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 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 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风俗习惯
放鞭炮
贴春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吃饺子
拜年
团圆饭
压岁钱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 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 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 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 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 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 豆腐汤。
春节历法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 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 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 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 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春节习俗
传统文化介绍PPT
汇报时间:2021年1月 汇报人:xxx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 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 回山林中去了。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名称变革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 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岁旦”、“正旦”、 “正日”;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 旦”、“元 ”、“岁日”、“新 正”、“新元”等;而清代, 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 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 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 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 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 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 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 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
历史发展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 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 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 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 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 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 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 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 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 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 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扫尘
目录
历史发展 风俗习惯
节日活动 时令食品
历史发展
节日介绍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
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节日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 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 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 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 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 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 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 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 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 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 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 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 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 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 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 名“熬年”。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 后来的“贺年片”。
除夕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 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 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 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 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吃年夜饭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 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 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 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 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 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 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
风俗习惯
放鞭炮
贴春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吃饺子
拜年
团圆饭
压岁钱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 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 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 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 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 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 豆腐汤。
春节历法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 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 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 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 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春节习俗
传统文化介绍PPT
汇报时间:2021年1月 汇报人:xxx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 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 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 回山林中去了。
实际上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名称变革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 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 “三朝”、“岁旦”、“正旦”、 “正日”;
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 旦”、“元 ”、“岁日”、“新 正”、“新元”等;而清代, 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 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 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 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 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 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 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 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
历史发展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 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 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 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 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 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 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 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 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 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 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扫尘
目录
历史发展 风俗习惯
节日活动 时令食品
历史发展
节日介绍
即夏历(农历)新年 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
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称“过大年”
节日起源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 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夏 历新年)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 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 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 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 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 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 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 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 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吃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 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 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 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 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 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 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 名“熬年”。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 后来的“贺年片”。
除夕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 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 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 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 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吃年夜饭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 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 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 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 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 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 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