C 、冬天测得的数据大些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图1-151. 1.60m 106μ 可能是( )A. 一个人的高度B. 一本书的长度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D. 一座山的高度2.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误差只能是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B .测量时可以做到没有误差C .测量中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灭误差D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错误而造成的,因此可以避免3.如图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_____ml ,量程为_____ml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______ml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_______相平.4.小明同学感冒了,医生给他量了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如图3-5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____℃,测量范围为_________,小明同学的体温为_______℃.5.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能将铅球掷得更远。

陈平说:“掷出点越高,掷得越远”.王力说:“掷出速度越大,掷得越远”.李明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点的高度有关.猜想2: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有关.猜想3: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图3-9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对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7次实验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射出距离”指水平距离).实验 序号 射出点高度h/m射出速度 v/(m ·s -1) 射出仰角θ 射出距离l/m 10.5 5 30 2.9 20.5 10 30° 9.6 30.5 10 45° 10.7 41.0 10 45° 11.1 51.5 10 45° 11.5 60.5 10 60° 9 7 0.5 15 30° 20.7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①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 、 、 的实验数据;导学测评②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的实验数据;③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的实验数据;④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将铅球掷得更远?答:初中数学试卷灿若寒星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