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综合

合集下载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是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衡量和描述一个或多个组中观察到
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示形式。

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识别可能隐
藏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许多,它们包括平均值、极差、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可信区间和可靠系数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平均值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指标,它是一组数据的特征性表示。


表示的是一个数据集的中间值,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有限数据的“平均”值。

因此,若要计算一些变量的平均值,只需将变量的所有值进行相加,
再除以这些值的个数,就会得到它们的平均值。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的计算方法十
分简单,只需将数据集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然后就得到了极差。

它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数据集中观察到的值的范围。

中位数是指数据集中最中间的数值,也就是数据集中的50%。

它也是
一种特征性表示,可用于表明数据集中数据的“中等”值。

若要计算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可将数据集中所有值排序,之后取中间值即可。

众数是指其中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也叫做出现频率最高
的值。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平均值: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均衡的情况,但在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这些值的影响而偏离。

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值或偏斜分布的情况,中位数通常比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

3.方差: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平均值。

方差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通常与平均值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5.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1到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小于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

百分位数常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如第25百分位数表示有25%的数据小于该值。

7.偏度:偏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曲线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右偏离平均值,负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左偏离平均值,偏度值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8.峰度:峰度是指数据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的尖峰或平缓程度。

较高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较高且集中,较低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较为平缓。

9.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用于建立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回归系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10.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指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判断观察结果是否显著不同于假设的程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表示观察结果与假设的差异发生的可能性低于5%或1%。

这些统计主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更好地推断和预测现象和问题。

使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数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一、收入指标
1.收入:收入指标是企业经营状况最基本的衡量指标,即企业在其中一时期内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费用
2.销售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收入,可以反映企业销售质量和数量及市场表现。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销售单价*销售数量
3.销售利润: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净收入,即净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成本间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4.毛利率: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毛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竞争力。

计算公式: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费用指标
1.管理费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所发生的一类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计算公式:管理费用=行政费用+营销费用+技术研发费用+其它
2.行政费用:是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的费用,包括行政人员薪金、物料支出、通信费用等,可以反映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及费用控制情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生产总值(GDP): 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①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占有的地方生产总值数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旧称限额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额+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当量值),是一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城市规划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和政策,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为了全面评估城市规划的实施成效,统计指标成为评价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对城市规划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解释。

1.人口指标:人口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通过统计人口指标可以了解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构成情况。

常见的人口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劳动力人口比例等。

2.土地利用指标: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资源,土地利用的合理安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指标可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效益。

常见的土地利用指标包括建设用地面积、绿地覆盖率、耕地保有量等。

3.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是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城市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财政收入、企业数量和就业人口等。

4.城市交通指标:交通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指标反映了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效益。

常见的城市交通指标包括交通设施覆盖率、道路通行速度、公共交通覆盖率和交通流量等。

5.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质量、噪音污染状况、绿化覆盖率和生态保护区覆盖率等。

6.社会服务指标:城市规划旨在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社会服务指标反映了城市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社会服务指标包括教育资源覆盖率、医疗服务覆盖率、文化设施覆盖率和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等。

7.公共安全指标:公共安全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也是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共安全指标反映了城市的治安状况和应急管理水平。

常见的公共安全指标包括犯罪率、消防设施覆盖率、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8.城市住房指标: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城市住房指标可以反映城市住房供需状况和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

常见的城市住房指标包括住房供应量、住房价格指数、住房拥有率和住房保有量等。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1. 平均数(Mean)平均数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平均数=数据总和/数据个数2. 中位数(Median)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集的中心位置。

计算公式: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值;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3. 众数(Mode)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计算公式: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频数,频数最大的即为众数。

4. 极差(Range)极差是数据集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

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5. 方差(Variance)方差是衡量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描述了数据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方差=(∑(x-平均数)²)/数据个数6.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计算公式:标准差=√方差7. 百分位数(Percentile)百分位数指的是在有序数据中,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所处的位置。

计算公式:对有序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序,百分位数=(百分位数位置/数据个数)×1008.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指标,取值范围为-1到1计算公式:相关系数= Cov(x, y) / (σx × σy),其中 Cov(x, y)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σx 和σy 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标准差。

9. 回归方程(Regression Equation)回归方程用于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和解释数据。

计算公式:y = a + bx,其中 a 和 b 分别代表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

10. 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离散系数是用来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变异性的指标,可以消除不同数据集因单位或量纲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2024年劳资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24年劳资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024年劳资年鉴是一本综合性的年度统计数据报告,旨在提供有关劳工和劳资关系的重要信息。

该年鉴包含多个方面的主要统计指标,本文将对其中一些指标进行解释。

1. 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劳动力参与率指的是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与劳动的人口所占比例。

该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通常意味着较高的就业水平和经济活力。

2.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失业率指的是处于劳动年龄但没有工作且有求职意愿的人口所占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高失业率通常与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相关。

3. 就业率(Employment Rate)就业率是指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中有工作的人口所占比例。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就业率通常意味着较低的失业率和相对健康的经济发展。

4. 平均工资(Average Wage)平均工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者在特定时期内获得的平均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是衡量劳动者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平均工资通常意味着相对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经济发展。

5.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产出价值。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通常意味着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较高、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体。

6. 工会组织率(Unionization Rate)工会组织率指的是工会会员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

工会组织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集体劳资关系状况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工会组织率通常意味着工人对劳资关系的集体代表能力较强。

7. 薪酬差距(Wage Gap)薪酬差距是指不同劳动者之间薪资水平的差异。

薪酬差距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资关系公平性的重要指标。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总产出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

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

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地区生产总值指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最终使用的产品和的货币表现。

它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的价值。

这些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论是本国居民投资、本国居民生产的,还是外国居民投资、外国居民生产的,只要是在这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之内,就全部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来说,是这些部门劳动者收入、税金、利润、固定资产折旧等项目之和;从使用角度来说,是最终使用于消费、投资以及净出口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所以地区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分配法、使用法。

国外净要素收入与生产总值之和,即为国民生产总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为常住单位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报酬,它反映劳动者参与增加值创造而获得的原始收入。

具体包括从各种来源开支的货币工资和实物工资,即单位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形式,从成本、费用和利润中为劳动者支付的各种开支,以及个体和其他劳动者通过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劳动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而应提取的补偿价值,它反映了全部固定资产在本期生产中的资产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从成本费用中提取的折旧费。

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和居民住房则应进行虚拟折旧。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价值、支付劳动者报酬和上缴政府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参与增加值创造而应得到的原始收入份额。

该指标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但要扣除税后项目中支付的工资、福利及公益金等。

61。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活动。

农业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口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中,有许多主要的统计指标,下面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解释。

1.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是指农业生产中所有农产品的总产量与价格之积。

它通过衡量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来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农业总产值越高,说明农业生产效益越好,农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2.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产量是指特定农产品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的产量。

它能反映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意味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能够满足人们对食物和农产品的需求。

3.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能创造的农业产量。

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负担。

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平均收入。

它是评价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农业经济发展是否惠及广大农民的重要衡量标准。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表明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改善。

5.农业资产规模:农业资产规模是指农业经营者拥有的土地、农机设备、农产品和其他农业资产的总量。

它能反映农业经营者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

农业资产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6.农田面积:农田面积是指农业生产所用的耕地面积。

它是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供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农田面积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和粮食供应的增加。

7.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包括农药、化肥、种子、农机设备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

它能够反映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和资源利用情况。

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合理控制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

8.农产品贸易额:农产品贸易额是指农产品的进出口总值。

它是评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平衡的重要指标。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一、水环境A01.降水量指评价区内的年平均降水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都进行降水量的统计。

气象局主要针对城市,水利部门统计口径较全。

降水量在计量单位上又包括毫米和亿立方米,亿立方米反映降水总量的概念,毫米反映平均降水的多少。

A02.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重复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1.地表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2.地下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部分,即天然河川径流量中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中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量。

A03.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数采用统计部门年平均人口。

A04.用水总量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按用户特性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四大类。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41.农业用水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水和鱼塘补水。

A042.工业用水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A043.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

城镇生活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第三产业及建筑业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牲畜用水在内。

A044.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A05.废水排放总量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和。

取自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年报。

A051.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生产总值(GDP)1、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英文缩写。

通俗地讲,GDP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而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加”是相对于初期的“投入”而言,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较上年增加”的部分。

对一个国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对省、市、县统称为地区生产总值,具体称为xx省、xx市、xx县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综合指标,是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为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

目前为止,GDP仍然是世界各国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重要作用还无其他指标可替代。

GDP是宏观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是政府和社会各界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综合指标。

比如,联合国决定一国的会费时,要根据其“连续6年的GDP和人均GDP”;世界银行决定一国所能享受的硬贷款、软贷款等优惠待遇时,也是根据“人均GDP”。

最近20多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如翻两番,全面小康等都与GDP挂钩,国家战略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都和对GDP及其增长速度的判断有关。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不同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首先要消除各种不可比因素,使之成为与基期相适应的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报告期不变价生产总值/基期不变价生产总值-1)*100%2、人均GDP。

世界银行常用人均GDP对各国进行排序,他剔除了人口因素,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GDP反映整体实力)。

水利综合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

水利综合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

水利综合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一水利概况指标各市县级填报单位必须分流域填报水利综合年报标准表,反映地理、气候、环境、水利及其它社会经济属性特征的概况指标必须如实填全,以利便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1、“主要地形”主要是指调查单位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区。

平原包括平川、平坝、湖区和牧区的草原等;丘陵包括半山区、近山区和浅丘区等;山区包括牧区草山。

2、“地区类型”中的“边疆地区”指边疆省份的边缘地区,“贫困地区”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所确定贫困县区。

属于省定贫困县的应在填表时注明。

凡根据统计局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结果,80%的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少于1000元的区域属于贫困区域。

3、“水资源紧缺地区”:凡人均年水新鲜资源量(即符合水质要求的淡水资源)少于3000立方米的地区均属于水资源紧缺地区。

具体标准如下:4、“全国重点蓄滞洪区”:凡20%以上的部分行政区域面积位于如下国家重点蓄滞洪区内的市县。

北京:水定河泛区、小治河分洪区;天津:永定河泛区、大清河东淀、贾口洼、文安洼;河北:永定河泛区、大清河东淀、滏阳河大陆泽与宁晋泽、大清河白洋淀、贾口洼、文安洼、永定河小清河分洪区;江苏:骆马湖黄墩湖蓄滞洪区;安徽:长江华阳河分洪区、淮河蒙洼、淮河城西湖、鄱阳湖分蓄洪区;山东:黄河东平湖分洪区、北展宽区、南展宽区、卫运河恩县洼;河南:黄河大功分洪区、北金堤滞洪区;湖北:长江杜家台分洪区、洪湖分洪区、荆江地区、武汉附近;湖南:长江洞庭湖分洪区。

6、“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凡属于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覆盖的区域,均作为全国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

《全国水保“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按照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将我国水土流失划分为八个类型区,分别确定重点治理工程如下:1)内陆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河流川谷地带,生态绿洲保护;2)珠江及西南诸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花岗岩崩岗地区;3)长江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长江上中游西南石质山区;4)黄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5)海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和风沙区;6)松辽河及东北诸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三江平原边缘地带和呼仑贝尔盟草原;7)淮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北方土石山区;8)太湖及东南诸河流域水保重点治理工程:主要是南方红土壤丘陵区;上述区域按水土流失类型和治理措施类型可分为:长江珠江上中游等水资源丰沛地区、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风沙草原区、南方丘陵红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西南石漠化区和大别山、沂蒙山水土流失区。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一、卫生资源1.卫生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从民政和工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取得法人单位登记证书,为社会提供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或从事医学科研和教育等工作的单位。

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监督机所(中心)、医学科研机构、医学在职培训机构、健康教育所(站)等其他卫生机构。

2.医疗机构:指从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包括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急救中心(站)和临床检验中心。

3.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

4.营利性医疗机构: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弥补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

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

5.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各类专科医院和护理院,不包括专科疾病防治院、妇幼保健院和疗养院。

6.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

7.专科医院:包括口腔医院、眼科医院、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胸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职业病医院、骨科医院、康复医院、整形外科医院、美容医院等其他专科医院,不包括中医专科医院、各类专科疾病防治院和妇幼保健院。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的基层卫生机构。

9.卫生人员:指在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和在职教育等卫生机构工作的职工,包括卫生技术人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

主要统计指标解读 -回复

主要统计指标解读 -回复

主要统计指标解读-回复主要统计指标解读[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统计指标是描述和衡量特定现象或情况的标志性数据。

它们提供了有关事物的定量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比较。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主要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解读方法。

首先,我们将重点关注"主要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是在一个特定领域或研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数据。

在经济学中,主要统计指标可能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在医学研究中,主要统计指标可能包括死亡率、患病率、治愈率等。

不同领域和研究中的主要统计指标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衡量特定情况和问题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将看看如何解读主要统计指标。

解读统计指标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指标的定义、数据来源、样本规模以及统计方法等。

首先,要了解指标的定义,并确保对其含义有清晰的理解。

例如,在经济学中,GDP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

了解这个定义有助于理解GDP指标所涵盖的经济活动范围。

其次,了解数据来源对解读统计指标的重要性。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可能因来源不同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国家无法获得完整的统计数据时,可能需要通过估算或基于样本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在解读指标时,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可信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现实意义。

此外,样本规模也对解读主要统计指标至关重要。

样本规模的大小决定了指标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较大的样本规模通常具有较高的统计显著性和可靠性,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指标的含义。

然而,即使样本规模较小,仍可以通过合理的抽样和代表性样本的选择来达到较好的解释效果。

最后,了解统计方法和技术对于解读主要统计指标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可以用于分析和解读数据。

例如,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是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则是用于探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了解这些方法和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主要统计指标的结果。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卫生统计指标解释主要卫生统计指标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管理机构了解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并跟踪其实施效果。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一些重要的卫生统计指标。

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出生的婴儿数量。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育水平。

较高的出生率可能显示该地区有较多年轻人口,而较低的出生率可能意味着人口老龄化。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每千人口中死亡的人数。

它可以表明一个地区的卫生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

较高的死亡率可能意味着该地区存在较高的疾病和死因比率。

2.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指一个人在出生时预计能够活到的岁数。

它是评估一个地区卫生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较高的预期寿命通常与良好的卫生保健、饮食和生活条件相关。

3.婴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指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内死亡的婴儿数量。

它是评估一个地区婴儿保健水平的关键指标。

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可能表示该地区存在较高的出生时并发症、感染疾病和卫生保健不足。

4.死亡原因统计:死亡原因统计包括各种死因的分类和比例分析。

通过分析死因,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

5.患病率和残疾率: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其中一种疾病患病的人口比例。

它可以帮助了解一个地区的疾病负担和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

残疾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患有长期残疾的人口比例。

这些指标都有助于评估和监测政府和卫生机构改善卫生状况的努力。

6.卫生支出和人均医疗费用:卫生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开支。

这包括政府、个人和其他机构的支出。

人均医疗费用指每个人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平均花费。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一个地区的卫生保健资源分配和使用情况,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除了上述指标,还有其他一些卫生统计指标可以用于评估一个地区的卫生状况,例如手术率、医生和护士人数比例、卫生设施覆盖率等。

总之,卫生统计指标是评估和监测卫生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tjsj/ndsj/2010/indexch.htm工业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具体包括: (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等(但不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缫丝、纺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

1984年以前农村的村及村以下办工业归属农业,1984年以后划归工业。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为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

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指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独立核算盈亏,并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本年鉴中涉及的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指国有企业加上国有控股企业。

国有企业(即原全民所有制工业或国营工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联营企业。

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营和私营工业,后均改造为国营工业,1992年改为国有工业,这部分工业的资料不单独分列时,均包括在国有企业内。

国有控股企业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进行的"国有控股"分类。

它是指这些企业的全部资产中国有资产(股份)相对其他所有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有者占资(股)最多的企业。

该分组反映了国有经济控股情况。

集体企业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包括城乡所有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完整版)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统计年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4)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5)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6)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国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气候--指地球与大气之间长期能量交换与质量交换所形成的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既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环境要素之一,又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值是用来描述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主要参数,而各种气象要素某年、某月的平均值(或总量)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天气气候状况的重要特征。

自然资源--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可以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可再生资源指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非再生资源指在使用后不能再生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地热能源。

土地资源--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

建筑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筑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滩涂、荒漠、戈壁、冰川和石山等。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

包括种有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

草地面积--指牧区和农区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植被盖度在5%以上的草原、草坡、草山等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综合【行政区划】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⑴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⑵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⑶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⑷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⑸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⑹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的特别行政区。

【可比价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不变价格】指以同类产品某年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用于计算各年的产品价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产品价值消除了价格变动因素,不同时期对比可以反映生产的发展速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和农业产品不变价格。

从1952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不变价格,从1957年到1970年使用1957年不变价格,从1971年到1980年使用1970年不变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不变价格,从1991年开始使用1990年不变价格。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自2012年定期报表开始使用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该分类是由国家统计局组织修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4月29日发布。

这次修订是在2002年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参照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4)进行的。

修订后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2)共有门类20个,大类96个,中类432个,小类1094个。

【企业(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为划分对象,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三大类。

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独资经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等。

对不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主要按其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进行划分。

【国有企业】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

【集体企业】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

【股份合作企业】指以合作制为基础,由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入股,吸收一定比例的社会资产投资组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

【联营企业】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组成的经济组织。

联营企业包括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和其他联营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私营企业】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其他企业】指上述企业之外的其他内资经济组织。

【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与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投资设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与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或提供条件设立、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内地由港澳台地区投资者全额投资设立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原外经贸部依法批准设立,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达25% 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凡其中港、澳、台商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小于25%的,属于内资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参照《外国企业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依法设立的港、澳、台商投资合伙企业等。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指外国企业或外国人与中国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按合同规定的比例投资设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指外国企业或外国人与中国内地企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进行投资或提供条件设立、分配利润和分担风险的企业。

【外资企业】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内地由外国投资者全额投资设立的企业。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原外经贸部依法批准设立,其中外资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达25% 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凡其中外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小于25%的,属于内资企业中的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外商投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依照《外国企业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规定》,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等。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主要按其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划分。

具体规定如下:⑴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机关,原则上均列为“国有”。

但有特殊规定的,如供销社等,则列为“集体”。

⑵事业单位:包括经国家机构编制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各类事业单位,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划分办法如下:①由国家财政预算拨款或列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有主管部门或国有上级单位的事业单位,列为“国有”。

②经费主要来源于集体单位的事业单位,列为“集体”。

③公民个人(或个人合伙)开办的事业单位,列为“私营”。

④上述以外的其他事业单位,如果其经费来源不明确,按管理方式进行归类。

⑶社会团体:包括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以及未纳入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范围的工会、妇联等各类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的划分办法如下:①未纳入民政部社会团体管理条例范围的工会、妇联、共青团、青联、工商联、科协、侨联等社会团体,国家拨款设立的基金会或基金管理组织以及经费主要来源于国有业务主管部门或国有上级单位的社会团体,列为“国有”。

②经费主要来源于集体单位的社会团体,列为“集体”。

③公民个人(或个人合伙)开办的社会团体,划为“私营”。

④上述以外的其他社会团体,如果其经费来源不明确,改按管理方式进行归类。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

【三次产业】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

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

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

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出生率(又称粗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式中:出生人数指活产婴儿,即胎儿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

年平均人数指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代替。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