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自转
【教案】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第一章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一、课程标准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的运动的第一部分内容。
地球的自转重点讲述的是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同时还需要着重强调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还很陌生,他们刚开始会不理解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当结合身边的现象来讲解自转时,让学生慢慢地知道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得到地球是在转动的。
因此,在讲授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转化到教学中,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球的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等。
四、教学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视频动画,让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认识人们是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协调生产生活的。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教学方法读图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地球的自转》的视频,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看巴黎奥运会运动员们比赛时间是在晚上,难道他们是在晚上比赛的吗?学生:……教师:通过这个视频,大家对地球的自转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每天都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导致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时间出现差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自转,去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自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新课教授】一、地球自转的概况1.地球自转的概念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说说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绕转中心是地轴。
2.地球自转的方向(1)结合地球自转的动画,阅读课文第21页第一段,说说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3)实验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自转的特点。
(4)游戏环节:设计“地球自转我知道”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检验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维发展:
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学会了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倾听他人意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思维品质。
4. 情感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d.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热情;
b.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c.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d.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② 针对教学方法问题,可以增加实例分析、案例研究等环节,将地球自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其实用性和趣味性。
③ 针对教学评价问题,可以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展示等,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速度,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地理现象。在解答相关问题或讨论时,能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看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根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学问。
2.运用试验法,培育学生的空间概念,熟悉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力量。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展现活动用具】地球仪【问题】(1)请同学们观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局部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毕竟是怎样进展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消失错误。
【学生活动】试验,自主思索,答复。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展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围着地轴进展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展现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试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翻开手电筒照耀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翻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自主思索,答复。
当有光源照耀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耀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授课日期: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3.利用手电当太阳,能观察并体会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4.通过模拟演示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通过演示地球自转动画,观察自转形成的地理现象。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1.在极地俯视图上画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产生了时间的差异,利用它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一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泽东曾经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千河”,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出现“日行八万里”的现象呢?[板书]地球的运动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观看演示:用手电筒照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观察地区公转示意图,注意观察,填写下表:地球的自转方向围绕的中心周期地理意义勇敢大方地把你们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吧!同学们的发言中,哪些是你不赞同的,哪些是你想补充的,你要有勇气站起来说哟!活动二:展示多媒体课件完成: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呈时针方向旋转。
并请同学们在上面两幅图上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俯视:顺时针南极俯视:逆时针活动三:展示地球自转光照示意图和不同城市钟点图,回答:地球的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1.观察与思考指导学生观察动态图,随着地球不停的自转,地球的白天和黑夜有什么变化规律?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
提问:地球每自转一周,白天和黑夜更替一次即为一个周期,那么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时间呢?2.继续演示①当中国北京刚刚迎来日出时,日本、英国、美国纽约处于什么状态?②你发现自转还能产生什么现象?小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间的差异。
初中地理 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演示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谜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发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是什么意思。
二、新课教学1. 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的现象。
2.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的演示1. 教师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学生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昼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五、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其他现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时间安排,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三节 一 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的自转基础主干落实1.基本特征:定义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天 (约24小时) 2.产生的现象:【填图绘图】·填图:在图中白框处,注明白天和黑夜;·圈画:在北极处线段上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出现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交替。
(2)随着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会出现时间的差异。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而导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图解知识漫画思考如果地球停止自转,还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答:会。
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即使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昼夜现象也会存在。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探究情境演示地球自转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方向)轻轻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2.(能力探究—昼夜变化与时间差异)结合下图,观察昼夜半球的分布。
(1)是不是甲地永远处于黑夜,乙地永远处于白天?答:不是。
(2)甲、乙两地经过晨昏线时,会出现什么现象?答:甲会由黑夜变为白天,乙会由白天变为黑夜。
(3)甲、丙位于同一纬度,先看到日出的是甲。
原因是什么?答: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随着地球的自转产生时间的差异。
越往东,越先看到日出。
素养分层评价1.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为人类探索太空、开拓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神舟十七号”飞船与地球自转方向同向绕地球飞行。
下图示意正确飞行方向的是(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天地的生存法则。
读昼与夜示意图及劳作景观图,完成2~4题。
2.“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规律(C)A.物影变化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纬度差异3.图中四地正迎来日出的是 (A)A.①B.②C.③D.④4.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C)A.地球围绕太阳旋转B.地球本身不发光C.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D.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灯泡和地球仪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实验。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认识,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明确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方式;(2)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3)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说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天,即24小时;(4)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4.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通信等;(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等。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的意义和价值;(2)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3)拓展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与地球自转教案1. 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4.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学生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2.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3. 演示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
4. 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讲解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定义、特点,使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
七、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2. 观察并记录当地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探讨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运动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下面是我为大家预备以下的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盼望对你们有所关心,学校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把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力量。
4.培育同学喜爱科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老师可向同学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老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学问点直观地展现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老师可引导同学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同学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看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殊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同学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老师要使同学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同学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学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同学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同学演示他们的区分。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阐述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 时间差异:地球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时间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作息时间、旅行等。
2. 讨论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如航海、探险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收集有关地球自转在人类历史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例等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作业布置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球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模型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特点。
2.探究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和速度(每小时约1667千米)。
3.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和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4.实验活动:模拟地球自转准备地球仪、灯光、模型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5.小组讨论: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日常生活、交通、通信等方面的影响,并分享讨论成果。
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意义。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结合教材,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简要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辅段1.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2.灯光:模拟太阳光线,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
3.模型: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初中地球自转逐字稿教案
教案:初中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自转示意图;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的运动;2.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 通过地球自转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现象的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示意图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影响。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教案主题:地球的自转年级:初中(七年级)学科:地理时长:两节课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自转是地球以西向东自转一周,并能够解释自转的原因。
2. 了解地球的自转对日出、日落以及昼夜变化的影响。
3. 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简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纸板、世界地图、拖线仪、小太阳、小地球、手机或电子钟等。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导入(5分钟):通过宣布学习主题和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学生是否知道地球如何实现日出、日落和昼夜变化。
2.观察(10分钟):展示地球仪或拖线仪,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用纸板或幻灯片来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3.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为什么会自转。
让学生分析地球自转的原因,并给出解释。
4.实验(2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自行实验,使用一个小太阳和小地球模型,观察在自转的过程中,模拟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和昼夜变化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轴与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关系。
5.总结(10分钟):请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因,并向学生解释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第二节课:1.复习(10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因有清晰的理解。
2.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幻灯片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实践,以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小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要求他们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使用手机或电子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准确时间,并计算地球自转的速度。
4.展示与讨论(15分钟):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记录和计算结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回顾和总结。
5.小结(10分钟):总结地球的自转概念、原因和速度的计算方法。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
2.小组任务中的合作表现和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优秀教学案例
1.创设生动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通过利用地球仪、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使学生能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这种情境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问题导向,培养探究精神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其探究精神。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自转,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地球自转的真实景象。
2.创设“地球上的一个点”的情景,通过讲述这个点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现象。
3.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时差、昼夜长短等,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地理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步骤: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更替是由什么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3.引入新课《地球的自转》,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知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下是具体策略:
1.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自己发现地球自转的规律。
3.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课堂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自转
七年级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
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
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问:
老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