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篇课文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一些古代诗词有所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价值,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代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2.比较法:教师通过比较不同的古代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写作,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古代诗词的文本、注释和翻译。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古代诗词的名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所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6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6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 古代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词三首基本目标:1。

读懂诗歌内容,领会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词的艺术特点.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提升目标:体味语言的精练。

教学重点: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诗词的语言特色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1.字音互填,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可汗..( ) 机杼.( ) 军帖.( ) 燕.山( ) shu ò气( ) 金tu ò( ) 红zhu āng ( ) 阿姊.( ) 策勋.( ) 胡骑.(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语解释。

惟.闻女叹息(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卷卷..有爷名( ) 愿.为市鞍马( ) 赏赐百年强.( ) 著.我旧时裳( ) 策勋十二转.( ) 对镜帖.花黄( ) 万里赴戎机..( ) 朔.气传金柝( ) 出郭相扶将..( )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二、读一读1。

借助页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课文大意。

2。

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

要求学生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6 古代诗词二首《破阵子》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26 古代诗词二首《破阵子》教案 苏教版

破阵子一、教学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填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

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

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

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情入境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

(引出板书)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 古代诗词二首 卖炭翁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6 古代诗词二首 卖炭翁教案 苏教版

《卖炭翁》“诗词拔萃”中的一篇诗文,本文为我们提供了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两首诗反应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内心世界,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用心体会,把握语言描写。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朗读节奏,提升朗读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诗词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特点,分析诗词的意境。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意;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诗词。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资料链接(一)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唐朝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就在其中。

三、整体感知1. 检查预习情况。

伐薪(xīn)两鬓(bìn)辗冰辙(niǎn)翩翩(piān)系向(jì)分麾(huī)下炙(zhì)霹雳(pī lì)挑灯(tiǎo)的卢(dí)两骑(jì) 称敕(chì)2.熟读课文,感知语境,小组交流。

四、课文分析(一)整体分析1.叙事诗包括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结合叙事诗分析本文。

地点在哪?——宫市南门外文中写了哪两种人?——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词朗读环节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但也有部分同学在朗读过程中存在节奏和情感把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停顿、重音、语调等,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同时,今天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积极思考、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在回答问题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词的基本概念。赤壁诗词是围绕赤壁之战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们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诗人的情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怀古》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诗句,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典等手法表达对历史和英雄的怀念。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诗词中反映的赤壁之战及其历史意义,增强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4.表达交流: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紧紧围绕新教材要求,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诗词背诵与表达: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举例:《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要求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2.教学难点
(1)诗词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历史背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词中的相似意象,帮助大家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课件苏教版

(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6古代诗词二首课件苏教版

译文: 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穿黄衣
服的宦官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 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一车 炭,一千多斤,宫使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宫使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 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注释:
①伐:砍伐。②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 劳。③苍苍:灰白色。④营:谋求。⑤可怜:值得怜悯。⑥愿: 希望。⑦辗(niǎn):同“碾”,轧。⑧翩翩:行动轻快的样 子。⑨黄衣使者白衫儿:穿黄衣服的宦官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宦官奉皇帝之命外出办事,自称使者。⑩敕(chì):皇帝的命 令。⑪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⑫牵向北:指牵向 宫中。⑬千余斤:一千多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⑭驱将: 赶(走)。将,助词,用在动词后以助语气。⑮惜不得:舍不 得(它),(却也)没办法。⑯半匹红绡一丈绫:当时宫市, 常用宫中所藏的陈旧织品来换取货物,所给的价值比所取的要 小得多。⑰直:同“值”,价钱。
古义:演奏
3.可怜白发生 古义:可惜
今义: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今义:值得怜悯
部分来自《点拨》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宫使驱将惜不得。 点拨:省略了宾语,“惜不得”应为“惜之而不得”。 (五)名句积累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和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 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部分来自《点拨》

读一读字音
niǎn 辗 xiāo 红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课件-第26课 古代诗词二首 (共22张PPT)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课件-第26课 古代诗词二首 (共22张PPT)
(3)“衣正单”与“愿天寒”。
作用: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运炭——炭被抢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 —— 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对比)
新课感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深入探讨
3.“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还有谁?
答:不止辛弃疾“可怜”,大宋的子民更加可怜。
4. 你知道辛弃疾为何而醉了吗? 答:国家大事未了,自己壮志难酬,所以喝酒,借酒消愁。 5. 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那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答:更多的是词人的无奈、痛苦、悲愤之情。
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理解诗意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答:是从心理描写刻画的。卖炭翁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 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 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 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 的悲惨处境。
辛弃疾
军营生活(醉里 梦回) 战争场面(马作 弓如) 壮 雄心壮志(了却 赢得)
豪壮 壮烈
豪壮
可怜白发生
课后习题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薪( xīn )
bì n鬓( huī
)niǎn
碾( piān )
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hì
叱( )
zhì
) 炙( 两骑( ) )卢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24.古诗两首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

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

在行至白帝城时,突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

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李白是我国唐朝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B.读懂、C.读精、D.读会、E.会读。

四、学习古诗〔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朝 ( zhao chao )辞一日还 ( huan hai )万重 ( chong zhong )山白帝 ( ti di )城啼 ( ti di )不住2、齐读〔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A 、朝辞白帝彩云间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2、理解词义:辞:辞别,分开。

3、作者早晨分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a.指名说:早晨分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B 、千里江陵一日还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3、练说句意1〕互相说2〕指名说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5、小结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主要板书计划20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日当午汗滴春一粒盘中餐辛苦秋万颗饿死作业设计安排: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课外:背诵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两首。

解释“古诗”的意思。

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二、初读指导1、板书:锄禾,领读。

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1、指导看书上的图。

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

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1、板书课题,领读。

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2、教师范读,领读。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3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3篇(二)教案标题:探究外国诗二首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3. 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外国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朗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外国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2.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对韵律、对仗、用词等艺术特点的分析。
-古诗的鉴赏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形式的欣赏。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古诗。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典音乐、山水画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古诗相匹配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和体会。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意象并体会其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重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深入到古诗的内部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律动和文化底蕴。
3.学生在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时,可能缺乏条理性和深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5.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诗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个别示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卖炭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

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年龄特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运炭的艰苦的?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第二课时破阵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达到背默(重点)2、通过小组活动,整体感知该词内容;3、赏析这首词;(重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的感情。

学习思路:1、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

预习指导1、读《破阵子》,解决生字生词2、搜集作者情况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

我们为有如此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

历史的车轮滚到宋朝,辛弃疾的诞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出示课题)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请我们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1、2、3题。

1、如果你是辛弃疾纪念馆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你的预习,用30—50字介绍辛弃疾。

(生介绍。

师总结要点:南宋爱国豪放)2、读背的第一要求是:读准字音。

请读准加线字的字音。

陈同甫麾下炙五十弦的卢霹雳(一读安排:师生齐读)3、读背的第二要求是:认准字形。

请在文中用红笔标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

(二读安排:一齐重读易错字)让我们完成4、5题4、读背的第三要求是:读懂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译出该词大意,不懂的和同学老师商量。

注意“八百里”、“五十弦”、“塞外声”、“的卢”的含义。

(生质疑,师生解疑。

学生说出该词大意。

)(三读安排:重复读每句最后几个字)5、读背的第四要求是:读出变化和感情。

请小组讨论该词中(1)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急切;(2)哪一句应读得最激昂;(3)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深情;(4)哪一句应停顿最长。

(四读安排:单个读)6、读背的第五要求是:讲究技巧和方法。

请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更欢迎用自己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背诵该词。

(1)情景再现法; (2)角色替代法;(3)提纲缩扩法;(4)线索引导法;(5)对比背诵法;(6)句段篇递进法(五读安排:左右分部,轮流背一句检测)7、请用最漂亮的字迹默写该词。

写完后同桌互改,把错字再次标出来。

二.自学指导二(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今年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诞辰869周年,山东省济南电视台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大英雄,特拍摄67集爱国历史剧《辛弃疾》。

如果你是导演,请根据辛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拍摄一集。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一位明星最适合饰演当时的辛弃疾( B或D )A周杰伦 B成龙 C马德华 D李连杰(2)、请说出这一场戏所需的道具。

(生回答。

师总结。

)(3)、你准备拍摄几个场景来表现人物。

(生回答。

师总结板书:追忆军旅生活感慨现实人生)如果你有幸主演辛弃疾,通过读本词:(1)你认为辛弃疾是一位爱国的人,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一位立志报国的人,也是一位报国无门的人,也是一位壮志难酬、无奈悲愤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学习辛弃疾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拳拳的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你将如何把握他感情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由看剑时的壮志在胸,到宴饮时的豪放豪壮,到点兵时的雄浑壮阔,再到战斗时的激怀壮烈,最后变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