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9_古诗两首(乞巧、嫦娥)—Y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9古诗两首乞巧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9古诗两首乞巧_人教版新课标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比喻)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29古诗乞巧嫦娥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的精读课文。
也是小学教学的重担课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乞巧》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嫦娥》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译文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
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的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
(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1.教师激趣。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 乞巧
29古诗两首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
《》中有《乞巧》《嫦娥》两首古诗,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学习这课让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以文本为依托,进行语言文字实践,习得学文方法。
以故事为背景,品悟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以乞巧为窗口,打开神话古诗的大门,沐浴灿烂华夏文化。
教学目标:1.学习“乞、巧、霄、渡”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古人的丰富想象,追求幸福生活的执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聊神话奇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爱读书。
能告诉我你们读过什么书?读过神话故事吗?读过什么神话故事?二、揭题导入理解题意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29课《古诗两首》,一首叫《乞巧》,一首叫《嫦娥》。
这两首古诗都隐藏着美丽的神话传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首《乞巧》。
请看老师写课题。
板:乞巧。
读:“乞巧”2.“乞”字是我们这课的生字,你觉的它跟哪个字长得有点像?出示:乞气区别。
书写“乞”字时要特别注意哪个笔画?写两个“乞”字。
“乞”字是什么意思呢?小结方法:组词,再联系生活想一想,这种理解词语的办法真好!3.“巧”字,课前我查了字典,字典中巧的意思有四条。
你看,课题“乞巧”的巧该选哪条意思?跟乞结合起来说,就是乞巧?题目的意思是:乞求一双灵巧的手。
小结方法: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字查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就能够正确理解。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古诗两首 乞巧PPT
qǐ
乞巧
执教人:黄兴镇蓝田小学 李志国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 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 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卒,年 仅十七。《全唐诗》存 其诗两首。《乞巧》是 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 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 称“七夕”,又称“女 儿节”“少女节”。
的故事。
☆ 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开个故事会。
诗中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 间故事,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的很 再读古诗,思考: 清楚。 体会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美 好愿望?
愿天下的女子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
牛郎织女
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牵牛织女星 吧!
秋 夕
(唐) 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古希腊人把它 想象为一只在 夜空中展翅翱 翔的苍鹰,牛 郎星就是鹰的 心。 牛郎星和天鹰 座β、γ星的 连线正指向织 女星,古人把 β、γ星看做 星
牛郎 星
说说你的 美好心愿:
你想为谁“乞”?“乞取”什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乞巧》,阅读牛郎织女
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 什么好的方法吗?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 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 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 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 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 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 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9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课件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年 一度的七夕节, 人们都情不自禁 地来到户外观看 碧蓝的天空。
牵牛织女渡河桥
那长长的银 河间两颗特别耀
眼的星星,分明
是牛郎织女在鹊
桥上相会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户户都 仰望着秋夜的月 亮,那么虔诚地 向织女求取智慧 和巧手。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不惜在针
眼里穿了一条
又一条的红丝 线,还是不厌
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 到嫦娥的心情吗?她此时的心 情怎样呢? 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
中心思想
《嫦娥》通过描写嫦娥夜夜孤寂 悲凉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凄凉孤 寂的心境。
课外拓展
李商隐的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诗句赏析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读前两句,美丽的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
云母屏风、烛影、长河、晓星。
字词学习
屏风
屏 烛 晓 偷
蜡烛
破晓
小偷
1 . 云母屏风: 用云母做的屏风。
2 . 长河: 银河、天河。
诗句赏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第29课
古诗两首
R 三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乞 巧 节
乞巧手工
新课导入
哪些古诗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呢?
• • • • 元日 清明 寒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情感。
2.掌握两首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分析。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林杰。
(2)讲解“乞巧”的来历。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乞巧、灵巧、乞巧楼”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牵牛织女、乞巧楼、灵巧”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
(2)讲解“嫦娥”的传说。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嫦娥》。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古典诗词的美。
2.诗歌创作(1)让学生模仿《乞巧》和《嫦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3.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将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乞巧》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李商隐)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李商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乞巧》与《嫦娥》(李商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诵读并理解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诗词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借神话故事抒发情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李商隐的《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以及月亮女神嫦娥的故事,并深入领悟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哲理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2. 与《乞巧》和《嫦娥》相关的神话故事资料;3. 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字卡、图片等;4. 预设一些课堂活动题目及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七夕节的故事引入《乞巧》,介绍节日背景,引出诗题。
2. 诵读指导:带领学生朗读《乞巧》,指导注意平仄音韵,体会古诗韵律美。
3. 解析赏析: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描绘画面,揭示诗人对民间习俗的赞美与寄寓的情感。
4. 同样方式解析《嫦娥》,结合嫦娥奔月的传说,理解诗人借月抒怀的深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对比分析。
6.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创作绘画,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寻找更多关于七夕节和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乞巧》和《嫦娥》中所体现的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的向往。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小组讨论的表现等;2. 作业检查:查看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查阅他们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成质量;3. 反馈评价: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收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心得和建议,以期持续改进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课文《29.古诗两首》
三年级下册课文《29.古诗两首》29.古诗两首《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
词句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白话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文学赏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词句注释⑴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⑵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⑶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
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⑷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淮南子·览冥训》载,后羿在西王母处求得不死的灵药,姮娥偷服后奔入月宫中。
⑸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9古诗两首乞巧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学习文档
三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9古诗两首乞巧人教版新课标2019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
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比喻)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
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 屏 烛 偷
1 . 云母屏风: 用云母做的屏风。
2 . 长河: 银河、天河。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这句诗的意思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 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 晨星就要消失了。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句诗的意思是:嫦娥应该是后悔偷吃 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 寂。
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 到嫦娥的心情吗?她此时的心 情怎样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 们都会望着天上祝福他们,并 且女孩子们还会举行各种各样 的活动,不但祈求自己也能像 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而且还祈 求亲人幸福,表达自己的美好 愿望。
[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 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 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 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 两首。
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在
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天,牛郎和 织女要在银河鹊桥相会……
传说天上有一位非常美丽, 并且心灵手巧的仙女,她每天 不停的织布,把织的布变成漫 天的云霞,所以大家都叫她织 女。
有一天,她到人间的时候,见到了一位勤劳 善良的男子,名字叫做牛郎。
织女爱上了他,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还给他生了两 个可爱的孩子,他们一家过得非常的幸福。
[自由朗读]
乞
巧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正音正字]
乞 ( qǐ ) (乞巧 )
气 ( qì ) (天气 ) 宵 (xiāo) (今宵) 宵:晚上
霄 (xiāo) (碧霄) 霄:天空
[字词理解]
1.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又名七夕。
但是,却被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人把织女 抓回了天上。牛郎不舍得自己的妻子,便在家里一头老牛 的帮助下,挑着两个孩子追到了天上。
眼看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却拔出发簪,狠狠的画了 一条天河把二人给隔开了,不让他们见面。
织女日夜的哭泣,感动了一种叫做喜鹊的鸟。于是, 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无数的喜鹊就会在天河上架 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能够相会。
乞巧供桌
乞巧手工
乞求
乞巧
霄渡
灵巧
渡船
云霄
李商隐
[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 唐代文学家。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其诗风与 杜甫更为接近。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字词注释]
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
[诗意赏析]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 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 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 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 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 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感情朗读]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穿尽红丝几万条
不惜在针 眼里穿了一条
又一条的红丝
线,还是不厌 其烦。
穿尽红丝千万条
这句里是不是真的写一千条、一 万条呢?
这里是虚指,是说很多很多的意思。
《乞巧》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 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人 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感情朗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哪些古诗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呢?
• • • • 元日 清明 寒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
• ----(唐)杜牧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元日
• • • •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29 . 古 诗 两 首
• 乞巧:乞求一双巧手。
七月七鹊桥会,七夕乞巧女儿节。 “乞巧节”,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
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不 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 美满甜蜜的婚姻和早得子。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
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
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
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 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 巧
乞巧节
乞巧节
2.今宵:这天晚上。 3.碧霄:浩瀚无际的青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
今夜是一 年一度的七夕 节,人们都情 不自禁地来到 户外观看碧蓝 的天空。
牵牛织女渡河桥
那长长的 银河间两颗特
别耀眼的星星,
分明是牛郎织 女在鹊桥上相
会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户户 都仰望着秋夜 的月亮,那么 虔诚地向织女 求取智慧和巧 手。