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精神”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谈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精神”

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2、理性精神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心

3、例谈我对学生理性精神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围绕着公民教育这一目标,专家们提出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空泛的方向指引。

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接下来我从一线教师角度,谈谈自己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粗浅理解——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其他几项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前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心所在。

从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表述上看,“政治认同”是居于几项核心素养首位的。朱明光老师对此的解读是——“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

我认为,朱老师的这一解读从静态上明确了“政治认同”对于一个国家公民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线教师,如果让我从核心素养培养的动态过程来理解,我更觉得认“理性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思想政治课

教学的重心,是其他几项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前提。

因为对于具备了一定水平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中生来讲,学习过程中的关注点越来越集中在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思维逻辑和科学逻辑,而非简单的记忆或背诵。高中教师的魅力和权威往往形成于他们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引导和提升的过程中。正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高中政治课更应该回归其学科性,即给出结论推导的完整过程,而非直接给出结论。正像政治学科特级教师王礼新老师讲到的,“讲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特征。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理性的过程中,他们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及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理解,对于公共参与重要性及参与方式的认识才更有现实意义,才能把合格公民的培养教育落到实处。

我在教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并没有简单介绍能够对我国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多个主体,而是首先展示人类进入近代以来所产生的对权力进行制约的理论成果——对公权力进行制约的基本路径:以宪法来约束权力(宪政思想)、以权力来约束权力(洛克和孟德斯鸠)、以权利来约束权力(贡当斯)、以社会来约束权力(托克维尔)等。然后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所学所思,设计出依据这几条路径的具体政治制度或政治机制。

我的这一教学设计,首先告诉学生人类政治活动是有共性的。因为我没有局限在中国的政治制度谈对公权力的约束,而是把这一话题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次,我的教学内容没有被第四课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所束缚,而是探讨了对所有公权力的制约

这一永恒的政治话题。从授课后的学生反映来看,这种安排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理论评析,学生更有了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