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合集下载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上)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上)

厘清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问题(上)作者:袁伟时多元纷争是学术繁荣的朕兆和常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愚意以为为了深化对这两个运动的研究,有些基本问题必须厘清。

从多年的争论看,有八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

一、什么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为了摆脱国家落后和危亡状态,介绍现代文明,传播人的自由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自由、法治、民主、宪政等等),促进思维方法变革,推动中国文化更新和社会变革的运动。

只要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它就不会止息。

换句话说,它是贯穿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全过程的思想文化现象,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动力。

概括起来,它有贯彻始终的4个共同点:(1)救国呼唤启蒙。

国家危难之秋,启蒙必然勃兴;落后状态尚在,启蒙仍会继续。

实质是以先进国家为参照系,改革本国的落后制度,寻求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

(2)睁开眼睛看世界,介绍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3)推动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化,实现人的解放,推进教育、学术、伦理、表达工具和观念的变革。

(4)以制度改革为目标,思想与制度互动。

从民间到官方,由先驱到大众,由异端变主流,思想变革一波一波推进,其结果则体现在制度变革上。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人的解放——确立个人自由;二是制度变革或社会转型。

只要制度改革的目标尚未实现,指向未来的思想启蒙总会以各种形式顽强地继长增高。

这是新文化运动累仆累起的缘由。

这个定义如果成立,新文化运动的起讫、分期、内容等都会与习惯说法有很大差异。

二、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需要先回答中国为什么会有新文化运动?这里有三个前提:1、中国社会没有办法自行转型有个说法是假如没有外敌入侵,中国会自行缓慢地转变为现代社会。

出版了很多叫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书,但说得不客气点,这些大都是印刷垃圾。

首先,《资本论》说道,古代社会已有资本主义式的手工业、工场这一类经济成分,但不成为一个体系。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刍议郑大华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用法值得商榷,“五四运动”是1919年间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至1924年间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从根本上而言,二者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不能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或误读,而是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救亡”和“启蒙”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相伴而行,它们之间不是谁压倒谁或谁取代谁,而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救亡启蒙今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但很多学者写的纪念文章,纪念的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新文化运动。

因为长期以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码事,所以常常把它们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成为学术专用名词。

但我认为这一用法值得商榷。

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指涉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9年5月4日的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以及后来的发展(如“六三运动”),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和约告一段落,其性质是主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以“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为主要诉求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发生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24年国民革命兴起前,亦即“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前,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旗帜,以反孔批儒和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输入各种新思想新学说、75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者虽然有联系,有交集,“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准备了一批鼓动者和骨干,“许多在鼓动示威、罢工、抵制日货等活动中起领导作用的人,实际上也是那些推动新文学、新思想以及社会改革的新兴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爱国民主运动,它在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场反对旧文化的思潮和运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振兴民族文化的精神状态。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中密不可分,下面将从政治、文化、教育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关系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打破了清朝封建失败的局面,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也是中国革命最大的萌芽。

在这个时期,一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议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中国独立和革命的必要性。

这些认识和体验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推动革命的强大力量。

在政治上,新文化运动反对的是儒家社会倫理、传统思想和文化传统,对维新思想的抨击打上了政治色彩。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现代化,要求推翻封建传统,建立民主国家。

五四运动则是具有广泛社会支持力的一场革命运动,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的统治,实现革命的现代化。

在五四运动愈演愈烈的时候,新文化运动成了五四运动的一大基础支撑,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支持着革命事业的进展。

二、文化关系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它呼吁以科学、实用和民主等精神为基础,推翻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桎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文化空间。

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抨击,挑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推动了社会的文化转型,形成了一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流派。

五四运动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地成长起来的。

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情和思想前卫的特点,刺激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同时,新文化运动赋予五四运动以革命的思想基础,使它成为一场更为广泛、深入的深层文化运动。

三、教育关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挑战中国旧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教育导向。

五四运动呼吁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注重实验教育、学术独立和全面开放。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与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在中国出现“战胜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发起的。

五四运动反对传统封建观念,呼吁民主和科学,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在认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革。

这两场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反对传统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呼吁自由、民主和科学,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法。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倡自由的思考和反传统的批判,推崇科学、理性和实用主义。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催生了新一代的文化精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有许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新思潮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加入。

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精英群体,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革新。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和科学,要求废除封建传统,争取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新文化运动则关注社会问题,呼吁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奠定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了中国。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巴 黎 和 会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 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 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的意愿,但遭 拒绝。并且,在会议上,德国将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 权转交给日本,北洋政府准备在合约上签字,消息传到 国内,激起了各阶级源自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 发。
1919年6月5日,上海七万工人为 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工人罢 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1919年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 拒绝出席巴黎合约签字仪式。五四运 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 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的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 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 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
胡适,字适之,是新文化 运动前期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 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 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
鲁迅,原名周树人,新文化运动 的领导人,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 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一面旗帜。鲁迅早年留学日本,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 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 白话小说。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由李大 钊领导,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运动,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进行探讨。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一切利益被割让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愤慨和抗议。

这次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参与,不仅有学生和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和农民。

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人们普遍对国家的困境感到愤怒和失望。

五四运动成为这种民众情绪的爆发口,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的抗议,并倡导了新的思想和文化。

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思想体现。

新文化运动主张彻底改革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观念,以现代化的思想和文化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思想解放、文学革新和学术独立。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并对后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思想解放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束缚和压制。

新文化运动呼吁人们解放思想,摒弃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独立思考。

这种思想解放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文学革新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五四运动之前,传统文学以古代文学为主,形式僵化,内容十分局限。

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倡导真实、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推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方法,如意识流和写实主义等。

文学革新使得中国文学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对中国文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学术独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旧的体制下,学术界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官僚主义的压制,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意识。

新文化运动呼吁学术界的独立性,主张学术自由和创新。

这种呼声推动了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目录前言 (1)一、新文化运动 (1)(一) 历史背景 (1)(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二、五四运动 (2)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参考文献 (4)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德 乾 坤 大
辛亥革命后,百姓的门户前 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 么?
恩 雨 露 深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 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
——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时间、标志: 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客观 原因
主观 原因
国民 革命 失败
(2)
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开始于哪年?从哪里出发?为什么要进 行北伐?
1926年7月、广州出发 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2、北伐为什么能取得迅猛的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和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课外补充:
北伐取得了重大胜利,吴佩孚主力被击溃,当时只 有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争 前 形
直 隶

山东

河南
湖北
安 江苏 徽
上海
浙江
湖江

西 福建

南 广广

西东
吴的是哪一支军队?
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北伐为什么能取得迅猛的发展?
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和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北伐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北伐结果如何?
沉重打击了国内的军阀,也有利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力量。如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但由于蒋介石 背叛革命,北伐最后失败。
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中共“三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23年 广州 2、制定的国共合作方针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运动,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目标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运动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特定时期,背景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社会民众日益觉醒,对传统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1. 运动目标新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宪政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主要目标。

运动的核心人物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主张“救亡图存”和“新民主主义”,呼吁推翻传统文化束缚,追求科学思想和现代化。

2. 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桎梏,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大规模的文化革命,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

最重要的是,这一运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好了准备。

三、五四运动1. 运动目标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主和科学为主要目标。

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背叛。

五四运动的核心活动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

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废止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2. 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广泛的群众运动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民主思想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其次,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化。

此外,五四运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枷锁,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提供了积极的社会氛围。

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和民主思想也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和目标提供了基础。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场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们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展开论述。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起因是中国民众对于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将山东归还给日本的不满和抗议。

而这次示威抗议最终发展为一场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运动,成为中国新思潮和政治思想的标志。

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的觉醒。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开始大力推动科学、民主和个人自由的进程,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它在五四运动之后迅速兴起,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封建、反传统:新文化运动主张摒弃传统封建文化,在思想和文化上进行彻底的革新。

2. 倡导科学启蒙: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为基础的启蒙运动,提倡实用主义和唯物主义,推动现代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的传播。

3. 提倡民主平等:新文化运动关注人权和民主,提倡平等自由的社会体制和政治制度。

4. 推广现代文学:新文化运动推崇现代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倡导白话文和现代诗歌的使用,推动文学艺术的革新。

三、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紧密相关的,两者在思想和理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1. 共同目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致力于打破旧的封建体制和思维方式,追求民主、科学和现代化。

2. 共同反对:两者对旧的文化和观念持批判态度,反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束缚和思想的僵化。

3. 共同倡导: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主张个人解放和人权保障。

4. 共同推动:两者都对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独具影响力。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而新文化运动则通过文学、学术等领域的革新推动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转型。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思想启蒙的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并分析此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运动,它的发起人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感到愤怒,决心寻求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这种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传递给了新文化运动,使其成为一种追求现代化和自由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倡导者。

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原则,要求学术自由、解放思想。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潮。

许多智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并积极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的价值观。

他们强调独立思考和拒绝盲从,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的。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更加倡导现代主义思潮,抛弃封建主义和传统道德观念。

他们提倡女性解放、爱情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礼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迈向现代化。

第三,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平台。

五四运动期间,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示威游行、罢课等抗议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现代化的渴望。

这为他们争取改革的机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众多的学生社团、报刊、文艺团体纷纷涌现,起到了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作用。

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的激情和创造力,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国际交流与融合的机会。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新思潮的涌现使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借鉴西方的进步经验。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一运动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更是对旧文化观念的挑战和改变。

在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悄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详细探讨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在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五四运动中的爱国情操和民主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科学、民族之融合,在思想上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指导方向。

另一方面,五四运动的激励使得大批年轻学生、知识分子加入到了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了新文化的追随者和推动者。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离不开五四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五四运动抗议华盛顿会议使中国的民族尊严受到了损害,在这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倡导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五四运动也为提倡现代科学知识和普及教育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迅速崛起。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学、实用、独立”。

独立自主,实用主义以及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新文化运动倡导以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为指导,拥护科学批判传统迷信,强调实用主义和个人独立。

新文化运动还倡导文艺革新,主张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观念和生活。

这种倾向使得新文化运动的文学艺术繁荣起来,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作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军人物。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蔡元培的《人生》等作品,以对封建道德、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受读者喜爱。

在教育方面,新文化运动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呼吁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束缚,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区别
,
五 四 运动 则是 一场 以 知 识 界 和 社 会 政 治 界 为主 体

的 全 民族 的政 治 爱 国 运 动 实 质 上 是 一 场 广 泛 的 知 识 分 子 工农 群 众 的 革命 其 最 重要 的
目 的 是 “ 捍 卫 民族 的 生存 和 独 立 ” 并 非 以 文化 革命 为 中 心 的 一 直 以 来 人 们 只 注 意 了 二 者
要拥 护 那
赛 先 生 便 不 得不 反 对 那 旧 艺 术 旧 宗 教
国 粹和旧 文学
,

要 抑 护德 先 生 又要 拥 护赛 先 生 便 不 得不 反 对
、 。
,
”①
“ ” 五 四 运 动 的主 要 内容 是 外 争 国 权 内惩 国 贼
,
具 体 地说 中 国 人 民 反 对
,
巴 黎 和 会 中 德 国 将 中 国 山 东 的主 权 移 交 日 本 的 行 为 对 内 反 对 卖 国 贼 出 卖 主 权 的 行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则是 指 从 五 四 运 动 开始 的 以 文化 革 命 为核 心 的 一 场 文 化 运 动 主 要 是 指 五 四
后 各 种文 化 思 潮 的传 播 尤 其 是 马 列 主 义 的传 播 以 及 中西 文化 在 碰撞 中 建 立 的 一种 新 的 文 化 过程
、 。
,
,
,
这 里 笔 者 暂 对 新 文化 运 动 与五 四 运 动 的 区 别谈 几 点 看 法
其 宗 旨是 主 权 政 治 问 题 工 农 参 加共 同运 动
10


与 文化 启 蒙 决不 是 一 回 事

无论 是 前 期 的学 生 为 主 流还 是 后 期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历史事件解读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社会运动,它们在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两个运动进行解读,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原因1.1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割据混乱,社会民生问题日益严重,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2 引发事件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中国对于和约的内容感到愤慨与失望。

此前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事件已经削弱了封建帝制的威望,中国民众对于国家未能在国际关系中获得公正待遇感到愤怒,加上对于帝国主义侵略与压迫的不满,终于引爆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发展与特点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成为主要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聚集起来,表达对于国家现状的不满与愤怒,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口号与要求。

2.1 反对不平等条约五四运动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反对不平等条约,要求各国平等待遇。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为,不平等条约是国家落后的根源,希望通过争取平等权益来振兴中国。

2.2 推动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兴起,同时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开始提倡民主与科学,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方式拯救国家。

2.3 推崇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革新。

五四运动中,许多青年学生开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推崇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和科学肯定,批判封建传统。

2.4 形成了爱国主义情操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热情,他们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愿意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奋斗。

三、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起因新文化运动始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的思想解放与文化革新的迫切需要。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联系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希望能帮到你。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联系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宣传西方思想的文化运动,它宣传的就是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这一次运动改变了众多的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就是陈独秀、李大钊。

而李大钊也是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重要改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那么,这两次运动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它们都是由同一个领导人所发起的。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基础,就是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下,才会有如此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民主和科学,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才会有人参与到五四运动当中去。

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民主之路,而五四运动则将这种民主思想化为行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五四运动是一次流血的革命,而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改革运动,它们都发生在国家存亡之际,它们的目的都是救国。

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五四运动的前奏,而五四运动则升华了新文化运动,将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带入了中国,这两次运动都是中国近代的民主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历史上普遍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

近代中国是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一个变革最为频繁、社会动荡程度最为剧烈的特殊时期,那为何民族资产阶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呢?其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反对封建统治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斗争。

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具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资产阶级文人高举“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率先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矛头直接指向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及其反动势力,深刻揭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伤害,因此,新文化运动对近代苦难深重的中国来说,仿佛一声春雷,唤起了民族觉醒,前所未有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为促进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是怎么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五四运动的概念及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结论,一般认为,五四运动其实包括新文化运动。

笔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其实不可以简单地以1915年为开端,并且结束于1923年,他认为应该可以再详细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他重点分析了这场运动究竟是怎么开始的。

“五四”运动其实是两场“运动”的组合:一场是政治运动,亦即学生爱国运动;一场是文化运动,习称“新文化运动”。

前者是突发性的,急风骤雨,暴起暴跌,前后持续不过一个多月。

后者是渐进性的,其兴也缓,其衰也慢。

一般的看法,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初名《青年》)为开端,1923年左右结束。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我主张将新文化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1915~1918年为酝酿期;1919~1923年为鼎盛期;1924~1927年为后续期。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如何“混为一谈”的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杂志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或者说,它所提倡的“新文化”,还没有形成为一场全国性的“运动”声势。

历史学者在考察《新青年》杂志的时候,每每看到《新青年》杂志后期的巨大声势,难免会有意无意放大它前期的影响。

实际上,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很难说有多么高远的理想。

最初只是一个面向青年,提倡“德智体”,要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之类的一般性刊物。

鲁迅就说过:《新青年》在开始的两三年里,“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

”张国焘晚年的回忆亦可参证。

张说:《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同学知道者非常少。

当时,张国焘正在北大读书。

杂志主编陈独秀,开始也谈不上有多大知名度。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陈独秀与蔡元培很早就认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想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

这件事必须经过北京*** 教育部的批准。

蔡元培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

于是在向教育部申报的时候,不但替陈独秀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还替他编造了“曾经担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

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

这场运动不仅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与五四运动紧密相关的是新文化运动,它在思想解放、文学艺术和社会观念等方面带来了革新。

本文将对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与起因五四运动的背景是1919年《巴黎和约》签署后,中国被迫把德国在中国的特权移交给日本。

这引起了中国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他们对中国政府的软弱和政治腐败感到愤怒。

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五四学生运动,作为对巴黎和约的抗议,上万名学生走上街头,要求政府采取行动。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 思想解放:五四运动催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传统价值观念,追求进步思想和自由民主。

五四运动以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为主题,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2. 文化革新: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革新文化为目标,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

在文学艺术方面,新诗、白话文、现代小说等形式迅速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女性解放:五四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女性运动家们积极参与运动,对传统封建观念进行批判,并提出女性独立自主的主张。

五四运动为后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4. 国家觉醒:五四运动催生了民族主义情绪,呼唤民族独立和振兴。

通过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学习,中国学生认识到了民族的弱点和不足,进而呼吁振兴中国,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思想解放与知识革新:新文化运动鼓励学生和知识分子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再盲从传统观念。

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政治理论等,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寻找新的道路。

2. 文学艺术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启蒙运动。

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

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一、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

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

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

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自1915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三)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特征外源性1、外源性当中国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文明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就导致了传统文化本能的抗拒、工商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的局限性是,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这并不能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造;把改造国民性质置于优先地位,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些人看问题很片面。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使新文化运动得到发展。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发扬,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更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他们强调必须铲除少数人的特权。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这就表明,在五四思潮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唯物史观观为武器,从反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的斗争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实践。

总之,如果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
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

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

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

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

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成为人们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离开实践去改造国民性,是不可能的,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第三,五四运动前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因此还有使用一般地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倾向。

二、五四运动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新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在1919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惨遭拒绝。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了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而根本原因则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旧民主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一是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
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

③思想文化上,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范围局限于部分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但它启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对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如此,五四运动才能够成为一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受到革命胜利的鼓舞,开始学习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使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由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运动,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三、五四运动促使新文化运动发生质变。

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被称为前期新文化运动,它提倡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和达尔的进化论。

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虽然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但已经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主张以革命的行动,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是五四运动的前奏。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6版
[2] 马斌惠《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和联系》[J]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1991年,(1):42-44
[3]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